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永定土楼第一击——高北篇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3-11-2 21:49:34 | 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时空穿梭的感觉。。。。。。。
42#
发表于 2013-11-3 02:16:25 | 只看该作者
随着情迷版主旅游。。。。。。。。。。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24:0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门票有一个细节希望能帮到大家:现在但凡景区门票都可以在同程网上预定,可以享受优惠,尽管优惠幅度不大,我也在同程网上预订了门票。按照预订门票的页面要求输入各种资料,然后在手机上收到确认短信(里面有密码、确认号),凭这个短信到景点售票处购买优惠票价的门票。可是,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到了售票处,售票员说要提供身份证号码和全名。天啊!同程网的预定门票页面根本就没有要求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全名的项目,更何况;如果要输入身份证号码和全名才拿到这一点点“优惠”,在个人信息不安全的大环境下,我才不干呢!这反映了同程网与当地景点没有沟通协调好,也反映出景点的管理过度,买张门票也要身份证号码和全名?还是不要这“优惠”了吧。
另外,在景点外有一些人游荡,会前来与你搭讪;声称不用门票,只要给他(她)低于门票价带你进去景点。千万不要上当啊!因为这些景区是一个土楼群,很多土楼都要验票进去参观的,没有门票那可就没门!
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25:23 | 只看该作者
乾隆十九年,承启楼创建者江集成次子江建镛七十大寿时,朝中尚书、经常能够太学士们合赠了一个楠木屏风《郭子仪拜寿图》最为珍贵。曾有人出价八千万收购,被承启楼的族人拒绝。
承启楼(土楼王)景区是福建土楼的经典。属必看景点。说到承启楼,有一段顺口溜: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尽沧桑三百年。承启楼的门楼对联这样写“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謀读和耕”。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经历三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历经半个世纪,终于建成这座巨大的江姓家族之城。

承启楼外观 (6).JPG (287 KB, 下载次数: 310)

承启楼外观   (6).JPG
4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26:17 | 只看该作者
    承启楼外环四层,每层72个房间,第二环两层,每层40个房间。第三环楼为单层,有32个房间,中心是祖堂。承启楼四部楼梯,四百多个房间,假如你每天住一个房间,那你一年也住不完。承启楼最多住过80多户人家,600多人。那对对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注重人伦”。有一个典故:一位新娘嫁到承启楼,一年多了,还无法认识全楼的人,从这对对联可以看到这楼里庞大的族群如何和谐。
    像承启楼这样的大型土楼,好比我们现在的一个小区。我曾经这样开玩笑:当下面的住户在煮饭,楼上的人会不会乱丢东西下来?会不会因为日常一些小事产生磨檫?我们很难明了;这样庞大的族群,这样的居住环境,日常中难免有碰碰磕嗑,会不会有什么利益方面的冲突引起矛盾?他们又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他们如何能这样和谐地生活在这样一个“朝见口晚见面”的狭窄空间里的?我想:首先是客家人注重礼仪,大概他们以祖训家训规范自己行为。再者,客家人注重教育,大家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翰林学士,自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素养。看来承启楼门前的那对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謀读和耕成为楼内江姓族人的“座右铭”了。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3-11-3 11:28 AM 编辑 ]
46#
发表于 2013-11-3 11:59:51 | 只看该作者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 。转一篇网上读到的散文:


       客家入山,不畏途远。古时从中原那边越江淮,入赣而迁闽复徙粤,一路相伴的便是这山,便是这水。我们循迹而来,尤其觉得那迂曲的山路总也行不到尽头。福建龙岩一带的山,真叫深呀!
  投暮而抵永定县高头乡高北村时,偏西的太阳快要临着折向东南的岭脊了,浅红色的夕照方射到承启楼檐头的黑瓦上。楼前颇敞阔,席棚之下,三五老人弹琴、拉弦、吹笛,神情安闲。他们脸色黧黑,细密皱纹间藏着的故事,要到飘荡的音乐里去听。
  一座圆形的楼堡正用它土黄的颜色染着薄暮的天空,明艳的霞彩飞在天边,又轻轻罩上远近峰峦,一切色调、一切光影被调和得柔和美丽。
  土楼的外径很大,围成一个大圈子,极严实。壁以土夯,檐以瓦铺,墙基则用大卵石垒筑,山洪卷来可以不怕。门上檐下开了两层方形的窗子,一圈下来,总也有数十孔吧,很像长在土筑楼墙上的眼睛。土楼的御敌功能,亦和天下城堡无殊。黄泥墙带着古意,长年有人的欢笑,就没有颓为仅供凭吊的废址。
  南门横额上题着“承启楼”这样3个字。配有一副对联,是:“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孙谋读与耕。”楼名的得来,用意都在里面了。看那楼身,闪出一片大地的色彩,乡民内心也如泥土一般深沉。离乡南迁的客家人,把黄河的颜色带到了这里,也把耕读传家的世风带到了这里。
  我的这个感觉,在跨进楼院的那一刻,似乎更强烈了一些。我犹如走进一座城,环形排列的屋舍、环形伸展的通道,都在圆状的平面上展开。绵长的时间线在这个特定空间里绕成一个巨大的圆,仿佛无始,也仿佛无终。你若喜思索,你若爱想象,沿着那幽深的通廊进入历史的回忆也是可以的。本院多江氏人家,祖堂设在圆心的位置,应该是一个祭祀的地方。门额的“笔花庐”,是林森的字。梁枋下悬几块乾隆年间的牌匾,漆底金书,文辞不出“世德书香”“兄弟选魁”之类。堂中摆一张木桌,花盆里的蜡烛还剩半截,够点一会儿。靠后墙是一个佛龛,不大,左右垂幔,当中一尊观世音。在门外的过道里,有个精瘦的老汉坐在矮竹椅上摇扇、抽烟,睡眼乜斜。在整个楼院中,这间烛影摇红的小小屋子,安顿着数百男女的心。这四道环形相套的楼屋,就从祖堂外扩,一层层高上去,连向浩阔的天。
  穿过一道偏门,我的脚边静卧着两只眯着细眼的小花猫,摸摸它们又短又软的皮毛,惊也不惊一下。二环的楼屋还只是低低的一层,20多间房。三环增至双层,30多间房,形制也阔大了不少。四环是最外的一道,高到4层,屋子多至六七十间,每间一律由下往上布设厨房、谷仓、卧室,供一家居住,与今日“单元”有点相仿佛。诸房屋同一尺度,长幼、尊卑、高低、贵贱的礼数是没有的,但又不失强烈的秩序感。可知这民宅的出名,一半自然是因为楼身的圆,与造型的特异及其鲜见,一半也在邻里间敦睦亲厚的乡风。
  晚炊的香味已经叫我嗅到了,心头就添了些家常气。若从清康熙四十八年始建算起,穿山越水的流民,总归把家的温暖留在了这里。他们在一声声夯造号子里,创造着朴素的民居形式,诠解着“客而家焉”的意义。土木垒筑的物质外壳中,跳荡着一个伟大民系的灵魂。
  我从外环东边的阶梯口折上去,倚着顶层的围栏俯视。柳永所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光景虽还不及,只看那回环的鳞瓦,只听那入云的弦音,也让我粗知了这座合院式住宅的大略。比起方正的结构,这圆状的严谨与精整,更暗含着一种仪式感。默伫于院心的那方半圆形天井,仰观苍穹,俯察坤舆,或许也更来得合适。平展的楼檐荡出一个美丽的圆弧,中间镶嵌一片天。意兴摇荡,精神的旋翼直向天心。目光垂下,抬梁式屋顶的前后,细密地铺设青瓦,缓缓形成斜面。所谓“两坡水”便是它吧。瓦垄如闪漾的鳞片,如放射的波纹,土楼的梁架形式,真有它的美感。连延的竖门方窗,排布得极匀极美,气象也颇俨然。这样的营建结构,消除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族亲之间的情感纽带,犹似窗前的回廊一样悠长,便是在山水都异的他乡,也还存续。前人读《论语·里仁》,这么作疏:“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世居此楼的村民,脸上浮现出和平乐业的神情,几欲回到羲皇以上时代去种茶植稻。城垣一般高而且厚的楼壁,阻隔了多少尘嚣,护佑里面的人舒享日月。它的那种朴素的土黄,在阳光下有一种暖意。这是叫人感动的颜色。一生的安静,带来诗与梦。我若租它一间,山中清居的滋味会是何样呢?
  客家人以强韧的生存力筑造起雄实的建筑体。不但浑圆墙身的线条简括、流畅,充满张力,那片纯粹的灿黄更是最美的肤色。我轻轻触叩粗厚的土壁,一种硬度迅速从指尖导入我的全部神经。一阵风来,墙的那边忽然飞来快乐的谈笑声。一扇扇敞开的门窗,一张张欢愉的面庞!我分明又感到血脉的弹性,指下便格外柔软了。聚族而居的楼宅,延嗣着子孙,也凝聚着情感。太阳底下看它,一个巨大的生命光环明亮而轻盈,像要飞到天上去,并且在云中飘展一面农耕文明的古老旗帜。
  福建最好的几座土楼,多在永定一带。当晚在看了近旁那座民国年间修起的振成楼之后,一路上慢品着它妙融中西的风韵,又上下盘曲地南行到了下洋镇,且听说初溪村里的善庆、福庆、集庆、广庆和余庆这5座圆楼。

