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高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越问越清楚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12-5 08:46:43 | 只看该作者
除了材料的选择之外,设计师本人的音乐鉴赏口味也很重要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1:06:15 | 只看该作者
多谢三位版主的详细解答和xjlzhy、juncool兄的倾情参与 。。想必通过以上的这些文字,让我们对国内外音响发展的人文环境、设计理念有了一个大略的认识,这对烧友认识器材、选用器材应该说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那么作为发烧友,我想在HIFI之路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需要诠释,那就是--摆正心态、理智发烧。
在这方面,在网上搜索一些文章,多少是有点帮助。但是,开篇曾提到的和Z版的那一次交流,使我难忘、受益匪浅,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是很难在文章中找得到的。故此,不知各位版主和朋友们可否在接下来也坦露一下自己发烧的心得?
33#
发表于 2008-12-5 11:16:22 | 只看该作者
上次Z版不是转载过一篇《再续“关于你和我的发烧”》吗?仔细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有机会再看看上一篇的《关于我和你的发烧》,相信刚入门的朋友会少走许多弯路的。如果能就文章中的内容提出问题,就更能迅速提高水平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11:25:42 | 只看该作者
没音箱了,闲得无聊,链接一下。。。 。。
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1404&extra=page%3D3
还有一篇也很棒:
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11327&extra=page%3D5
讲一个不知从哪里看来的故事:
一发烧友一烧十余载,从谈女朋友开始到结婚再到生孩子,不是很宽裕的家庭的所有积蓄都用来发烧了,妻子也很是支持。一日,此君偶注视了一下衣衫寒酸的妻儿,不禁感慨万千。遂出手一台闲置许久的放大器,为妻子购置了一套新衣装,看着满心欢喜的妻子,问:“这十余载你不后悔吗?”妻子流着泪答:“不后悔,只要你高兴,我也是快乐的。。。”此君仰天长叹--“用妻子省吃检用的钱去发烧,我还快乐吗?”
呵呵。。 不记得出处,不保证真实性,不作任何评论,与诸君共享。。。

[ 本帖最后由 高宁 于 2008-12-5 11:50 AM 编辑 ]
35#
发表于 2008-12-5 11:39:43 | 只看该作者
你的第一个链接无效。
36#
发表于 2008-12-5 11:56:2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你和我的发烧————发烧历程
这篇文章是李宇凡先生最早发表在《音响世界》之上的,其发烧的经历和心态特别是器材选择的把握、标准很值得我们重温。。


关于你和我的发烧

作者:李宇凡

从朦胧到成熟
  “什么时候开始对音响感兴趣?”——许多朋友都曾经这样问过我。
对此我也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我对音响的兴趣是建立在对声音和无线电好奇的基础上的,从1980年到1984年这段时间,我也许只能算是一名小无线电爱好者吧。虽然只读小学四年级,但却已把舅舅那几本厚厚的《无线电》合订本装模作样似懂非懂地翻了一遍。如此的日子终于在1984年秋后的一个下午结束……原来,隔壁的蔡叔叔要移民香港了,他给我留下了一台“电子管柜式音响”, 为什么叫电子管柜式音响呢?因为外形参照老式收音机的做法——下层是一台由12英寸低音和号角高音组成的音箱,上面则连着一台电子管功放。我在第一时间用两根电线把家里那台“美多”收音机的信号输过去,然后放上谭泳麟的原版录音带……“呜呜”的交流声挺烦的,但随即被甜美的声音掩盖,噢,天哪!这是我当时听过最漂亮的声音,相比之下收音机的音质是那么的粗糙、虚伪!可以说,这台“土炮中的土炮”点燃了我对音响的热爱。于是脑海便冒出一连串问题:如何还能挖掘出更“新鲜、好玩”的声音?这些“小灯泡”咋能出声?那个大低音一拙一拙的究竟是干啥呢?还有,如何去掉那讨厌的“呜呜”声……无奈音响方面的书籍当时极为缺乏,上述问题总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好不容易“熬”到1987年的冬季,某一天我忽然从一本杂志上发现了一帮对音响充满着追求的人们!那年刺骨的严寒和发现知音的喜悦将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赶紧把它在一个下午“连汤带汁”地吞下,那是怎样的满足感啊:Goldmund、YAMAHA、Technics、JBL、Tannoy等名器无不弥漫着高贵的气息,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不过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自己做做白日梦也好;平衡传输、桥接、负反馈这些概念得费些功夫才能理解,但为获得自己的每一次顿悟而用心钻研,功放、音箱的设计原理倒是越看越有滋味,真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弄出个成品来……

