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5 22:57:25
|
只看该作者
广东汉乐
到丽江没听过纳西古乐,等于没到过丽江;到了大埔没听过汉乐,也等于没到过大埔……不同的是,丽江有个喝了洋墨水的宣科,生生的把纳西古乐炒得比通俗音乐还热。每晚古城两个场地,上千个位置,座无虚席,旅游旺季甚或一票难求。大埔的汉乐因为少了这么一个让它活色生香的人,全体大埔人便把它养在深闺。让我这样的外来人看到了,只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好像古时一不小心偷窥到了深宅深闺的小家碧玉,总有另一番味道在心头。因为来大埔旅游的人还不多,汉乐也不能像纳西古乐一样天天上演天天满座,所以来大埔看汉乐也是讲缘分的。
200多年前,中原古汉乐从中原流传到粤东等边远山区,并与客居地的民间吹打乐、庙堂音乐等乐种融会交流,从而形成别具特色的音乐流派,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在长期的流传中,汉乐有过多种称谓。在1962年第一届羊城音乐会上,正式定名为“广东汉乐”。大埔广东汉乐是既有中原音乐韵致又有本土特色的一个乐种,具有古雅优美,朴实大方诸特点,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中原宫廷音乐曲目和演奏形式。在演奏形式上,按照传统演奏形式及不同用途,仍保留着丝弦乐、清乐、汉乐大锣鼓、中军班音乐、庙堂音乐五个类别。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中有几个特别突出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乐圣何育斋”、客家筝一代宗师罗九香,特别是罗九香这位宗师被载入国际公认的具有最高学术权威的《新格多夫音乐家词典》,成为与华彦君阿炳、刘天华等齐名的世界著名的艺术家。他第一个在中国舞台上向海内外介绍客家筝艺术,使这个鲜为人知的传统古筝得以名扬天下,深入人心。是他在高等音乐学府教授客家古筝,培养了一大批已成为当今古筝栋梁的英才,使客家筝得以传承,是他把客家筝曲带到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被列入高等音乐院校古筝教材,使客家筝从民间走上学府,是他把客家筝的演奏灌制成唱片,发行海内外,使客家筝艺术得以保存并传播世界。
广东汉剧
广东汉剧原称“外江戏”,1927年由大埔县晚清秀才钱热储先生根据外江戏的历史渊源,正名为“汉戏”。它源于中原,二百年前流传岭南,生根大埔,经历代汉剧艺人呕心沥血,百炼千锤,扬元音而出新声,擅大乐而纳小调,演遍闽、粤、赣,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南国牡丹”,成为广东三大剧种之一。
广东汉剧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声腔,以中州音调为舞台语言。它表演行当齐全,文武兼容,唱腔优美,扮相俊秀,在中国戏曲中独树一帜,誉满神州艺苑。
广东汉剧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拥有传统剧目800多个,音乐曲牌700多首。有史以来,广东汉剧人才辈出,事业辉煌。上世纪50年代以黄粼传、黄桂(表)珠为代表的埔籍汉剧艺术家享誉岭南。1957年,汉剧《百里奚认妻》被选入中南海小礼堂向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青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