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老梁 于 2011-10-4 09 PM 发表
这是上月拍的照片。图中人物就是当年知青兵团某部文艺宣传队乐队全体队员。 ...
尊敬的老梁,打过电话的老梁——看到了你的帖子,看到一群可敬的人物,感慨万千。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你的帖子把我也拉向了那个时代的记忆。1968年我们没有直接去农村,而是到了山西驻汾河边的一个部队,也就是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那个地方。我们那个连队有160多名知青,部队管理实际住在老乡家。经历了接近两年时间挖渠、种稻、接受再教育。那种艰苦超荷对我们是最大的收获,锻炼的我们的意志,我想不会有比这更艰苦的劳动了。
1970年我们离开的那一天,会餐完毕,我们十几个好友晚上就离开了农场。一位小朋友一路上弹着月琴“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步行3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到了火车站。第二天早上来到风陵渡,那时候黄河大桥正在施工,我们就沿着正在施工的桥墩上绑的吊索小桥,渡过了黄河到陕西潼关后各奔东西。
38年以后的2006年,我们7位还能聚在一起的同伴旧地重游。到山西临汾找到原来的村子,道路依旧,多了些房子,但也不再种稻田。原来村里的房东有的已经不在,当时的村里的小姑娘成了奶奶。我们曾经住过的老乡家还记得我们这些人,,,,,,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的“吊索大桥”,旧地重游时专门在附近会餐一次,遥望黄河大桥,举杯回忆起那个西渡黄河各奔前程早晨——
这次山西之行也到了唐朝诗人王之涣登过的黄河边的鹳雀楼,人人熟知的《登鹳雀楼》诗云:“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许我们能从个人的经历看的更远一些,看到历史不断的前进。
[ 本帖最后由 zhoujl 于 2011-10-7 02:24 A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