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小米,久违了--试用MAC MINI CAS(更新古河、大红艺康斯DIY。。)

[复制链接]
14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3 23:40: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2-11-20 09:07 PM 发表 K版玩得相当出彩,令人佩服,顶好文!

郁闷,这段时间教育和培训搞的几乎崩溃,玩都是要见缝插针。
好在,快解放了,现在心都飞到广州去了,期待和嘉密的第一次亲密邂逅
14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01:40:19 | 只看该作者
继续上次的后续听感:MAC MINI+HEGEL HD 20 与CD ONE的对比


保持CD one的原有线材不动,CD ONE 使用蛇王电源线,NBS平衡线输出至PASS 前级;


小米使用DIY 加料的艺康斯大红电源线,数字同轴线艺康斯The Cine digital 连接解码器 的同轴端,这两条线已经超过了小米的身价;


解码器,分别使用Audio Note Lexus RCA和AQ 美洲豹 平衡线输出至PASS前级,这两条线同样超过了小米的身价;


加上声美丽层板、MC88脚钉,还有MS 9500滤波器,这三样几乎可以买2台小米;


可以说,除了线性电源之外,给小米武装到了牙齿,这是否值得呢?


试听软件:蔡琴老歌,特丽莎·皮蕾兹《醇香大提琴,黄红英的《初次嘗到寂寞》以及前面的几张



二、谁更有音乐味?


如果说小米的温柔一刀,让人耳朵一亮的话,那么加入解码器后,小米的表现就是让耳朵彻底找不到北了。。


开声的是《醇香大提琴》,这是刘汉盛标榜音色最美的大提琴,而其中的打击乐更有特点。
CD ONE表现出了这张专辑的特色,大提琴形体清晰,音色优美,不沾油腻,配器打击乐,高频泛音又远又深,清澈带着水灵,像喝了一杯清茗,唇齿留香,芳香宜人。。
切换到小米,从第一串音符出来,杨总就忍不住惊讶了:小音量下,高中低不失平衡,相对平衡的音色,让音乐是流淌着出来的,自然而流畅,抓耳的感觉要比CD ONE强烈的多;而后半段2分12秒,开始的低频贝斯,那种松茸、宽松,又带着张力,扑面而来的感觉,也让 CD ONE低频量感或缺的怀疑得到验证,接着打击乐的重音,动态上不再是小米的温柔一刀,而是犀利而干脆,与CD ONE相比并非不逊色,而是游刃有余,当时的感觉,心脏也跟着跳了几下,很过瘾,高频泛音虽不如CD ONE那种又远又深,但更加灵动,主旋律的大提琴和打击乐的古怪配合,却形成一种情景交融的错觉。。整体的听感,正是这种补足了低频的量感,保持了中频的厚度,恰到好处的高频,形成不突出、不偏倚、不折腾的自然和平衡,让人忽略了HIFI,而轻易沉入情景交融,如叙如述的旋律之中。。。。在理应CD转盘更擅长的音乐性方面,小米和HEGEL组合却轻易打败了CD ONE,这让我们的耳朵,真的有点找不到北了。。。

这让我们不得不停下来,研究一番:
1、这里不得不说下,整套系统的全平衡,的确很犀利。使用的这条AQ 美洲豹,由于杨总搬家丢了电池,一直闲置,这次临时拿来充数,以便于让前后级和同样全平衡设计的解码器,形成默契。但即使这条“半残”的线,也一改以往平衡线线条、 密度、质感增强,但味道不如模拟RCA的感觉,而是表现出极佳的乐感和味道,声音不冲不压耳,三段也很平衡。更换成AN 的RCA之后,中频虽然得到增强,听人声口型和质感更好一些,但整体平衡感还是不如AQ这条来的顺畅。一方面说明杨总选择AQ作为过机信号线很适合这套系统,另一方面,PMC系统和AQ其实也是很般配的,如果增加多一台后级的话,AQ会是一个很好的候选。此外,说到线材,解码器使用的电源线是168坛子北京赵哥的终极西电,已经使用了一年多,不得不说,老西电独特的个性长久不衰是有它的优势的,在这套更高班的系统中,与解码器配合,这条西电丰润多水又不失能量感的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发挥。而小米与解码器之间的过机同轴线是艺康斯的The Cine digital ,我对比测试过他家低配的   和顶级的soundman,前者丰厚有余,稍欠凝聚,虽削弱了数码音源的火气,但不利于低频的控制,后者能量充沛,自然大气,但价格相对超前,后来,依然决定留下这条2000多的数字线,良好的凝聚和低频弹性,丰润的声底,均能弥补和修善现有器材的弊端(高不成低不就)。这就要说到,线材的选择问题了,还是这句话中听:不怕嫁错郎,就怕上错床。线材不论出身高低,最关键要看与系统是否合拍。


