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马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鲁克纳第四、第七交响曲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2-4-21 08:18:28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降B大调第5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是布鲁克纳所有作品中最睿智的一部,在作品中布鲁克纳完全摆脱了瓦格纳和声和配器手法的诱惑。也许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和第六交响曲没有被布鲁克纳反复修改只留下一个总谱版本。布鲁克纳从来没听过这部作品的演出,直到布鲁克纳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才由他的学生Franz ShalkGraz指挥了第五交响曲的首演,那时候布鲁克纳已经病得十分厉害不能到场了。不过这个首演的版本已被大肆删节和重新配器,总之已被改得一塌糊涂,根本不能反映作品的原貌。
    全曲4个乐章: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引子,弦乐器奏出柔和、蹒跚的旋律,这个旋律逐渐减弱消逝时整个乐队(除了定音鼓以外)突然爆发出一个上行的富有节奏的段落,这个段落建立在降G大调的三和弦上--这里我要特别说明一下,在这部四个乐章的交响曲中的三个乐章里降G大调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铜管乐奏出圣咏般的合奏呼应着这个段落。然后前面的段落又回来了,不过这一次是出现在主调上面而且定音鼓也加入到了齐奏中,速度逐渐加快引出中提琴和大提琴上的主部主题。抒情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伴以弦乐器的拨奏,后接木管乐器上的新主题由弦乐器演奏的切分节奏伴奏,接着又是一个强而有力的段落,然后逐渐减弱进入展开部。
    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快板部分两次被柔板的引子主题打断,这时候引子中的铜管乐合奏再次出现。这里有一个问题:布鲁克纳究竟是想以"快板"的速度演奏这个段落还是以原来的柔板的速度演奏?他本人并没有特别说明。类似的情况可以在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终曲中看到:原来缓慢柔和的圣咏在再现时以快板的速度很快地奏出。很多指挥家在这两个地方都喜欢放慢速度。我认为作曲家的意图已经很明白地写在了谱子上面,所以我演奏这一段的时候保持"快板"的速度不变。
    第2乐章忧郁的第二乐章开头部分是弦乐器每小节6个音符的三连音节奏拨奏和双簧管上朴素悠长的2/2拍子旋律的对话。当这个曲调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奏出十六分音符的六连音对其进行修饰。布鲁克纳写道以同样的节奏演奏如同Alla breve bars,但是更加慢一些。这些话明显表明在这个乐章的开头部分应该是每小节打两拍而不是六拍。布鲁克纳巧妙地把弦乐演奏的抒情主题放在C大调上呈示,因为他对这个旋律作了一点小小调整来解决小提琴不能演奏#f音的低音的问题。当这个主题升高一个全音再次出现的时候小提琴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演奏这个合适的旋律。在接近结尾的部分布鲁克纳使用了一大串令人恐怖的和弦,这些和弦通常是不会使用的,不过听上去很前卫。接踵而来的尾声部分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大调上,然而这并没有驱散弥漫在这个乐章中的忧郁的情绪。
    第3乐章:谐谑曲的开头由弦乐器奏出的24个音符和第二乐章开头部分完全一样,只是速度更快一些。在这个基础上木管乐器奏出一个激动不安的主题。随后弦乐以较慢的速度奏出一个愉悦的乡村舞曲风格的主题,乐队响亮地与其呼应,让人几乎可以看到舞者跺脚的样子。音乐的速度逐渐加快回到开头的速度和情绪。三声中段中处处回响着优美的圆号声,给人以十分亲切的感受。
    伟大的富特文格勒在描述第五交响曲终曲时认为它是连接交响曲文献中其他作品的桥梁,他的观点对么?虽然对一部作品过高的评价是危险的,但是这部作品确实是名符其实的最伟大作品之一。
    第4乐章:终曲从第一乐章的引子主题开始,单簧管的旋律将它粗鲁打断。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一样,前面乐章的主题相继出现,但都被单簧管的旋律打断。弦乐以单簧管主题为基础开始了第一个赋格段。随后第二小提琴以稍慢一点的速度演奏一个迷人的第二主题,预示一个像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高潮一样的辉煌部分的到来。后紧随一个富有英雄气概的段落;我认为这个段落应该以原速演奏不要加快速度。铜管乐奏出一个新的圣咏,以这个主题为基础中提琴开始了另一个庞大的赋格段。在这格赋格之后第一小提琴再现亲切的第二主题。随后音乐的力度逐渐增长、气氛越来越热烈,将乐曲引入最后乐队齐奏的辉煌圣咏中。(选摘自魔术号角布鲁克纳专题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2-4-21 08:44 AM 编辑 ]

