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诗意的居住—2014年,打造一间匪夷所思的玩具房(2016,梦想起航。。)

[复制链接]
191#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6:16:24 | 只看该作者
       有了近场参考曲线,就能通过不同的摆位、聆听位置,了解房间环境对频响的影响,从而有针对地进行调整和改善。环境、空间、声学条件,其实就是对理想频响曲线的摧残,如何克服,就需要有
      下面,我们先看看, 在同一个聆听位,AE星辉和PMC TB2i测试的频响曲线与参考曲线的差异。在前面,我们看到两对音箱相对理想的近场测试参考曲线,而在下面,我们则看到两对音箱截然不同的表现。

    下面两张图,分别是AE星辉和PMC TB2i,通过摆位调整后,在同一个近场聆听位1,测试双声道的频响曲线,这个曲线与近场测试不同,将明显反应房间和环境对音响系统的影响,而通过曲线对比,能看到这些影响究竟表现在哪个地方?

1、先来看看AE星辉。

    1)与参考曲线相比,为得到更高声压,功放音量从9点钟,提搞到10点钟位置,但测试结果,整体声压还是略小于近场测试。参考声压值从86DB降低到81DB;----请注意高频部分的衰减,不当的吸音,或者缺乏相应的扩散,高频段会是永远的痛,绝对不会是低频。

    2)100HZ以下的低频,从陡峭的斜坡,”神奇“变为平缓的肩部形态,并且没出某个频段的隆起,这样的低频表现是相当理想的,会比原始设计的+3DB线性上升,在听感上低频响应更扎实,量感更丰富,但又不会溢出,这就是我要强调的找回了书架音箱的“下半身“,而实际听感上,低频的改善不是一点点,这在后面不同摆位测试曲线低频上的明显变化得到进一步验证。这个低频的变化,其实就是空间反射造成的,主要来自于侧墙的反射,所以侧墙保留一定的硬底材质(例如砖墙)是必要的;----低频需要必要的能量叠加,因此,对于后导向的音箱来说,侧墙距离的考量和第一反射点的处理,会确定低频的走向,还有中高频的损失大小。不恰当的吸音处理,永远偏向于是中高频的敌人,而非难缠的低频段。

    3)100-3K5,几乎全频道保持了+/-3DB的浮动误差,这个误差是符合设计的(几乎所有的民用音箱频响参数都会注明+/-3DB,部分专业音箱能确保+/-2DB,经过训练的耳朵,才能捕捉这个误差范围);说几乎,因为在2K附近,出现了一个小小的凹陷,这个凹陷与参考声压81DB相差5DB,实际上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个地方,PMC TB2I也出现了。如果还记得,前面的近场参考曲线的测试,应该大家还能记得这个凹陷,是因为左边墙体的吸收处理造成的,同时,这个点的加大,说明这是一个空间固有缺陷。因此,这个地方就是以后声学处理需要重点照顾的;---声学处理的不可控性,会增加误差的绝对值;找到并确认顽固的关键频段,进行有针对的处理,会事倍功半。

    4)3K5-8K频段,出现不同程度的起伏,部分低谷,达到-6DB,而8K以后则呈自然滚降;观察参考曲线,我们看到这个自然滚降,应该发生在10K以后,实测的差异,应该也是环境所导致。对于2k附近和3K5以后的频段,就是以后进行声学处理的重点,对这频段进行扩散处理,使用计算过后的,可以对固定频段进行良好处理的QRD扩散声学模块,无疑是有的放矢,有针对的;----在小空间内,扩散能处理好1K以上的高频段,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数值越高,扩散的体积和绝对厚度就越小。即使是500hz左右的中低频,即使你有足够的长度,但你肯定也没有足够的扩散距离,永远不要忽视扩散板与反射点以及聆听位置最短距离。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3 11:58 PM 编辑 ]

AE1test1.jpg (65.62 KB, 下载次数: 165)

