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J-M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引人入胜的五大钢琴协奏曲---入门必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06:04:15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科瓦塞维奇

飞利浦小双张,贝多芬第一二三四钢协,2首浪漫曲
贝多芬第五钢协。
小双张系列,还收录了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曲》可以说倾注了他对钢琴音乐的全部理想,他在这里向人们展现了短小乐段之间的对比可以达到如此高超的地步,也使之成为钢琴史上一部很难逾越的巨作,历来让演奏家们望而生畏。
   
    不过却有一人,当他于赫赫有名的威格摩音乐厅租场举办自己在英国的首演时,挑选的正是这部杰作。这一看似不知“天高地厚”的举动,引起音乐界不小的轰动。从此,这部变奏曲伴随他走过近半个世纪,而他对此曲的诠释,不仅为同行们所称道,也让世界各地的乐迷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就是将在东方艺术中心“法国雅各宾钢琴节”登台的钢琴大师史蒂芬·科瓦塞维奇。这次他带来的正是这部看家之作。
   
    其实,科瓦塞维奇早先并不喜欢贝多芬,觉得他“只会写些吵人的曲子”。不过当十七、八岁时听到鲁道夫·塞尔金演奏的《迪亚贝里变奏曲》后,先前的成见在瞬间烟消云散,从此深深爱上了贝多芬。不过更深的影响恐怕还源于随米拉·海丝(MyraHess)深造的那段经历。海丝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德奥作曲家音乐的擅长与执着,也潜移默化地唤起了弟子对这些作品的热情。《迪亚贝里变奏曲》就是师生二人在这期间反复研究、探讨的重点。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晚期贝多芬渐渐成为了科瓦塞维奇演奏曲目的核心,尤其是这部变奏曲和最后三首奏鸣曲是他独奏会中的“常客”,那些在他看来“充满超乎想象的创造力,更有极为内心的话语”的贝多芬在最后阶段所写的《钢琴小品》,也几乎成为他每次音乐会固定的返场曲。
   
    与EMI公司签约录制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的计划,为科瓦塞维奇创造了更多机会,使他的贝多芬旅程变得更完整。在此之前,他仅演奏其中的12首,对另20首并不熟悉,所以对他是个极大挑战。此后10年,他放弃了夏季休假,集中精力练习,经过约半年的沉淀思考后,再进行录音。这样,虽辛苦不已,但也让他能深入探索贝多芬的音乐和精神世界。
   
    虽然科瓦塞维奇经常欣赏前辈大师演奏贝多芬的录音,施纳贝尔、塞尔金、巴克豪斯、肯普夫等人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但这丝毫不妨碍他做出属于自己的诠释。他指尖的贝多芬,非常有个性,相比许多将贝多芬的音乐处理得圆滑平整的版本,科瓦塞维奇却在均衡的结构感下,弹出了这位作曲家音乐中狂放不羁的一面。“对某些人而言,我的贝多芬可能太具爆发力,但贝多芬可不是一个单纯的邻家男孩儿,你也不希望贝多芬成为你的邻居!”钢琴家幽默地比喻道。他对音色的控制和踏板的运用也是一绝,这似乎完全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魔力。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一次听了他的音乐会后,给他写去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尤其盛赞他的踏板用法,称效果与当年自己要求费城交响乐团做到的效果如出一辙。
   
    对于独奏会节目的安排,科瓦塞维奇自有一套。早期,他经常挑选巴赫的三首《前奏曲与赋格》与贝多芬的《迪亚贝里变奏曲》作为搭配。这次,将与之出现在一场音乐会中的是舒伯特的《A大调奏鸣曲》(D.959)。众所周知,舒伯特的音乐有其独特的抒情性,这和贝多芬作品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力量有所不同,这样的安排,既形成反差,也让这场独奏会更丰富。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6:11 AM 编辑 ]

贝五科瓦塞维奇.jpg (23.23 KB, 下载次数: 395)

贝五科瓦塞维奇.jpg

贝钢协1234科瓦塞维奇.jpg (22.1 KB, 下载次数: 405)

贝钢协1234科瓦塞维奇.jpg

贝二四科瓦塞维奇.jpg (22.93 KB, 下载次数: 409)

贝二四科瓦塞维奇.jpg

beiduofen1.jpg (27.07 KB, 下载次数: 401)

beiduofen1.jpg
12#
发表于 2010-9-6 13:24:14 | 只看该作者
又看到J兄的好碟推荐了,请教J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买的谁的比较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09: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yzcj 于 2010-9-6 01:24 PM 发表
又看到J兄的好碟推荐了,请教J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买的谁的比较好


我买的是怀尔德的那套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收录了帕格尼尼狂想曲。CHANDOS唱片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14:24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鲁宾斯坦