布鲁克纳第五 克纳佩茨布什_conew1.jpg (54.86 KB, 下载次数: 219)

布鲁克纳第五 克纳佩茨布什_conew1.jpg

布鲁克纳第五 .jpg (30.83 KB, 下载次数: 220)

富特文格勒

富特文格勒

布鲁克纳4&5_conew1.jpg (27.86 KB, 下载次数: 222)

海丁克版

海丁克版
32#
发表于 2012-4-21 08:49:09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推荐版本;DG 卡拉扬版415 985-2EMI切利毕达奇版 7243 5 56691-2DG阿巴多版445 879-2DECCA夏伊版433 819-2DG约夫姆版429 079-2PHILIPS海丁克版422 342-2EMI莫斯特版CDC5 55125-2.
33#
发表于 2012-4-21 08:53:47 | 只看该作者
补充布鲁克纳《第四“浪漫”交响曲》的简介:
        第四交响曲创作于1874年,在18781880年间布鲁克纳对其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虽然前两个乐章的主题材料被保留下来了,不过这两个乐章在细节上和初稿有很大的不同;原来的谐谑曲和三声中段被完全放弃,代之以一个全新的第三乐章,其中包含了一个被称为“狩猎”的谐谑曲乐段和一个迷人的三声中段;不过终曲乐章在后来又被完全改写,1878年的终曲现在被称为“Volksfest”,布鲁克纳在1880重新谱写了一个终曲,就是目前经常演奏的那一个。有人认为这部作品的其它部分过于阴暗、忧郁。不过我并不这样认为,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极其辉煌的精彩之作。另外这部作品还有一个1889年出版的第一版总谱(由Loewe修订),这个版本对原作进行了大肆删节,破坏了作品在结构上的平衡,而且几乎每一小节都被重新配器。
    所有这些扭曲原作的行为都是布鲁克纳的学生希望这些伟大作品能被当时的听众接受而做出的,他们的本来是善意的,不过却弄巧成拙。这里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布鲁克纳是一个充满不安全感的作曲家,总是担心自己的作品不能上演,所以他对这一类“改进”原谱的行为一般不闻不问,有时甚至和学生一起涂改自己的作品。
    弦乐器上轻轻的颤音拉开了作品的序幕,在富有魔力的号角主题出现之前,这个颤音先唤起了听众心中一种“博大情感”的共鸣。随后号角主题由木管乐器接过,乐队吟唱着布鲁克纳喜爱的二连音加三连音的节奏。乐队继续以极大的力度发展着这个节奏将音乐逐渐引到一个远关系的调性上(C大调——译者注),将这个调性的和弦反复几次后停顿一下,这时候一个迷人的舞曲风格的第二主题出现在了另一个远关系调上(降D大调——译者注)。这个主题第一组八分音符上标有顿音记号“ . ”,在原稿中第二组的八分音符上并没有这个标记,但是很多指挥家还是把这两个音处理成了顿音,我在演奏中用的是和别人不一样的方法:第一组八分音符用顿弓演奏,第二组的八分音符用波形分弓演奏。
呈示部在一种神秘的气氛中十分柔和地结束;我在这个乐段及展开部开端都没有使用弦乐的颤音。展开部中号角主题被木管乐装饰得十分华丽,在展开的高潮部分铜管乐奏出壮丽辉煌的圣咏,随后一个柔和的乐段将音乐带入再现部。再现部中长笛和大提琴装饰性的音调衬托着号角主题。紧接着再现部的尾声和第四乐章的尾声都属于布鲁克纳最了不起的创作。