2、解码器HEGEL HD20的表现有点让我惊讶。较好的厚度、密度和质感,配合我偏监听风格的PMC,一直感觉很搭,而清淡和偏中性的特点,能忠实反应前段的变化,也便于我甄别和对比测试各类线材、音源和软件。但这套PASS加劲浪系统,与我的PMC系统的最大区别,就是柔顺度大大增加,我不曾想HEGEL HD20也能如此柔顺。这种柔顺不是发软和缺乏力度,而是一种绵里带钢,内劲外发的感觉,就比如老面做的馒头,相比发粉炮制的,要有韧劲和嚼头。让我的心头有点火热起来,一直对PASS有所关注,或许,给PMC 配上号称百搭的PASS,会比计划中的拜士通能提供更澎湃的动力,我太喜欢这种宽松极富张力的低频了,听爵士估计很爽很爽。


3、武装到牙齿的小米,物有所值,并且还有很大潜力,这让我暗暗欣喜。从后面,杨总将他的电脑和解码器接入古河滤波器的效果来看,滤波对于PC或MAC系统是立竿见影的,更加宁静的背景和消去火气和毛躁的声音,会让PCHIFI对碰传统CD转盘有了不少底气。而对于万成的MS 9500,说实话,我多少属于比较理性的,不怎么相信别人的听感,只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次却不得不说,的确很毒。有点理解,为什么同样玩数码音频的YSJ对几万的箱子审美疲劳,而对9500却一听钟情了。如果,再搞上专线,重整接地,线性电源,我想,那一定爽的会歪了嘴了。而加了料的电源线已经确定要拿下了,古河的尾插和MS的白金镀铑,配合的相得益彰,而通过9500不同材质的插座,能玩出不同的音色,可玩性很高,相比MINI MAC的跟机线,一是单薄,二是毛躁,显然可以放弃了。下面,将会利用这条电源线,根据AV199 D版的经验,DIY一个医疗级别的美式插头,给蓝光机或者其他8字型电源接口设备发挥余热。(后面,会针对这个弄个小TEST,对比几条性价比的电源线)


4、版本太重要了。接着,我们又试听了蔡琴老歌。168出品的85三洋头版,一开声,就让杨总频频摇头,拿着手头的CD盒,几乎咬牙切齿的恨恨道:唉,衰啊。给我侄子那小子骗去了头版,当时不知道啊,他忽悠我说这个版本是母带直刻的,我X。。。这一听,差别太大了。小米系统播放的头版,蔡琴的声音水份足很多,带着一丝甜意,口型自然,情感浓郁,中气十足,细节多而浑然让人不觉得突兀和累赘,蔡大姐从容淡定;相比CD one播放这版"母带直刻“,空有质感,而韵味不足,口型有了,但口水不够充裕,声线略显干涩和紧张,蔡大姐的大气和从容,一耳朵可辨高下。
接着,黄红英的《初尝的寂寞》,CD ONE找回了面子,虽然自然度不如小米系统,但声音的穿透力,找回了感觉。这张专辑,印象最深的,是在本地烧友小邓那里听的黑胶版本,黄红英扎实的功底和声线穿透力,一览无余,高昂而绵长。。这次,在杨总的CD系统,总算找到了当时近似的感觉。而在我的PMC系统,听这张专辑,会有点自虐,换到杨总的系统,小米系统播放出来的黄红英要丰满不少,但穿透力不如CD ONE转盘,甚至在第二首船歌,还出现了短暂卡壳。这让我严重怀疑抓取CD的质量。找杨总要回这张CD,一抓,果不其然,卡壳不仅不见了,而且,发现是两个版本,从时间长度可看到区别。虽然无法重播杨总那套系统的穿透力,但用我的PMC系统,两个黄红英已经接近了。因此,这里又说到版本和抓轨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一直是PCHIFI系统无法规避的,软件的质量,播放器的还原,电气环境的不稳定,传输JITTER的存在,都是变数,必须要确保所有环节,才能确保一次完美“的重播。


14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10:52:12 | 只看该作者
补几张照片:

IMG_7683.jpg (51.21 KB, 下载次数: 257)

IMG_7683.jpg

IMG_7684.jpg (51.82 KB, 下载次数: 235)

