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提琴大师的早期珍贵录音展现——16张CD(11.18 更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0:58: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SJ 于 2013-11-8 10:49 AM 发表
可否展示封面?手头上有一辑《小提琴大师之作》(Violin Masterworks)。或译为《小提琴极品》,一共是35CD。

应该不是同一版本。我这里只是音频,封面资料支离破碎,还不知道是什么公司的出品,还望余兄帮忙。
12#
发表于 2013-11-8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从直译来说好象应该是“(德国)南德日报推荐的古典音乐名盘”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11:00 | 只看该作者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贝多芬、卡托瓦、弗朗克、肖斯塔科维奇、舒伯特、伊萨伊作品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五岁开始学琴,1926年在敖德萨音乐学院毕业,1934年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高级班。先后获得全苏小提琴比赛一等奖、全乌克兰小提琴比赛首奖、全苏表演家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会优胜、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二等奖、依萨伊国孙小提琴比赛冠军等。演出节目几乎包括所有古典和现代最优秀的小提琴作品。具有惊人的表现力和精深的技巧,被誉为莫斯科帕格尼尼,获得苏联人民演员称号和斯大林、列宁奖金。1939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他的学生中,有现已闻名于世的小提琴家·奥依斯特拉赫(其子)、维·皮卡依曾、斯尼特科夫斯基等。
1927年,在欢迎普罗科菲耶夫访问敖德萨的音乐晚会上,奥伊斯特拉赫当着曲作者的面拉了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的谐谑曲乐
章。当时身为荣誉贵宾的普罗科菲耶夫坐在最前排。"当我演奏的时候,他的脸色变得越来越阴沉。在结束的时候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但他没有参加鼓掌,而是迈着大步走上舞台,没有注意观众的喧哗和兴奋,立即要求钢琴家把座位让给他,坐下来转身对我说,'年轻人,你完全没有像要求的那样去演奏。'他开始向我表明和解释自己音乐的特性。真是糟心透了…… "  许多年以后,当我已经成为普罗科菲耶夫的近友时,我曾经向他提起了当年敖德萨音乐会的情景。令我吃惊的是,他记得一切以至许多细枝末节--节目单的准确内容,加演的次数,和他一起在宴会上表演《丑小鸭》的奇什科,还有'不幸的年轻人'。这个人,如他表现的那样,受到作者的如此'非难''您猜,这个年轻人是谁?'当知道这个人就是我以后,普罗科菲耶夫显然感到不好意思。--'噢!您说什么!'我立即看出,他是一位多么
和蔼可亲的人啊。"
1928年,奥伊斯特拉赫移居莫斯科,得到莫斯特拉斯教授等音乐界著名人士的指点,艺业更上一层楼。30年代开始,他频繁到全苏各地巡回演出。1935年,他荣获全苏音乐演奏家比赛第一名。随后,他开始了向国际乐坛的进军。几个月后,他在华沙亨利维尼亚夫斯基国际小提琴比赛上荣获第二名;1937年,他在布鲁塞尔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击败来自21个国家的68名选手,荣登冠军宝座。评委之一的蒂博写道:"奥伊斯特拉赫的名字从今天起开始传遍全世界。世界各国都在盼望能够听到他的表演。"这次比赛的胜利不仅为奥伊斯特拉赫登上国际舞台铺平了道路,而且为他艺术风格的确立定下了方向。这一年,奥伊斯特拉赫在布鲁塞尔见到了对他的风格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前辈大师。他聆听了克莱斯勒的音乐会后,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克莱斯勒的演奏给了我永不磨灭的印象,他的非凡的才华、深刻的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大约在 20年代末,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在唱片上听到克莱斯勒,立刻在小提琴表演艺术上看到了一个新天地。他演奏了大量的各式小品,刻意模仿那位非凡的维也纳人的某些独特的演奏手法:揉指、表情滑育和叹息似的朗诵调。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帮助他掌握了细腻的色彩变化和讲述作品内容的非凡技巧。许多人能够把大型作品拉得过得去、甚至很好,但是却演不好小品。究其根源就在于小品的内容清楚明白,表现力若不够就难以给听众一个明确的印象,听起来像练习曲一样。所以,真正想攀登演奏艺术高峰的人,没有不重视小品的,它是对表达能力的严峻考验。奥伊斯特拉赫后来在大型作品中能够表达出层次那么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与他此时的锤炼密切相关。另一个影响是西盖蒂倡导的演奏非个性化倾向,要求演奏者以体现
作曲家的意图为最高目的,反对演奏者以过于强烈的个性特点诠释作品,它的正面效应不言而喻,但在以后的发展中,造成了技巧一概高超,音乐个性却过于干人一面的负面效果。
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到西方演出是1945年在维也纳。10年后,他来到卡内基音乐厅举行了美国首演。克莱斯勒、埃尔曼。弗朗塞斯卡蒂、米尔斯坦、斯皮瓦科夫斯基、斯特恩、保罗·罗伯逊、施瓦茨科普夫、皮埃尔·蒙特这些音乐界的大人物都赶来听他的演奏。"克莱斯勒的在场使我特别激动。他聚精会神地听我拉琴,结束时,第一个站起来向我鼓掌……这一切好像在奇妙的梦中。后来,他又把他写的贝多芬协奏曲华彩乐段送给我。我从美国带回来的最珍贵的东西不是这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而是克莱斯勒送给我的乐谱。"
了解更多请连接: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ClassicalMusic/23938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1-8 11:12 AM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3-11-8 11:12:58 | 只看该作者
亚莎.海飞兹好多发烧友都拥有他的名盘。
1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13: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SJ 于 2013-11-8 11:09 AM 发表
从直译来说好象应该是“(德国)南德日报推荐的古典音乐名盘”吧?

