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价值的访谈-永远的现场,水星唱片公司录音师鲍伯·伊贝伦兹访谈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21:23 | 只看该作者
Mercury与伦敦交响乐团多半在伦敦郊区的华福德镇 (Watford)音乐厅录音。这个音乐厅的空间非常宽敞,硬木地板的坐位也可以移动,非常适合 Living Presence使用。通常只有合唱团在舞台上,管弦乐团团员全部在地板上。正前上方挂有三只麦克风。录音监督及工程师可以依需要调整乐器的位置,三只麦克风的高度和角度对于声音的平衡度非常重要;Mercury录音小组利用绳索、棍棒以及滑轮来调整麦克风的最佳位置。由于麦克风的平衡点非常难找,柯札特在找到平衡点后,就画出录音配置图,不但画出麦克风的位置,连各乐器的位置与高度都详加记录,包括管乐手下方的平台高度。甚至必须指定在地板某些地方铺设油布,以防产生不必要的谐振。 Mercury Living Presence从五○年代初期就采用录音专车进行非录音室录音,在美国本土或国外皆然。车上装有录音机、鉴听喇叭、麦克风、扩大机、电缆等器材,无远弗届的到偏远的教堂、音乐厅,甚至野外战场录音。这是 Living Presence一贯杰出音效的保证。
Mercury的录音室外录音;,充份显示法恩和助理工程师艾佰伦兹(Robert Eberenz)的才能。为使 Mercury Living Presence无论在何处录音均能够保持一贯的水平,他们花了很大心血在录音专车的设计、保养和扩充上。例如为了克服伦敦晚间的湿气,装麦克风的匣子必得保存在保温箱里,交流发电机则必须一直开着,以确保真空管的正常功能。在伊士曼剧院 (Eastman Theater)录音时,则必须从停放录音车的车库到音乐厅,牵上多条避免无线电波千扰的特殊管线。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21:41 | 只看该作者
Living Presence另一项历史性里程碑,是采用35mm电影胶片录音技术。法恩会把35mm电影胶片用在 Living Presence的录音上,当然是以前为电影音乐录音的经验使然。他认为35mm的电影胶片是一项重要突破,它此传统录音磁带更清晰、动态更大、瞬间反应更灵敏,并几乎没有磁带上的嘶声。这个新技术对历史性的『南北战争』唱片的录制提供极佳优势,「盖茨堡战役时代」一段的音乐与战争场面的音效,一共录了九十三轨,最后再混音在一起。Westrex电影录音设备在一九六一年正式加入 Mercury的录音阵容,同年被送往伦敦进行录音,并于次年远征莫斯科。

威玛.柯札特在一九五六年出任 Mercury副总裁,由于日久生情,一九五七年与制作人法恩结婚,传为佳话。她在一九六四年辞去副总裁职位专心持家。柯札特离职以后,古典部监督劳伦靳(Harold Lawrence)继任任 Mercury负责人。一九五八年加入 Mercury的奥斯道尔 (Clair van Ausdall)则全权负责飞利浦的业务。法恩仍然继续担任 Living Presence的技术顾问。一九六七年是 Living Presence的最后一次录音,乐团是德州圣安东尼交响乐团 (San Antonio Symphony)与罗梅洛录制维瓦第与罗德利哥吉他协奏曲。由后来离开Mercury到伦敦交响乐团担任经理的劳伦斯与艾伯伦兹负责这次录音。「我们已经把这种录音技术发展到极限,并对追求再现演奏原音不遗余力。」柯札特法恩提起 Mercury Living Presence的录音哲学时这么表示。

乐评家弗瑞德 (Richard Freed)则在纽约时报上总结多年来 Mercury与合作艺人间的特殊互动关系时说:「如果演奏家们的这些录音,比一般的录音室录音显得更具生命力、更接近现场效果,可能是音乐家们受到 Mercury录音技术生动、并能传真彰显诠释细节的双重刺激所致。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21:56 | 只看该作者
南北战争时代的音乐与战场的音效

