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钢琴演奏的魅力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22:06:20 | 只看该作者

全套版本


奥地利女钢琴家,父母为波兰人,11岁在萨尔茨堡公开演奏,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后进维也纳音乐学院、日内瓦音乐学院、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是玛格丽特·隆班上的学生.1952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二等奖,1954年参加慕尼黑国际钢琴比赛和日内瓦舒伯特钢琴比赛,均获一等奖.海布勒的演奏追求一种清新、清纯的效果,追求音色的微妙层次区分与音阶性经过句中颗粒型音色的效果.海布勒好像天生是为演奏莫扎特而出生的,她从小在莫扎特的氛围中长大,她演奏的莫扎特,无论是协奏曲、奏鸣曲还是小品,都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莫扎特.她所演奏的舒伯特全套奏鸣曲以及与格吕米奥三重奏团合作的《鳟鱼》,也被认为是最有味道的舒伯特

演奏生涯中很少顾及莫扎特的阿劳,也于晚年在Phlilps公司为我们留下了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的录音,5CD套装,数码立体声录音。阿劳晚年时的音乐风格一向以严谨保守、演奏起来四平八稳而称著。在这个录音中,阿劳的音色超级好,每个音都弹得那么澄清、剔透。音乐的气质也是平平淡淡,并不具有他在演奏贝多芬时所拥有的魄力与气势——事实上也不需要。阿劳晚年的很多演奏都是有意的放慢速度,以表达更为老练稳健的乐风。在某些作品中,比如布拉姆斯的间奏曲、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之类的,或许更能增加些许哲学意味的沉思,但是对于莫扎特,总觉得会缺少了一份灵动的感觉。

季雪金是个很奇特的钢琴家,除了李赫特外,笔者暂时还没有发现有哪位钢琴家像季雪金这样,有如此广泛的演奏曲目,可以同时在巴赫、贝多芬、肖邦、拉赫马尼诺夫甚至德彪西的领域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季雪金这位法国出生的德国血统钢琴家可以,他演奏曲目的广泛在当时堪称举世无双!这套的唱片录音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单声道录音,8张CD,除了奏鸣曲以外还囊括了莫扎特其它的钢琴独奏作品,这是季雪金晚年的伟大成就之一。而在这套唱片里面最为世人称道的,便是季雪金的“音色”。季雪金的钢琴音色是属于那种醇厚而敦实,充满穿透力但又不失亮丽的类型。尽管二战以后的季雪金在技巧上有所退化,和3、40年代的自己相比音色上也打了折扣,但是里面一些别人所没有的艺术气质却仍然保留在他身上,并没有失去,也是别人所学不来的,大师仍然是大师——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对于莫扎特,季雪金弹得十分平淡,里面很少有夸张的自由速度运用,力度上也缺乏戏剧性的对比,一切按足我们平时所谓的“古典风格”去演绎,这在他那个时代的钢琴家里是非常少见的。

希夫的音色十分轻盈,但听起来似乎总有一种没有“弹到底”的感觉。但莫扎特毕竟不是贝多芬,不需要那种吉列尔斯式的“狂暴”触键,相对于其他作曲家,莫扎特大部分作品更需要的是宫廷音乐中的幽雅气质。而希夫那空中楼阁般的音色正是这种音乐气质的最佳体现。然而,反对者的意见也十分显然,批评其音乐表达缺乏精神内涵的,特别是在那首著名的《c小调奏鸣曲》,希夫并未能深刻地体现出莫扎特的晚年心境。更有甚者甚至把他所弹的早期奏鸣曲讥为“春宫小调”(有那么严重?!)。当然,这套录音是龙是蛇众说纷纭,还是请爱乐者自我评价吧。需要说明的是,这是80年代Decca的早期3D录音,不可避免的会有着那个时代不成熟的数码录音的缺陷:音场过空,低频不足,但应该还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


作为“学院派”的演奏,都会有这么一些共同的特点:节奏规矩、速度方正。内田光子亦然,但对于更欣赏音乐演绎中的“个性”的笔者来说,对他们的缺点也是认为显然而见的:节奏死板、音色变化不丰富、音乐缺乏个性。

最为另类的要算古尔德了。可能他演奏早期奏鸣曲的演奏争议会少一些,而中后期的却让很多喜欢莫扎特的人冒火。所谓怪人出怪招,他对这位作曲家的奏鸣曲最有特点的处理方法之一就是:不踩踏板或者很少踩踏板,这样就造成了干净、清晰的音乐线条,同时也发挥出了古尔德本身卓越的低声部演奏能力。古尔德善于捕捉音乐中的复调因素,即使在莫扎特一些比较缺乏复调思维的作品里(更多是早期的奏鸣曲),他也可以在左手仿佛凭空的扯出一条旋律来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1-11-9 10 PM 编辑 ]
32#
发表于 2011-11-9 23:25:01 | 只看该作者
尽是精品,谁与争锋?
33#
发表于 2011-11-9 23:53:18 | 只看该作者
34#
发表于 2011-11-10 21:45:20 | 只看该作者
J兄终于又开始普及音乐知识咯 ,十二平均律小弟只有RCA GOLD REAL RICHITER版本,看来要听听别的,大键琴协奏里面蛮好听的,如果独奏的话,感觉听长了,有点单薄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05:43: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yzcj 于 2011-11-10 09:45 PM 发表
J兄终于又开始普及音乐知识咯 ,十二平均律小弟只有RCA GOLD REAL RICHITER版本,看来要听听别的,大键琴协奏里面蛮好听的,如果独奏的话,感觉听长了,有点单薄