很自然地音响进入到我的业余生活中来了。下课后我的休息方式除了踢球外,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到图书馆借阅有关电子、电声方面的书籍和杂志,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大图书馆这类书刊几乎被我看了个遍。
  2.有空就收集各种产品的资料。由于那时的进口器材对我来说无疑是“天上的星星”,于是就拿着797、银笛、湖山等国营大厂的产品目录,看着那些器材的照片和技术参数,我竟然也能够得到满足?!
  3.到处“揩音响油”,以丰富聆听经验。那时在广州还没有像“海印”、“西场”这样大型的电器城,我只有每逢一、三、五便到散布在北京路、中山六路、人民中路、解放南路等地的音响店,有事无事地呆在那儿“揩一会音响油”,甚至连锗管功放组合音响也听得津津有味呢,而真正助我建立聆听标准的就是位于北京路“佳能维修中心”的那套系统,记得那套器材是:瑞士的Studer 730激光唱机、美国MCINTOSH(麦景图)扩音机、英国Tannoy(天朗)GRF音箱,这套系统即使在今天仍称得上是挺棒的,可想而知在80年代末它无疑更是“鹤立鸡群”了!这套系统让我真正地明白了音场、定位、音色、动态、低频等Hi-Fi元素的概念,也让我深深体会到音乐感染力的精髓所在……很幸运,在自己刚踏入音响大门的时候,我的耳朵并没有被误导!

四项忠告

  自从在音响上玩出点名堂后,便常有些朋友来找我当参谋,我也深深体会到一般发烧友的困惑。由于没有树立起明确的音响价值观,加上玩机经验不足,许多朋友在购买器材时常常不知从何入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诸如“搭配失调”、“难以找到合适器材”、“系统声音差强人意”等问题。当然,如果按自己的意见给他们一份器材名单是可以解其燃眉之急,但这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一般的发烧友今天或许解决了问题,但明天又遇到了新问题怎么办?总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吧,还有,音响是很个人化的东西,我喜欢的东西并不一定是你喜欢的,因此在口味方面我可能“误导”了你,最后,我所接触的朋友毕竟只占“亟待解惑”发烧群体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人还在苦苦摸索,甚至“误入歧途”。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需要发烧友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聆听标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下面我拟通过一些发烧友应注意的问题,以及个人对声音的看法,来阐述自己对音响的理解,希望藉此对提高发烧友的玩机技巧和树立正确的聆听标准有所帮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你需要一副好耳机
  相当一部分朋友在没有积累足够聆听经验之前,便迫不及待地购买器材,自己动手组合系统,但由于功力不足,出现摆位困难、音色偏差等问题的机会非常大,而且常常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偏差——是房间的声学条件不好,还是器材之间的个性不合?又或者线材的选择不对口味?……这一大堆问题缠绕着你,无论你是否换机,都将在精神、金钱上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况且换机也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甚至会把你带入“死胡同”!
面对上述困扰,笔者的意见是:先明确大方向,次要的问题可以暂缓。能带给你较正确声音的捷径便是耳机,它可以在让你少交学费的基础上,较快地领悟到什么是乐器的质感,什么是“正常”的高频和低频,什么是动态范围,什么叫没有音染的重播效果……频响宽、失真小、瞬态好、灵敏度高是耳机的四大优点,在1000元级的耳机中,虽然音色各异,但毕竟比经过节目源、扩音机和音箱三个环节的系统的音色要公正得多。这样,你就根本毋须考虑摆位、搭配音染等一大堆烦人的问题,买回一副优质的耳机加上一台超值的激光唱机即可,AKG、Grado、SENNHEISER、Audio Technics等品牌均有很好的型号可供选择,在耳机的帮助下,将有利于较快地建立较正确的聆听标准,在发烧生涯中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在评鉴器材、唱片方面也能助你一臂之力。