    第二乐章是一首柔和的葬礼进行曲。首先由大提琴奏出一个高贵的旋律,乐队的其余声部对其进行发展。第二主题规模庞大是一段由中提琴演奏的如歌的旋律;其余弦乐器的拨奏为其伴奏。这个中提琴旋律是一个包含了大量节奏、力度的变化庞大的复合体,在乐章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主题移高了一个全音出现。在一个由整个乐队演奏的长大的渐强段后,音乐在远关系的降C大调上逐渐松弛下来。布鲁克纳只是简单地提升半个音就使音乐回到了这个乐章的主调上,不过这一次是在同名大调上。乐章的结尾出现了一段由中提琴、圆号和单簧管演奏的悲伤而朴素的三重奏,最后由中提琴上的长音结束这个乐章。布鲁克纳在结尾的长音上用括号标出了颤音“tr”的记号,莫不是他认为用颤音演奏更加合理一些?
    标题为“狩猎”的谐谑曲是布鲁克纳式节奏的代表之作。谐谑曲的开头部分应该尽可能演奏得轻柔。有意思的是布鲁克纳要求在这个开头部分反复的时候“渐强”的出现要比第一次早一些。另外在这部和声效果辉煌的乐章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由3个长号伴奏的大提琴乐段。三声中段开头有一段十分可爱的旋律,在原稿中这个旋律是由双簧管和单簧管的同度齐奏演奏的,不过在后来的版本中却变成了由性格相差比较大的长笛和单簧管同度齐奏演奏(是他人改动的?),但我还是倾向于使用前者的方式演奏。布鲁克纳有一次提到这个谐谑曲的中段时说这个宁静的三声中段表现的就是猎人们在休息时解开自己的口袋吃奶酪的场景。
    终曲的开头部分是低音弦乐器上搏动的四分音符的节奏,紧接着是圆号和单簧管演奏的下行长音——开始是一个八度下行紧接着又是一个三度下行,由此引出由乐队齐奏的缓慢庄严的主题。这个主题出现后立即进行一段猛烈的发展,这段发展由出现在主调上的第一乐章的号角主题结束。音乐的速度逐渐减慢,弦乐器在关系小调(c小调——译者注)上奏出一个十分美丽的乐段。随后出现一个迷人而“天真”的旋律,另一个欢快的旋律与之呼应。在这一段抒情的乐段过后一个强而有力的展开段开始了,在展开段中出现了所有在呈示部中出现的主题材料。在作品早年的版本中布鲁克纳让第一乐章的号角主题在终曲的尾声中再次出现,不过他后来放弃了这一做法。我想也许是作曲家认为这个主题出场的次数太多了。不过在某些版本中又恢复了这个做法,比方说Nowak版,也许又是被某些人更改的。
布鲁克纳一共留下了3个第四交响曲终曲的版本,第一个(1874年)和第二个版本(1878年)所使用的的主题材料是密切相关的。布鲁克纳把第二个版本称为“Volksfest”,这个版本更加简短而且简单——比方说,可以比较一下两个版本的第一部分中第二小提琴声部,以及按布鲁克纳喜爱的节奏演奏(二连音加三连音)高难度的五重奏部分。
    Volksfest”也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搏动的音符开始,第一小提琴演奏着下行的三度(在第一版中第二小提琴按相反的方向行进),布鲁克纳在第三版(即目前通用的1880年版)中删去了响亮的同度齐奏下行音阶。紧接下来的那个精彩的中提琴演奏的旋律比第三版高了半个音。那个迷人而天真的主题在再现的时候是以弦乐齐奏的方式,而不是像第三版那样用嘹亮的铜管乐合奏。1880年版中紧接在引子后面的英雄性的齐奏主题直到这里才出现。更有意思的是在尾声中布鲁克纳用四个圆号再次奏出第一乐章的号角主题,而在第一、三版中他都没有这样做——也许是他认为这个主题已经出现的次数已经够多了。虽然Volksfest也是一部有魅力的作品,不过布鲁克纳似乎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他在1880年版中加上了由弦乐演奏的美妙的c小调旋律,并让这个旋律在两个不同的调上出现。
34#
发表于 2012-4-21 09:39:28 | 只看该作者
个人喜好DG公司录制卡拉扬指挥的布鲁克纳交响曲。。。。。。现场感刻画得很好!
35#
发表于 2012-4-21 20:16:43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
