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6378|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脱箱感》的作者是发烧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9-26 09:43: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月25日的《羊城晚报》发表了著名专栏作家“曹雪无芹”的《脱箱感》一文。文章从音响的摆位、“无箱感”谈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作者在音响方面谈得头头是道,难道他也是烧友一名?特把文章摘取下来与大家共赏。

                                                                                                                    脱箱感

       坊间所称的“音响发烧友”们,除了软硬件方面的选择与投入之外,恐怕最常干的一件事:就是把家中的那套HIFI器材反复地调教。仅音箱摆放:时而移前移后;时而分开收紧;时而又内侧或外倾等等。此番痴人之举,目的十分单纯,让自己坐在所谓的“皇帝位”上聆听音乐时,拥有强烈的“脱箱”感:即前方空间奇妙地营造出巨大而又“真实”的声场(现场感),即便是你的双眼直盯着左右音箱———也会活生生地感受到,声音仿佛已不再是从箱体中所发出来的。换言之,声场的宽度与深度于听觉上均远远超过了视觉上所见到的箱体摆放的物理宽度与深度。此时此刻,整个空间: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时抑时扬,层次分明,音乐也变得愈加动人。而之前为此的一切“折腾”,都不算过分。但无论是多昂贵、多漂亮的器材,其本身都不能算作是“作品”的一部分。

  相反,在我所看到的某些当代艺术作品展或是一些高校的毕业设计作品展上———尤其是在所谓装置类或新媒介类的一些作品中,却常常满目是“物”,徒有其“器”,均不见其“艺术”在哪儿,展示手段及展示效果往往是喧宾夺主。从视觉到音效:该“藏”的未藏,该“露”的未露;该“在”的不在,该“走”的未走。末了,又何谈艺术之表现力?且不论纯粹的艺术作品展,就连一些当今知名的国际车展,哪怕是以同样的新科技、新材料和新手段:所带来的一场场视听盛宴(不计车模),单就其“艺术表现力”,也丝毫不示弱与失色于前者。精心设计过的———对其周边一切设备与器材的“视而不见”,却更加清晰地表现出了某个国际品牌所一贯秉承的理念与主张。“场面”之大,“影响”之远,超越其展区。
2#
发表于 2012-9-26 10:20: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未完,J版继续。
3#
发表于 2012-9-26 10:41:28 | 只看该作者
脱箱感??
不如玩多声道,环回立体声,?
不是有人发烧2声道1年,最近统统割价出掉,转玩多声道,什么杜比,5.1,,7.1,12.1。
4#
发表于 2012-9-26 10:42:33 | 只看该作者
看文章作者也是一位老道的发烧友了,很熟悉HIFI门路。也看到了目前也有一些文章与影视作品逐渐有描写发烧友这个群体,HIFI也许正是保持着一些执着坚持、神秘与小众才不被同质与媚俗化。

艺术首先都需要长时间的积淀。很多的我们目前认为很伟大的艺术品与艺术大师在他们生活的年代都是不被认可甚至是被批判的,感慨与他们的艺术成就是极不相称的。艺术家往往被这样的现实下造就出一种孤独、忧郁甚至歇斯底里的病态性格,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与象牙塔里,但这样的作品往往不被外界影响,是最单纯、纯粹与个性的!艺术其实不需要能引起所有人的关注,是苦行僧。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搞“纯艺术”往往是难有前途与成就的。目前各种意识形态热闹的“大众艺术”还是应该划为在视觉、行为与工业艺术的范畴,觉得离纯艺术还是比较远……。
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0:5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q13867 于 2012-9-26 10 AM 发表
文章未完,J版继续。

文章写完了,是一个短小精悍的专栏。
6#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0:56:2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也许想表达一种这样的观点:艺术深层次的感受应该是超脱、升华于其具体的外在形式的。就像“脱箱感”(无箱感)一样,最后眼前的器材仿佛都消失了,只有栩栩如生、富有内涵的音乐画面。
7#
 楼主| 发表于 2012-9-26 11:11:01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广东著名作家、广东作协主席陈国凯先生倒是名副其实的音响发烧友。他还写过《音乐和音响发烧友手记》一文呢,下面是他一些相关资料:

                                                                                                   陈国凯“不务正业”

