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s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惊闻刘总出事了,无言!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3-23 16:4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ks 于 2009-3-23 04:32 PM 发表
照片是李生和刘总吗?

这是我和刘总的合照。
32#
发表于 2009-3-23 17:37:36 | 只看该作者
看完J管的悼文,有感于刘总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可谓昌业之痛,我们之痛。愿刘先生一路走好!
33#
发表于 2009-3-23 18:51:07 | 只看该作者
刘总虽未谋面,只是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但言语中和文字中,觉得刘总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健康、豁达的人,记得在去年给我的电子邮件里刘总说关于昌业明码实价体系的理念时这么说到:我们的行为是坦荡的,公平的,不含欺骗成分的,这也是一间公司社会责任感的具体表现,价格的不真实,已经包含了欺骗了,这本是不正常的,只不过是大部分国人对这个已经麻木了,但我相信,社会终是会走向正义的,不正常的事总是短暂的,我们应该从我做起,坚持正确的东西.。。。。。当时这番话让我觉得很震撼,当我们已经习惯了对社会责任的麻木,当不良现象充斥着我们社会,刘总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人,因为在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去实践和努力。。。以前在音响行业不怎么理解明码实价,虽然赞同,但经销商的抱怨,包括这次我在哈尔滨在当地经销商也听了他们的抱怨,但我想我们一起去面对和解决困难,我想这个社会终归会是有序和正义的,发烧友和经销商也会慢慢接受和理解昌业。。。。。。。 。。悼念刘总,也希望他一路走好。。。
34#
发表于 2009-3-23 23:10:07 | 只看该作者

永远怀念你!刘生

刘生对我有知遇之恩,可谓相逢恨晚,同他在昌业三年多的相处日子,感觉他见

解非凡,做事果断,志向远大,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师好友,以博学多才奉献无私

的一生;在最后的日子里,他没过于夸大自己个人的事,所以我也感觉不到他身

体健康问题已很严重(觉得他休养段时间就会象以前一样),回想当时,他开车

带我去工程现场,手把手的指导仪器的操作,回到公司,又带去陈列室吃力地(

说话不清)同我讲解我所属部门的专业技术,画图比划,专业名词解析,叫我做

笔记,以后好好理解;心里感觉奇怪,突然要我记那么多东西,又抽象;可怕的

事情发生了,象失去至亲,感觉难以言语,悲由心生,眼睛有些酸,景物模糊,

直至现在我仍然觉得他没离开我们,几多未说完的话,几多未完成的计划...
   永远怀念你!祝福你家人健康快乐!
                                       
                                        阿辉
                                        22:01 2009-3-23
35#
发表于 2009-3-24 12:35:08 | 只看该作者
英年早逝,惜哉、痛哉!虽然我是第一次才知道昌业的刘总,但通过梁店长、JP版主等的追思悼文感受到他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商人、资深音响、音乐发烧前辈,愿他一路走好,早登仙界。
36#
发表于 2009-3-24 22:27:07 | 只看该作者
我已为刘总是位60-70的人呀!老天真是不公,愿刘先生一路走好
37#
发表于 2009-3-24 23:11:44 | 只看该作者

刘总一路走好!