RCA录制

这是首版的


鲁宾斯坦于1887年1月28出生在波兰(与肖邦是同乡),自七岁开始学钢琴。 四年之后,面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姚阿幸之后,大师认为少年的宾斯坦才气纵横,遂将他收到门下学习音乐课程         
  他十三岁起就以优异的才华与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同台演出莫扎特和圣桑的钢琴协奏曲而令人啧啧称奇。
    1961远征西班牙时造就了一股旋风,两年之间席卷了整个西班牙乐坛,总共开了超过一百场的音乐会。
  从那时起,西班牙不仅是鲁宾斯坦最喜欢的国家之一,同时西班牙乐曲也是他最拿手的私房曲目。由于西班牙的成功经验,引发了他前往南美洲发展的雄心。
  2030年代之间,鲁宾斯坦跑遍了南美洲各国及西班牙,并挟着余威一路攻到人文荟萃的法国巴黎并风靡了所有的乐迷。
  骨牌效应一到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攻进花都巴黎为止。这时鲁宾斯坦的势力已经到达了澳洲。
  因为大战的缘故,鲁宾斯坦举家迁徒至新大陆,并于1946年归化为美国公民。从那时起,鲁宾斯坦与美国RCA唱片公司之间建立起长久的录音合作关系,借由唱片把他推至音乐偶像的地位。
  当重回久别20载的故乡波兰时,衣锦荣归的鲁宾斯坦在华沙获得泪流满面的观众一致起立鼓掌。
  这种场面在华沙只有两次,第一次是发生在钢琴家德列夫斯基的演奏会上。
  鲁宾斯坦的演奏生涯一直持续到1976年,由于视力衰退他不得不放弃了表演,他的最后一场演奏会是那年五月在伦敦。
  他于1982年12月28日去世享年96岁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7:18 PM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19:05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阿劳,霍洛维茨,赛尔金

1903年诞生了3位伟大的钢琴家——阿劳、塞尔金和霍洛维兹。他们当中,霍洛维兹当然名气最大,但阿劳才是其中最全面的一位。巴伦伯英曾把阿劳当作自己的理想:“……对他的乐器有离奇的控制,拥有比过去和现在任何一位钢琴家都要广泛的曲目,还有在他的专业之外领域的巨大兴趣”。阿劳涉猎的曲目非常宽泛,他大部分录音都亦堪称经典,菲利普公司2003年推出的阿劳百年专集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阿劳早年,是一个可怕炫技能手,并刻意保持这个形象。这个专集包括一个受到人们普遍尊敬的12首超技练习曲。很难想象,这是阿劳年过7旬时录音。他在1991年逝世前几个月录制的巴赫G大调帕蒂塔,琴声仍然像水晶一样透明。

对于阿劳来说,技巧是永无止境的。评论家马克思·哈里森把他演奏的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看作是“一个把技巧放在一边的伟大钢琴家的特殊事件”。跟塞尔金一样,阿劳从来都是把自己演奏的音乐看做一个整体,从来不为迎合听众而对音乐进行肢解。内维尔·卡达斯曾描述阿劳“是他体验中的唯一的将肖邦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艺术家介绍给听众的钢琴家”。  

舞台上的阿劳有能力弹出一个安静的、完美平衡的和声,让音乐厅最远的地方听到。在录音方面,阿劳的声音有时可能听起来过于有力,这种情况经常让听众产生误解。

我记得琼·奇塞尔描述阿劳的舒曼“总是深深地考虑和体验中,缺少一个很必需的狂喜暗示,”幽默曲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演奏的夜曲,评论家一致认为要大大胜过吉列尔斯的版本。

阿劳早年也是一个狂热的舒伯特迷,尽管出于对作曲家后期作品中黑暗色彩的敬畏,他不经常安排演奏舒伯特这类作品。我承认,我是在一种被震撼的心情中聆听他的1978年C小调奏鸣曲录音的。我尽情地享受它,并饶有兴趣地阅读Jeremy Hayes精彩的封套说明,这是阿劳最受到欢迎的唱片。舒伯特的即兴曲也是阿劳的“专利“,我个人更喜欢他早期的录音版本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7:30 PM 编辑 ]

贝钢协阿劳老版.jpg (16 KB, 下载次数: 392)

贝钢协阿劳老版.jpg

贝钢协塞尔金.jpg (18.05 KB, 下载次数: 430)

贝钢协塞尔金.jpg

贝五霍洛维茨.jpg (19.95 KB, 下载次数: 444)

贝五霍洛维茨.jpg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31:44 | 只看该作者

赛尔金

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1903年3月28日—1991年5月8日),犹太人,奥地利钢琴家


美籍奥地利钢琴家,犹太人。9岁时到维也纳师从理查·罗伯特学钢琴,随勋伯格学作曲。12岁与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钢琴协奏曲,开始了演奏生涯,17岁崭露头角。1935年与小提琴家布施的女儿结婚。他触键清晰、节奏平稳、声音纯正,不但是演奏巴赫作品的典范,而且是演奏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及勃拉姆斯作品的卓越代表。后到美国成为Malboro音乐节的艺术领导人。1926年在Basel音乐院任教,一直到1936年和托斯卡尼尼指挥的纽约交响乐团协作演奏协奏曲,才离开Basel在美定居,1939年入美籍并任柯蒂斯音乐学校钢琴系主任。   塞尔金演奏发音清晰明亮,线条层次分明,浑厚细致,光彩夺目。他演奏的深刻性可算是20世纪中叶钢琴家中的佼佼者。   其子彼得·塞尔金亦为知名钢琴家。


