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我们来聆听几段音乐,获得一些直观的感受。
先来听威廉.迪.罗沙和斯塔克两位大师演绎的同一段曲目:帕格尼尼摩西变奏曲(PAGANINI-SILVA:VARIATION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ES)
一开声,其实我们就能听出两段录音的不同,首先能明显的听出两把大提琴的不同,威廉的大提琴温暖、柔和,琴腔共鸣营造的木头味道十分浓郁,斯塔克的大提琴则冷峻、棱角分明,尤其是高音部分线条衍生的非常清晰,甚至能听到弓毛拖动的细微声响,残留的泛音袅袅回绕,让琴声愈加凄美。其次二者营造的氛围完全不同,威廉柔美略显舒缓的琴声起伏不大,由于刻意强调的堂音,让钢琴融入了背景,描绘的是月光下的湖面,微起波澜,宁静而又深邃的心灵世界,琴声弥漫在浓郁但较单一的情感氛围之中;斯塔克所呈现的则是荒凉的多的意境,是个干燥的阴冷的沙漠之地,琴声起伏跌宕交织着强烈的爱与恨,背景相对宁静并且始终清晰可闻的钢琴声,与提琴声相为呼应演绎出心灵对话般的更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到后段斯塔克有力的运弓,让音乐逐渐到达高潮,让人感受到帕格尼尼在曲谱上标注“愤怒”的强烈暗示。前者是宁静的温暖的柔美的和简单的,展现的是浓郁的写意意境,那么后者就是躁动的清冷的凄美的和复杂的,刻画的是戏剧化的丰富情节。
http://115.com/file/e793hkjw#
04._Paganini-Silva-_Variations_on_a_theme_from_Rossini__s_Moses.wav
再仔细听下去,我们会发现,威廉的这段录音,虽然由于录音技术性的处理,强化了空间“音染”,丰富的堂音效果,突出了大提琴的线条和声音响度,弱化了钢琴伴奏,但在整体丰满浓郁的韵味之中,清晰可闻的呼吸声,提琴强弱音之间的细腻过渡,不仅营造出一种落针可闻的安静氛围,也让多汁多水的琴声显示出一种极佳透明度的丰润,不至于让整体显得单调沉闷,反而引人入胜;而斯塔克的这段录音,录音处理的更加直白,突出的是高度的质感和真实的形体,凄美甚至凄厉的琴声,高处丝丝入扣不会骤然断裂,低处婉转阴柔充满柔韧的力度,丰富的细节不会让声音干瘪而是呈现一种极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情感投入,同样让人情不自禁。
这两段录音都是效果很好的录音,但聆听的结果却会有所不同:90%的器材重播威廉的录音,一开始便会轻易的获得较好的效果,琴声靓,音色美,但听久之后会觉得过于单调、油腻和沉闷,更好的器材则会抽丝剥茧一样重播出更丰富的细节、层次和音色,让人百听不厌;而大多数器材不容易播好斯塔克的录音,过于明亮的高音会导致声音干脆刺耳,细节欠佳则会让声音失去生气,乐器泛音的表现力会影响流畅的乐感,质感和形体勾画不到位则会让整首曲目黯然失色,不耐久听。器材之间的差异性,足矣让这段录音判若两人。
http://115.com/file/e793h5bm#
02._Track02.wav
这是两段个性鲜明的录音,既表现了不同的录音处理,也表现了不同演奏者的演绎过程,好的器材应该能分别还原出两段录音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揭示了不少音响老前辈说的一个道理:韵味与细节不矛盾,高解析力同样与柔顺圆润的音色也不矛盾,好的器材应该能鱼与熊掌兼得。
我们再来听3段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小提琴是大家经常用来试音的试金石,而无伴奏小提琴,则是最为苛刻的“考官”。小提琴的高频泛音很充分,录音好的,质感强的小提琴,配合其他器乐,音色会十分鲜活,细节会很鲜明,感情会很细腻,乐感会很流畅,听感悦耳。但就是在很多系统上,偏亮,质感突出的小提琴有时候会不够耐听,无伴奏的独奏小提琴,则会强化这种不耐听。一套器材能完整的播完巴赫的6首无伴奏组曲,而中途不换碟是很不容易的,那将是很美妙的享受,也是很高的成就。
下面3段巴赫无伴奏小提琴(Sonata No.1 in G minor, BWV1001 - Adagio)录音分别是亚伦罗桑(Audiofon)、格鲁米欧(Phlips))和谢林(DG)的录音。。。。。continue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5-8 08:47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