不止是单薄,时间长了应该会感觉乏味枯燥,毕竟音域不广,呈现的动态和精神都是不足的。在协奏里面却能有很不错的效果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2 05:43:22 | 只看该作者

克莱门蒂

了解克莱门蒂是通过霍洛维茨这位钢琴大师的录音。记得RCA为霍洛维茨出了一系列独奏唱片,其中就有一集是专门录制克莱门蒂的钢琴作品。后来翻看资料才知道了霍洛维茨演奏的克莱门蒂是如何的权威性。
以下转载两篇文章,一篇是介绍克莱门蒂的,另外一篇是介绍霍洛维茨的那张唱片。
http://bbs.breezecn.com/read.php?tid=393716
http://www.douban.com/note/18429358/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1-11-12 05:52 AM 编辑 ]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4:57:18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

在Mozart之后,就是音乐史上唯一一位堪与J.S.Bach比肩的音乐巨人——Ludwig van Beethoven,贝多芬对奏鸣曲及奏鸣曲式做出的巨大贡献是难以估量的。他创作了被称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32首钢琴奏鸣曲(另外还有两部早期简易奏鸣曲和三部选帝侯奏鸣曲)。贝多芬32首奏鸣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激烈的矛盾冲突在他手里发挥了奏鸣曲式的巨大威力。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人,与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并称为钢琴文献中的史诗性巨著。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按创作时间和风格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
    通常把贝多芬的前11首奏鸣曲认为是早期奏鸣曲,包括op.2,7,10,13,14和22。该时期是贝多芬的创作初期,从风格和技法上不难看出受到前人的影响,体现了贝多芬的古典主义风格。但作品同样包含鲜明的贝多芬式的个性特点和技法上的创新,如:和声及曲式结构的变化发展、对慢乐章的深刻处理、钢琴技巧的扩展等,这些都预示着贝多芬创作观念不断在转变,即在古典传统基础上突出其个性发展及创新。
    中期包括op.26,27,28,31,49,53,54,57,78,79,81a和90共16首奏鸣曲,这一时期是贝多芬创作的旺盛时期,其中op.53“黎明”和op.57“热情”被认为是中期奏鸣曲的顶峰,之后的几部奏鸣曲与中期风格开始脱离,带有憧憬和感慨的思想意味,预示晚期风格的来临。这16首奏鸣曲蕴涵的情感和思想内容非常丰富,原有的奏鸣曲结构形式已无法容纳,因此贝多芬大胆创新,挣脱原有奏鸣曲形式结构的束缚,采用了扩展连接部、展开部和结束部规模的方法,在慢乐章采用葬礼进行曲、幻想风、朗诵调、标题音乐等,力度对比更加夸张等手法创造性运用于此时期作品中,充分展示了贝多芬奏鸣曲多姿多彩的风格和形式,成为音乐会常演不衰的精品佳作。
    贝多芬的晚期奏鸣曲虽然只有op.101,106,109,110和111五首,但却把钢琴奏鸣曲的各种可能发挥到了极致,为奏鸣曲创作打开了崭新的空间,展现了一个无比深邃的精神世界。在这五首作品中,结构已处于次要位置,乐章数量变得很自由,乐章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代之以一种更复杂、灵活和富于变化的形式,从而突出表达情感的需要,即极为细腻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极为深刻地表现人生世界宇宙的深邃思想。同时充分发挥钢琴这一键盘乐器性能,大量的使用复调对位(卡农或赋格)和变奏段落,钢琴织体极大的创新和发展,使作品具有史诗般的宏伟壮阔,充分表现了贝多芬炉火纯青的创作境界。晚期五首奏鸣曲深刻表现贝多芬此时创作的根本倾向:自由化、心理化、精神化、复调化及浪漫化思维等。他的创作已从早中期那种激烈、充满矛盾开始转为自我反省、追求超凡宁静的精神升华的境地。奏鸣曲这一个自由度有限的体裁形式,在天才贝多芬的手里展现出了无限的创意和思想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08:01:55 | 只看该作者
实际我个人是最爱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单就贝钢奏的版本而言,名演太多了,早期的施纳贝尔,巴克豪斯,肯普夫,中期的布伦德尔,吉列尔斯,晚期的鲁普,巴伦博伊姆,古德,波利尼,虽然不曾听完,其中的好几位还是认真比较过的。最终的结论是,我至今无法下定决心收哪个版本的贝钢奏全集。本来想从网上的只言片语中寻找答案,但是发现每位演奏家都有自己的拥簇,评论家也对每个版本褒贬不一,令人越看越头痛。
   一边发帖一边学习,希望这次的学习过程能让我最终确定收一套贝多芬钢奏全集
39#
发表于 2011-11-19 08:03:32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那32首被称为“钢琴音乐新约全书”的钢琴奏鸣曲几乎成了许多钢琴大师的必演曲目。“月光”奏鸣曲更是所有喜欢音乐的人都听过的,连同他的《致爱丽丝》经常出现在轻音乐的专辑里。多谢J-M兄分享!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13:59:01 | 只看该作者