生平
  鲁道夫·塞尔金1903年生于波西米亚的埃格尔(Eger),1991年逝于美国佛蒙特州的吉尔福德。早年在维也纳跟随罗伯特(Richard Robert)学琴,并与马克斯和荀白克学习作曲,十二岁在涅德巴尔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协奏下首度公开演出。小提琴家布许在1920年发掘塞尔金后十分照顾他,两人展开数年室内乐演奏活动,主要活动范围从柏林、达姆施塔特到瑞士。塞尔金1936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演奏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莫扎特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这也是他首度在纽约登台。次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1939年归化美国籍。塞尔金曾经在费城寇帝斯音乐院任教,1951年任马波罗音乐节与音乐学校音乐总监。此外,塞尔金每年维持约一百场演出,足迹遍及欧洲、北美、南美、以色列、澳洲与亚洲。塞尔金是当代最伟大的莫扎特、贝多芬、布拉姆斯和舒伯特诠释者之一,皆录制多张协奏曲和室内乐唱片。他最完美的曲目是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而他也选择这三作品作为生平最后一场演奏会(1987年4月于纽约)的曲目。   塞尔金双亲都是俄国人,父亲原是个男低音,后因家计改行。塞尔金很小就显露音乐才华,六岁能演奏舒伯特即兴曲,之后到维也纳跟随理查德·罗伯特学琴,同学有塞尔、弗尔曼和鲁道夫·平。塞尔金十二岁在维也纳交响乐团的协奏下初试啼声,曲目是门德尔松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塞尔金透过建筑师阿道夫·路斯的介绍向荀白克学习和声、对位与作曲。对塞尔金来说,跟随这位本世纪主要的音乐思想家学习的三年带给他莫大的帮助。如同他自己所说:「弹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给荀白克听是件永无法取代的经验:他比任何人都懂这些!」尽管如此,塞尔金终究不愿成为无调性音乐的拥护者。他只在晚年偶而演奏一些巴尔托克和普罗高菲夫。显然地,塞尔金从年轻时期就明确认定他的天职是做传统欧洲主流音乐传统的代言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塞尔金原本有机会前往巴黎拜师菲利浦并担任路斯的妻子阿特曼演出舞蹈时的伴奏,但塞尔金竟错过那班前往巴黎的火车。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事后塞尔金遇到了小提琴家布许。布许听过塞尔金演出后,便问后者是否有意与他一同前往柏林,他可以引介塞尔金向布梭尼学琴。塞尔金很高兴地答应了,而布许以超乎寻常的慷慨,替塞尔金解决物质困境。布许不只买给塞尔金前往柏林的火车票,还带他到自己家住。事实上,我们可以说布许收养了塞尔金,而塞尔金更在后来迎娶布许的女儿伊琳娜为妻,正式成为布许的「半子」。   塞尔金是找到了布梭尼,可是布梭尼认为塞尔金已过了做正式学徒的年龄,风格已成,而且认为塞尔金的演奏太干净,踏板用得太少。塞尔金在没有固定老师的情况下,一方面展开自己的演奏事业,一方面参加布许等人的室内乐演出。结果反倒是布许和他的友人成为影响塞尔金艺术的主要影响力。他们交替各种演奏组合,演出室内乐中的精华之作,而且对作品都是熟练到能背谱演奏;演出型式扩展到协奏曲时,他们彼此交换心得,探讨如何把演奏室内乐的美学观点,扩展到演出大编制作品上。塞尔金和布许一同切磋琢磨,最后也果然得到相辅相成的结果。   音乐界在二、三零年代不乏钢琴大师,但是对音乐的品味却急速变化。典雅的传统维也纳风传承者如绍尔、达贝特,甚至当时还在世的李斯特、莱彻帝茨基诸弟子,在后起之秀不断提高的技术水平挑战之下,很快就显得过气而被淘汰。这个新趋势的主要幕后推手之一就是霍洛维兹。塞尔金有次在艺术赞助家弗朗西斯可·封·门德尔松家听过霍洛维兹弹奏的肖邦第一号叙事曲后,深感未来的音乐领域光有「音乐性」和「内涵」是不够的,技巧更是一项重要因素。所以虽然塞尔金已有自己的成熟音乐风格,但仍发愿要努力不懈的苦练。这次和霍洛维兹的交会带给塞尔金一些良性影响,让塞尔金对钢琴硬功底有更高标准酌认知,但并没有带给他名家大师用华采安可曲夸耀炫技的习性。   塞尔金在技巧上的勤于琢磨,使他的演奏风格和曲目显现出一些特别而有趣的倾向。例如在演奏肖邦时,塞尔金宁可演奏一整套的练习曲。他终生喜爱里格的作品,尤其专精于他的协奏曲和「巴哈」和「泰勒曼」两部变奏曲。绚丽浮华的李斯特《光辉时代》、《勇气塔朗泰拉》变成他专精的炫技作品。塞尔金解释说这部作品的目的是用来「震撼听众」的。虽然塞尔金在现代技法上相当杰出,但晚期偶而会背弃他的新世纪音乐训练,而采用左手速度略稍超前右手的处理法,有点像前朝莱彻帝茨基学派之风,而不再是百分之百的「现代」钢琴大师。   《热情》奏鸣曲一直是塞尔金曲拿手曲目,也是他的第一部录音作品,从中显示诗意多过于火花,精致的第二乐章表现其以感性为中心的诠释理念。虽然塞尔金成熟期的狂暴风格并在此没有显现,但却是这位钢琴家成长上升过程的珍贵历史纪录。终乐章「快板,但不大快」与他所演奏的莫扎特第十四号钢琴协奏曲终乐章一样,都显示出清晰、精准的运指技术,而同被视为是塞尔金技术上登峰造极之作。   据塞尔金自己的说法,最后一位影响他最深远的人物是托斯卡尼尼。当塞尔金听过托斯卡尼尼指挥的布拉姆斯第二号交响曲后,惊叹「宛如是不可思议的天启!他用激情组成无比精密的架构。」音乐中「结构第一」的主导地位从此成为塞尔金的最高指导原则。1936年在托斯卡尼尼指挥下,塞尔金举行他的纽约首演,演出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和莫扎特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虽然数年后为纪念这次历史事件,塞尔金曾将贝多芬第四号钢琴协奏曲录音并发行,但另一部莫扎特的珠玉之作就很可惜没有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唱片的机会。其它脍炙人口的演出还包括与老同学塞尔合作、与奥曼第合作多部轰动乐坛的钢琴协奏曲,以及与小提琴家许奈德搭档的舞台演出……等。塞尔金告别录音事业的唱片则是与阿巴多、伦敦交响乐团合作莫扎特系列钢琴协奏曲。当然,晚年的技巧已不复青壮时期灵敏,但这套录音仍以丰富的细节著称,每个乐句的处理,轻重、倚音、装饰音……都出自大师长年的演出心得,堪称字字珠玑。   塞尔金1991年5月8日因癌症去世,但透过那些亲自指导培育的学生,或透过他的杰出录音作品,其影响力仍会长远流传下去。尤其在他主持的马波罗音乐节中,学生被他的艺术家精神潜移默化,就像当年他在布许家中被熏陶开导一样。塞尔金的强烈推广意图与使命感,在形成其艺术人格上占有关键地位。如同在那场最后的音乐会中,塞尔金的伟大心灵,带给听众一个宏观高远的视野,凌空透视贝多芬艺术中至高无极的境界。



