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听古典音乐是上大学期间培养出来的,当时选修《西方音乐史》,老师说:听古典音乐不要指望听出故事来,你就静下来仔细听,反复听,多听几遍就能听出味道来。那个时期在课堂上听的曲子,有好多到现在我都还能记得,而且成了最爱听的曲子。我记得,老师在播放音乐之前,就只简单地介绍下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然后就猛放,管你能不能听懂。这说明了一个道理,音乐是靠听出来的,是要用心去感受的,不需要对乐曲的结构和内涵作多过多的词语上的解释。语言上的解读终归与乐曲本身隔了一层。我现在听古典音乐还是按照十几年前音乐老师教的方法去欣赏。多听,多体会。音乐这东西,你一旦说的太多,就不是音乐了。
古典音乐其实并不象平常人理解的那样高深,你多听几遍,自然就能听懂,就能爱听。相反,如果懂得乐理知识太多,就不一定真的能听懂音乐。音乐并没有固定的理解模式,乐曲就在那里放着,至于你听出多少东西,在于你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人生体验。你从乐曲中听出的东西,是你自己的创造,它是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如果我们非得从某一个曲子当中听出共同的东西来,那恰恰是对音乐的误读。
记得读研究生期间,我一个室友,是个业余搞音乐的(后来到美国拿了音乐学硕士学位,变成专业的了),他说过这样的话:能听懂音乐的人比专业搞音乐的更幸福。音乐是情感的抒发,思想的传达,它凝聚着作曲家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观。聆听音乐是也一种生命体验,它离不开欣赏者个体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听音乐的过程就是欣赏者与作曲家之间生命的交流和互动。复杂的乐理只是技术,它不能取代人的生命体验。
因此,欣赏古典音乐并不需要懂得高深的乐理知识,只要你有一股灵动的思绪,丰富的情感世界,就能听得懂古典音乐。有些人认为古典音乐难懂,听一遍没懂就懒得听下去。如果这样的话,不仅古典音乐听不懂,流行音乐也听不懂。因为,你听流行音乐往往也是听了好几遍才听出味道来。同样,听古典音乐,第一遍很难听出味道,听第二遍,第三遍时,自然就能听出味道来。我们都有耐心听流行音乐,为什么就没有耐心多听几遍古典音乐呢?
介绍古典音乐千万不能摆出高深模样。看过一篇贴子,说听老柴的《1812年序曲》是初级水平。本来对此不敢苟同。我能从老柴的音乐当中能听出味道来,何必计较是否高深?你就能肯定《新大陆交响曲》就一定比老柴的《1812年序曲》高深?!高深是音乐本身具有的属性?非也!高深在你的心中,是你的心把它看作高深了。浅俗也在你的心中,是你的心把音乐看浅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