除了重建南北战争时期之声以外,芬聂尔还全力寻找这时期为短笛、鼓与骑兵号角所写的进行曲。芬聂尔一开始就向Mercury提出这项计划,之后四年,也就是一九六○年十月三十一日,芬聂尔与录音小组开始整合这四年来所搜集到的资料,由伊士曼管乐团在位于罗契斯特的伊士曼剧院,使用当时的乐器进行录音工作。这次古怪复杂的录音工程应该可以在录音史上留名!芬聂尔把这幢砖造剧院的乐团席栘走,并且排出录音史上最奇怪的团位置。吹奏牧笛的团员面对听众坐在突出于幕前的舞台,其它团员则随便坐在舞台各个一个角落,有些演奏号口朝后喇叭的团员甚至必须背对指挥!芬聂尔很轻松就解决这个问题:他到距离录音现场最近的汽车用品专卖店买了七个照后镜。

喇叭口高于肩膀的铜管乐器由法国号乐手吹奏。他们背对指挥,喇叭口朝向舞台前方的麦克风。两名打击乐手则面对面站在舞台的两侧。芬聂尔戏称自己这次的编排是「邪门歪道」。所有乐曲都在一九六○年十二月完成,但是整个计划的重点却在盖茨堡完成。为了在录音中重现拿破仑青铜加农炮、威灵顿旧 B枪等南北战争时期武器,Mercury的工作伙伴决定加录一段音效。在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馆长史托 (Gerald C. Stowe)的协助下,Mercury汇集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武器大展。

所有武器的声响都以半英寸三轨的录音设备录制在35mm的磁带上。加农炮设在战场位置较低的地方,由工程师法恩 (Bob Fine)以车载运录音器材在三百码以外的安全距离录音。三个扩音器则面对发射线,分别挂在长十五英呎的竿子上。纽泽西轻大炮联队部份队员在加农炮口装填大量用水浸泡过后的报纸充当炮弹,并把炮口朝向不远处的麦克风。

录音器材的大部份电力以特殊线路从公路上的卡车传送过来。电缆分布在战场各个角落;麦克风挂在钓鱼竿、高的木柱,或是悬挂在一些特别设计过的汽球上,录下四门由生铁制成、重约十磅的加农炮,两门十二磅重的拿破仑青铜曲射炮等武器,齐发或个别发射的声音。

除了大炮连续发射的声音以外,Mercury还录下马蹄声、弹药搬运车轰隆轰隆的声音、马嘶声、骑兵队的呼喊声、炊具碰撞声,以及发射子弹、左轮手枪退出弹壳、来复枪上的刺刀、连发音效。每一种武器都在音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整个过程都在麦克风下方负责录音的工程师法恩说:「我从录音带上再次听到这些音效时,各个武器的声音都非常清楚,泾渭分明。没有任何一种武器的音效被其它武器掩盖过去。」重新编排音乐以及盖茨堡战役音效的后置作业非常辛苦。最后选用其中一千五百多发南北战争时期武器的音效与音乐,利用九十三段35mm的磁带合成为一部

「音效记录片」。Mercury以豪华包装发行两张一套的「南北战争音乐与战场音效」。两张唱片分别是两种颜色,一张代表南方政府,一张代表北方政府。另外还有一本附插图的精美小册子,除了一篇由芬聂尔亲自撰写,文长超八干字介绍录音的源起与过程的文章以外,还有盖茨堡战役的遗址,以及这张唱片所使用的乐器及武器等照片。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8-6 12:22:14 | 只看该作者
远征俄国

经过四年筹划,Mercury Living Presence于一九六二年春天在莫斯科写下录音史新的一页。美国录音小组的工程师与职员有史以来第一次获准进入苏联进行录音工作。在这值得纪念的十天当中,Mercury的工作伙伴与重达四吨半的先进器材,录下了苏联境内首屈一指乐团及音乐家的演奏实况,长度差不多等于五张唱片。并邀请美籍钢琴家拜伦坚尼斯 (Byron Janis)参与演出。这是坚尼斯第二次应邀在俄国境内巡回演出。