最后一场演奏会
  1987年4月8日星期三晚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涌入爆满的听众,等着被视为当代仅存最伟大贝多芬诠释者出现。曲目是贝多芬最后三首钢琴奏鸣曲。塞尔金终于出现,缓缓走向舞台中央。虽然历经无数场演奏会的洗礼,塞尔金仍保持他一贯的腼腆、差怯,笨拙地向听众鞠躬。此时正在大声喝彩的听众马上悄然无声。塞尔金开始演奏,谨慎而自信,如同歌唱一般。随着第三十号钢琴奏鸣曲开头的起伏音程,塞尔金对作品特有的感悟和洞悉脉脉倾泄而出。当晚的听众永远不忘了自己曾经如何透过塞尔金的音符,体验到贝多芬作品中的狂喜与激亢。
[编辑本段]评价
  塞尔金被认为是当代最伟大钢琴家之一。过去已有太多钢琴家专长于演奏海登、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布拉姆斯。其中不少堪称系出名门、有的学富五车、见闻广博,有的更具备多种取悦听众的特殊技巧。塞尔金特别可贵而值得骄傲的特点则是,他对作曲家始终抱着坚贞忠实的态度,配上他超凡的演奏技巧及对音乐的热爱。   通常,所谓钢琴大师的外在形象是稳重、平和、高雅,当他们施展其音乐魅力时,应该显得谈笑自若、游刃有余。毕竟对他们来说,演奏一个奥林匹克级的颠峰之作该如同家常便饭般平易。但对塞尔金来说,他虽从年幼就崭露头角,而且拥有傲人的学习经历,但他却时时显露出认真、卖力演奏的模样。演奏技巧坚实准确是塞尔金理念中要求极其严格的一环,可以见到他费劲让钢琴发出所要的光采效果,还不时带点哼唱、作鬼脸、高潮段落用力顿足……等。有些反对者常对这点做文章,对他这种自我陶醉的表现不以为然。但实际上,塞尔金在演奏时,他的专注与激情通常能很好他结合在一起,让欣赏者得到相当大的满足。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35:19 | 只看该作者

霍洛维茨

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1903年10月1日——1989年11月5日)生于乌克兰基辅,1921年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同年在波兰哈尔科夫首次登台演奏。1928年后定居美国,娶了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的女儿

40年代霍洛维茨与托斯卡尼尼合作录制的协奏曲唱片(RCA),迄今仍为爱乐者珍视。除1965和1968年两度于纽约卡内基大厅、80年代重返前苏联在莫斯科举行独奏音乐会外,自1953年起霍洛维茨基本上只为唱片录音而演奏。他是20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大钢琴家,技巧高超,举世无双