    这首作品呈现给布鲁克纳"亲切的房东"。此曲具有平静爽朗的明澈。因除诙谐曲外的所有乐章均没有全休止符而去除了沉重和悲壮的感觉。布鲁克纳称其"在曲式及和声上均极为大胆"。作品因流露出一种"逆来顺受"的感觉而被称为"哲学"交响曲。
    《第六交响曲》不像作曲家的其他几首交响曲那样几经改动。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一首较短小精悍的杰作,是由曾成功地处理了复杂的《第五交响曲》的头脑构思而成的,保持了作曲家留给我们的原貌。这首交响曲有一种冥想般的美感,不仅带有温暖的情感色彩,而且时时显露出一种难以描绘的超然物外的气质。使人感到作曲家的头脑进入了研究自身发展过程的沉思,几乎可以把这首作品说成是一首哲学家的交响曲了。这不是因其与哲学有什么联系或者因其有什么可解说的内容,而是因为它的形式美和转调逻辑显示出一种成熟的作曲哲学。
    开始几小节的音响带有一种权威气,延至全乐章的三连音伴随着弦乐奏出的低沉的哲理性主题。注意伴音变换——G、降B和F。他们是这首作品靠后面部分的发展的重要线索,并且通过拿玻里和声关系的原则贯穿于第一乐章的和声展开过程中。因此,聆听着应注意这种半音“边滑”(side-slipping)技巧,他是旋律性富于变化并丰富了转调过程。正是在再现部的开头和尾声中,布鲁克纳显示出它特殊的驾驭能力。在曲式展开过程中的这种时候,大作曲家们如最着名的贝多芬,常常表现出对调性与结构之关系的深刻洞察力。正是期待性的创造与出其不意的因素的结合,才造成了动人的美感。在尾声中,布鲁克纳利用主部主题惊人的引力穿越了广阔的转调区域,直到正确地通过一个巨大的变格终止进入主调。
    柔板乐章几个优美的主题容易确认,并且时而由于强烈的主题性强调而显得沉重。这是作曲家最喜爱的乐章,也是他在其中遵循了极正统的奏鸣曲式少数几个乐章之一。这一乐章造成了几种强烈的感情。但是他那魂绕不绝的主题只说明了这一乐章的一部分。第一乐章的拿玻里变换再次显示出影响,以一种和声化织体展现出丰富的调性关系。第二主题是抒情性的对位体,在E大调上引入而走向C大调。通过这个乐章,布鲁克纳编织出一块和声从属关系的绣毯。一个约章竟能够涉及诸多的调性区域及其从属区域,却又似乎是以一种简单的结构表现出来,而这个结构除了在F大调宁静、沉思性质的结尾中表现出来,这是音乐上的一个谜。在这种情况下,原始旋律线犹如一座山的形状,很少可以透过被万道彩光照亮的层层流云看到。山岭荒原上孤寂的漫游者懂得这一效果,如果他是一位音乐家,就完全可以推想出色彩与声音之间的相似之处。
    节奏与和声的微妙,是这诗一般的诙谐曲乐章的特点。这一乐章在a小调上开始,其精美的性质由于主要段落fff极强有力的结尾而被粗暴地遮蔽了。三声中断在风格上与早期兰德勒舞曲迥然不同,纵情于木管与弦乐之间轻松的对位转换。法国号发挥独特的作用,并被认为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有一种遥远的联系。
    为了在终乐章的和声空间中有一种归家的感觉,就必须再看一下这首交响曲开始的主题,并注意F音和降B音的结构力量。作为和声极点来考虑,这些音在终乐章中又被拾起,以巨大的力量在A大调核心调性上尽情表现着自己的意蕴,由开始的主题表达出来,一个进行曲的节奏很快在A大调上突起,接着是一个重要的铜管乐音型。然后是C大调上开始的歌唱性乐段,听起来安详而毫无约束。主部主题在以一个浮点音符的动机圆满结束。乐曲的发展需要特别凝神注意,因为它已经很严密惊喜地展开过了。而解决办法很大程度上包含在此交响曲开头主体的拿玻里和弦关系之中。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2-4-21 08:18 PM 编辑 ]

