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10077|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谈文革时期的电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5-12 10:2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个话题不属于音乐,但由老梁在《中国歌剧经典唱段》那个帖子谈到了样板戏,我又由此联想到那个年代除了样板戏之外,还能看到聊聊几部的电影,于是就开了这个帖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0:30:29 | 只看该作者
最近看的是《难忘的战斗》,属于文革后期的影片,影片画质比较好,“文革味”比较少,情节也紧凑。里面众星云集,光是扮演反角的就有白穆、陈述、程之、焦晃,郭凯敏当时也只能扮演一个不能上演员表的通讯员。
剧情介绍:

讲述解放战争时期,我解放军某部队为了保证前方粮食供给,同敌军展开了一场难忘战斗。


演员:

田文中————达式常
赵冬生————周国宾
李光明————马昌钰
范可君————陈烨
秦老刚————张云立
孙雄飞————徐阜
李宝德————吴喜千
孟楚虎————李兰发

陈福堂————白穆
刘志仁————焦晃
汪明德————陈述
武大癞子———程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0:33:07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战斗》-故事梗概
根据孙景瑞同名小说改编。1949年5月,解放军解放了江南某城市。国民党反动派派遣特务陈福堂以富国粮行总经理身份潜伏下来,阴谋卡住我城市粮源,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面对着敌人制造的粮荒,军管会组织了粮食采购工作队,深入农村,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发动群众,收购粮食,支援城市。我军骑兵团副团长田文中被任命为第一购粮工作队队长,前往主要粮区——太平集。特务陈福堂指使山上土匪伪装解放军四处打人抢粮,造谣惑众,破坏我购粮工作。田文中立即带领工作队深入山村,揭露了土匪的罪恶勾当。太平集区长李光明配合工作队打击了富国粮行的投机倒把活动。可是副区长刘志仁是个内奸,他将我运粮往城市的计划泄露给陈福堂,致使我运粮船队路经黄泥塘时遭土匪偷袭。田文中指挥沉着,打断了敌人的拦河索,使第一批粮食胜利运进解放了的城市。陈福堂接着又策谋“代而不办”和“借仓屯粮”的诡计,使工作队买不到粮食,妄想把工作队挤走。田文中在区委主持的工商业会议上,摆出了陈福堂破坏购粮工作的真凭实据。刘志仁跳出来给陈福堂定调开脱,引起了田文中的警惕和深思。工作队准备把收购的第二批粮食运往城市,并趁机诱蛇出洞给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刘志仁以假当真,向陈福堂密报了工作队运粮时间。陈福堂派人进山与土匪头子武大癞子约定以鸿宾楼灯光为号,企图乘我武装部队护送粮船之机,里应外合攻进太平集,复辟旧政权。在这场复杂的智斗中,刘志仁终于暴露了真面目,被田文中的警卫赵冬生打倒。但是,在搏斗中不幸遭到隐蔽的更深的敌特——帐房先生的暗算,赵冬生壮烈牺牲。前来进犯的土匪进入西山岱后停止不前,等待着陈福堂的信号。田文中毅然登上鸿宾楼探察敌情,终于识破敌人诡计,拉开窗帘。土匪看到灯光,便猖狂向太平集进犯,被我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彻底剿灭,陈福堂、武大癞子束手就擒。
该片写了一场特殊的战斗,即解放战争后期粮食战线上的复杂斗争,表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势已去之后的垂死挣扎,和人民解放军为巩固新生政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牺牲。
影片情节起伏跌宕,矛盾错综复杂,出入意料而又囱然可信,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有特色,描绘了我方人员在新形势下的斗争中,能尽快熟悉环境、把握斗争的主动权、既斗勇、又斗智的英雄风采。影片对敌方人员的刻画也颇为细致,写出了他们的狡诈、阴险和顽固性特点。
4#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10:40:36 | 只看该作者
据说有这么一段花絮:
1976年的春节,重病缠身的毛泽东想看电影。张玉凤便从中央办公厅调来这部刚上映的新片《难忘的战斗》。因为毛泽东患病,坐在他身边的是中南海门诊部的护士长吴旭君。电影开演不到10分钟,便出现了威武的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市民和学生载歌载舞敲锣打鼓夹道欢迎......。看到这里,吴旭君注意到坐在旁边的毛泽东在哭泣,毛泽东指着银幕,问吴旭君:“那欢迎的学生里有你吗?” 解放时吴旭君曾是上海学生,当年她也确在欢迎之列,她说不出话,只是流着眼泪点头。此时,毛泽东泪如泉涌,再也无法控制。受到毛泽东悲切情绪的感染,在场的工作人员哭成一片,不等电影结束,医务人员赶紧把主席抬走了。
如果毛泽东当年把这部电影看完的话,他会看到电影中有一个帐房先生是暗藏的阶级敌人,用秤砣砸死了一位解放军小战士,但是却一直没有被揭露出来,到了影片结束还在悠游自得地打着算盘。《难忘的战斗》在上映后不久就被禁演,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一种说法与“秤砣”有关,据说正好我们的领袖人物中有人小时候的乳名就是“秤砣”,所以不能再放。
5#
发表于 2009-5-12 16:31:34 | 只看该作者
这部影片看过。在当年样板戏一统天下,极左思潮还占据着文艺领域,一大批老艺术家还身份不明的情况下,这部电影算是比较另类的。
    电影公演后,街头巷议提到些影片的拍摄花絮也是挺有趣的。
    电影的外景地主要是九江的老街;
    当时好的摄影棚都让给样板戏和当时的“主旋律”电影了,《难》剧就只能在条件很差的摄影棚里拍,有场戏是几个坏蛋在一起喝酒,天花板居然落下好多灰尘在下酒菜上,于是演员只好夹下面没沾灰的花生米吃,结果一盘花生米挖出一个坑来;
    扮演范可君的是陈烨,这是她的处女秀。剧中有个场景是她从岸上跳到已离岸的船上。据说她原来是下乡在上海郊区崇明岛的农场的知青,有一次她赶到码头船已离岸,她一急就凭空一跃跳上了船,正好被摄制组的人看到,就选中了她演范可君。记忆中陈烨后来演的电影并不多,印象比较深的只有《垂帘听政》和《火烧圆明园》中的慈安太后。
    楼主所列演员表中漏了顾也鲁,剧照2中白穆(戴眼镜者)边上那位,那可也是位赫赫有名的老艺术家。

