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泰西尼B小调协奏曲(Concert in B minor)(第二协奏曲) 作者;冯洲 小调协奏曲(Concert in B minor)(《B小调低音提琴协奏曲》(Concerto in si minore per Contrabbasso))显然是博泰西尼最著名的作品。现今,没有哪个低音提琴专业的毕业生没有学习过这首乐曲。此外,此曲也是深受听众喜爱。
这首优秀的作品能够广泛流行绝非出于偶然,而是经过作曲家长期的思考和创作的结果。此曲现存四份手稿,分别提名为:《B小调低音提琴小协奏曲》(Concertino in Si minore per Contrabbasso),《B小调协奏曲》(Concerto in Si minore),《C小调低音提琴小协奏曲》(Concertino in Do minore per Contrabbasso),《第二低音提琴协奏曲》(2°Concerto Contrabbass)。不幸的是,四份手稿都没有表明日期。不过,我们能够从乐谱的完成程度和乐队配器的版本中看出四份手稿的先后顺序。根据现有文献,这首协奏曲首于1857年3月26日在巴黎首演,首演时题名为:《低音提琴与乐队的小协奏曲》。
这四份手稿的差异十分引人注目。其中两份手稿是B调的,另两份是C调的。这是由于低音提琴的不同定弦方式造成的。博泰西尼使用一把名为“Testore”的三弦低音提琴。他使用两种定弦方式:最常用的是A,E,B。这与现今的独奏定弦方式相对应(A,E,B,#F)。有时候博泰西尼也会把弦定搞一个半音,变成bB,F,C。使用这两种不同的定弦方式主要出于两种原因,一是由于气候对羊肠弦的影响很大,二是不同地方的A音音高有相当大的差异。同样出于这些原因,作曲家为他的很多作品都写了A调和bB调两套不同的伴奏谱。
有迹象表明,作曲家首先完成了这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另两个乐章是稍后才加上的。这从以下两点可以看出:1.《B小调小协奏曲》(Concertino Si minore)手稿只有第一乐章;2.尽管《B小调协奏曲》(Concerto Si minore)包含所有三个乐章,但是手稿所用的纸张是不同类型的,而且第二乐章的封面上写着这样的标记:行板,续《B小调协奏曲》(Andante/Seguito del Concerto in Si minore/G.Bottesini)。这些迹象也为音乐本身提供了提示:第一乐章的结尾留给人们非常深刻的印象,并且如此感人。这样一个暴风雨般的尾声,会让人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个乐章的结尾,而更像是整部作品的结尾。经常会在音乐会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在第一乐章结束之时,观众就已经开始热烈鼓掌了。
第三乐章结束时的大三和弦听起来有点奇怪,因为另外一些版本是以小和弦结束的。这一点很值得注意。无论如何,在此曲的三份手稿中使用的都是大三和弦。没有迹象表明作曲家会改变这个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