IMG_7684.jpg
14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4 12:16:36 | 只看该作者
6、环境的重要性。小米系统在杨总这个空间和系统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杨总最后也承认外置解码器比CD ONE的解码更适合小米。以前讲过,MAC MINI由于较柔和的声底,需要后端的解码器有一定力度,确保动态不失,需要更好的密度和质感补强,以确保声音更为通透和健康,适合更广泛的音乐题材重播。而HEGEL的全面性无疑比转为转盘设计的CD ONE解码更适合。这次的试听,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同时,我也在暗暗比较大系统,大空间与我小空间,小系统的对比。对于器材和系统,几乎没有可比性,书架和小功率合并,在这套系统面前,捉襟见肘,高下立判,落地的宽松、大气和系统更加丰富的层次、细节等特征,其实,听一曲伊莎贝尔  就轻易听出区别了。开场低音贝斯的“规模感”,携带着充足的能量,仿佛是一股股冲击波,人声出来后的通透感和重量感,这两个重要特征,用小系统绝对无法去感受的,这才是这张极难重播的CD真正的声音。如果对比书架和落地,强烈推荐这张碟,相信,刘汉盛也是用落地,写出那段听感的。

系统的对比还在其次,我注意到的是,杨总细心处理的空间细节,首先,土建开始就已计划,量身定制的黄金比例空间,占了极大优势,其次,足够大的空间,让声学处理比小空间更省心省力,最后,合理的吸音和扩散布局,以及严格的对称摆布,无疑锦上添花。呼吸,自由的呼吸,是我对杨总这个空间最适合的评语。在这样的空间里,有很宽的皇帝位,庞大的舞台感,让声音的能量充盈每个角落。定位上,不是那种针状的诡异,而是类似音乐厅那种真实的三维空间,听感上会很轻松,自然,能轻易让两个坐地音箱真正隐形了。这里有两个特例,杨总喜欢人声,对我拷给他的赵鹏三套车,很喜欢。在这个空间播放赵鹏的三套车,很恐怖,夸张的录音,让赵鹏的体型极其庞大,后期混音增强的低频重量,塑造出一个近5米高的赵鹏,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如此夸张的赵鹏,回去我的PMC系统,赵鹏那种需要仰视的压力没有了,反而三套车下面的京韵花鼓,拿捏着兰花指,娘娘腔的赵鹏,让我直接落荒而逃了。。另一个就是播放蔡琴的月光小夜曲,中场的模拟半夜野外场景声效,逼真的可怕,几声青蛙叫时,吓了一跳,这个青蛙在什么位置呢,打个比方,音箱离我们有4米多远,而青蛙的声音是与我们的耳朵几乎并排的,在稍后的侧面,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跑的如此之远的青蛙,听到蛙鸣,我们两个都情不自禁转头,仿佛像平时听到声响,自然转头看向窗外,寻找声音的源头一样。在这个空间,对音场的定位,可以说是神乎其神,听那些录音夸张的发烧碟,会大呼过瘾。

因此,对于杨总的系统和空间,其实,我认为杨总的空间成就了这套系统,压榨出了这套系统出色的潜力,而喜欢人声的杨总围绕人声进行的调教是成功的,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可以说听人声,广州音展经常摆出的那套麦景图前后加乌托邦,在音展的环境下,绝对无法达到杨总这套PASS前后和1027BE的效果。


对于杨总这个环境的感触之深,导致我直接放弃了,准备升级器材的念头,而专心于弥补现有空间的不足。这是近期,计划改造的样图,部分图样已经让工厂定制了,预计在广州音展回来后,打造一个会“变脸”的听音室,将所有声学部件,全部设计为可移动,类似变形金刚的组合效果,哈哈,里面很多独特的思路,都是独家秘笈哦

窗.jpg (100.06 KB, 下载次数: 227)

窗.jpg

屏幕快照 2012-11-24 上午11.59.25.png (110.07 KB, 下载次数: 267)

屏幕快照 2012-11-24 上午11.59.25.png

屏幕快照 2012-11-24 上午11.59.44.png (85.41 KB, 下载次数: 238)

屏幕快照 2012-11-24 上午11.59.44.png
145#
发表于 2012-11-24 19:20:52 | 只看该作者
期待K版的年末听音室大作。。。。。。
14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4:14: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只有情永在 于 2012-11-24 07 PM 发表
期待K版的年末听音室大作。。。。。。


呵呵,周六,定制的4米宽,2.2米高书架到货,300多公斤的重量,让我付出1公斤2块钱的超级运费,汗,网购以来最昂贵的一次物流运费了。

拆散近200块木板,花了不少时间,组装。昨晚,初步测试下,声音有惊喜啊:

低频量感明显增强,高频变化喜人,更深更远更圆润,舞台感扩充了两圈,而且明显听音室前后2部分衔接为一体了,两部分融合是导致前面变化的关键,听音位,前后挪移,会听出声场聚焦的明显变化,其实,这个改变,对于皇帝位的要求会提高,为下一步继续调整提供了更加精确的参考,期待啊,在去广州前,能有2个晚上,感受一下新变化,让这个假期会更有盼头,嘿嘿。

关于听音室的改造,会另行开一个新贴,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经验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2-11-27 02:53 PM 编辑 ]