经过多次秘密协商,Mercury副总裁兼古典部执行长法恩 (Wilma Cozart Fine)、总裁格林 (1rving B. Green)以及国际部执行长桑默斯 (Brice Somers)终于和俄国政府五个以上的部门达成协议。这次协商困难与复杂的程度不下于裁减核武谈判。会议经常进行到一半就被俄方代表打断:「拜托,来点伏特加!」

谈判一直进行到 Mercury录音小组到达莫斯科还没谈出结果。法恩夫人于会谈期 C天都到文化部要求进一步交涉。直到最后一分钟,文化部才同意她雇一辆出租车前往位于柴可夫斯基音乐院的录音现场。

虽然这是美苏第一次录音交流,俄国人不但没有丝毫兴奋的神情,反而对这次结合两国顶尖音乐家的活动感到疑惑与不解。但是他们对录音小组带来的先进设备却非常好奇。美国公司计划使用35mm的电影胶片来录音,但是俄国人根本没听过这个新技术。

双方从一九五八年开始的协商终于在一九六二年有了圆满结果。Mercury立刻把装载录音设备的茶色货车经海运送到鹿特丹,再由俄国货轮运往离维堡 (Vyborg)最近的港口。货车从维堡由火车经列宁格勒送到莫斯科。货车在六月八日到达莫斯科,离这场马拉松式录音计划预定开始时间只剩下几个小时。

经过这段漫长旅途,货车油箱早就一滴油也不剩。等俄国人从他们的货车用虹吸管吸出足够的汽油注入油箱后,这辆从纽约来的专车才驶过莫斯科空荡荡的街道,开往柴可夫斯基音乐院。当专车沿着红场朝大教堂方向前进时,立刻引起警察和群众的注意。工作人员停车让警察检查文件后,才又继续开往目的地。
15#
发表于 2015-8-6 13:32:49 | 只看该作者
水星公司的录音很不错,多谢K版慷概分享!
16#
发表于 2015-8-6 14:15:47 | 只看该作者
KK版主的分享很有价值!

美国的capital、RCA、水星和CBS对世界古典音乐的录制贡献是巨大的,采用的录音技术在当时都是划时代的意义。水星也是TAS的最大赢家,甚至多过RCA,我比较认同采访里的那句:“我并不反对数字录音。数字录音有巨大的市场。它减少了噪音,转制信号不衰减。但是与母带和LP的声音相比,我总觉得数字声音与它们还是不太一样。”。这里面在透露与TAS主编HP传达的意思如同一澈:意指数码与真实器乐的“真实像真度”变差了!

严格的说,水星的录音转制成数码CD并不算成功,像水星和RCA的LP产品在国际上是非常抢手的产品,几乎没有薄寡锋利之说,是值得思考的,RCA占些优势的是签约的艺术家稍微比水星多些,水星刚开始也是靠在RCA与CBS的压片厂压片,属于是完全靠录音技师取得了江湖地位,实在不容易。对于近代的数码古典录音,一定是在不停进步的,唯独是缺少了”黄金年代“那一批艺术成就高超的艺术家,优势就是在流行音乐与影视产业的蓬勃发展。

附上两张很“飞利浦”非常著名的录音,大家一定听过,其实就是水星代录音,后面飞利浦唱片的趋起,就是得益于收购水星的录音技术结合后来的数码录音,演变出现在我们听到的“飞利浦唱片音色风格”。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5-8-6 02:17 PM 编辑 ]

P-1.jpg (69.79 KB, 下载次数: 167)

LP

LP

P-2.jpg (70.33 KB, 下载次数: 175)

LP

LP
17#
发表于 2015-8-6 14:16:08 | 只看该作者
CD的封面

P-3.jpg (58.66 KB, 下载次数: 163)

P-3.jpg

P-4.jpg (62.16 KB, 下载次数: 165)

P-4.jpg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25:59 | 只看该作者
药版,是专家,图文并茂的补充很有料。
水星的录音很有特点,网络讨论的不少:

为了保持Mercury数年来一贯的特殊录音方式与临场感,这次录音使用的设备与纽约完全一样。但是监听喇叭、麦克风、录音机与扩大机的设计,都是美规的一百二十伏电压,在俄国根本不能用。总工程师法恩在刚开始工作时,即因录音机过热而发现这个问题。他命令大家立刻停工,不久就以他的专业知识解决了电压的问题:他尽可能搜集一些灯泡,再把这些灯泡像滑铁卢桥上的电灯一般串连起来,形成良好的降压作用。这个方法不但立即见效,还替音乐厅增加一点「装饰品」。

六月十三日清晨,道具工作人员从停放在 Mercury录音专车附近的一辆货车上,卸下大型的奇特乐器箱。小型乐器箱则由音乐家自己提进音乐厅。今天的录音计划是准备录制俄国最受欢迎的民族器乐曲目,由 Osipov State民族乐团担任演奏。当初法恩没有确切指明需要几位演奏者参与录音,但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数是十二到十五人。所以当副总裁看到一长排演奏家以及工作人员鱼贯走进音乐厅时,简直吓呆了。最后这八十位演奏家全部都参与了录音。

Donrma (有圆型共鸣板的小型的弦乐器)、Gooslis (拨弦乐器)、Blalalaika (俄武三弦琴)等乐器是俄国几种最著名的民间乐器。这些乐器的尺寸不同,最大的是有三角形共鸣板的大型低音提琴。其它的乐器,如:手风琴、短笛、定音鼓,则是后来才陆续加入俄国民族乐团阵容的。当时俄国民族乐团在苏联以外完全没有名气,但是 Mercury扭转了这个事实。该团录下了许多苏联、东欧经常听到的乐曲。录音结束后,担任 Osipov State民族乐团指挥长达十年的葛努托夫 (Vitaly Gnutov)马上被带到监听室,与乐团团员一同聆听录音效果。他们对 Mercury透明清晰,栩栩如生的录音效果感到无比的满意。


以上内容摘自:“Mercury发烧天碟录音的历史”
http://zm10.sm-img2.com/?src=http%3A%2F%2Fwww.21hifi.com%2Faward%2F2011%2Fhtm%2F5.htm&uid=934c12ddc8d30e5c6c01e21543c34d30&hid=e61ff0efd36d6bb93b872d0dedb67f13&pos=8&cid=9&time=1438047354159&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200000000000402&bu=web&query=水星唱片公司&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svpi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5-8-7 10:27 AM 编辑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8-7 10:27:10 | 只看该作者
年度最佳音乐系列专辑

《Mercury Living Presence》水星60周年珍藏版套装(50CD)
唱片名称:《Mercury Living Presence》水星60周年珍藏版套装(50CD)
出版: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编号:00289 480 5233




《Mercury Living Presence 水星60周年珍藏版套装(50CD)》封面









音乐会现场:环球唱片有限公司 古典及爵士唱片部总监 谭纪豪先生获颁奖项
(由中国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音乐教育家 王勇教授颁奖)







Mercury水星唱片惊天动地顶级发烧划时代天碟之皇:50CD套装《Mercury Living Presence》,该套为纪念水星唱片60周年而特别推出的50CD发烧名盘珍藏套装,以超低价限量发行,发烧天碟,历史轨迹,最佳录音见证,传世经典名盘一次过拥有!

Living Presence系列最大的成就,在于三只麦克风三轨录音、采用35mm影片底片进行母带录音等等。尤其是三支麦克风摆在乐团正面,讯息直接汇入录音机的做法,更是考验着录音师对于麦克风摆位的技术,也成为Living Presence系列最大的卖点。不过由于当时的LP系统只能重现两声道讯息,所以在刻片时也只能将这三声道讯息混入两声道中进行刻制。


Mercury录音被誉为是一种全新的声音,成为了顶级古典/发烧乐界录音新标准。
该套Box set《Mercury Living Presence》包括50张古典音乐顶级经典录音CD,及一张水星录音工程师Wilma Cozart Fine的访问解说录制Mercury过程之秘史 Bonus CD,内附详尽水星录音之历程;图文并茂;中.英对照精美天书。


