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hk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Legacy Classic HD新箱初期详细使用报告:怎会这样......令人动容!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2:48:09 | 只看该作者
在一般音量下聆听小编制软件,Classic HD居然能呈现出小书架箱般的精致感和透明感,线条清晰,音场很深,宽度也很客观合理,凝聚力和结像力稳定坚实。HD随不同的音乐软件时而高贵、时而甜滑、时而直接、时而火爆。

不同于小书架的是,HD精致得来声音更显饱满厚实,低频就更加是天壤之别,HD略偏监听的特点把音乐要表达的精气神客观地传递了出来:
同样是帕尔曼拉的小提琴,为EMI公司录制的琴声显得高贵些,为DGG录制的琴声更显理性,超高延伸也多些。

无论是DGG、DECCA还是OPUS 3等,只要是为古乐器团录制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提琴组的音色无一例外地比现代提琴更华丽更丝滑,欧洲宫廷的古典华美感扑面而来,而现代提琴组的音域又明显比古提琴组要宽阔有力得多。

Classic HD能正确反映DGG、DECCA、BMG这些大唱片公司的各自风格,DECCA总体会文雅些,有种英伦味渗透在骨子里,DGG相对直接、光辉和饱满些,德意志风格暗藏其中,BMG相对又厚重些......
FIM版小提琴《The Artistry of Linda Rosenthal》有着DGG沙函4D小提琴录音一样的饱满真实感,但FIM版却能在此基础上处理得更细致、更甜润、更有文化气息。

琴姐在《机遇》中的声音很甜润饱满,既亲切又健康,钢琴伴奏清晰、醇厚而且带点圆滑的甜味。不过HD也清楚交代了录音师在唱片混音时加入了许多味精,比如琴姐歌声在录音现场后方的回响应该是后期制作加上的,这样会使歌声更加甜润迷人,空间感更足。

当人声或主奏乐器有回响,而其他乐器没有相应回响的话,说明后期加工痕迹明显。我们可以对比一下《Mary Black》专辑的录音,在这录音当中的人声、钢琴、提琴乃至打击乐器,都有着相同的现场回响,你就像处身于Mary Black跟前,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而犹太妹Esther的录音比Mary Black又好了一大步。

陈果《有空来坐坐》这曲子里把酒吧现场声音作为乐曲细细的背景声,HD能让我隐隐知道远处吧台的几个女孩当时交谈用的是熟悉的粤语。

HUGO的陈玲玉粤曲弹唱乐队伴奏的《祥林嫂》中,HD让南方古老戏曲中利用咽部运气颤动发声的歌唱技巧表露无遗,深情的演绎很让人产生代入感而后感动。

Aoi Teshima近乎清唱的爵士《Beauty and Beast》,那种似在身旁低声耳语的强烈亲切感和依赖感令人怜爱,一股想充当护花使者的男儿气概顿生。

一句话,HD准确传达了唱片里丰富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传神!





20年前的日本医疗级电源滤波器。左边网纹外皮的是美国Eosterc Audio,跟着3条黑色的是古河电源线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00:23 | 只看该作者
过去听过许多系统在播放雨果甚至DGG的碟子时,或多或少地感觉声音单薄发硬,有些系统难以分辨吉他与纽特琴、曼陀林甚至我国民族乐器中阮的声音,也难以分辨电贝司和倍低音大提琴的声音。很多系统在大音压下有中低频及低频跟不上的感觉,在我这里幸好地都没有发生。

HD能够把千差万别不同特点的录音原原本本重现眼前,不会因过分修饰而歪曲掩盖了录音的本来面目,而且适应性非常广,是把人带进美妙音乐世界的好桥梁。

不过,在小空间里,大部分人都会认为低频是Classic HD最难搞的,我从开始就是把低频段作为重点首要处理对象,可能我比较幸运,一路下来后的结果反而是中频和高频段最头痛。大概是为了配合低频的能量,HD的中频和高频段能量也不容忽视,由于聆听位置距HD未达到说明书要求的3m以上(才2.4m),一旦音量超过正常值,中高频和中低频仍然很理想,但中频和高频就太直接,饱满强劲的低频段并不能对冲那直接的中频和高频能量,音场深度变浅宽度变阔,有点类似较大音量听耳机的情况,对美感影响较大。

这说明了HD并没有象很多人以为的仅侧重于低频,也说明无论低频还是其他频段都需要给HD较大的空间舒展,估计起码要20来平方以上会好很多。如果非要在小空间里,那么就必须搞好隔音,外面传入的噪音小了,自然不需要较大的音量。
前面良好的效果就是在普通音量下获得的。

有2点必须交代:一是在我的HD后上方(也就是弧形部分),以前为了美观而做了个小范围的吊顶,现在刚好有效吸收了部分低频,这是我认为HD低频反而没有中、高频难搞的原因之一。类似的还有房间的木地板、唱片柜、身后的大储物柜等,都对低频有良好的吸收效果。
二是弧形后墙是把双刃剑,能有效减少低频驻波是好事,但对中频有聚焦效果却是坏事。我们在酒店弧形穹顶或弧形顶棚长廊下方说话就能明显感受到弧形对中频的聚焦效果,西方教堂的设计就很好地利用了这点。