[ 本帖最后由 wudy0114 于 2009-5-12 04:36 PM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3:03:52 | 只看该作者
想不到在这里遇到知音了,WUDY0114也是60年代生人吧?
7#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11:23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她原来是下乡在上海郊区崇明岛的农场的知青,有一次她赶到码头船已离岸,她一急就凭空一跃跳上了船,正好被摄制组的人看到,就选中了她演范可君。”——在《难忘的战斗》中陈烨第一次亮相时也有这个动作设计,陈烨也是从岸上跳上船的,估计陈烨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才能。
8#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27:20 | 只看该作者
《闪闪的红星》。就剧情来说,这部影片并不突出,给人们印象最深的反而是它的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映山红》。歌曲旋律很优美,也很容易上口。我小时候就很爱唱,我女儿在2岁多时听到我放“雨林”《聆极物语》中《映山红》时,也被优美的旋律所吸引,也跟着伊伊呀呀呀地唱起来了。当然,里面的一些对白也脍炙人口,基本上是出自胡汉三口中的——“我胡汉三又回来了”、“火烧冬子妈”。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31年到1938年间的江西红色革命根据地,一个穷苦农民的孩子——小冬子在党的教育和革命群众的关怀下,经过激烈阶级斗争的考验,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坚定地沿着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前进,我们的斗争就一定能节节胜利。


演员:

潘冬子————祝新运
吴修竹————薄贯君
宋大爹————高宝成
母 亲————李雪红
潘行义————赵汝平
椿伢子————刘继忠

胡汉三————刘 江





9#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10:35:41 | 只看该作者
《闪闪的红星》一些幕后花絮:
潘冬子的原型
  到底是谁
  1961年,李心田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两个小八路》,受到欢迎,后来编辑又约请他再为孩子们写一部小说,于是便有了《闪闪的红星》的创作。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所教学生中,有很多学生的父母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像济南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部主任鲍先志等的子女都是他的学生。而这些老红军在战争年代将孩子分送他人,等到全国解放后孩子才找到父亲。还有一位老红军,长征时留给家中一顶帽子,上面有老红军的名字,后来这位红军的儿子拿着帽子才找到了他的父亲。一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女青年,入党的第二天就被敌人吊在树上,最后壮烈牺牲。这些真实的故事打动了李心田,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有利的素材。为了不忘记这些红军子女艰辛的童年,并告诫后人,便有了创作《闪闪的红星》的初衷。
  关于冬子的原型,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75年初夏,上级突然通知李心田参加一个样板戏的研究会。三个穿灰色样板服的人坐在台前,开始时并无意外,后来扯到了《闪闪的红星》上了,让李心田谈创作的依据,对许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样板戏之事,气氛非常沉闷。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说《闪闪的红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实谈创作的依据,不能对军区里任何一个人讲,并带走李心田的创作手记。半个月后,创作手记还给了李心田,并告知事情过去了。原来是有人告状到江青那里,说《闪闪的红星》是给许世友树碑立传的。而江青想打倒许世友,便想办法将《闪闪的红星》做一发炮弹。后来,鲍先志的儿子鲍苏声主动承认《闪闪的红星》是写的他们家的事情,他把账认了下来,军区做出了政治结论,此事才过去。
  小说出版一波三折
  经过两年紧张的写作,李心田于1964年完成小说的创作,并起名《战斗的童年》,将稿子寄到了北京。到1965年“文革”前夕,全国的形势已经非同一般。不久,“文革”开始了,当时李心田所在的文工团规定,所有人员的作品一律上交,不许私留一个字,否则会受到党纪处分。而李心田的小说里面有不少描写人情、人性的内容,怕遭到批判,李心田很是惶恐。面对自己的心血,在交上手稿的同时,李心田悄悄把誊清稿留了下来。当时兴烧书,果然交上的稿子,连同别人的书籍、文稿,在院子堆成一堆,全烧了!烧的时候李心田就在现场,心中还说“文章误我,我误青春”,决心以后再也不写了。不久李心田长期深入部队,1970年任济南军区创作室副主任,继续文学创作。时隔不久,人民文学出版社又来约稿,李心田便将劫后余生的《战斗的童年》交给出版社。
  当时的政治环境注定了一本书的出版是要多灾多难的,要经过集体研究、审查,还要为当时的政治服务。李希凡审阅了小说,认为小说不错,但可出可不出。最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主持工作的王致远顶住了反对意见,决定出书。但稿子修改了一遍又一遍,将稿子中冬子妈对丈夫的依恋,红军走后的失落感以及对白军的恐惧等都删去了,甚至加上了读毛主席的书以及毛主席在革命中的作用等。
  稿子定了之后,有人认为《战斗的童年》名字一般化,李心田苦思两天后提出改为《闪闪的红星》,但当时的编辑谢永旺考虑到“红星”二字苏联惯用,就叫《闪闪的红五星》吧,清样出来后封面上印的就是《闪闪的红五星》。后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负责人王致远硬着头皮把那个“五”去掉,印出来的书才是《闪闪的红星》。
  书出版之后,这是“文革”中最先出版的为数极少的文学作品,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韩作黎发表评论,称《闪闪的红星》是对儿童教育的绝好教材。接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广播了这部小说,全国十多家出版社要出版此书。当时,我国的文学作品极少与外国交流,《闪闪的红星》很快被译成了英、德、日、法、越等国文字,对外进行出版发行。那时我国尚未与德意志民主联邦共和国建交,德文译本是在我国驻奥地利使馆签订的,而法国的丽阿夫人1974年因翻译此书而获奖。
  小说搬上银幕
  躲开江青插手
  小说出版不久,便有人找李心田提出要拍成电影。最先和李心田订约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久,北京电影制片厂也提出要拍成电影。后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王汝俊、王愿坚、陆柱国等同李心田住在总政的招待所里,开始了剧本的研究。最后由王愿坚、陆柱国统稿,八一厂最有实力的李俊、李昂、王平做导演,开始了演员的挑选。在一百多个孩子中,经过跟踪调查,发现了9岁的祝新运,导演们征求了李心田的意见后,最终确定了祝新运。而祝新运的演出非常入戏,拍摄前把规定的情景讲给他,他很快就能酝酿出情绪来,该哭的时候,眼泪自然就流了出来,根本不用眼药水。少年得志的祝新运因为《闪闪的红星》一举成名,虽然当时得到的“报酬”只有一本影集,上面写着:“祝新运同志留念,八一电影制片厂《闪闪的红星》摄制组赠,1975年9月11日”,但是“无形资产”却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这就是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后期制作请傅庚辰作曲,李双江演唱,使影片相得益彰。
  电影拍成之后,请江青审查。她非常高兴,并说:“如果时间许可,我还要再看一遍,值得我看两遍的电影还不多。”这使八一厂受宠若惊。不久,八一厂带片子来济南答谢。当时的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委负责人都很重视,把这事当成大事来对待,人员全集中到电影放映室,准备听江青的指示,当然是李心田要在场的。但李心田夜间要排队买蜂窝煤,再加上没有汽车可坐,便骑着自行车去晚了。到了大门口,门卫不让进,同行的人就说:“他就是作者。”哨兵怕是冒充进去看电影的,还是不让进。还巧,有一个秘书焦急地探头向外找,一眼就看见了李心田,急忙说:“哎呀,就等你了!”李心田这才进了放映室。电影出了名,江青就要插手,指出几个要修改的地方。当时谁敢违抗,便由导演去添补一些镜头。后来,由于演冬子的演员祝新运因病服药,把脸给吃胖了,拍出的效果相差很大,实在无法接上,江青也就作罢。这样,《闪闪的红星》才保持了原貌,躲开了江青的插手。 
  电影公映后,受到各方面的好评。朱德委员长看了影片后的第二天,就为他的外孙女写了“闪闪红星”四个字,现手迹陈列在革命历史博物馆里。从电影拍成到今天,30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现在40岁左右的人提到《闪闪的红星》都会滔滔不绝,《红星歌》、《红星照我去战斗》、《映山红》已成为经典歌曲 。
10#
发表于 2009-5-19 16:38:46 | 只看该作者
这两部老电影我以前都看过几遍了,值得回味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4 07:56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