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需要“懂”吗?让我们重温一下“高山流水”的典故。俞伯牙山中弹琴,心中想着表现高山,钟子期同感:“巍巍乎若太山”;伯牙想着表现流水,子期马上领悟:“汤汤乎若流水”。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从此不再弹琴。这则千年典故的潜台词是:音乐中本来有着明确的表现内容,听不出来是因为听者听不懂。而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包括绝大多数专业音乐家,都无法明确说出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什么。音乐无需“懂”,可以说,伯牙怪错了人,摔错了琴
音乐的本质,决定了大多数音乐不能明确地表现出视觉性与概念性的内容,自然大多数听众也就无法听得懂音乐,说得出音乐表现的是什么了。从音乐的本质规定性出发,追求让音乐表现形象化的内容、思想性的哲理,是不符合音乐审美规律的。
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体验,而不是视觉形象的捕捉与思想概念的把握。只有首先放弃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捕捉音乐中视觉性、概念性的内容,才能最终走进音乐艺术的大门,才能真正欣赏音乐、热爱音乐。
任何对音乐作品进行语言的解说都势必是拙劣而机械的。音响的美只能靠听觉去体验,音乐表现人类精神状态活动的微妙只能靠心灵去感受。
走出音乐审美的误区,人们就会发现音乐是人类创造的最自由、最亲切的艺术,尤其是那些被人们称之为“严肃音乐”的经典作品,更是有让人百般体验、感受不尽的丰富、奇妙的美。它让我们激动,让我们兴奋,让我们伤感,让我们无言。就让我们走进音乐殿堂,从“心”开始听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