(二)要做好房间的声学处理
  关于声学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在《音响之道在乎平衡》一文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只想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换器材根本不能解决因声学问题造成的‘衰声’”。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设计合理的器材均是追求平直的频响,假设你的房间有一个3dB的63Hz的峰,断不可要求器材恰在63Hz处有个3dB的谷。两者正好相抵!所以,无论你怎样换器材,即使是级数很高,改变的也只是音色,对根治“衰声”毫无作用,所以当你发现系统的声音存在某些缺陷时,绝不能凭一时冲动换机,升级以求“一劳永逸”,而应仔细分析房间“衰声”的根源所在,并作相应的声学处理,这才是治本之道!二是“摆位只是微调,声学处理才是大方向”。某些发烧友明知房间声学条件不理想,却懒得动手处理,以为问题只凭自己的摆位“技巧”便可迎刃而解,还有些发烧友不顾房间声学特性的实际情况,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某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摆位法则上”,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完全本末倒置!只凭些许雕虫小技,便想把复杂的声学问题处理好,可说是很不现实的。正确的理解是:先把房间处理作为努力的大方向,而摆位工作仅属锦上添花而已,绝非什么灵丹妙药。至于房间声学处理的方法,既要照顾到声音效果,又要考虑到室内的美观。因此,我的意见是不主张发烧友的家中弄得像试音室那样摆满吸音棉、扩散板的,最好是外表与一般的客厅无异,但内部已做了校声处理,做声学处理最好与房间的装修同步进行,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处理的重点主要是房间的六个面,而对声音影响最大的则为音箱的后墙以及音箱面对着的那面墙(即聆听者背后的墙)。房间的声学特性处理不好,就极易造成室内声场分布不均匀,具体表现为某些频率能量太集中,而某些频率的能量又特别弱。轰隆作响的低频驻波同样属于这种情况,但也许你想不到“系统无低频”的现象亦同样是由声学特性不良造成的,某些发烧友的音箱低频出不来,就抱怨是不是房间吸音吸得过份啦,其实不是吸得过量,而是吸得不够——低频在房间有强烈的反射,与入射低频相互叠加,就很有可能出现在房间的某些区域某个频率的低频不足的情况!
  根据个人经验,音箱背后的那面墙毋需作太多吸音处理,以获得深远的音场,如果觉得高频反射太强,可挂一张1.4m×0.8m的挂毯加以改善,而音箱面对的那面墙则作强吸音处理,并且以吸收低频为主,措施是把整面墙做成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可在离墙5~10cm处作一排直到天花的“龙骨”,然后在龙骨方形的框架内全部填厚度5cm以上的超细玻璃棉,最后把9mm厚的夹板固定在龙骨上,并覆盖整个墙面直至天花,在夹板贴上透声的薄墙纸会更加美观,切忌在夹板上涂乳胶漆。侧墙分上下两部分处理,下面做约1m高的墙裙,方法与上述的薄板共振吸音装置相似,同样是与侧墙留下5cm以上的距离,在此距离构筑龙骨,以和侧墙形成空腔,并在龙骨的方形框架内塞满玻璃棉,然后覆盖9mm厚的夹板,上面可在墙裙顶部钉上龙骨直至天花,并在龙骨的间隙填满超细玻璃棉,外面直接包裹透声的天然织物即可,经过这样处理后,侧墙对高低频均有一定的吸收作用。天花方面可通过龙骨、超细玻璃棉,夹板做一个平面吊顶,同样成为一个“薄板共振吸音装置”,至于地板,取其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作用,铺复合木地板即可。地板上可铺一张尽量大的厚地毯,也许有的朋友对完成上述吸音工作有一定困难,这时低频的吸收可通过在音箱面对的那墙做一排木质的大衣柜或大书柜来实现。内部应塞满棉被或唱片、书籍等物品,记住千万别用玻璃柜门噢。