霍洛维茨的音乐演奏极其富有鲜明的个性,他的音乐是如此的独特,以至于只要聆听过其演奏的人,以后就可以轻易地将他的音乐与其他众多的钢琴演奏家区分开来;而从未领略他琴音魅力的人,是很难凭借经验来臆测的。我只能从一些细节来讲述我所听到了他与众不同的特性:   霍洛维茨是古典浪漫派钢琴的最后一个巨人。很多人都会将“浪漫”同“柔美”等同。然而在霍洛维茨面前,他们才会发觉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是多么的想当然。他的演奏会让你豁然明了:原来浪漫的本质是“激情”。霍洛维茨的激情与他的音乐浑然天成。这和很多钢琴演奏者用形体的夸张动作表现出的激动有着云泥之别。尤其是在大师的晚年,演奏时的动作幅度已经很小。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人的迟缓,这时的霍洛维茨已经步入举重若轻,举轻如重的化境中去了。不要忘了,他在年轻的时候,经常在演出中弹断琴弦,调音师时常面对被他弹的几乎散了架的斯坦威钢琴无可奈何。   霍洛维茨的琴音是灵动剔透的,但是同时,他有着使他获得“雷神”称号的左手。霍洛维茨一生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左手的重要性。他不仅不认为左手是演奏中的附属,甚至称呼左手是钢琴演奏中的指挥。音色上,他左手在低音部的独特击键让他演奏的音乐丰满而又极富冲击力,具有很强的音响性。   霍洛维茨有着一双柔软的手,他甚至可以在其他四个手指击键的同时,将小指完全弯曲收起来。如果你用慢镜头来观看他的演奏,十个手指的收展、轮动显现出的优美姿态,会让你联想到飞鸟展动的羽翼。这双天赋的手加上钢铁般有力的肘腕,将音乐中的柔与刚,宁静与激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霍洛维茨采用了一种完全个人化的平行触键手型去演奏钢琴,同钢琴教科书上要求手心虚空,指尖触键不一样的是,他将手掌平铺在键盘上,用每个手指的指肚去触键,每一个音不是击打出来的,几乎是就是用手指去按出来的。独特的手法可以产生出异乎寻常的柔美音色。(相似的,阿劳和古尔德的演奏手型都是比较平的。)为了追求音色的变化,霍洛维茨对手指接触琴键的部位也非常的考究。越是靠近琴键的根部触键,琴音越轻,音色越柔;越是接近琴键的末端触键,琴音越响,音色的弹跳性就越强。甚至有时在演奏延长音的过程中,他的手指会从琴键的一端滑向另外一端,以追求延长音音色的细微变化。在不同的琴键位置演奏,结合演奏时手指的力度和速度变化,使得霍洛维茨的钢琴音色像彩虹一样瑰丽多变,并且富有层次。霍洛维茨使用音色表现音乐的手段更加丰富。有的乐评家认为,他就如同一个画家,用七彩调制出不同的色调,从而表达各种各种的音乐情思。然而让霍洛维茨的琴声臻于完美之境地的,是他对钢琴踏板的绝妙使用。论对钢琴踏板的重视和理解之深,在20世纪的钢琴演奏家之中,霍洛维茨绝对是无人可比的大师。他一生中仅有的一部学术著作,就是关于钢琴踏板的使用。大师本人也讲过:作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他的成就不在手上,而是在经常为人忽视的足底。   霍洛维茨的演奏技巧辉煌洒脱,很多演奏上难度艰深的作品,在他演奏起来都是那么的潇洒自在,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拉赫马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样难度很大的作品,他的演奏都有一种攀险峰如履平川的轻松自如。让听者但觉音乐之动人而不虞其他。   霍洛维茨有着令人瞠目结舌的演奏技巧,他可以说是有录音以来最具备完美技巧的钢琴大师。对他来说,钢琴演奏似乎就不存在“技术上的难度”。如果你看过大师在1968年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卡门主题变奏曲》的情景,你会被他在键盘上电光火石般的神奇演奏惊得目瞪口呆。这部作品(《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BIIET’S CARMEN》)是大师为自己创作的一部极具演奏难度的炫技作品。霍洛维茨在弹奏这部作品时,已然将钢琴演奏变化成为一种高度激烈的竞技运动:此起彼伏的大跨度跳跃击键,密如骤雨的琶音,左手与右手你追我赶的对抗。这时的大师已经完全成为一个键盘上的魔术师,给予欣赏者带来的是一个惊叹又一个惊叹。这部变奏曲的难度之大,以至于很少有钢琴家愿意去触碰。只有多年以后,才由天才钢琴少年ARCADI VOLODOS才在他的同名钢琴专辑唱片中尝试演奏。   但是霍洛维茨不只是一个技术唯上的钢琴演奏家。如果那样,霍洛维茨也不能成其为霍洛维茨了。他认为演奏者都应当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诠释作品。大师说:“一个演奏者应当是作品的再创者,(一个完美的演奏家)应当具备三个条件:训练有素、充满想象力的大脑,一颗自由慷慨的心和对乐器自如的控制能力。没有几个音乐家能够和谐地具备以上三个素质。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境地,也是我毕生为之努力的目标。”   1936年,霍洛维茨以健康不佳为理由,首次离开舞台,宣布退隐,大师时年只有32岁。在退隐的宁静生活里,他专注于对音乐的思索和探寻。三年后复出。霍洛维茨已经由一个火爆的技术演奏家变成一个自省的成熟艺术家了。在以后的岁月里,大师又出于同一目的,分别于1953年、1970年二次退隐,最长一次隐退的时间达12年之久。每一次的退隐生活都使霍洛维茨在音乐上获得质的突破。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淡泊名利的勇气、对音乐从不懈怡的执着追求,使得大师最终步入完美。   身为一个钢琴家,霍洛维茨首先是个渊博的音乐家。他曾公开宣称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一个作曲家。尽管除了上文提及的《卡门主题变奏曲》以外,大师鲜有自己的作品问世。但是作为安东·鲁宾斯坦的传承者和伟大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的快婿,霍洛维茨有着同侪难以比拟的综合音乐素养。霍洛维茨对很多音乐作品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的演奏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作品的神韵,而又不是盲目的恪守原作。难能可贵的是,他如同一位高明的辑编,能敏锐地发现作品中的瑕疵并加以修正,使作品变得完美无缺。霍洛维茨演奏的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着脱离尘俗的超然气质。没有霍洛维茨的演奏,这些动人作品不知道还要在乐谱架上沉睡多久。他演奏的克莱门蒂的作品一气呵成,极富戏剧性的音乐表情。奏演肖邦作品钢琴音色纤细优美,充份体现了肖邦文静沉思的诗人气质。   霍洛维茨晚年弹奏的舒曼《童年即景》(KINDERSZEN OP.15)是极受欢迎的演奏版本。他将这些分解和弦上的简单旋律弹的极富浓郁的怀旧气息,这种怀旧的色彩,正是一个老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总会不由得忘形于音乐,让思绪翱翔于时空之外。1987年5月大师在维也纳演奏这部作品时,钢琴弱音的处理真是美妙地不可思议。   在同其他钢琴演奏家的比对中,越发能够体会到霍洛维茨在演奏时,对作品精神本质主动性的创造再现。霍洛维茨在弹奏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SONATA NO.11,K331. 3RD MOVEMENT)时充分表现了对音乐内在节奏的控制力。他在1966年卡内基音乐厅的演奏版本,曲长四分零七秒,比布伦德尔此曲的演奏版本足足长了三分之一以上,但是与布伦德尔急冲冲的、行军式的弹奏相比起来,霍洛维茨弹地从容、流畅、紧凑,跳动的活泼节奏带有法国宫廷舞曲的优雅。   霍洛维茨的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音乐。他天性具有浪漫的激情。他总是能在一部作品中攫取到最符合他性情的东西,并将之发扬光大。而往往正是这一部分闪烁的灵光,使他的听众如痴如醉。同霍洛维茨张扬性情的演奏相比,李赫特所谓精准和坚硬的弹奏变得是多么的僵硬和刻板。霍洛维茨在演奏时,经常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听众们喜爱这些美妙的创造,但是他经常不被乐评界理解。在20世纪的古典音乐大师中间,他可能是受到诘难最多的钢琴家了。他大量精彩的演奏没有被保守的古典音乐专家们认可。然而,霍洛维茨有两部音乐作品的诠释,是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拉赫玛尼洛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和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1989年,霍洛维茨带着他可谓空前绝后的音乐演奏天赋,在纽约的家中安然逝去。古典浪漫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丝气息在现实中永久的消散了。从那时起,钢琴的黄金时代结束了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38:00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阿什肯纳齐