弧形后墙是把双刃剑,能有效减少低频驻波是好事,但对中频有聚焦效果是坏事,注意,鬼佬在两个音箱之间的弧顶部位放置了大量海绵




17年前用过的另一对美国箱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09:23 | 只看该作者
大编制软件测试环节。

测试大编制录音对Classic HD来说简直就正对胃口。DGG在上世纪60年代卡拉扬指挥柏林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DECCA在60-70年代由苏提指挥伦敦交响乐团的马勒《第2交响乐》及《第5交响乐》、华格勒的《女神飞舞》...DGG帕瓦罗蒂主演的歌剧《茶花女》...发烧线MIT出的贝多芬钢琴独奏曲《皇帝奏鸣曲》......

先大音量播放舒伯特的《军队进行曲》,这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乐曲在Classic HD雄厚的低频及中频衬托下,圆号、长号的雄伟气势和宏大壮阔就象庞大的喜马拉雅山脉一样遮天蔽日缓缓而来,让你体会到什么叫做大军压境!

卡拉扬在上世纪60年代指挥柏林乐团演奏的《贝多芬第5命运交响乐》,乐队从跟前一直排到远处,左右扇形铺开,雄厚恢弘,弦乐组与管乐组互相呼应,充满张力,动态庞大,慷慨激昂,完美诠释了对命运痛苦的抗争和对胜利的向往,听着催人奋进努力赚钱!由DGG录制盛年时期的卡拉扬正好相得益彰。

DECCA出品的苏提爵士指挥伦敦交响乐团演奏的《马勒第2交响乐》又是另一番景象,乐队加上声乐演员人数庞大,在远处像航母一样铺开,阵容非同小可,动态凌厉,低频犹如火山喷发前洪流暗涌引而不发。难得的是各乐器组和声部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声像,女中音甜润酣畅抑扬顿挫,把马勒复杂矛盾又带有悲观和反叛的性格表露无遗,令人很理解马勒的心情和想要表达的意境

MIT出品的贝多芬钢琴曲集《Beethoven-Piano Sonata》第1首《皇帝奏鸣曲》,动态强横,微动态很出色,细节丰富,不但能清楚听到手指接触琴键刹那的声音,中、高音区域琴键的每一下音符都带有钢琴弦特有的超高频谐振声,钢琴的琴腔共鸣足够浑厚,已经不想描述什么平衡度啦、高频细致啦、中频厚啦、低频威力啦等等音响性怎么了得,只知道钢琴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高超的演奏技巧,以及----好一架昂贵的史坦威大三角!

ECM出品的贝多芬钢琴曲集《The Piano Sonatas》第11首《英雄奏鸣曲》,特意用大音量播放,全频清晰透明而且始终保持饱满醇厚,中至高频晶莹剔透,真所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中至低频清澈有力但保留应有的圆滑感和空气弹性,钢琴低音键区强劲的低频直落地板在脚下非常清劲地滚滚而来,录音现场后台人员走动和轻微咳嗽的声音历历在目,演奏家随双手飞舞而左右摇摆身体,使琴椅发出轻微“噶噶”的噪音也未能逃脱HD的捕捉。

还有,《秦皇点兵》中鼓槌双击的声音绝对不是许多系统那样的敲筷子声,录音现场的回响和后方人员的细细说话声清晰可闻,团队领鼓的轻声口令也没有错过,铜锣镲镲等强奏时尽管音压强大却并不刺耳。最可惜的是受限于小空间,最大最深沉的大堂鼓未能展现出应有的超低频远传千里的那种庞大空间感。
飞鹰乐队《加州酒店》开头的手鼓加脚鼓最狠劲的那几下的狠劲程度其实并不一样,颗颗吉他声其实还夹带着阵阵的空气弹跳感。

在我的小房间里大音量播放大编制时的效果要比小编制好些(可能与边播放边微调有关),中频和高频段的能量相对没有小编制时那么直接,所以整体上要和谐些。另外,HD的中高频本身就比较收敛,播放罗西尼序曲、多手仔等曲目时稍嫌不够火辣。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11:14 | 只看该作者

大编制唱片




160G的iPod Classic HD 又懒又想听音乐的好主意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19:10 | 只看该作者
Classic HD对空间有较大要求,对摆位的要求更是高得有点离谱,要调整好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很考验耐性和体力。

HD的声音取向显然没有中高频亮丽或音色甜滑柔美的音箱能第一时间吸引人,这种声音取向和外形设计与现在国内的流行趋势有一些差异,但如果仅从外观就怀疑她的透明度、线条感、音场和密度感的话就绝对怀疑错了。