(三)在搭配时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
  首先是对低频的看法,强劲、深沉的低频是许多发烧友的至爱,但对于音箱来说,低频的再现是相对困难一些的,特别对于箱体及单元口径较小的书架式音箱更是如此。因此,对于一般平价的中小型音箱来说,要企求它们能播浑厚有力的低频是既不公平也不现实的,但某些对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想出大价钱,却非要音箱有良好的低频表现,而且往往以此作为衡量音箱的最主要标准,殊不知这样很容易就会步入误区,某些不良厂家就利用发烧友的这种心理,刻意提升低频中段的某些频率,虽然实际上其产品低频的延伸性及平直性并不好,但在人耳较为敏感的频率上一提升,它的音箱就给人以量足、有力的印象,发烧友不明就理,即极易上钩。在某次音响展上,笔者就曾经见过一对售价仅2000多元,使用5英寸中低音单元的国产书架箱的“量感”竟比一对18000元,使用8英寸单元的英国落地箱还足,你说夸张不夸张!另一种情况就是摆位时欠合理,以为那种驻波造成的浑浊、起哄就是“低频”好的表现,而对低频的瞬态、质感以及其它频段的平衡性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对于低频的正确态度应是“宁缺勿溢”,那种夸张的低频实际是与高保真的原意背道而弛的,完全可以扭曲你的聆听标准,对于低频有“特殊嗜好”的朋友,笔者建议你多到演奏现场听听,或许你会发现鼓、钢琴、大提琴的声音与你的想像完全是两回事!你要记住:强劲、深沉的低频完全不是5000元以下音箱所应承担的义务,在高保真的前提下,要实现你对低频的梦想,请寻找更贵、更大型的音箱。否则,就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以笔者个人喜好,那些低频量感虽少一些,但瞬态、质感、平衡度较佳的产品反而更加可取。

二是在搭配时不要太迷信名牌,反而是要在购买器材前后须多花些时间。
  广告做得多,加上大堆肉麻的吹捧,某些品牌就能成为众人仰望的“名牌”,价格也随之被炒抬高到不合理的位置,问题是,某些昂贵的“名牌”其实并不好听!但有的发烧友就是被这类牌子的名声所累,明明自己不甚喜欢,却用诸如买了这种器材后在众人的面前脸上就有光了,它的外形真高贵,声音肯定也不错,现在我觉得它不好听,也许是我功力不够,买回去煲煲就有靓声了等等的借口去说服、欺骗自己,最后让荷包、精神双双受累!其实,这样的事倒在日常屡见不鲜。
  某日,笔者陪一朋友去买扩音机,他非指定买某数万元的美国大力后级不可。皆因港台传媒一致叫好!接上一试,天那!这是什么样的“靓声”?——机械、冷硬、粗糙,哪有音乐感染力可言?!同行数位资深金耳朵也纷纷印证笔者的说法。事后,我问那位朋友为什么非此机不买,他也不好意思地搔搔头——“其实我也不喜欢,但书上都说好,于是我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吧……”。呜呼,如此买机,焉能不出问题?!给自己多点信心吧,面对某些品牌,你得敢于告诉自己——我不喜欢!音响是很主观性的东西,没有自我就极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搭配的东西自然不会合口味,有时名牌的东西不一定像它所说的那么好,而且价格也不应炒得那么高,反而某些不大出名的器材的性价比或许更高,请相信自己的感觉吧,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有一个正确的聆听标准之上!
  在购机前千万不能心急,需要一段相当的时间去揣摸器材的脾性,最保险的办法就是逛电器城时身上不要带钱,以免被音响店的伙计用激将法,怕脸上挂不住便勿勿买下了。首先要确定的环节是音箱,试听时可用各种音色类型的扩音机与你初步选中的音箱搭配,其目的一是总结出该音箱的个性,二是试试它与何种扩音机搭配较合自己的心意。选定音箱后就到扩音机和激光唱机了,这时你也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以为随便拿一对别的音箱一试就可以找到自己心爱的机种,但实际情况是,许多你在店里选中的功放,拿回家后和音箱一配就不对味了,相信不少朋友都有这方面的遭遇。所以,扩音机的选择与你所购置音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在店里有那种音箱当然好,但若没有的话,你千万不能怕麻烦,就算抱着你对宝贝箱满街找“婆家”也值得的!免得图一时方便,换来日后的懊悔。
  当所有的器材都买齐后,并不意味着你已经大功告成了,实际你只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占最多时间当然是摆位了。关于摆位、房间声学特性的改善,笔者在以前的文章及本文的前半部分已有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接着器材的避震功夫要做足,有的发烧友随便把音箱放在地上,有的摆放CD机的架子用手一推便摇摇晃晃……如此做法怎么会有靓声?建议选择坚硬、牢固且经过精心设计的音箱架和器材架。此外,CD机等器材以花岗岩承托,CD机、扩音机及音箱加避震钉等做法,对改善音质还是有一定裨盖的,各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试。最后,我还想谈谈对线材的看法。目前,有不少朋友不是很重视线材的使用,存在着档次偏低或搭配不当的问题。就个人意见,在10000元以下系统中,线材的投资应有15%左右的比例,如果你不是对某种音色或品牌有特殊偏爱的话,你则毋须购买一些太贵而且个性太强的线材。因为此类产品极讲究搭配,经验稍不足,音色常与你的期望值差个“十万八千里”。所以,对于一般的发烧友,可选择一些性价比较高,而且音色较中性、平均、透明度好的产品,这类线材无论与何种类型的系统搭配,声音通常都会让人接受,像Cable Talk、XLO、Audio Note、Audioquest等均是值得留意的品牌。