AE1test1.jpg
192#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6:19:43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看,PMC TB2I的测试。实际上,为了搞定PMC的摆位,弄到相对好的曲线和比较理想的听感,足足花了比AE星辉多达数倍的时间。

      先来,看看PMC TB2i调整前后两个摆位的差异,下图是实景图。黑色胶带标记为原摆位,红色胶带标记为调整后的摆位。这两个摆位貌似很近,但实际上调整和挪动了不下30次。可以看到调整后的摆位,离侧墙更近,而内倾角度,已经接近45度,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摆位,而实际上经过聆听比较,也的确这个摆位,在低频和高频的表现上都有明显的改善,能有个比较舒坦的姿势安静的听下去。---请注意后导向的音箱,内拗角度对什么影响最大?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4 12:10 AM 编辑 ]

IMG_1002.jpg (74.52 KB, 下载次数: 154)

IMG_1002.jpg

IMG_1012.jpg (49.37 KB, 下载次数: 171)

IMG_1012.jpg
193#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6:20:39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PMC TB2i的测试曲线,首先,整体上,测试曲线相比更完美一些的参考曲线来说,TB2i的表现是不如意的。整体上明显不如AE星辉的测试曲线更好看(注意看那条画的参考红线),而实际上,PMC的摆位要比AE星辉的苛刻的多,一点点挪动,都能看到变化。因此,为给TB2I找到理想的位置,取得比较好的测试曲线,要比AE星辉花更多的时间。(如果,还记得AE星辉几篇评测文章的话,AE星辉单元设计和箱体设计,就是为了更容易的摆位,那么,这里就得到了明显了验证)


    下面这张图,最上面是近场测试曲线,下面2个测试曲线,分别是原来的摆位(就是AE星辉的摆位),和调整摆位后的测试曲线,可以看到调整前后,曲线明显的变化。


1)调整前的摆位,在50HZ的明显凹陷,和参考曲线类似,凹陷的更深一些;100hz以前的低频,在70-80hz有明显的提升,这说明侧墙反射还是起作用了,但不够好;相比AE星辉,在100hZ-3K5频段平坦表现,TB2i只能去报100hz-900HZ,而从1k以后,基本都超过-6DB这个最大允许误差值。
2)调整摆位后,50hz的凹陷,也“神奇”的消失了,而100hz以前的低频都得到增强,这个增强同样来源于硬体质地的砖墙反射,需要注意的是,80-100hz频段出现了小范围隆起,但这个隆起,并没有超过6DB,听感上会听到比AE星辉更多的量感,同时,低频弹性不如AE星辉迅速,但听感会感觉“宽松”些;调整摆位上,1K得到修正回复正常,同时1K-3K5

频段的信息得到进一步丰富,而3K5以后整体声压,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就是摆位调整后,得到的正面信息,如前面所说,在听感上,也得到更舒适,尤其是低频的响应会更加迅速,能听到更多低频的信息,不会感觉低频过软无力,同时,高频不再暗淡,表现高频段的金属乐器、弦乐,感觉更加透明、活跃,定位上更加清晰,细节上更加丰富,并且不会感觉刮耳朵。实际上,我的这套PMC 书架箱,最不怕的就是高频,即使是数码音源,高频也是很顺滑的,因为,我对高频很敏感,调整的最大问题和动力,就是把高频的毛刺弄掉,所以,JP两位过来,感觉中高频缺乏透明度,不够鲜活,一致认为过多吸音造成。而这个还没完成的玩具房,通过摆位的调整,两个摆位的区别正是在活声感和乐器泛音的表现上,现在JP过来,估计找不到以前的感觉了。

可以看到,即使经过细心的调整摆位,PMC TB2i的聆听位置的测试频响曲线相比AE星辉来说的确不够完美,并且因为更加苛刻的摆位,会造成更多不稳定的测试结果。因此,才有我前面说的,将AE星辉作为摆位调整的测试对象,会比PMC更直观,更有说服力。