高贵感不是HD声音的强项,她与其他突出娇柔甜美等音色特点的音箱有很大区别,以娇柔甜美等音色色彩为主的音箱是以迷人的音色来迷倒你,但HD带给你更多的似乎是音乐本身的内涵和现场的实际情境。如果播放的唱片录音是高贵柔美的,HD照样能反映出来,前面小编制唱片测试就证明了这点。


Legacy Classic HD---颇具性价比的音箱

单从HD的售价来说不算很低,现在一条好线都能卖10多万,比较起来性价比就非常高了。
首先,HD比大部分同价音箱的表现更全面,各方面更均衡,“从容不迫,宽松自然,暗流涌动,全频都比较厚实大气,较均衡的三段给人以音乐本来就是如此的感觉,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也是最让人忘记评判其音响性的奇妙之处。”这是我当初到昌业试听时的第一感受。HD本身就很超值!
其次,HD比我曾经用过的所有音箱都更易推动和更易控制,这种平易近人的特点亲身试过后让我很意外。就是说,只要手头有台素质好些的合并机就能推出动人的声音,可节省不少功放开支。

这一来二往,其良好的性价比离“穷人的劳斯莱斯”这称谓也不远了。
26#
发表于 2013-4-7 23:27:15 | 只看该作者
兄台用心好文,弧形后墙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弧形后墙空间对于吸音很重视,不然清晰度和细节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一点要多花心思,兄台精心调校细节的精神值得学习啊,小空间对大喇叭箱子来说,功放的控制力尤为重要,特别是前级要有抓住低频的能力。。。。。。期待兄台更多心得。。。。。。。 。。。。。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28:29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前面提过的在几个摆位点之中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点外,我现在还有另一个大问题,无论听小编制还是大编制,一般音量下的音场表现正常,宽深比例合理,音量越小,音场深度越深,而且可以达到很深的水平。随着音量旋钮不断向右,恶梦就开始了:虽然高中低三段平衡度始终变化不明显,但自己就好象从中后排观众席一直往前排挪位置一样,音像往前靠和往两侧伸展的感觉越来越明显,让人马上意识到空间不足的问题。这种音像前移的情况听流行还挺刺激,但听古典的话自己都快要变成指挥了。

这种情况虽然都比较普遍,特别是大音压下基本难逃,但我就是不喜欢。
面对这个问题,头痛呀,大家有药吗?难道要象鬼佬那样在音箱后方堆放大量的海绵来减少弧型后墙对中频的聚焦效果?或者音箱还远未煲熟(Run in)?

初步的成果还未算如意,希望以后可以多些时间陪陪新欢,逐步提高对她的驾驭能力,来日方长,继续耐心慢慢调整,相信比较满意的那天总会到来的

唉,终于完成!长这么大,除工作需要外还没做过这么长的功课。辛苦呀!工作有钱收,但这里什么都没有
不过能和大家分享更感快乐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36: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malan 于 2013-4-7 11:27 PM 发表
兄台用心好文,弧形后墙总的来说有利有弊,弧形后墙空间对于吸音很重视,不然清晰度和细节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一点要多花心思,兄台精心调校细节的精神值得学习啊,小空间对大喇叭箱子来说,功放的控制力尤为重要,特 ...

所言甚是!
可能我习惯不好,对每一件器材从来都不敢未用透就言弃,一来对器材本身不公平,二来是感情问题

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4-7 23:42: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Tigtail 于 2013-4-7 04:21 PM 发表
前些天看了"左右为难?左拥右抱?初试Phi7和Classic hd",一直在观注您如何选择,选择Classic HD,以后系统升级调整的空间大,效果会越来越好.
但以您现在的空间,和KRILL 300i, 我猜测Phi7表现的应该更胜一筹.

你的建议很有参考价值
对这个问题,前面一开始“为什么选择Legacy Classic HD?”及结尾粗体字那段已经说得很清楚。

“只选对的,不选贵的”。先不管价格,如果风格不对自己,想靠换器材去扭转是非常困难的,有时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我放弃丹拿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说丹拿不好。以前的帖子已经说过Phi7与HD根本不存在谁更好的问题,她们仅仅风格不同而已。

选HD,在于我喜欢音乐更甚与音响,在于HD的风格适合我,所以我认为自己选对了。
如果风格不对就无法让我坐下来以听音响的心态去面对,也就是说可以回到器材打包状态,用Mp3、电视机、汽车音响欣赏音乐同样能让我其乐融融感动无限。
30#
发表于 2013-4-8 08:59: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hko 于 2013-4-7 11:28 PM 发表
除了前面提过的在几个摆位点之中无法找到最合适的点外,我现在还有另一个大问题,无论听小编制还是大编制,一般音量下的音场表现正常,宽深比例合理,音量越小,音场深度越深,而且可以达到很深的水平。随着音量旋钮 ...


非常感谢楼主的分享

我最担心的就是环境对HD的限制和影响!加之又没有楼主那样的摆位功力,犹豫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4 05:23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