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全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奏鸣曲式。行板, 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把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略带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大调,12/8拍子,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A大调,3/4拍子,圆舞曲,三段体。 摒弃了传统的谐谑曲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科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予听众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上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之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老柴的第五交响曲版本最受关注的是穆拉文斯基演绎的版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