需要注意的是:2对音箱的测试曲线,相比参考曲线,都丢失了25k-31K5的信息(PMC摆位调整后,稍稍改善,找回来一些超高频信息),这说明22k以后的高频,对于入门书架箱来说,的确是个太过苛刻的要求了,而对于人耳来说,22k定为正常人的听力极限也是很有道理的。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3 05:07 PM 编辑 ]

PMC TB2i test1.jpg (91.95 KB, 下载次数: 151)

PMC TB2i test1.jpg
194#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8:37:03 | 只看该作者
下面,以AE星辉1号书架箱,为参考。为取得较好的效果,做了一定避震、改用电源专线,给播放设备供电,进行测试。后面有电源增加滤波器后对比测试,嘿嘿

IMG_0953.jpg (70.79 KB, 下载次数: 171)

IMG_0953.jpg

IMG_0853.jpg (33.85 KB, 下载次数: 165)

IMG_0853.jpg
195#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8:44:48 | 只看该作者
先来看聆听位置的比较测试。AE星辉 ,采用优化摆位,并做一定内拗角度,固定不动。
聆听位1,近场皇帝位,位于弧形吧台前,距离两个音箱均为1.5米,距离后墙2.1米,距离前墙3.6米,近似位于房间2/3处。

聆听位2:远场皇帝位,位于弧形吧台后,距离两个音箱均为2.4米,距离后墙1.4米,距离前墙4.3米,近似位于房间1/4处。



就是下图,蓝色测试麦位置2和3










测试曲线对比。

聆听位2,进行2次测试,分别是80厘米高度,模拟坐高双耳低于高音单元;105厘米高度,模拟坐高双耳与高音单元齐平。由于离音箱距离增加,因此音量从10点增加到10点半,以获得两个聆听位类似的测试声压。

可以看出聆听位的变化以及坐高的变化,测试频响曲线的变化:

1、相比聆听1曲线,聆听位2的两个测试位置,在100HZ以下低频的表现,都出现固定频段的凹陷,而100hz-3K5常规频段,整体起伏波动稍大,局部频段(例如120-400hz之间)出现凹陷;高频段走向类似----对于书架箱来说。聆听位置,远和近相比较,近场更容易得到相对满意的低频和均衡的声音。实际上,同等音量,在聆听位1和聆听位2的巨大差异表现在音场的呈现上,聆听位1的音场比聆听位2要大足足2圈,定位宽度要比纵深更明显,音箱隐形,临近现场和融入性更强烈些,对比强烈的音乐体裁,类似于在剧场里听,和剧场外听的差异。

2、聆听位2,两个测试位置的差异在于:低频段影响不大,但100HZ-3K5常规频段,合理的听音高度,能听到更多的信息,同时,高频段由于模拟齐耳的高度,很明显得到更多的高频信息----聆听高度,保持与高音单元相对水平,中高频段,能听到更多的信息。较好的摆位,能减少低频段的损失。

小结:对于书架箱,尤其小单元的中低频书架箱,近场,音箱内拗一定角度,形成类似大耳机的监听效果,听感上会比拉开距离的远场聆听,更容易获得较好的音箱“隐身”效果,得到更好的临场感。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4 01:42 AM 编辑 ]
196#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8:47:13 | 只看该作者
选择更佳的聆听位1不变,现在来看看不同摆位的测试曲线区别:先上图,再细说

摆位比较test.jpg (177.74 KB, 下载次数: 168)

摆位比较test.jpg
197#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9:05:21 | 只看该作者
再来看滤波器的对比测试,不加滤波器,直接使用专线插板;加滤波器,功放、音源全接滤波器上。




结果:低频毫无损失,最常规频段100hz-3K5中高频更加平坦,信息量更加丰富,3K5以后高频段信息同样有部分增加了,并且最后的滚降更加顺滑。这些,去翻看一些MS滤波器使用者的帖子,他们所反馈的声音变化,其实和这些测试表现的信息是一致的。
谁还能说,加滤波器就损失动态?谁又能说,拉了专线就可以不要滤波器?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3 07:11 PM 编辑 ]