希望能提供更详细的相关资料。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18: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1-8 11:11 AM 发表
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贝多芬、卡托瓦、弗朗克、肖斯塔科维奇、舒伯特、伊萨伊作品

大卫·费奥多洛维奇·奥依斯特拉赫(David Feodorovich Oistrakh,1908-1974),前苏联著名的小提琴家。五岁开始学琴,1926年在敖 ...

在这张大卫的录音里,有一位比较陌生的作曲家的作品,他的名字叫“卡托瓦”;
乔治·利沃维奇.卡托瓦:20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代表作:两首小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弦乐四重奏,弦乐五重奏,数十首钢琴小品。师从里亚多夫。
乔治·利沃维奇.卡托瓦18614271926521),法国血统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年轻时曾在柏林学习,后来结识柴可夫斯基,决定从事音乐创作。后曾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是俄罗斯作曲家中少有的瓦格纳主义者,但却不以写作管弦乐歌剧见长。其作品一般有复杂的形式和丰富的和声色彩。
乔治·利沃维奇.卡托瓦(Catoire又拼成Katuar),法裔俄国作曲家,1861427日生于莫斯科。他年轻时在柏林师从瓦格纳的朋友卡尔·克林德沃斯(Karl Klindworth)学习钢琴。正是在这个钢琴老师这里,他学到了怎样去欣赏瓦格纳的作品。1879年进入瓦格纳的音乐圈之后,卡托瓦逐步成长为为数不多的瓦格纳风格的作曲家之一。卡托瓦的作品中对瓦格纳风格的固执的坚守也成为了他至今不甚为人所知的因素之一。很多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派的作曲家非常不喜欢瓦格纳的音乐,他们解释为瓦格纳的音乐并不为俄国公众或者本国音乐家所知晓。柯萨科夫和他的音乐圈子对卡托瓦的创作并不支持,这也让他更加固守于瓦格纳风格。
卡托瓦1884年以异常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学专业。在毕业之前,卡托瓦随父经商,但很快就成为了一个职业音乐家。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接受克林德沃斯的学生V·I·威尔伯格(V. I. Willborg)的音乐指导,课程包括钢琴和基本和声理论。通过这些学习卡托瓦写出第一部钢琴奏鸣曲、一些性格小品以及改编曲。这些改编曲中最著名的应当是根据哲根森(Jurgenson)在柴可夫斯基推荐曲目中出版的《第一管弦乐组曲》的《序曲和赋格》改编的钢琴独奏曲。
由于威尔伯格的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卡托瓦在1885年底回到柏林跟随克林德沃斯继续学习音乐。1886年,卡托瓦进行了一系列的莫斯科之旅,在其中的一次旅行中,他结识了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非常欣赏他的钢琴变奏曲,他告诉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如果你不把自己投身于作曲事业,那简直是一种极大的罪过。在莫斯科的旅行中,卡托瓦结识了出版商哲根森。1886年一年里,卡托瓦继续在柏林跟随克林德沃斯学习钢琴,同时跟随着奥托·特斯克(Otto Tirsch)学习作曲法及音乐理论。由于特斯克的课程并不能满足他的学习需要,卡托瓦又跟随菲利普·拉菲(Philip Rufer)学习。这些课程大都像以往一样短暂,但却促成了卡托瓦的一部弦乐四重奏。
卡托瓦在1887年回到了莫斯科。尽管克林德沃斯极力反对,他仍然谢绝以音乐会钢琴家的身份首次登台。卡托瓦在这里又一次见到了柴科夫斯基,并把自己在柏林为拉菲所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作品给他和加伯特(Gubert)和塞盖尔·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点评。三人一致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音乐趣味性,但却缺乏组织性。在柴科夫斯基的推荐下,卡托瓦去了圣彼得堡,请求跟随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在后来寄送给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一封信里,柴科夫斯基这样描述这个学生:他是极有天分的……但却需要严格的教育。柯萨科夫给卡托瓦只上了一节课,就把他又推荐给了里亚多夫。这唯一的一堂课的影响是卡托瓦又创作了三首钢琴曲,这三首小品后来以op.2为编号出版。卡托瓦跟着里亚多夫学习了对位法,并且创作了一些乐曲,其中包括了迷人的《随想曲》Caprice Op.3。里亚多夫的课程包括了卡托瓦所接受的所有正式音乐教育。
在回到莫斯科之后,卡托瓦和安东·阿连斯基走得很近。在这段时期里,卡托瓦创作了他的第二部四重奏,这部作品后来又被他改写为五重奏。他还创作了一部男声独唱,女声合唱团及乐队伴奏的康塔塔《水泽仙女》Rusalka Op.5
卡托瓦的家庭、朋友以及同事并不支持他所选择的作曲家生活。所以在1899年,在一系列的失意之后,卡托瓦回到了乡村并且几乎完全销声匿迹。在两年远离尘世的时间里,他同大部分音乐方面的朋友断绝了联系,但Op.7的交响曲却以一部六重奏的形式被创作出来,成为了这段隐居生活的写照。
1919年起,他开始担任莫斯科音乐专科学校的作曲教授。这期间他写了一些音乐理论和作曲法理论的论文和专著。尼古拉·玛雅科夫斯基(Nikolai Myaskovsky)认为卡托瓦所教授的学生都具有很高的音乐素质。
卡托瓦的音乐同柴科夫斯基的作品风格上近似,早期肖邦式的钢琴作品则类似于斯克里亚宾及福雷。演奏及欣赏其作品时要求具有高度的音乐技巧和一双能敏锐捕捉乐器音色的耳朵。在今天,尽管他的部分作品被众多演奏家所录制,卡托瓦仍然并不为人们所熟识。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41: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SJ 于 2013-11-8 11:09 AM 发表
从直译来说好象应该是“(德国)南德日报推荐的古典音乐名盘”吧?