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Vladimir Ashkenazy,1937-),冰岛籍前苏联钢琴演奏家。   1937年7月6日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高尔基(Gorki)。4岁开始学习钢琴。6岁时,他进入正规学习,7岁就能由学生管弦乐团协奏演出海顿的协奏曲,可以说得上是具有惊人才能的儿童。8岁在莫斯科公开演出,9岁进入莫斯科中央音乐学校,师从塞巴蒂安(Anaida Sumbatian)。   1955年,获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二名。(第一名是哈拉谢维茨,第三名是傅聪)当时就有评委提出异议,认为对阿什凯纳齐不公平,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等人甚至因此而辞去评委以示抗议。同年升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本科,师从钢琴家奥博林(Lev Oborin)。  1956年,又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钢琴比赛一等奖。随后赴比利时、东西德、美国、加拿大各地旅行演奏。英国EMI公司及苏联的旋律唱片公司都发行了他的唱片,这时的阿什凯纳齐已在国内外颇有名气,但他还是继续在莫斯科音乐院攻读。后来由于他表示了对在当时苏联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现代派音乐、绘画的好感,被当局禁止出国3年。
1960年他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已经跻身国际著名钢琴家之列。不久,他与同班的冰岛留学生、曾参加过1958年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的女钢琴家托伦(Thorunn Johannsdottir)结为伉俪。   1962年参加第二届柴可夫斯基钢琴比赛,与奥格登并列冠军。次年定居伦敦,不久移居冰岛。   1970年代后,开始活跃指挥台上,曾担任爱乐乐团首席客座指挥、皇家爱乐爱团音乐总监、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客座指挥和柏林德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和音乐总监等。此外以客席的身份指挥过许多知名乐团,包括柏林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费城和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等。   1978年移居瑞士的卢塞恩(Lucerne)。最后后定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1998年出任捷克爱乐乐团首席指挥,后还兼任欧盟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日本 NHK 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1999-2000演出季正值“天鹅绒革命”十周年,在此期间,他和乐团出现在欧洲、日本、美国和南美,演出代表乐团历史和文化特征的保留曲目——从莫扎特、马勒到克拉萨、雅纳切克以及马丁努
 2000-2001演出季,他们继续了在全欧的广泛巡回演出,其中包括伦敦的巴比肯中心和逍遥音乐会,维也纳、鲁塞恩、德国和希腊。他曾5次以钢琴家或指挥家的身份访问中国。   阿什凯纳齐是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音乐性细腻,音色华丽透明,乐句优雅流畅,处理细腻。人们从他所弹奏的技巧绝伦的钢琴练习曲中可以发现他那惊人的技艺和高深的造诣。他可称为能完满再现李斯特绝顶技巧的权威。他演奏的曲目范围很广,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诺夫、斯克里亚宾、普罗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的钢琴曲。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7:39 PM 编辑 ]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9:49:30 | 只看该作者