滤波器test.jpg (61.69 KB, 下载次数: 170)

滤波器test.jpg
198#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9:19:56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来看看,我按照回音壁弧度设计的近场皇帝位的神奇“后背”,这次,改用更敏感的PMC TB2i来看看。


测试麦,分别放在弧形吧台的下部(有弧形反射)、弧形吧台上部(没有弧形反射)。



嘿嘿,声音聚焦效果,信息量增加也主要集中在100hz-3K5频段,神奇的高频段滚降也给“抹”顺滑了。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4-3-3 07 PM 编辑 ]
199#
发表于 2014-3-3 19:54:50 | 只看该作者
强大啊!
200#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02:10: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音乐情迷 于 2014-3-3 07:54 PM 发表
强大啊!   

音版的鼓励,让枯燥的技术测试阶段充满动力。嘿嘿,补充一个隔音门的简单说明

周六,老辛带着小辛,进行扫尾,完成隐藏投影架和后墙栅格造型。五金安装,的确不是他们的强项,于是痛快的结算完尾数。剩下的木工就全靠自己了。新购置了一批电动工具,艰苦的DIY阶段,终于要来临了。

周日开始,对准备油漆的木质表面,做基层打磨。打磨的标准是,摸上去就像俺家那口子的小手,当然是10年前的,嘿嘿。

抽空,画了一张简单的T型隔音门示意图,很粗糙,绝对的野路子,但是我要的效果。
结构如图,思路:

两头死----两个背板,必定隔音处理,不留任何空腔,并所有接缝,做密封处理,用玻璃胶足矣。门背板(房门外层,推荐使用钢板,绝对比隔音毡效果好,但关键木工师傅是行家懂得如何去收边;
中间活----中间留空腔,把隔音门全部填死,又厚又重是个笨办法。空腔2层,加上不计成本的3-4层隔音,能将声音能量最大限度的衰减。同时空腔由木栅格组成,能确保强化木门框架不变形,保持四周物理上的垂直坚固,这对于后期加密封处理时长久使用不变形,是很有利的;

四周做阶梯---阶梯的作用,就是让最难处理的门缝,逐级减少隔音的难度。想象下,一直手掌五指并拢,再牛叉叉的守财奴,也能能看到手指缝儿,加上一只手掌手掌叠加并错开,你就会发现真的可以滴水不漏。
阶梯,一般做2级足够了,像个T型,也有做3级的,那种一般属于超级有钱的,请的师傅绝对是老把式。
阶梯密封要有效果,木工师傅绝对要够力。四周绝对垂直,门框和门板四周的封边很重要,要确保门板的封条厚度和门框的阶梯对碰边错位3-5mm最好,并对门板3个面的缝隙做密封处理,最后,门板和门框对碰边预留2圈密封条的厚度,要考虑挤压变形的量。门板四周木质封条,加工成一体化阶梯是最佳的,现场加工一般都很难,可**加工。
再提醒下,要做T型门,必有门槛,或者房间里面比外面要高,形成4周阶梯,4个边的T型结构。80%的隔音漏音都是从门缝底下下出去的,不做全封闭的T型门,不如不做。

隔音门门板做的再厉害,门框门缝搞不定的话,也是白瞎。大部分的漏音效果,也都是从门缝出去的,而不是从门板。此外,注意钢制结构框架的T型门,永远比木质的要好。最大的好处,能安装标准的气密锁,并且能长期使用不变形。因此,成品钢制框架的隔音门是成功并且不差钱人士的最优选择。

理想厚度是10-12CM,极限厚度是13.5-15CM,前提能找到合适的锁芯。我的就悲剧了,从11CM缩减为9CM,于是干脆直接旧门改造,简化处理,看最终效果,以后再整个完整版的。但老辛的确强悍,简化的门也做的刚刚的。后期,添加密封处理后,会做隔音测试。

隔音门_.jpg (131.41 KB, 下载次数: 186)

隔音门_.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7 11:39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