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可忽略的数码线材-数码线对比测试(USB对比、WHAT HIFI评价HD2、同轴线对比)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9:55: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pitz 于 2011-4-17 04:57 PM 发表
GT2用家看看!关注K版HIFACE和HD2的数字处理能力对比评测


需要耐心等等,我尽量快一些,还有AE星辉和HD2组合。。。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9:57:00 | 只看该作者
测试器材:
音源 PC DELL T7400 工作站(WINDOWS 7 64bit系统)
解码:HD2+HD10(为什么用这套组合?一方面便于进行USB线和同 轴线的对比测试;另一方面,想听听解决了线材这个短板之后,这套组合的潜力还有多大?)
功放:力宝声2010S2
音箱:PMC TB 2i
线材:Audionote RCA信号线,AQ TAPY 8喇叭线,西电电源线等
这套设备使用近8个月,对于前端设备、电源以及线材的敏感超过预期,可以说,比较适合进行线材的对比测试。

测试方式:
    1、对比USB线(CANNON 打印机随机方口USB线 vs 古河 GT2 发烧USB线):HD2HD10之间用ECOSSE数码线连接不动,更换USB线,做对比。(注:这样的对比,只是进行普通USB线与发烧线的差异性对比,USB比同轴更容易让人疑惑,到底能改善什么?希望以后有条件做发烧线之间的对比测试)

    2、对比同轴线(MONSTER-魔声 interlink数码同轴VS 艺康斯Executive 数码同轴):HD2PC之间用古河GT2 USB线连接不动,更换同轴线做对比。(注:这样的对比,一方面进行USB和数码同轴哪个环节影响更大进行对比;另一方面由于线材档次同样是差价比较大,因此,现有条件下只能进行提升“幅度”的纵向对比,希望以后进行同档次之间线材的横向差异性测试)

    3、更换音源对比同轴线:音源更换为海美迪HD300A高清播放机,PCM源码输出。更换同轴线进行对比。(注:这个对比,主要想离开PC和播放软件环境,进行DSP直输播放测试。由于这台高清机使用多声道解码芯片,线路设计和内部软件重点放在多声道,因此,源码输出两声道声音几乎是纯粹的干、硬的数码味,想看看更换线材后到底改善幅度到底有多大?)


测试还在继续,如果有更好的测试方式,请提供参考,谢谢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18 10:13 AM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09:57:51 | 只看该作者
测试软件:

1
、播放软件:WaveLab 6。之所以选择这个软件。一方面这个软件特点线条较好,偏解析,声底比较干净,比FOOBAR更容易区别细微的差距;另一个方面,软件支持CUE,分轨波形,ASIO 自动适配采样率,切换驱动比较方便,对于线材试听,减少中间停顿时间,便于听感之间的比较,比音质更好的SAW在操作上要快捷很多。


2
、测试曲目:

1
)童丽的《梦江南》第1轨“月亮湾”:选择童丽,一方面童丽这张专辑,配器使用了很多古筝、琵琶、二胡、竹笛等乐器,有大量高频波形,便于对比差异;另一方面,通过WaveLab 6,观看波形,我们可以看到这张专辑的录音和后期混缩,是有问题的。很多音轨,都出现左右声道失衡,甚至某一时段,出现某一个声道电平“静止”的现象,这明显是后期人为的操作。因此,听感上,会形成一个“左右声道分离度增大”的虚假音场,这个虚假音场的存在,由于线材等影响,能表现出一定差异。

2
)《爵士女伶》第1轨“Jane Monheit- 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选择这首曲子,完全是个意外。因为进行波形对比和录音师后期处理的比较,来验证童丽那张专辑左右声道失衡的问题。但听了之后,觉得也很适合进行线材的对比。一方面音轨中的萨克斯、小号、钢琴、低音贝斯等爵士专属乐器,对于对比鲜活度、定位、层次等方面很有参考;另一方面,不仅音场和氛围上的表现和童丽那张专辑有着'天壤之别’,而且除了这些音响性之外,动人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浓郁的氛围以及歌者独特的演唱风格,再加上很多音乐之外的感受,让我对这张专辑尤其这首混合了爵士和现代流行乐元素的经典歌曲重新进行了审视。

3)数码母带录音24bit/48Khz--何日君再来 徐雯
   这是声场唱片出版的高清HDA《十亿掌声》中的一首,录音采用的是24bit/96khz采样,然后进行降频处理压片。这段音轨是直接从录音棚COPY出来的原始文档,只是用SAW进行了前后片头编辑,可以说原汁原味的数码母带。选择这段音轨,主要是进行USB线传输和播放高码率音频文件的对比。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18 07:42 PM 编辑 ]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0:00:39 | 只看该作者
USB对比测试