                                                                                                                                                    (马力     中国散文协会副会长)
4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2:41:28 | 只看该作者
真够“马力”的:“我从外环东边的阶梯口折上去,倚着顶层的围栏俯视。柳永所吟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光景虽还不及,只看那回环的鳞瓦,只听那入云的弦音,也让我粗知了这座合院式住宅的大略。比起方正的结构,这圆状的严谨与精整,更暗含着一种仪式感。默伫于院心的那方半圆形天井,仰观苍穹,俯察坤舆,或许也更来得合适。平展的楼檐荡出一个美丽的圆弧,中间镶嵌一片天。意兴摇荡,精神的旋翼直向天心。目光垂下,抬梁式屋顶的前后,细密地铺设青瓦,缓缓形成斜面。所谓两坡水便是它吧。瓦垄如闪漾的鳞片,如放射的波纹,土楼的梁架形式,真有它的美感。连延的竖门方窗,排布得极匀极美,气象也颇俨然。这样的营建结构,消除了空间上的距离感。族亲之间的情感纽带,犹似窗前的回廊一样悠长,便是在山水都异的他乡,也还存续。前人读《论语·里仁》,这么作疏: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于仁者之里,是为美也。世居此楼的村民,脸上浮现出和平乐业的神情,几欲回到羲皇以上时代去种茶植稻。城垣一般高而且厚的楼壁,阻隔了多少尘嚣,护佑里面的人舒享日月。它的那种朴素的土黄,在阳光下有一种暖意。这是叫人感动的颜色。一生的安静,带来诗与梦。我若租它一间,山中清居的滋味会是何样呢?”这一段“很文艺”的描述,使我对承启楼更有感觉了,这是深刻甚至是连绵不断的思索,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48#
发表于 2013-11-3 22:34:10 | 只看该作者
土楼承载着历史的厚重!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3:27:09 | 只看该作者
土围的建造通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主要工作是夯土和木工。前段时间TTCV第四套节目曾播出《走遍中国——土楼春秋》的节目,就介绍了土楼的建造概况。别看土楼外墙粗糙简朴,其中工艺的奥妙使我们外人所不大了解的;夯土需要干湿适中,夯土时还要参入木条。建造土楼从画线、打地基、夯土,每夯一层土墙,木工就紧跟做楼层构架和楼板。一层一层、一圈一圈往上做,没有惊人的毅力和耐力是做不出如此结构庞大的土楼的。

夯土墙 A .JPG (290.82 KB, 下载次数: 308)

夯土墙 A .JPG

夯土墙 .JPG (385.27 KB, 下载次数: 306)

夯土墙 .JPG

夯土工具.JPG (226.45 KB, 下载次数: 318)

夯土工具.JPG

建土楼小推车 .JPG (204.28 KB, 下载次数: 303)

建土楼小推车 .JPG
5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3:28:31 | 只看该作者
建造土楼的木料基本上是杉木,而且大多采用杉骨。杉木较为稳定,变形不大,价值相对低廉,成本低,最适合做土楼木结构。从木结构看来,杉骨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木的颜色已经发红了。
福建(永定)土楼是永定客家人传承中原的生土建筑技艺,将生土建筑技术与木构架技术结合,创造性地发扬光大生土建筑技艺的产物。客家土楼营造技艺20065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杉木结构 (1).JPG (217.58 KB, 下载次数: 320)

杉木结构  (1).JPG

杉木结构 (2).JPG (239.87 KB, 下载次数: 300)

杉木结构  (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9-21 08:45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