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天一直忙于单位的什么红歌演唱排练,认真看了大家这两天的发言,自己也感触良多,但唯恐匆匆一回有失偏颇,有点惶恐,这个帖子也让我想起许多hifi路上的往事,犹如电影画面一幅一幅在脑海的放映,为何会走上hifi这条路,并将其和摄影视为终身爱好,当年只是因为喜欢音乐而去寻找器材,我的经历不算很长,十多年而已,在这十多年当中遇到过各色各样,充满个性的发烧友,他们有的是我的前辈有的是我的良师益友,有的和我一起在这条路上探寻。。记得最早开始玩这个的时候从土炮党转入成品器材时,也如现在许多朋友到处试听和对比,多听总是没错的,那时比较喜欢温暖、甜美的声音,于是一对天朗706和剑桥的A3i抱回了家,因为那时我的认识和阅历来说,温暖。甜美、听起来舒服就是标准,后来机缘巧合慢慢的听过许多名器,但那时功力有限对名器和音乐的认识很肤浅,那时我就像一个海绵,到处在学习和吸收,不管什么理论和什么标准都一口吃下,但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时又真正听懂多少?甚至我对天朗皇家西敏寺的评价也是比我的706更宽松和甜美、华丽而已。。 。。直到认识了《音响世界》杂志,我基本是每一期都买,那时最喜欢看里面关于器材搭配和“发烧门诊”这个栏目,但里面的作者我最喜欢两个人的文章一个是“李宇凡”老师另一个是“逸真”老师,两位先生的写作风格各有不同,李宇凡先生更多是从实际搭配入手通过器材去表达音乐的感受,文章言辞客观中肯,没有太多华丽的言语,但有时对音乐的描述神来一笔让人心动,而逸真先生多喜欢从音乐的角度去阐述,文笔清新中带着一点华丽。。即使现在他们的许多观点都还在让我受益,特别是在自己迷茫时,比如那篇李宇凡先生的《音响之道贵在乎平衡》,现在看来也很实在。。。
十多年的历程让我明白,其实音响之道除了平衡之外,还有声音的和谐、自然,更重要的是重播出的音乐能打动自己,也许人生充满了回忆,音乐就是一把钥匙,打开回忆的钥匙,音乐要鲜活而不是面无表情的木讷,我们要让自己的器材欢快的歌唱而不是沦为你的阶下囚,但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器材,作为一个发烧友更应该客观,客观清晰的认识你的器材和你所喜欢的音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的发挥出器材的实力,只有做一个客观中肯的发烧友才会正确判明器材的特点,也不会沦为器材的奴隶,这一点,我不得不感谢一位前辈,一位个性带点偏执的老头——吴老师,正是他让我学到了许多对音乐的认识,即使现在只要我有空也时常去他那里坐一坐,听一听,至今都还记得有次在他那里以一对MBL的老款小落地,前端以怀念唱盘加高文前级ARC后级的一套系统,远没有一些发烧友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系统来得吓人,但当我离开时,回想重播的那些音乐所表达的内涵,突然会觉得自己以前的许多对人生和音乐的认识过于肤浅,难道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吴老师虽然年纪较大,但总能在人生和音乐的看法上给予我中肯的见解和看法,而他搭配出来的系统音乐感染力远非许多价格更加昂贵甚至几倍的系统可比因为融入了搭配者自己对器材和音乐的认识,我想一个人如果对音乐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没有深刻的理解是无法做到的,谢谢您,老吴!虽然你我甚至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但每次我俩交流都能说得很深,不光是音乐。。。。
其实音响本无道。。。。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
[ 本帖最后由 zmalan 于 2008-12-15 11:40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