多谢余兄给了个眉目。不知怎的,对德国有好感;源于认为德国人很理性,对产品讲究,精益求精。几大哲学家、音乐家都出自德国。德国人对战争敢于反省,认为祖辈对战争犯下的罪行应该向受害人请罪。这一点与日本完全不同,日本的政客们现在还忙于“拜鬼”,对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的伤痛一点也没有悔意。但日本的产品也不赖,这可能是“人格分离”吧。对德国《南德日报》推荐的古典音乐名盘,听过后,觉得推荐有理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1-8 02:16 PM 编辑 ]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1:44 | 只看该作者
米尔斯坦  巴赫  格拉祖诺夫  高德马克小协
内森·米尔斯坦19O4-1992)美籍俄国小提琴家。19041231日生于俄国敖德萨。7岁从斯托利亚尔斯基(P.Stoliarski)学琴,1920年在敖德萨正式举办演奏会,1926年至布鲁塞尔从伊萨伊进修。二、三十年代,曾与霍罗威茨合作,在苏联举行一系列室内乐演奏。1929年定居美国。长期以来,米尔斯坦的光彩往往被海菲兹遮掩,而实际上,与海菲兹的炫技与明星风采相比,米尔斯坦更为扎实,对具体作品的表达亦深于海菲兹。他的跳弓非常精确而轻巧,震音充满韵味,音色变化也非常精致。米尔斯坦一生倾注心力最多的是巴赫的6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曾先后3次录音。米尔斯坦于19921221日逝世。
        1921年开始,米尔斯坦·内森与霍罗维茨(Horowitz)合作,在苏联举行一系列室内演奏,长久以来,米尔斯坦的光彩往往被海菲茨(Heifetz)遮掩,但与海菲茨的炫技与明星风采相比,米尔斯坦更为扎实,他的修养高于海菲茨,对具体伤口的表达亦深于海菲茨,他的跳弓精确而精巧,震音充满韵味,音色变化精致,他一生着力最多的是巴赫的六首独奏奏鸣曲与帕蒂塔,这个曲目他先后录过三次,可谓一生艺术的结晶,与阿巴多、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演奏的柴科夫斯基,也比海菲茨更深的体会了柴科夫斯基的喜怒哀乐。
    米尔斯坦的演奏有著一股韧性,使得他的音乐越发受到尊敬,也成为后世分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在本片中,米尔斯坦展现了他最胜于海菲茨的曲目:莫扎特和巴赫。巴赫的夏空舞曲Chaconne)是米尔斯坦的最爱,他在八十高龄时都还在将此曲列入演奏会中,而他多次演奏的此曲也都是唱片迷收藏的对像。影片最后加录另一位奥尔(Auer)高徒埃尔曼(Elman)的珍贵录影,这份录影捕捉了他难得的丰采,他那抒情精致有时甜得发腻的琴声勾起人们对十八、十九世纪田园牧歌生活般诗意浪漫的回忆和向往,让人们得以分析奥尔小提琴演奏学派特殊技巧的关键所在。
    内森·米尔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家之一,他的技巧无暇到完美,他的音乐演绎造诣深厚,但他羞于在公开场合露面。米尔斯坦73年的艺术生涯的回顾,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罕见的、有价值的对于大师个性和他对乐器和音乐敏锐洞察的展示。

