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箱感 因为听惯了同轴音箱,对好的声像定位已不陌生,但跟目前的定位相比,差很远了,打个比方,如果原来的结像有足球大,现在的就是乒乓球大。这时才真正领略了什么叫栩栩如生。最主要的,是结像很稳定,没有歌手摇头晃脑唱歌的现象了。 听觉上音箱完全不存在,声像在眼前一字排开。由于入墙音箱在墙角,两箱距离接近三米,但没有发现声像的中空现象。
体量感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就听出了不同CD录音方式的不同。现在好多是多轨合成,但每样乐器的拾音方式不同,有的录音师用单个话筒录音,有的录音师喜欢有双话筒立体声录音,后期混音以后,单话筒的声像就一个点。双话筒的声像是立体的,如钢琴,击弦的不同位置,钢琴的大小,都可以明显地感觉出来。二胡的发声也很有特点,弦和筒都会发声,但决不是一个点。这样的例子很多,逼真的临场感,很容易使人沉醉进去。
空间感 这是最大的收获了,短混响空间,很好地还原了音源本身的混响特性。开头提到,刚听到声音,一愣,现在可以揭谜底了。是因为视觉和听觉产生了强烈的冲突。眼睛告诉我,这是个小空间,耳朵告诉我,这是个大空间。如此强烈的反差,但人产生了很强的不适应感。
以前经常喜欢打开YAMAHA的DSP,感受一下音乐厅的空间感,总觉得效果不佳。现在不用DSP,空间却非常好,开心啊。看来,双声道的潜力还很大。
另外,由于房间会“变大变小”,因此,声音破墙而出了。我入墙音箱紧贴前墙,歌手到窗外去了 。还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部分声像到了身后,一直怀疑是错觉。
速度感 本人一向不喜欢强悍的低音,喜欢干净、快速的低、中音,现在做到了。为了低频的速度,入墙箱放弃倒相,做成闭式,下潜差了点,换来了速度。同时,由于吸音,阻尼很好,绝不拖泥带水了。入墙,使箱体与墙成为一个整体,箱振基本没有了。但后果么,隔音不行,容易招扰民投拆。本来是设计不与墙刚性接触的,木工自作主张,直接钉上了,后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