各个版本


在19世纪末德奥风格体系的著名钢琴家中,施纳贝尔属于忠实于原作的学者型之列的带头人。他的一生为追求完美、达到艺术顶峰而不懈努力,以至在演奏技巧、审美意识和对作品的演绎等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出神入化的境界。施纳贝尔擅长演奏贝多芬作品,他演奏的音阶走句发音清晰,特别是演奏抒情旋律异常生动,伴奏和织体的各个线条以及力度的支配都达到完美的统一。他演奏贝多芬作品特别是晚期的几首奏鸣曲,其幻想的境界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虽然他在节奏的处理上似乎有些自由,但在理解上他认为是完全忠实于作者意图的,不过这种忠实是忠实于它的精神而不仅仅是忠实于作品的记号术语。他演奏舒伯特钢琴作品,优美的抒情性和敏锐的节奏,使作品的各种因素都达到完美无疵的地步

肯普夫是一个出色的教师,1924-1929年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并领导钢琴高级班。二战结束后,肯普夫作为当代德国钢琴家的代表人物,受到人们尊崇,成为贝多芬、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钢琴作品的权威演奏家。他的演奏含蓄细腻,织体清晰,亲切高贵;音色如歌,分句和速度自然而合理,丝毫没有矫柔造作、追求外在效果的倾向。他录制了贝多芬和舒伯特全部钢琴奏鸣曲和其他作曲家钢琴作品的唱片,并编辑出版了舒曼钢琴作品选集。

二战结束初期,刚被盟军从纳粹铁蹄下解放的法兰西土地上到处是排斥德国音乐的“苦大仇深”气氛,唯独有一个人因为不用怕面对票房压力而任意选择灌录那些他最拿手的经典德奥曲目——他就是纳特(Yves Nat),一个漫不经心的炫技派法国钢琴家,从他在为法国唱片爱乐者公司的录音中保留至今的力量、技术与狂热来看,“法国的里希特”(Sviatoslav Richter,苏联钢琴家)这一绰号对他倒是真的非常合适,虽然将两位不同环境下成长、个性均十分强烈的钢琴大师简单对照和归类是对他们最严重的误解。
  事实上与里希特相比纳特的早年经历更要丰富精彩些,也更富传奇色彩。纳特七岁在弥撒礼拜时的管风琴上即兴弹奏,十岁指挥自己创作的管弦乐幻想曲并演奏莫扎特钢琴四重奏,十四岁在圣-桑亲自推荐下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并拜谒整个二十世纪初法国乐坛所有伟大的人物如德彪西、拉威尔等人,二十三岁开始在美国举办巡回演出……在成为巴黎音乐学院最顶尖的教授之前,他已经凭借一套《贝多芬奏鸣曲全集》永载钢琴录音史册,并与施纳贝尔、巴克豪斯、肯普夫和阿劳等钢琴家的录音并列等级。除贝多芬外,纳特对舒曼的作品极为重视,也许是舒曼那些幻想曲、幽默曲和练习曲中不经意闪烁的儿女情思悄悄触动了一个被激情和意志包裹的法兰西纤细灵魂,于是在《蝴蝶》(Papillons)、《维也纳狂欢节》(Carnaval de Vienne)和《克莱斯勒偶记》(Kreisleriana)中他指尖流畅飘出的多姿旋律虽然源自莱茵河东岸,却富于西方高卢人的浪漫幻想,而在人们耳熟能详的《童年情景》(Kinderszenen)的吟唱中,纳特更倾注了一个伟大钢琴家荣辱不惊的全部真挚、深情。   EMI唱片公司为纳特逝世五十周年录制的纪念典藏《Ses Enregistrements 1930-1956》包括了1930-1938年及1950-1956年(钢琴家临终那年)纳特分别为法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和法国唱片爱乐者公司所灌录的立体声来到之前的所有珍贵历史录音,并利用现代技术对原始母带进行新的数字转录,从广泛的资料中查出每一份录音的日期以求呈现出最精确的历史纪录。十五张CD的结束部分是纳特本人的采访录音,他在谈话中始终对自己的天才技巧不以为然,而对肖邦写给乔治·桑的那句诗倾倒不已——“为你,我想弹甜蜜的曲调,你不会太残忍吧,亲爱的、目光朦胧的你!”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1-11-20 06:13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10:53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