  陈国凯生在农村,进过工厂,当工人的时候喜欢拨弄文字,后来越写越成气候还当了广东省作协主席。最近却听说陈国凯“不务正业”,躲到深圳的老房子里搞了一大堆箱箱线线,做起了音响“发烧友”。笔者忍不住就想去探探这个60岁的“老顽童”。
  陈国凯的房子比预想的小,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厅,摆了一套音响、4个小书架和一组沙发,便连转身也有些困难了。瘦瘦小小的陈国凯便套在一身棉睡衣里,安安静静地端坐在正对着两个落地大喇叭的沙发上,面带微笑地听着钢琴曲。笔者开口便夸喇叭音色正,乐得陈国凯也不顾自己是“无齿”之口,拉着笔者就大谈“发烧经”,还不时地跑来跑去把自己喜欢的碟放给大家听,说起来一套一套的。笔者注意到那4个小书架上摆满的,并不是文学著作,而是《发烧天碟》、《发烧音响》这类一看名字就很“发烧”的专业杂志。陈国凯又领着大家参观书房,一个占了整个墙壁那么大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码着一千多张CD。细心的陈国凯把它们分成名家、歌剧、民乐、中乐等十多类,用贴着标签的小盒子隔开。这么多CD不可能都是正版的吧,陈国凯嗤之以鼻:“我们发烧友从来不买盗版!”
  如果算一张CD90元的话,1000张就是90000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陈国凯说这还不是大头,就说客厅那套音响吧,看上去黑乎乎的不起眼,可是来自英国、法国、丹麦3个国家的“混血儿”。看这阵势,陈国凯可是把自己大半辈子的稿费都给赔进去了。爱音响爱到鬼迷了心窍,陈国凯还曾经为了一个喇叭接口效果不好,专程跑去商场花80元买了一个银镯子回来剪了当接口。买套音响25万,自己身上却穿着只值25元的廉价衬衫,陈国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常常惹得夫人不高兴。陈国凯笑呵呵地谈起一件趣事:“我的稿费都要‘上交’,有一次得奖,奖金有5000元,一拿到钱我就神差鬼使地直奔音响城,买了一条4000多元的音响线。回来夫人问奖金在哪儿,我只好硬着头皮拎起那条线:“在这儿。”
  有了心爱的音响,陈国凯过着舒心惬意的小日子: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后一杯铁观音、一支烟,外加一曲莫扎特,到了晚上就文思泉涌,一气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陈国凯评价这样的生活“真是爽!”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陈国凯写成了他的新书《大风起兮》。每日受着音乐的熏陶,陈国凯这回写出来的东西也有了音乐的味道,甚至还被评论家冠以“超文本写作”的时髦名字。书写的是特区的改革开放,里面人物众多,却没一个是写到底的,陈国凯解释说:“我是受《谜的变奏曲》的启发,这首匈牙利曲子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一个章节表现一个人物。”本来编故事是陈国凯最擅长的,可他就是不想那么写,结果写成的是改革开放一个瞬间,从渔民村村长到特区市长,各种人不同的表现。
  老一代的作家很少有懂英文的,陈国凯也不例外,可自从做了音响“发烧友”,连普通话也说不标准的陈国凯一口一个英文单词说得“嘣儿脆”。怪不得有人说他:“陈国凯啊,就是今年60,明年18,也不稀奇!”
8#
发表于 2012-9-26 19:57: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p 于 2012-9-26 11:11 AM 发表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广东著名作家、广东作协主席陈国凯先生倒是名副其实的音响发烧友。他还写过《音乐和音响发烧友手记》一文呢,下面是他一些相关资料:

                                                         ...

发烧创作两不误,顶!
9#
发表于 2012-9-27 09:20: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JP版的转载分享,作家对发烧友这个特殊群体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颂了发烧友对爱好的专注与追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另外,在“收获”这本文学杂志的今年3月刊上刊载了一部中篇小说—格非的“隐身衣”,作者也是发烧友,通过音响方面的描写讲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还是写得很不错的。
10#
 楼主| 发表于 2012-9-27 10:02: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12-9-27 09 AM 发表
谢谢JP版的转载分享,作家对发烧友这个特殊群体还是给予了高度评价,称颂了发烧友对爱好的专注与追求,“大音稀声,大象无形”,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另外,在“收获”这本文学杂志的今年3月刊上刊载了一部中篇小 ...

要是能转载一下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2-1 07:23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