(四)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你是在听“音乐”还是在听“音响”?
  这个问题可能你会觉得奇怪,音响不就是用来播音乐的吗?不听音乐那我们还可以听什么?不错,音响是重播音乐的工具,我们所做的一切,包括升级、摆位、校声等等均是为了让音响能更好地再现音乐的原貌,可惜有相当一部分朋友不知不觉地掉入了“听音响”的怪圈:表面上他们是在听音乐,但实际上他们只是“叶公好龙”——想在音乐的片断中寻找能激起其兴奋的“Hi-Fi元素”。这些Hi-Fi元素包括“显微镜”般的细节、“能吓出心脏病”的动态、钻入后墙若干米的音场等等。因此,纵使有委婉动听的音符,但他心里早就期待着上述的兴奋点出现,一旦碟中的Hi-Fi元素稍多,便好不得意——CD即被誉为“天碟”、自己那套器材好似傲视同侪一般……“听音响”的朋友最明显的举动就是这张唱片只听某一Track,那一张唱片留意几分几秒的表现,要让他耐着性子听完一张没有多少Hi-Fi元素的古典音乐唱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甚至是活受罪。若要讲到音乐的内涵、指挥对作品的理解、乐队的演绎特点、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问题,更是一问三不知,因为除了那些Hi-Fi元素外,他已经将其它东西弃如敝屣了!
  如果音乐的用途沦落至此,音响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你辛辛苦苦,攒下的几千、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这时很可悲地成为一个“效果发生器”的角色,它的效果包括低频、音色、音场、动态、分析力。它的作用仅是为了在和别人“斗机”时让你脸上有光,它的价值只在一片叫好、惊叹声中暂时体现!事已至此,你不觉得有点本末倒置吗?真的,如果你的兴奋仅产生于Hi-Fi元素出现的瞬间,而非音乐的本身,我劝你还是不玩音响为妙!因为它和你付出的精力和金钱不成比例,而且似乎永远没有尽头,倒不如移情别恋,如上网、泡吧、Disco或者打网球之类似乎更直接些。