照片 4083米尔斯坦 巴赫 格拉祖诺夫 高德马克小协 (1).jpg (67.25 KB, 下载次数: 153)

照片 4083米尔斯坦 巴赫 格拉祖诺夫 高德马克小协  (1).jpg

照片 4083米尔斯坦 巴赫 格拉祖诺夫 高德马克小协 (2).jpg (71.18 KB, 下载次数: 159)

照片 4083米尔斯坦 巴赫 格拉祖诺夫 高德马克小协  (2).jpg
1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9 19:54:29 | 只看该作者
胡贝尔曼  贝多芬奏鸣曲  小协   萨拉萨第  浪漫曲  舒伯特
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Huberman1882-1947),波兰小提琴家。幼年从华沙音乐学院教授米哈诺维奇学琴,十岁到柏林师从约阿希姆。十四岁时在维也纳演奏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受到作曲家本人最热烈的称赞。他的演奏,在当时以高度的音乐性与超级技巧熔于一炉而著称,德国纳粹当权后,他拒绝了继续在德国国内演出,并到维也纳音乐大学任教。他与许纳贝尔、卡萨尔斯合作的室内乐演奏也颇得好评。曾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创办管弦乐团。
    布龙尼斯拉夫·胡贝尔曼BronislawHuberman1882-197418821219日,生于华沙附近的琴斯托霍瓦;6岁时,胡贝尔曼开始跟随米哈洛维奇学习小提琴,第二年他已经在华沙演奏斯波尔的第二协奏曲了。10岁的时候,他父亲带他来到柏林拉给约阿希姆听,约阿希姆欣赏他的演奏,就让他跟自己的助手马尔基斯学琴,因为约阿希姆自己是从来不教神童的。这段教学只持续了8个月。胡贝尔曼又来到巴黎跟马尔西克上过几堂课。之后,年仅11岁的胡贝尔曼结束了从师学艺的阶段,在其父的监护下开始了演奏生涯。他父亲本是华沙律师,这时放弃了律师事务而专门经管儿子的演出。在比利时荷兰,胡贝尔曼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接着,在巴黎和伦敦也是高奏凯旋。《音乐时报》在评论他18945月在女王大厅演奏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时说,这么年轻,这么奇妙,不可思议。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帕蒂在现场听了演奏后,邀请他参加1895年她在维也纳举行的告别音乐会演出。这场演出极其成功,胡贝尔曼得以马上举行10音乐会。汉斯利克这位严厉的评论家写道:与其说胡贝尔曼的演奏天赋来自于早熟,不如说是来自对音乐灵感和本质的罕见的悟性。随着在奥地利德国意大利俄国英国和美国等地广泛的旅行演出的结束,16岁的胡贝尔曼有4年之久闭门修练没有露面。
    上世纪30年代初,胡贝尔曼到以色列的一次小提琴巡演,使他萌生出救助中欧犹太音乐家的念头。他制定了一个计划:组建一家巴勒斯坦管弦乐团,为遭受希特勒纳粹迫害而失去工作的演奏家提供避风港。尽管在胡贝尔曼的有生之年,未能见证以色列国家的建立和更名后的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但是,他的确却为这个出色的乐团的过去和将来打下基石。19361226日举行了首场演出,由充满传奇色彩的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担任指挥,交响乐团的演出倍受赞扬,人们称之为"由独奏家组成的交响乐乐团"1948年乐团更名为"以色列爱乐乐团"。此后不久,该团便享誉世界,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好的十大交响乐团之一",是"以色列最宝贵的文化财富"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1-9 07:55 PM 编辑 ]
20#
发表于 2013-11-9 21:10:08 | 只看该作者
详尽的音乐资料,学习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6 01:3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