贝多芬钢琴协奏曲---波利尼,阿尔戈里奇




毛里奇奥·波利尼 Maurizio Pollini(1942~ )

  如果要评选当今国际乐坛10位最伟大的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一定榜上有名。波利尼1942年出生在米兰。父亲是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也是一位音乐素养颇高的出色小提琴手;母亲是一位业余歌唱家。

  波利尼5岁起跟随卡罗·罗纳蒂学习钢琴,9岁在米兰举行了第一场个人独奏音乐会,被誉为音乐神童。进入米兰音乐学院之后,拜著名教授卡罗·维德索为师。波利尼1957年

  在米兰举办的一场音乐会上演奏肖邦的练习曲,引起关注。翌年,15岁的波利尼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二名,当年第一名空缺。1959年波利尼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60年参加了第六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在参赛的89名选手中,波利尼年龄最小。面对高手云集的肖邦大赛,波利尼以其出类拔萃的演奏荣获第一名。对此,比赛评委主席——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无比感慨地说道:“如果论技术,真不知我们在座的评委中有谁能弹得比他还好。”

  波利尼籍此声名鹊起,世界各地的邀约纷至沓来,获奖同一年,他开始在欧美各国巡演。巡演中结识了一些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如卡尔·伯姆、卡拉扬、科林·戴维斯等,在与意大利指挥家克劳迪奥·阿巴多的合作中,阿巴多对他的演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使其受益匪浅。随即波利尼决定要淡出舞台、潜心苦练——退隐8年,多方求教,并拜在著名钢琴大师米凯朗基利门下重新学习手指触键等技法。

  重返舞台的波利尼,演奏技艺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演奏曲目大大拓宽。1968年在伦敦伊丽莎白音乐厅演奏肖邦《24首前奏曲》轰动英国,大有中国武侠重出江湖、扫平天下之势。《经济时报》评论家说:“这是我平生听到的最伟大的演出。波利尼在隐退8年的刻苦训练中,技巧已炉火纯青。他的音乐不再是一面体现个性的镜子,而是一把能击中人心的利剑。”波利尼从此跻身于国际顶尖钢琴演奏家的行列之中。2006年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是他首度来华。

  波利尼演奏曲目广泛而多样,演奏风格清晰明快,具有丰富的色彩变化和深厚的音乐涵养。从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直到近现代作品均有涉猎,演奏的贝多芬、肖邦、李斯特、普罗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贝尔格、曼佐尼等作曲家的作品都深受好评。波利尼天生一双大手,微微张开就可以轻松地覆盖键盘上的八度音程,有人戏称“波利尼有11根手指”。

  与很多当代钢琴大师一样,波利尼也是一位既弹琴又指挥的“双料音乐家”,自1978年首次指挥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出后,成功指挥过多场音乐会和歌剧的演出。波利尼还录制了大量的唱片,最经典的是肖邦《夜曲》全集,据说在波利尼之前,还没有一位意大利钢琴家演奏过肖邦《夜曲》全集。波利尼被誉为是演绎肖邦音乐的权威。不仅如此,波利尼也擅长演奏幅度、力度较强的作品,波利尼在演奏中总是在竭力追求音乐的最完美呈现


贝多芬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

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1941— ),阿根廷钢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5岁首次登台演出,8岁多次参加公开演出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协奏曲。   1955-1957年,在维也纳师从古尔达,后又在日内瓦拜帕蒂夫人和马加洛夫为师。   1957年,16岁时在意大利波尔萨诺举行的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同年又在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一等奖。1960年师从米凯朗杰里继续深造,1964年又跟阿什肯纳奇短期学习。   1965年在华沙第七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中获第一名,波兰唱片公司在现场录制了她演奏的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唱片,令其名扬全球。   1967年首次到美国演出,录制了肖邦b小调钢琴奏鸣曲。1968—1969年在阿巴多指挥下与柏林爱乐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协作,录制了普罗科菲耶夫第3钢琴协奏曲、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和李斯特bE大调钢琴协奏曲。1977—1978年德国唱片公司邀请她录制了多部作品。   阿格里希的演奏风格浪漫豪放,被人们称为“音乐的女大祭司”;虽然她的演奏充满吉普赛人的奔放热情,但有时也具有阴沉忧郁的格调,表现出一种内在、沉思的诗意。她的技巧过人,音色铿锵有力,光彩夺人,不愧为当代杰出的女钢琴家;她喜爱舒曼、肖邦的作品,同时也演奏现代作曲家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人的乐曲