布鲁克纳6 克伦佩勒_conew1.jpg (31.13 KB, 下载次数: 226)

布鲁克纳6 克伦佩勒_conew1.jpg

布鲁克纳6&7_conew1.jpg (29.81 KB, 下载次数: 207)

海丁克版

海丁克版
36#
发表于 2012-4-21 20:22:58 | 只看该作者
奇怪,在《音乐圣经》上至推荐了两个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版本;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推荐版本:
DECCA索尔第版 417 389-2,DG卡拉扬版 419 194-2.
37#
发表于 2012-4-23 01:33:27 | 只看该作者
我手头上的音乐圣经(林逸聪,1999年8月北京第1版)可是推荐了卡拉杨、克莱姆佩雷尔、布洛姆斯泰特、约夫姆、万德、萨瓦利什等六个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版本。
38#
发表于 2012-4-23 11:56: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2-4-21 08 PM 发表
奇怪,在《音乐圣经》上至推荐了两个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版本;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推荐版本:
DECCA索尔第版 417 389-2,DG卡拉扬版 419 194-2.

好!
39#
发表于 2012-4-24 10:19:47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用了两年(1881-1883)写成,它主要体现对生活的乐观情绪,是继浪漫交响曲之后最通俗的作品。1884年于莱比锡首演,之后在曼海姆的演出成功成了布鲁克纳一生的重大转折点,时年六十多岁的布鲁克纳就是在他的《第七交响曲》的成功而成为世界闻名的作曲家。
布鲁克纳的一些信徒总喜欢把他的《第七交响曲》冠以“英雄”的名称,但实际上布鲁克纳并没有给予这首交响曲以标题。这部交响曲像一部宏伟的史诗,篇幅庞大演奏时长达一个小时以上。

布鲁克纳第七 卡拉扬版_conew1.jpg (38.95 KB, 下载次数: 265)

布鲁克纳第七 卡拉扬版_conew1.jpg

布鲁克纳第七 朱里尼版_conew1.jpg (44.98 KB, 下载次数: 262)

布鲁克纳第七 朱里尼版_conew1.jpg

布鲁克纳第七 旺德版 .jpg (55.7 KB, 下载次数: 266)

布鲁克纳第七 旺德版 .jpg

布鲁克纳第七 夏伊版_conew1.jpg (31.84 KB, 下载次数: 282)

布鲁克纳第七 夏伊版_conew1.jpg
40#
发表于 2012-4-25 07:38:09 | 只看该作者
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推荐版本:DG卡拉扬版439 037-2EMI CDM7 69923 2EMI切利毕达奇版 7243 5 56695 2DG阿巴多版437 518-2DG朱里尼版 445 553-2PHILIPS海丁克版434 155-2DENON布隆斯泰特版C377 286DG西诺波里版435 786-2EMI穆斯特版等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6 07:25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