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芍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更新)转几个房间声学处理帖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30:47 | 只看该作者
首先是龙骨减振,由于出差在外没能指导,工人没给我衬减振垫。

    其次是天花隔音,由于隔音毡太贵和施工难,改成了薄板共振吸声器,但对隔音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再次是地面隔音,垫3CM厚粉红色的铺垫宝,再铺竹地板,应该有一定的效果。

    第四是窗户隔音,由于原窗户太大,也影响平板电视的挂壁,现从下部封掉三分之一。原窗为双层中空玻璃,受安装位置的限制,所以加一层窗无法实施。暂时决定用隔音材料做块活动平板,嵌入窗套。这样做的缺点是会影响采光,看看今后能否想出好的方法。

    最后是门的隔音,没有选用隔音门,而选了模压门,会有一定的隔音效果。再加上在门缝的密封措施,将就了。毕竟主要是影响自己家里,克服克服了,谁让咱家房间这么小呢。

第8页

    由于许多方面都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听音室建设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经过初步的试听和测试,对自己的听音室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解了一些惑,也生了一些疑。虽然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还是如实写出来,与大家探讨,让其他人少走弯路。测试和分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本贴会写得时间比较长,请凉解。
5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34:32 | 只看该作者
测试分两部分:主观试听和客观测试。
● 主观试听
    器材是最平民的了,DIY 的八寸同轴入墙音箱,功放是最廉价的夏普1BIT AV功放,音源是JVC的古董VCD机,秋叶原光纤直驳功放。早已把自己开除出了 Hi-Fi,只求自乐,让大家笑话了。搬家以后再换上好点的器材吧。  

25.jpg (29.08 KB, 下载次数: 145)

25.jpg
53#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36:54 | 只看该作者
    记得那天,急匆匆地装上喇叭单元,然后开始接器材。我蹲在功放前,放入一张CD,按下PLAY键,出声了,我一愣。赶忙起身到听音位坐好,认真的听。发生了什么?卖个关子,下面会谈到。

    一口气听了几种不风风格的音乐和歌曲,感觉声音有些硬,买来的KEF Ci200,虽然是二手的货,拆开后发现单元是完全没有用过,所以煲一段时间,声音就会自然了。于是随便放张CD,自己打扫卫生去了。

    几个小时后,人干活也累了,于是坐下来,认真听听音乐,好好地欣赏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总体感觉不错,不过没过多长时间,一阵低频袭来,自己最担心、最不愿看到的情况还是发生了,驻波!不用测试,一听就知道是46Hz,房间长度和宽度太接近,房间模式发生了兼并,虽然设计时花了很多心思处理,但发生兼并以后驻波非常强,完全消除是不可能了。虽然驻波听觉上强度不大,但可清晰地听出长长的拖音。眼前一黑  ,我该怎么办?这时才想起,圆柱陷阱做了一半还放在阳台上。

    赶紧接着制作。翻出要用的材料,在陷阱外面严严实实地包上了三层夹筋铝箔,用铝箔胶带封好,玻璃纤维再也跑不出来了。一对银光闪闪的圆柱陷阱立在自己面前,不过我不喜欢金属光泽,以后要套上布套嘀。

    赶紧把两个陷阱抱进听音室,不断地调整摆放位置,经过试听,一个放长度的中线上,一个放宽度的中线上,隆隆声基本听不出来了。放入一张《鼓动非洲》,听着上下翻飞的鼓点,开心地笑了。

    经过几天的试听,感觉颇多。简单地整理一下,有以下几点。慢慢习惯了听音室的声音后,对现在客厅的音响产生了严重的不满,人啊,就是不知满!

26.jpg (50.69 KB, 下载次数: 140)

陷阱外面严严实实地包上了三层夹筋铝箔

陷阱外面严严实实地包上了三层夹筋铝箔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0:19 | 只看该作者
脱箱感
    因为听惯了同轴音箱,对好的声像定位已不陌生,但跟目前的定位相比,差很远了,打个比方,如果原来的结像有足球大,现在的就是乒乓球大。这时才真正领略了什么叫栩栩如生。最主要的,是结像很稳定,没有歌手摇头晃脑唱歌的现象了。
    听觉上音箱完全不存在,声像在眼前一字排开。由于入墙音箱在墙角,两箱距离接近三米,但没有发现声像的中空现象。

体量感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就听出了不同CD录音方式的不同。现在好多是多轨合成,但每样乐器的拾音方式不同,有的录音师用单个话筒录音,有的录音师喜欢有双话筒立体声录音,后期混音以后,单话筒的声像就一个点。双话筒的声像是立体的,如钢琴,击弦的不同位置,钢琴的大小,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二胡的发声也很有特点,弦和筒都会发声,但决不是一个点。这样的例子很多,逼真的临场感,很容易使人沉醉进去。