IMG_7892.jpg (58.11 KB, 下载次数: 250)

IMG_7892.jpg

IMG_7852.jpg (59.65 KB, 下载次数: 226)

IMG_7852.jpg

IMG_7850.jpg (40.43 KB, 下载次数: 265)

IMG_7850.jpg

IMG_7855.jpg (64.88 KB, 下载次数: 244)

IMG_7855.jpg

IMG_7893.jpg (75.22 KB, 下载次数: 245)

IMG_7893.jpg
14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4:33:19 | 只看该作者
转过来,看看杨总的新变化

MACHIFI的魅力,让老烧也坐不住了。杨总用老款笔记本,接上数字界面和移动硬盘,使用windowsXP系统和foobar播放器,也玩起了PCHIFI。笔记本下的垫材和避震,可以看到对于新玩意的充分重视。不拘泥器材布局,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是我们和杨总交流分外轻松的很大缘故,相比其他较为固执的老烧来说,杨总属于与时俱进,思想开放,会玩会享受的老顽童。

新购置的双木数字界面。声音属于清秀,干净的声底。

我给他送去一条古河GT USB线,换上后,电平声突然升高了几格,吓了我们一跳,换线这么大动静,还真是第一次遇到。两条线的变化是极其极其明显的,能量更加充沛,声音更加柔和,低频量感的增加,均是可圈可点。此外,我们注意到网络对声音的影响,关闭网络连接之后,声音背景会更加的宁静,杨总提到的数字音频老听到底噪问题,也莫名其妙消失了。个人感觉,不仅仅是网络的问题,跟电也有关系。由于笔记本在听音位附近,离器材较远(5米左右),杨总的笔记本是直接连接在一个自制的铁皮插座上的。通过延长线,插上古河滤波器后,声音稳定了许多。但,还是建议他为他的笔记本多准备一台滤波器,尽量让电脑的“杂讯”不要影响其他HIFI器材。

PCHIFI潜力很大,杨总这些小玩意只是试试水,相信,不断深入和熟悉之后,会有更大的动作,我们一起期待吧。

IMG_7720.jpg (48.55 KB, 下载次数: 255)

IMG_7720.jpg

IMG_7715.jpg (36.92 KB, 下载次数: 237)

IMG_7715.jpg

IMG_7716.jpg (39.91 KB, 下载次数: 243)

IMG_7716.jpg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7 14:52:20 | 只看该作者
在杨总的发烧房,印象最深刻还有,他对于CD碟片的保护,许多收藏碟购买了10余年,仍一尘不染。

随机抽取一张碟与我带来购买不到一年的CD碟相比,让我汗颜。

上面是杨总10余年前购买的,光鉴如新;而下面我带来的CD,已经看到清晰的划痕。据杨总介绍,他的秘诀是:听碟轻拿轻放,CD机上常备一块擦眼镜的小布,擦拭手心的汗迹,听完,就归位,养成习惯。而且,杨总还专门托朋友定制了CD的包装塑料膜,平时CD都放在塑料膜里,这能防备南方的回潮天对CD碟的侵蚀。细心到位的呵护,让杨总的数千张CD,始终焕发强盛的生命力,这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借了杨总十数张CD回去抓轨的时候,打开塑料膜,就像拆封新CD一样的心情,抓完,放回,然后装进塑料膜。连续重复了几次后,不禁让我想起玩黑胶的几个朋友,播放前洗碟、除尘,调教唱臂,细心的准备虽然繁琐,但感觉也是一个享受和感悟的过程,我觉得,我已经能够体会和理解这些老前辈的虔诚和呵护的心态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这也是发烧的一种方式。

IMG_7730.jpg (79.09 KB, 下载次数: 248)

IMG_7730.jpg

IMG_7731.jpg (89.8 KB, 下载次数: 247)

IMG_7731.jpg

IMG_7734.jpg (77.92 KB, 下载次数: 250)

IMG_7734.jpg
149#
发表于 2012-11-27 17:23:3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11-27 02:14 PM 发表


呵呵,周六,定制的4米宽,2.2米高书架到货,300多公斤的重量,让我付出1公斤2块钱的超级运费,汗,网购以来最昂贵的一次物流运费了。

拆散近200块木板,花了不少时间,组装。昨晚,初步测试下,声音有惊喜啊 ...

不带玻璃门的木质书架是校声的利器!
150#
发表于 2012-11-27 19:00: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kman2002 于 2012-11-27 02:14 PM 发表


呵呵,周六,定制的4米宽,2.2米高书架到货,300多公斤的重量,让我付出1公斤2块钱的超级运费,汗,网购以来最昂贵的一次物流运费了。

拆散近200块木板,花了不少时间,组装。昨晚,初步测试下,声音有惊喜啊 ...

期待K版听音室经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12:5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