|
给音响发烧友的四点忠告!
李宇凡
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
(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
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二是在搭配时不要太迷信名牌,反而是要在购买器材前后须多花些时间。
广告做得多,加上大堆肉麻的吹捧,某些品牌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名牌”,价格也随之被炒抬高到不合理的位置,问题是,某些昂贵的“名牌”其实并不好听!但有的发烧友就是被这类牌子的名声所累,明明自己不甚喜欢,却用诸如买了这种器材后在众人的面前脸上就有光了,它的外形真高贵,声音肯定也不错,现在我觉得它不好听,也许是我功力不够,买回去煲煲就有靓声了等等的借口去说服、欺骗自己,最后让荷包、精神双双受累!其实,这样的事倒在#常屡见不鲜。某#,笔者陪一朋友去买扩音机,他非指定买某数万元的美国大力后级不可。皆因港台传媒一致叫好!接上一试,天那!这是什么样的“靓声”?——机械、冷硬、粗糙,哪有音乐感染力可言?!同行数位资深金耳朵也纷纷印证笔者的说法。事后,我问那位朋友为什么非此机不买,他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其实我也不喜欢,但书上都说好,于是我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呜呼,如此买机,焉能不出问题?!给自己多点信心吧,面对某些品牌,你得敢于告诉自己——我不喜欢!音响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没有自我就极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搭配的东西自然不会合口味,有时名牌的东西不一定像它所说的那么好,而且价格也不应炒得那么高,反而某些不大出名的器材的性价比或许更高,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吧,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有一个正确的聆听标准之上!
在购机前千万不能心急,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去揣摸器材的脾性,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逛电器城时身上不要带钱,以免被音响店的伙计用激将法,怕脸上挂不住便勿勿买下了。首先要确定的环节是音箱,试听时可用各种音色类型的扩音机与你初步选中的音箱搭配,其目的一是总结出该音箱的个性,二是试试它与何种扩音机搭配较合自己的心意。选定音箱后就到扩音机和激光唱机了,这时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随便拿一对别的音箱一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机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你在店里选中的功放,拿回家后和音箱一配就不对味了,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方面的遭遇。所以,扩音机的选择与你所购置音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店里有那种音箱当然好,但若没有的话,你千万不能怕麻烦,就算抱着你对宝贝箱满街找“婆家”也值得的!免得图一时方便,换来日后的懊悔。
当所有的器材都买齐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你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占最多时间当然是摆位了。关于摆位、房间声学特性的改善,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及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接着器材的避震功夫要做足,有的发烧友随便把音箱放在地上,有的摆放CD机的架子用手一推便摇摇晃晃……如此做法怎么会有靓声?建议选择坚硬、牢固且经过精心设计的音箱架和器材架。此外,CD机等器材以花岗岩承托,CD机、扩音机及音箱加避震钉等做法,对改善音质还是有一定裨盖的,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试。最后,我还想谈谈对线材的看法。目前,有不少朋友不是很重视线材的使用,存在着档次偏低或搭配不当的问题。就个人意见,在10000元以下系统中,线材的投资应有15%左右的比例,如果你不是对某种音色或品牌有特殊偏爱的话,你则毋须购买一些太贵而且个性太强的线材。因为此类产品极讲究搭配,经验稍不足,音色常与你的期望值差个“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一般的发烧友,可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而且音色较中性、平均、透明度好的产品,这类线材无论与何种类型的系统搭配,声音通常都会让人接受,像Cable Talk、XLO、Audio Note、Audioquest等均是值得留意的品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