    外观:古河GT2,包装很时尚,纸盒之外还有一层塑料盒子,盒子上印刷的线基分层示意图,印象深刻。USB线拿在手里,感觉很柔软没有想象中那么硬朗,蓝色的尼龙网线,配合金色插口,很耐看。材料构成偷下懒引用下台湾人的描述:藏在GT2藍色尼龍隔離網底下的材料,導體是Furutech自家獨門。α處理OCC鍍銀銅線,線徑為28AWG,絕緣隔離則應用了PEPVC與鋁箔屏蔽,這鋁箔屏蔽還加了兩層。看的出,材料、制作工艺、屏蔽效果都有独家秘笈,这是发烧线材必备的素质和宣传卖点。
   插上PCHD2USB接口,的确,接触的紧密性上比那条打印机线要好很多。


    听感:整体上,两条线都没有明显的毛刺,听感顺滑,比较耐听和舒适,这应该是后端解码的功劳了。但从CANNONUSB线(以下简称C线)切换到GT2,还是能听到明显的变化(所谓一耳朵的变化),GT2的音量觉得大声了些,人声更通透些,乐器的泛音更多,整体在原有顺滑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点水份。从随机线到发烧线的数倍差价,两条线肯定有差别,但差别如此明显有点出乎意料。觉得原来煲60小时后再对比的计划没多少必要了。
   为了少插拔线材,聆听曲目按先听C线一首,然后切换到GT2听同一首,接着听第2首,然后再切换到C线对比,如此交替,听完。

    童丽的“月亮湾”开头有几乎1分钟的乐器SOLO,主要以古筝、竹笛、琵琶为主,GT2感觉乐器的泛音更多些,声音多了不少细节,余韵婉转,增添了些许色彩和灵动,而人声则增加少许肉感,童丽沙哑的嗓音特点更加明显,吐气齿音更加柔和,刻意的带颤音的唱腔没有那么硬了,整体人声觉得比较实,口型更自然;伴奏起来后,人声背后的电子低频更清晰些,宽松发散的感觉更舒服一些;但觉得音场反而不如C线好,整体厚度上不如C线来的丰满,仔细听下去,觉得乐器分离度很大,两个箱子来回“独”奏,很不自然。对于这个疑问,后来经过WAVELAB分析,觉得这跟录音有关。越差的录音,越不自然的配器,如果系统传真度越好,重播能力越强,则听感只能更加恶劣;而C线较低的解析,则弱化了这些虚假的“声场”和不自然,反而觉得听的“正常”些。这种不自然,在很多口水歌专辑中也不同程度存在,我总结了16个字:人声娇媚,配器别扭,音场古怪,听感缺憾。我现在觉得,如果用这些口水歌来调较音响,会是个美丽的“悲剧”,得不偿失。

    Jane Monheit
的“over the rainbow”(飞越彩虹),是两条线差别表现最大的一首曲目。开场33秒的清唱,GT2表现的人声更有质感,Jane起伏延伸的嗓音更抓人一些;钢琴起来后,与C线相比,仿佛拉开了一层薄薄的幕纱,并且舞台的灯光也明亮了许多:伴奏乐器的声音明显明亮很多,那种给乐器包围的感觉,宽阔而丰满的音场和自然的契合度不仅跟童丽的那首月亮湾有“天壤之别”,萨克斯、小号等金属乐器增加的光泽度清晰而又柔和(小号那段独奏SOLO尤为明显),即明亮而又没有压力的舒适听感,让氛围和情感更加真切而浓郁,整体鲜活感也增色不少。以前听过很多次这张《爵士女伶》,但从来没有觉得如此好听和如此感动。当听到jane唱到“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 skies are blueAnd the dreams that you dare to dream really do come true。。。在彩虹之上的某个地方,天空是如此蔚蓝,如果你有梦想那么就一定会实现”,不由想起《英国达人》里的小康妮,脑海回想纯净如天籁般的童音重复着同一首歌,同一段歌词,我觉得我能理解阿曼达忍不住融化的眼神和闪烁着怜惜和母爱的点点泪花,听这首歌,不能不感动。甚至,我暂时中断了试听,而去搜索了这首歌的不同版本去对比和聆听,我发现,当一首歌真正感动你之后,即使再差的音质,同样也能找到感动:http://www.56.com/u98/v_MzcwNjA1ODM.html(小康妮版),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0NzUxMjI0.htmljane 版,2004年电影《明日世界》的片尾曲),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09_ma6Hdta4/(纯真使团-the Innocence Mission 版)