套装内容:
【CD 1】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 (库伯力克)
【CD 2】史麦塔纳:我的祖国 (库伯力克)
【CD 3】高传真录音节庆 (韩森)
【CD 4】高大宜、巴尔托克:管弦乐作品辑 (杜拉第)
【CD 5】巴尔托克:第二号小提琴协奏曲、组曲 (曼纽因)
【CD 6】西班牙管弦乐作品辑 (芬聂尔)
【CD 7】普罗高菲夫:三个橘子之爱 (杜拉第)
【CD 8】韩森演奏韩森作品辑 (韩森)
【CD 9】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辑 (韩森)
【CD 10】德佛札克:斯拉夫舞曲辑 (杜拉第)
【CD 11】葛洛非:大峡谷组曲、密西西比组曲 (韩森)
【CD 12】英美管乐经典作品选 (芬聂尔)
【CD 13】史特拉汶斯基:彼得洛希卡与春之祭 (杜拉第)
【CD 14】苏佩与奥伯序曲辑 (帕瑞)
【CD 15】白辽士:幻想交响曲与序曲辑 (帕瑞)
【CD 16】苏沙:24首著名进行曲 (芬聂尔)
【CD 17】艾聂斯柯:罗马尼亚狂想曲1与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 (杜拉第)
【CD 18】哈察都量:芭蕾音乐与萧士塔高维契:第5号交响曲 (杜拉第)
【CD 19】艾聂斯柯:罗马尼亚狂想曲2与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辑 (杜拉第)
【CD 20-21】南北战争 (芬聂尔)
【CD 22】拉赫曼尼诺夫:第2,3号钢琴协奏曲 (詹尼斯)
【CD 23】柯普兰:阿帕拉契之春、比利小子 (杜拉第)
【CD 24】穆索斯基:展览会之画 (詹尼斯)
【CD 25】普罗高菲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组曲1,2 (史克洛瓦齐夫斯基)
【CD 26】舒曼与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辑 (詹尼斯)
【CD 27】佛朗明哥吉他演奏辑 (贝贝罗梅洛)
【CD 28】吉他音乐皇族 (罗梅洛家族)
【CD 29】进行曲时刻 (芬聂尔)
【CD 30】苏联三角琴经典作品选 (欧希波夫国立俄罗斯民间乐团)
【CD 31】李斯特:第1,2号钢琴协奏曲辑与安可曲辑 (詹尼斯)
【CD 32】普罗高菲夫、拉赫曼尼诺夫:钢琴协奏曲辑 (詹尼斯)
【CD 33】德佛札克:大提琴协奏曲 (史塔克)
【CD 34】舒曼、拉罗与圣赏:大提琴协奏曲 (史塔克)
【CD 35-36】柴可夫斯基:胡桃钳组曲 (杜拉第)
【CD 37】布拉姆斯、哈察都量:小提琴协奏曲辑 (谢霖)
【CD 38】巴尔托克:蓝胡子城堡、贝尔格:沃采克 (杜拉第)
【CD 39】布拉姆斯:第2号钢琴协奏曲与钢琴独奏作品 (巴效尔)
【CD 40】克赖斯勒与小提琴珠玉名曲辑 (谢霖)
【CD 41-42】巴哈: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辑 (史塔克)
【CD 43】贝多芬:第4,5号钢琴协奏曲 (巴效尔)
【CD 44】肖邦::第1,2号钢琴协奏曲 (巴效尔)
【CD 45】拉威尔、德布西与使史特拉汶斯基钢琴作品辑 (巴效尔)
【CD 46】布拉姆斯、门德尔颂:大提琴奏鸣曲 (史塔克)
【CD 47】舒曼、门德尔颂:小提琴协奏曲 (谢霖)
【CD 48】史特拉汶斯基:火鸟 (杜拉第)
【CD 49】意大利大提琴奏鸣曲辑 (史塔克)
【CD 50】罗德利果、韦瓦第吉他作品辑 (罗梅洛家族)




20#
发表于 2015-8-7 11:06:10 | 只看该作者

标题

水星公司交响乐录音作品非常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7:20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