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画院藏品特展:丹青京华——20世纪的北京中国画坛
展览地点:广州二沙岛广东美术馆 5、6、8、9号展厅及二楼廊道
展览时间:2014年3月18日——5月18日
本次展览以北京画院藏品资源为基础,梳理出北京画坛在二十世纪中国画发展衍变过程中的景象与脉络。通过对当时艺术生态的复原,对艺术家创作环境的追溯与解析,诠释与重现一个立体的、全息的、活着的京派。对于“京派”概念的厘定,至今虽未形成统一认识,但这并不该减损二十世纪早期北京画家群体在整篇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京派”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920年成立的中国画学研究会,此后另行成立的湖社,是该组织形式的继续发展。借助社团形式,京派绘画聚集、联络和培养了一大批画家,他们以特有的形式吸引和培养后学,形成了承上启下、传承有序的几代画家群体。1957年北京中国画院(即如今的北京画院)的成立,从国家的层面吸纳了重要的京派画家,使得民族优秀艺术的传承在以西式美术教育为主导的学院体系之外找到一种平衡。
近几年来,已有为数不多的学者开始对京派绘画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但总体来说,关于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处于零散的状态,一些学者对京派绘画的研究还多半出于自己个人的学术兴趣和识见。从整体上说京派绘画研究还没有得到美术学界的有效关注,其历史的价值与意义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和学理上的深入辨析。时至今日,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历史叙述的整体框架中,京派绘画仍未得到其应有的评价和认识。
二十世纪京派绘画的硕彦名宿,诸如金城、陈师曾、陈半丁、胡佩衡、于非闇、徐燕孙……他们对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价值有着深切的体悟与认同,因此在迎面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时,并没有抛弃时人视为“封建”、“守旧”的传统艺术,而是选择了以借古开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在传统艺术精髓和优长基础上的继承与创新。可是在当时乃至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京派被视为极端的保守主义,被贴上陈旧、缺少现实生活气息的标签。
今天,当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将京派绘画置于美术史自身发展的长卷时,就会发现它在传统基础上的出新与创造,以及在民族基础上对西方艺术营养的吸收与融合。更可贵者,它保存了传统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延续。其中许多杰出的画家在中国画崎岖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兴亡继绝、薪火相传的作用。他们破石填土,为后来者铺展开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独特路径与自身生发的可能。
本次展览荟萃了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徐悲鸿、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吴作人、黄胄等众多20世纪中国画大师约100件绘画精品,参展画家逾60位,是广东美术馆开馆以来举办的最大规模的20世纪中国画大师作品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