     回来听24bit/48khz"何日君再来"(徐雯)这段音轨.开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现场录音特效,显示一个优雅的穿高跟鞋的女士,开门走出胡同,胡同里充满北京那种胡同文化的氛围:吆喝声、下棋、打招呼的声音此起彼伏,但听人声我觉得说得是广东话....接着的吉他和萨克斯空气感十足,人声厚实、圆润,较好的平衡感,让聆听即使音量放到11点以后,也毫无压力感,声音出来完全没有了数码味。记得初次听到这首曲子,有点小小震撼,让我找到了在广州听瑰宝落地的感觉。两条线没有我预料中的差距拉大,反而缩小了,整体GT2C线的差别就是力度和更加明亮、光泽和延伸更好的中高频以及更大的动态,更深的音场。听这首DEOM,我想起一句话:一万的系统发出10万的声音。CASPCHIFI)听这类HDA才是超越CD的最大依仗。
    这首试听曲目,我上传到115,需要尝鲜的朋友,可以下载试听下:

http://u.115.com/file/t2cf2516da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18 10:21 AM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0:05:10 | 只看该作者
题外话:我从硬盘里找来两段《梁祝》音轨,一段是CD RIP16bit/44khz,一段是黑胶转录的24bit/192khz,通过Adobe Audition 转换频谱图,再进行频响测试,能看到二者明显的差距。首先,从频谱图上,我们看到16/44.1的频宽明显比24/192的要窄的多,20khz的削波让人很不爽,而24/192不仅高频延伸至45Khz,没有了CD的一刀切,而且细节要丰富的多;而从频率解析来看,16/44.120Khz的陡降同样远不如24/192的曲线来的平滑和好看;这些在听感上反应出来的就是密度、细节、质感的区别。DG已经开放下载50张专辑的母带级别数字音频,虽然只有16/44.1,但据说也是比CD好听的多。因此,这些高质量的音频今后的确会给CD带来很大压力。

16BIT 44.1Khz (RIP CD WAV)频谱

24BIT 192Khz (黑胶转录 WAV)频谱

两个音轨频率检测和对比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4-18 10:08 AM 编辑 ]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0:09:00 | 只看该作者
最后总结下:USB发烧线由于更好的接头紧密性、更好的材质、更稳定的传输特质和更科学的屏蔽手段,相比随机USB线的确在解析、细节、动态等方面有可听到的改善,对人声、乐器和音乐的表现上则会带有自己的特点,当听了20多个小时,习惯了发烧USB线的声音后,更换到随机线,这种改善和改变会觉得更加的明显。我还发现,如果相距不到1,近场聆听(主机移到功放旁,不得不在这个距离继续使用电脑来记录听感),会发现比皇帝位更多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并不是翻天覆地的差距,只是一种锦上添花或者画龙点睛的感觉,渐渐融入之后,聆听也会不知不觉成为轻松的愉悦和享受。同时,也发现,如果你更加深入的去理解音乐,那么进行比较聆听的时候,会更加的投入,会发现更多的细节变化,我想,在计划进行器材调整或者更多的测评比较之前,我应该去找音乐情迷版主学习更多欣赏音乐的途径和知识,或许,这些东西对于聆听比钻研那些枯燥的理论更加有趣,更有意义。

接着,我们继续进行数码同轴的对比,正在争取多弄一条跟艺康斯数码同轴对等的数码同轴线,如果商家都如昌业一样多提供些免费试听的机会,或许这种对比会更有指导意义。。。。。
17#
发表于 2011-4-18 10:26:02 | 只看该作者
咸菜的作用个人感觉本就是细微调节系统的,不大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系统处于短板时,咸菜的作用只会降低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10:42:1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pitz 于 2011-4-18 10:26 AM 发表
咸菜的作用个人感觉本就是细微调节系统的,不大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当系统处于短板时,咸菜的作用只会降低



这种提升,需要自己去选择。系统调教,越到后期,这种提升难度越大。线材等周边调整,提升“1%”,对于不同发烧友来说或许是不同的感受和标准。
对于发烧友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心态,我越来越觉得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种理解同时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任何东西所谓物极必反,水桶效应,放在哪里都有一定科学性。
理性发烧,快乐享受,不背离音乐这个主命题,我觉得乐趣也不少的
19#
发表于 2011-4-18 15:29:15 | 只看该作者
K版的文章太精彩了 ,完全可以在影音杂志上发表,建议在视听前线上投稿.
20#
发表于 2011-4-18 21:43:3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大厂都纷纷推出发烧级的USB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9-22 05:20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