斯者已逝,与尔同歌!
38#
发表于 2009-3-26 14:19:37 | 只看该作者
为纪念刘总,转载一个贴子:
音响到底是什么?
———与昌业音响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仁一席谈
杨维中
杨∶昌业公司一直运作的不错,各地市场销售也很规范,因此我一直很想听听你的音响观。
刘∶其实,现在一般都并没有把音响真正定义为有艺术、生命力的东西,艺术是有生命力的,但严格来说音响是没有的。将音响的外形搞成艺术品是可以,但从声音角度来看,艺术还谈不上。如果说一个音响的重播能够忠实于唱片,那也就OK了。
    杨∶我们是在聊一个发烧友很感兴趣的话题,即“音响到底是什么?” 当然,也可以认为音响器材只是一个工具,它应该是忠实传达唱片录音的一个媒介,因此发烧友应该在音乐软件上多一些投入。你们昌业公司经常在开一些音响音乐演示会,也是强调这一点吧?
    刘∶这个问题企业也不能解决,这牵涉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生活习惯。为什么中国只听见发烧友谈音响,却很少有人谈音乐呢?因为它没有这样一种文化底蕴,我看了欧州的教育,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小学时基本上是玩的,回家是没有作业的,小孩子在小学一年级就有音乐选修,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
这样的教育不是要小孩长大后成为一个音乐家,而是让他们受到音乐的熏淘。因为他们有机会接触乐器,所以他们对音乐就有感觉。不同牌子的钢琴,声音区别是很大的,我们中国的很多发烧友根本连钢琴的声音都没有听过,你叫他们怎么判断音响发出来的钢琴的声音对不对?
杨∶我很认同你的这个观点,我也写过一点这方面的体会,叫做“一点并非说教的个人感受”,意思是说音乐的素养很重要,它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音乐鉴赏审美品位。
刘∶中国现在的音响消费和欧州的音响理念相违背,我们很多人买音响回去后,不是为了听音乐。特别是发烧友,我这里把发烧友分成两种,一种是很有钱就爱折腾器材的;另一种发烧友不一定很有钱,家里也没有很高档的音响,但平时很喜欢欣赏音乐,也爱看书,相比之下我比较认同后者。
杨∶昌业公司是国内比较大的音响代理公司,你们有没有在发烧友和消费者中有意识地引导音响消费?
刘∶你说到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已经超出了一个音响代理公司所能承受的能力。一个音响公司的最主要职责还是如何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不是去说非要对现实改变什么,我觉得大家最多的还是要从自己做起,当初我提出我要做明码实价,很多人说这等于自杀。因为这个市场谁都要砍价,但为什么后来又坚持下来呢?因为我觉得这个是正确的,明码实价,做人要诚实,做人做什么事都一样,这个东西卖给你,明码是一千元,你认为“值”就买,不值你就不买。至于赚多少钱不是消费者需要知道的,无论一千元卖给你后是赚还是赔,这都是我的事。如果我不标或者我标两千元,这就等于剥夺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杨∶你怎么看待杂志媒体?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这个话题我和很多传媒的朋友都说过,我觉得关键问题是和办一本杂志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一本杂志能不能做下去在于它有没有公信力,很多人认为必须在读者在商家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我觉得没有必要。你看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它一分钟要一百万,你还不能不给,因为它有一亿人的关注,如果杂志的发行量大,有影响力,那么一个P要一亿也会有人来投广告的。
:台湾人为什么爱看外国的杂志,不看中国的杂志,杂志有办杂志的难处,它办得时间比较短。当然,这和中国的国情也有关系,中国的杂志是一种短线的行业,办好杂志要有公信力,它需要品牌的累积,而不是说今天有一篇好文章就可以了。
现在的音响市场也不是说写一篇稿件就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还是要实实在在的工作,必须要有革命性的东西。我们现在在这个行业里面,不少媒体都减低了自己的公信力,我们去看国产音箱和进口的音箱,主体的感觉似乎都是一样的,因为杂志写得很模糊,写作文章属于快餐的方式,而有些写文章的人对行业并不了解,结果常常是自己把自己搞死。总之,行业也有行业的原因,杂志也有自己的原因,社会的变化,老百姓的变化,结果搞得整个行业死气沉沉
杨∶你有没有担心昌业的运作会受到网上销售的冲击?
刘∶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不平衡过渡到平衡的成长过程。作为新生事物,我们不能一开始就指责它不好,网上销售有网上销售的好处,传统的店网销售有店面销售的好处。它们要面对不同的顾客,问题是我们怎么在不同的销售方式中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可以看看电脑,比如说戴尔,它就既有网售也有传统店面销售,而像HP便比较侧重于传统销售方式。但无论是店面销售,还是网上销售,谁都没有可能完全取代谁,也没有带来什么不公平的竞争,相反会成为互补。