1957年,年轻漂亮的女钢琴家玛尔塔·阿格里奇在几周之内,连续夺得了意大利和瑞士两个国际钢琴大赛的冠军,引起轰动,当时阿格里奇只有16岁。   从此之后,阿格里奇凭借她精湛卓绝的演奏逐渐成为名满世界的著名钢琴家,而阿格里奇独特的学琴经历,以及略显古怪的个性,更使得她具有了某种传奇色彩。   关于阿格里奇最初是为什么开始练钢琴的,一直有很多的说法,其中最为流行的一个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个会弹钢琴的小女孩总是很骄傲的对阿格里奇说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导致小阿格里奇很生气,于是立志学习弹钢琴。但是按照阿格里奇自己的说法是,当她只有两岁八个月左右时,有一天她无意识的在钢琴上按了几个音符,结果使得旁边幼儿园的老师大吃一惊,因为阿格里奇随手按的已经很成调了,由此阿格里奇的音乐天分被发现了。   阿格里奇从三岁开始学琴,进步神速,不过当时毕竟是小孩子,练琴的枯燥有时也会让她非常憎恨钢琴。在阿格里奇八岁的时候,她的演奏技巧已经达到了独奏的水平。1949年六月,阿格里奇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管弦乐团合作莫扎特的《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结果一鸣惊人,甚至惊动了当时阿根廷的总统。据说总统为了让这位神童接受更好的音乐教育,特别将阿格里奇的父亲派驻维也纳,在那里阿格里奇得以跟随钢琴家古尔达继续深造。   阿格里奇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当时著名的阿劳、鲁宾斯坦等钢琴大师在访问阿根廷的时候都听过小阿格里奇的演奏,并给予高度的评价。钢琴家吉泽金在听完阿格里奇的演奏后,还特别叮嘱她的父母亲说,不要对阿格里奇管束的太严,要多给她一些自由,否则很可能会毁掉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在很多人的关怀呵护之下,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日臻成熟,同时她对与音乐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1957年,阿格里奇参加了意大利布索尼国际钢琴比赛,在第一轮淘汰赛之后,阿格里奇问几位评委:是再见呢,还是永别?评委回答说,是再见。因为阿格里奇认为自己通不过第一轮比赛,所以根本没有准备第二轮的曲目,在听到评委的回答后,她才开始练习新的作品。最终,阿格里奇获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初次参赛的获胜使得阿格里奇信心大增,几周之后,她报名参加瑞士日内瓦钢琴比赛,结果她不负众望,再拔头筹。   小时候,阿格里奇想当一个医生,长大后她又想当一个秘书,在业余的时间可以弹琴消遣消遣,她不想当一个职业演奏家,16岁成名之后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她不喜欢四处奔波,到处表演的生活。1960年,阿格里奇退出舞台,结婚生子,在1965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之前,她甚至已经有三年没有练过琴了。后来在著名钢琴家阿什肯纳奇的妻子斯蒂芬的劝说和帮助之下,阿格里奇才又重新找到对于钢琴的热情,并再次拿下国际大赛的冠军。  多年来,阿格里奇凭借她超凡的音乐天赋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成为了世界瞩目的钢琴家,同时她的我行我素的个性,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据说阿格里奇有一个习惯,就是每次上台演出前一定要用随身携带的镊子,拔掉前额上几根多余的头发才能找到感觉。有一次,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是阿格里奇找来找去也找不到镊子,结果她一气之下就取消了迫在眉睫的音乐会。   阿格里奇临时取消演出的做法是出了名的,而她取消演出的原因也花样繁多,要不就是找不到镊子,要不就是想看一下取消演出的后果,要不就是怯场。还有一种情况她也会取消演出,就是找不到灵感。在阿格里奇心里,她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是完美的,甚至一首演奏过多次的曲子,她也不希望重复,而是要演绎出新的内涵。   阿格里奇生于阿根廷,14岁到欧洲接受正统的音乐教育,她的演奏独具个人魅力,又具有传统的风范。据说,阿格里奇是欧洲移民的后裔,她自己也说她的老家很可能就在克罗地亚,她的祖上很可能是条顿民族。或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当阿格里奇在演奏德奥作家激情热烈的作品时,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中的情感,而不会显得有丝毫的隔膜。   阿格里奇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而她最厉害的一招就是“快”。阿格里奇不仅读谱快,视奏快,而且她手指的弹奏速度也非常快。比如阿格里奇在演奏李斯特的奏鸣曲时,左手的八个八度,她用不到一秒钟就弹奏完毕。据说阿格里奇的速度要比老牌的钢琴快手霍洛维兹还要快上一筹。虽然阿格里奇的钢琴独奏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阿格里奇很少举办独奏会,而是把重心转向了重奏曲上。   在阿格里奇的演奏生涯中,曾经有很多的前辈钢琴大师对她进行过指点和帮助,而近几年,阿格里奇也试图通过创立“阿格里奇钢琴奖”等方式,来帮助年轻的演奏家。曾有人问阿格里奇,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钢琴家,什么是最重要的?阿格里奇回答说,首先要热爱音乐,要感觉到和音乐在一起时的幸福,其次要有相当的技巧,因为声音是音乐里最本质的东西,而有些声音想要发出来就需要技巧。同时,要想成功,你还要做到与众不同。   许多钢琴家在年轻时总是激情四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变得越来越内省,但是阿格里奇不是这样,从她近几年录制的肖邦,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人们听到的是比以前更为狂放和具有气势的音响。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阿格里奇热烈的的个性似乎一直都没有改变,而她的琴声也一如她的人一样继续保持着通透率真的魅力。

[ 本帖最后由 J-M 于 2010-9-6 07:53 PM 编辑 ]
20#
发表于 2010-9-6 20:10:1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M 于 2010-9-4 08:57 PM 发表
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
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
舒曼《a小调钢琴协奏曲》

被称为五大钢琴协奏曲。这几部作品几乎被所有名家演了个遍,名演 ...


肖邦的钢协、莫扎特的钢协、格里格的钢协、圣桑的钢协、勃拉姆斯的钢协也应该摆在前十位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5:50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