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Cologne WDR Sinfonie Orchester )要来广州,半年前便约好三五知己并买好了票,此行乐团史无前例地带给我们是一套勃拉姆斯交响曲全集
在国内,相信有实力和自信连续两天演奏这四部交响曲的乐团也绝非等闲之辈,.其惊讶程度也不亚于当年听到小提琴家黄滨要举行无伴奏独奏音乐会.
关于乐团
这次访华的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原名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名气相当大,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与克伦佩勒(Klemperer), 切利比达奇(Sergiu Celibidache), 旺德(Günter Wand)加里•贝蒂尼(Gary Bertini), 罗斯包德(Hans Rosbaud)等等著名指挥家的合作的经典唱片,有幸在现场领略这支顶级乐团的功力.实属一大乐事.
有点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这个乐团演出的勃拉姆斯的唱片,惟有从我熟悉的马勒第五交响曲收藏里面寻找零星属于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的音色.
以色列指挥家贝蒂尼这套马勒交响曲全集,无论从声效和演绎来说,都当仁不让地成为我入门之选.单就声效而言, 轻易地可以感受到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各声部的匀称饱满和零瑕疵,代表着一贯德国乐团的严谨和精湛技艺,就个人以为,是完全可以纳入柏林爱乐那种顶级乐团的级数表现.(旁边那张日本东芝1A1头版的声音当然更为卓越.)
前几年由ICA发行的罗斯包德的版本令我如获至宝,尽管录制的年份比较久远(1951年),但是仍然掩盖不住乐团的惊人的表现, 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倾尽全力演绎马五的第三乐章,那份通透的线条感,造句的流畅,使到每一个音符都做到尽清清楚楚地收于眼帘,兼之用火爆的速度处理,用时仅15分57秒,这可算是我收藏中比较罕见的用时(比瓦尔特Walter慢,与米特罗普洛斯Mitropoulos持平,但不要和删减三分之二的乐章的晚年的谢尔欣Scherchen谢尔欣相比)
当然,有上述的表现不可能只是乐团的功劳, 两位指挥的深厚功力也不能不提. 结合理性客观和纯朴美感的贝蒂尼可能会被较多乐迷所熟悉,而低调并严格忠于原作的罗斯包德就不一定被太多的乐迷所认识,作为作曲家和指挥家布列兹的老师,他对当代古典音乐起到极大的推动,被留声机杂志誉为‘其中一个推动20世纪中期音乐的无名英雄’,可惜名气与其艺术成就得相差太远.
关于指挥
引用自己不久前在星海音乐厅网页发表的短评:
我对芬兰指挥萨拉斯特(Saraste)的认识源于一张他34岁时与芬兰广播交响乐团(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录制的马勒第五交响曲唱片.在我收藏这个曲目的数十个版本中,属于北欧的指挥很少.对比起同乡奥拉莫(Oramo),有别于前者的热情奔放,感觉萨拉斯特很少会加入过多的个人色彩,反而会冷静调控各声部的平衡,精准地表达作曲家的意图.
以第一乐章”葬礼进行曲”为例,他运用的速度和分句处理恰到好处,尽管用的时间(11’44”)比奥拉莫(11’54”)更短,但听感依旧可以做到有条不紊,确保乐团按照马勒的指示”以精确的步伐,严格地,像葬礼行列”…..
[ 本帖最后由 嘉贤 于 2015-10-5 12:59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