网上销售有一个好处,不需要店面;店面销售则可以面对面地交流,可以视听。问题是有人在视听店听好后又在网上去购买,这样就不太好了。网销的售后服务的风险其实也抵上了店面租金的钱。真正把网上销售搞好了,成本也不见得低,因为网业的宣传和更新也都是一笔费用。
杨∶我一直认为Hi-Fi就是Hi-Fi,我不喜欢用Hi-Fi来兼容AV家庭影院,你怎么看?
刘∶中国人有Hi-Fi和AV水火不容的一些概念,但美国根本就没有。当初也只有Hi-Fi两个声道,后来美国人发现既有图像又有声音会给我们带来更丰富的信息量。所以从Hi-Fi到AV只是功能上的延伸,它本身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说我要做了AV就不能做Hi-Fi,为什么中国人会认为AV和Hi-Fi会有矛盾呢?这个就要怪日本人了,尤其是雅马哈,当初六十年代末期日本工业起来时,全世界进行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雅马哈以前是做乐器的,先是做钢琴,后来又搞电子琴。他们把钢琴的频谱记录下来,电子琴中按一下就能出钢琴的声音,但市场的销量并不大,因为人们发现电子琴的声音和钢琴的声音毕竟不是一回事。而随着AV概念的推出,雅马哈立马跟进,他们发现一般人在看AV时,注意力全集中在图像上,对声音的注意力有所降低,所以他们以牺牲声音来保存图像。以前我专门写过一篇《什么叫家庭影院?》的文章,其实家庭影院没有明确的定义说只能是五声道的,只要质量好,哪怕用两声道或2.1声道在家庭欣赏电影也未尝不可,所以我认为AV就是Hi-Fi的延伸。
杨∶中国市场还不是非常规范化,而昌业的销费模式一直都很传统化,结合现在一些品牌音响准备搞音响超市,你们是否也会作相应的变化?
刘∶从站得更高一点来看,所谓的市场无非就是一种供和求的关系,这个市场永远遵循一种竞争的法则,也就是什么样的模式先进,它就可以存活下来。如果不能存活下来,那就只能说这种模式不好。人人都说大熊猫要保护,但我反而说要淘汰,因为它只能适应一种温度,只能吃一种竹子。为什么人人都说国美有生命力,因为它有它的优势,传统的音响为什么虽然受一部分人的欢迎,却存活的很艰难?,因为它违背了大多数人所遵循的商业发展规律。
杨∶我是以为Hi-Fi音响不能进国美的,那样的话会很悲哀。
刘∶我不敢说Hi-Fi音响将来会怎么样,但我只能说它会变得越来越适合消费者的需求,如果有朝一日它进了国美,那只能说将来的国美不可能是现在的国美。
社会发展的方向怎样才是正确的呢?应该是它越来越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要。我们看到的所有行业模式,一般都是先有共性尔后才有个性的。也就是说,凡是有市场需求的,就必然会有一个共性出来。我们现在迷惘和担心的倒是市场对音响究竟有没有需求,只要有就好办。如果说音响将会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甚至人类觉得日常生活中可以没有音乐,那我就只能认为这是一种社会的大倒退。
39#
发表于 2009-3-26 14:37:53 | 只看该作者
从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刘总很多睿智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兹摘录如下:
1、音响不是艺术品,能够忠实于唱片,那也就OK了。
2、为什么中国只听见发烧友谈音响,却很少有人谈音乐呢?因为它没有这样一种文化底蕴。
3、我们很多人买音响回去后,不是为了听音乐。
4、为什么要明码实价?因为做人要诚实,做人做什么事都一样,这个东西卖给你,明码是一千元,你认为“值”就买,不值你就不买。如果我不标或者我标两千元,这就等于剥夺了消费者选择的权利。
5、一本杂志能不能做下去在于它有没有公信力,很多人认为必须在读者在商家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我觉得没有必要。
6、中国人有Hi-Fi和AV水火不容的一些概念,我认为AV就是Hi-Fi的延伸。
7、什么样的模式先进,它就可以存活下来。如果不能存活下来,那就只能说这种模式不好。人人都说大熊猫要保护,但我反而说要淘汰,因为它只能适应一种温度,只能吃一种竹子。
40#
发表于 2009-3-26 15:46:4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p 于 2009-3-26 02:37 PM 发表
从这篇访谈我们可以看到刘总很多睿智的、与众不同的看法,兹摘录如下:
1、音响不是艺术品,能够忠实于唱片,那也就OK了。
2、为什么中国只听见发烧友谈音响,却很少有人谈音乐呢?因为它没有这样一种文化底蕴。
...

总结得好啊,这两年非常的感慨!感觉一些玩音响发烧与听音乐脱离了,一些烧友热衷于"斗机",追求"音响性的极端",甚至于一帮烧友为了一些个人观点差异转而冷潮热讽……,如果走到这一步,那么再听下去就非真正意义上的听音乐了!!!建立所谓标榜曲扭过的音响性高标准远不及建立平和的音乐观来得实际!器材始终是个载体,即使发挥到了极致,也还是听音乐的一部分,如果后者同样是另一半,那么发烧友对这条捷径更容易获得,代价也更小!

[ 本帖最后由 AE芍药 于 2009-3-26 03:52 PM 编辑 ]

[ 本帖最后由 AE芍药 于 2009-3-29 08:57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9-28 07:16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