我喜欢的声音

  那么我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声音呢?说老实话,我个人的口味随着阅历的增长是不断改变的。
  最早,我喜欢的是一种甜润、丰满的声音,因为1990年前后,国产音响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失真、染色、频响狭窄、信噪比恶劣的现象在国产器材身上屡见不鲜,而进口器材不仅品种少还有相当大的部分是集中在低价产品上,在此档次音质有过人表现者可谓凤毛麟角,相信稍有资历的朋友对那时平价日产CD机的数码味仍记忆犹新吧。所以,当时我在心底里便充满了一种对“无刺激性”声音的渴求,1991年我买下了第一套音响组合:NAD 3020扩音机、Monitor Audio 7音箱、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它们在90年代初曾风行一时,成为购买平价音响器材的首选。NAD 3020被誉为“音响界中的一棵常青树”。其中卓越的性价比让它成为平价器材中为数不多的经典。NAD独创的“气囊功率”和“柔性剪峰”电路,令3020虽然只有20W/声道,但却拥有不俗的控制力和驱动力,在大动态时至少没有太多恼人的失真,此举正合我意。Monitor Audio 7俗称“猛仔7号”,荣膺《What Hi-Fi?》五星评价,在当时也是红极一时,它的低频并非十分强劲,但中高频却相当清澈、透明。而我选择Technics SL 440激光唱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它的数码味很淡,这在当时1000多元的机种中确实难能可贵。由于Technics是“比特流”的先行者之一,再加上独创的MASH技术,总有一股淡淡甜味,非常悦耳、动听。这套系统的声音是怎样的呢?——甜润、清晰、空气感一流!如果不是对声音有特别的研究,一时半响的还挑不出它的毛病呢。两年后,一台使用KT88管的合并式胆机又加入了我的系统,那种甜美、丰满的程度更进一步,不知有多少个夜晚我都是在那格外诱惑的人声和小提琴乐韵中度过。
  但到了1996年,我不再喜爱那种甜甜的、很能讨好耳朵的声音了,因为每一次听完现场的演奏后,我总觉得乐器的声音并不似我套系统般“甜”,现场的乐器声注重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效果,并不刻意强调些什么,但总能随时拨动你的心弦,也就是说,现场的演奏效果并不凭矫操造作、搽脂抹粉来取悦你,靠的是一种能引起心灵共鸣的音乐氛围。对了,那时我的系统缺乏的正是这种氛围!那么,它原有的“甜味”是什么呢?在现场中本来是并不存在的呀,由此看来,这种甜味应该是一种声染色,一种美丽的失真。于是,我又换了系统,它的声底相当清淡无味,许多听惯胆机的朋友竟一时适应不过来,新系统的音色很率直,能毫不留情地把录音瑕疵暴露出来,令我发现某些所谓的“天碟”的声音竟是那么假!高分析力和强横的动态是其拿手好戏,纤毫毕竟的细节,深远无边的音场以及毫无压抑的的高潮,常能汇成浓烈的现场气氛,令我的思绪随着音乐的飘动飞向乐曲描绘的那片天空。
  最近,我又有了换机的冲动,音箱是想玩得更高级了,但扩音机的“新欢”却比旧爱更便宜,有没有搞错?——别人都是越玩越贵的,你怎么倒了个?没错,虽然新欢的身价稍低一些,但它却能再现我喜欢的声音。我觉得玩音响到一定层次,有时并不是贵的器材就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有时便宜一些的机种反而会更合你意,甚至有更佳的表现!再次提醒:请相信你的直觉,请相信“对器材脾性的了解比对器材身价的了解更重要”,千万不要被某些器材的名声、身价和外表所迷惑!话又说回来,我又喜欢上一种怎样的声音啦?概括地说我希望我的系统的声音收得很好——由于收得好,它的声底没有刻意的煽情和渲染,一切都是那么冰清玉洁;由于收得好,各个频段之间达成完美的平衡,既不夸张也不缺失,有着清晰的层次感;由于收得好,音像不会膨胀模糊,营造出锐利而实在的音像轮廓;还是由于收得好,它完全达到了静如处子,动似蛟龙的境界,一切动静起伏尽在掌握之内,谈笑之间!
37#
发表于 2008-12-5 11:57:18 | 只看该作者
38#
发表于 2008-12-5 23:36:4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发烧来说有一个群体就是我们发烧友,发烧友本身的经历、性格、对音乐,器材的理解感受也很重要。。现在网络方便了,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和许多朋友交流,不像以前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圈子在家里闷烧。。。但是否我们都能做一个相对客观的发烧友呢?我们到底在发烧历程中是拿什么来衡量自己心态的?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12-6 21:17: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malan 于 2008-12-5 11:36 PM 发表
其实发烧来说有一个群体就是我们发烧友,发烧友本身的经历、性格、对音乐,器材的理解感受也很重要。。现在网络方便了,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和许多朋友交流,不像以前自己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圈子在家里闷烧。。。但是否 ...