空间感
    这是最大的收获了,短混响空间,很好地还原了音源本身的混响特性。开头提到,刚听到声音,一愣,现在可以揭谜底了。是因为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眼睛告诉我,这是个小空间,耳朵告诉我,这是个大空间。如此强烈的反差,但人产生了很强的不适应感。

   以前经常喜欢打开YAMAHA的DSP,感受一下音乐厅的空间感,总觉得效果不佳。现在不用DSP,空间却非常好,开心啊。看来,双声道的潜力还很大。

    另外,由于房间会“变大变小”,因此,声音破墙而出了。我入墙音箱紧贴前墙,歌手到窗外去了 。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部分声像到了身后,一直怀疑是错觉。

   速度感
    本人一向不喜欢强悍的低音,喜欢干净、快速的低、中音,现在做到了。为了低频的速度,入墙箱放弃倒相,做成闭式,下潜差了点,换来了速度。同时,由于吸音,阻尼很好,绝不拖泥带水了。入墙,使箱体与墙成为一个整体,箱振基本没有了。但后果么,隔音不行,容易招扰民投拆。本来是设计不与墙刚性接触的,木工自作主张,直接钉上了,后悔啊。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1:28 | 只看该作者
● 缺点与不足

    房间比例严重不佳,空间太小,驻波问题解决得不到位,后面测试部分会详谈。

    隔音没做,倍受干扰。现在才发现窗的隔音有多弱,虽然是双层中空玻璃,仍然隔音不足,甚至由于本底噪声较大影响了我的测试。楼上的撞击噪声不时可闻。当初要是在楼面贴一层隔音毡,就会好一些。

    高音太强。一直怀疑是1BIT数字功放的原因。而经过测试以后,才发现是自己疏忽了。KEF Ci 200 入墙音箱自带箱体,有一个金属面网,网后还有一层海绵,还允许用户自己刷面网颜色,这些都会对高音有较强的衰减。因此,在设计上,高音单元的灵敏度比低音单元高。我让它全裸,当然高音过强了。这时候我才想起,在分频器上,有一个跳线的,可以对高音进行衰减。由于去测试时没带内六角扳手,只能下次去调整了。

    薄板共振天花板很好地解决了高度方向的驻波,增加了低音吸音量,但对长度和宽度方向的驻波却作用很弱。这一点设计时大意了。

    人声不够突出,由于没有对照系统,原因暂时不明,容以后慢慢研究。

    通过实际试听,有一点是非常明确了。实践证明,所谓强吸声使声音发干的论调完全是臆断,只要注意吸音的全频段均衡性,完全没有问题。虽然一开始听觉上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就习惯了。反过来,再听混响较长的声音,再也无法忍受了。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3:38 | 只看该作者
● 客观测试

    早就应该进行测试了,但由于所购声卡竟然不支持全双工,测试失败,做了回小白鼠。所以,只能重新物色声卡。而下面,就是失败的那次测试。

28.jpg (34.42 KB, 下载次数: 149)

28.jpg
57#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5:02 | 只看该作者
切肤之痛,网上的话还真不能随便相信。此事一耽误就是好多天,加上要研究测试软件的使用方式,因此测试之事一拖再拖,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还好,终于重新构建了测试系统。还特地从网上购了一个轻便的话筒架,配置了一些线材。开始测试,Let's go。

    按照测试要求,接好器材和线。现在没地毯,在听音位前,放在一块聚酯吸音板代替。呵,窗帘超级难看,因为以后墙上要挂平板电视,将就些了。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6:36 | 只看该作者
这次测试一共用了 RPlusD、Room Eq Wizade 和 SIA-Smaart Acoustic Tools 三种,看看测试结果是否一致。按照常规,首先测试音箱的近场响应,好作为以后分析的基准。为了减小随机误差,所有测试都测10次进行平均。

[ 本帖最后由 芍药 于 2011-6-11 11:48 PM 编辑 ]

29.jpg (44.81 KB, 下载次数: 135)

家里的相关设备图

家里的相关设备图

30.jpg (34.32 KB, 下载次数: 152)

测试的前期工作已完毕

测试的前期工作已完毕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49:58 | 只看该作者
同时,根据人耳特性,各种标准中都对窄于1/8倍频程峰谷忽略不计。因此显示的曲线按1/8倍频程平滑,既美观,又能反映测试的结实结果。
60#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23:50:40 | 只看该作者
近场频率响应如下,从图中可以看到,高音确实比平均电平高了,需衰减。

31.jpg (16.46 KB, 下载次数: 152)

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7 09:56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