相对客观的发烧友?衡量自己的心态?
Z兄,是否也就是你所说的“本身的经历、性格、对音乐,器材的理解感受”所决定的?这个,也始终是我弄不懂的地方。
恕我愚顿,这两天细细阅过以上的贴子,总是模凌两可的,或者说找不到这样的答案。
又想,我是否该去重温一下以前听过的那些音乐课,首先懂得怎么去欣赏和理解音乐?
40#
发表于 2008-12-6 22:0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宁 于 2008-12-6 09:17 PM 发表

相对客观的发烧友?衡量自己的心态?
Z兄,是否也就是你所说的“本身的经历、性格、对音乐,器材的理解感受”所决定的?这个,也始终是我弄不懂的地方。
恕我愚顿,这两天细细阅过以上的贴子,总是模凌两可的,或 ...


我不知高兄有无这样的经历,有时很累午夜中下班回家,看着华灯初上的午夜,电台里突然传来一首熟悉的旋律给人一种温馨,又或者不经意在某处听到一首旋律让自己驻足,其实这也是一种音乐带来的感动,这个和hifi无关,我的意思是同一首歌十个人听的感受是不同的,所以这点上在交流中特别不是面对面的交流中,很有问题,因为hifi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不像摄影某个镜头的好和坏,一看原图大家都明白,而hifi更多只是主观的感受,加上每个人性格的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出现误会或者误解,所以别人说的常常在看得人面前觉得云里雾里。。。。总觉得似乎啥都没说。。。 。。因为听的人不同,哪怕是同样的器材,环境不同,摆位不同,哪怕环境都一样,但听的人的感受不同。。 。。

但hifi还是有共同的地方,比如你可以看李宇凡先生在《关于你和我的发烧》两篇文章中说的一些东西,其实里面说得很深,从器材到对音乐的欣赏都说了的,比如我们怎么选择器材,怎么去合理的认识一件器材,发烧友的心态等等。。。对音乐的理解每个人对同一个曲目是不同的,比如就拿梁祝这首国人耳熟能详的曲目来说,我为什么偏爱孔朝辉演奏的版本呢?因为这张唱片录音的时代正是演奏者自己的黄金时代,加上孔朝辉演奏的版本虽然和后来许多版本比起来比如没有对方这么华丽的琴声,没有对方名气大等等。。但孔朝辉对这首作品的理解我觉得是最到位的一位,梁祝是彻底国产的一个爱情故事,孔朝辉的演奏很符合中国人对爱情的看法,比如一同求学时的欢快和惬意,那种无忧无虑的情窦初开,十八相送的欲言又止,低回缠绵,逼婚时演奏者自己内心的愤慨,都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作品的处理方式得到了我的认同,但这不代表所有人都认同。。。我的一个朋友就更喜欢另一个版本。。。觉得似乎更适合他一些。。。。

对于器材来说也是如此,比如单拿来说,有的人喜欢用马仔前后级去推的中性大气、全面,有的却喜欢用翩美或者Simaudio去推,去玩那种单拿的飘逸和脱俗的音色。。。。所以其实音响本无道,因为一切都在自己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6 05:1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