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 莫扎特:交响曲25、32、41号《茱比特》(NAXOS-036)
莫扎特第四十一交响曲
古代传说中有个人类的保护者和救世主。这个至上的神灵就是希腊神话中的主神 “宙斯”。在古罗马神话中也称为“朱庇特”(jupiter)。
主神“朱庇特”不仅出现在造型艺术中而且还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他同样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他就是莫扎特的《C大调第四十一“朱庇特”交响曲》。
这部作品是在1788年8月10日完成的。是莫扎特一生中最后创作的一部交响曲。这也是莫扎特全部交响曲中最为庄严、雄浑的一部。
这是一部宏伟壮观的史诗般的杰作。因而被柴科夫斯基称为“交响音乐的奇迹之一。”
用灿烂的C大调写就的第一乐章凯旋般地响起,随即升向明亮的高度,在强有力的终曲乐章里,莫扎特怀着威严的崇高情感唱出了通过艺术而得到解救的颂歌。
在这部作品中,已经明显地体现出后来贝多芬交响曲所具有的特征鲜明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戏剧性。这首交响曲的形象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英雄气概的戏剧形象。
这首交响曲规模宏大,基本主题连续不断有力的发展,鲜明的对比显得特别突出。其中各乐章之间是对比的,而每一乐章本身的回答也是在对比。这种内在的对比和冲突是以富有动力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相比他摆脱了前一部交响曲中那种难以解脱的哀怨和感伤之情,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作曲家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进取精神。
莫扎特第二十五交响曲
时间行进到1772年十月,莫扎特父子又一次前往意大利旅行演出,直到第二年3月中旬才回到故乡萨尔兹堡。
在返回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莫扎特写下的几首交响曲作品,都拥有非常浓郁的意大利风味。这些作品包括降E 大调的第26号(K.184/161a)、C大调的第22号(K.162)、G大调的第27号(K.199/161b)以及D大调第23号(K.181/162b)。
1773年10月起至第二年,莫扎特又创作了一大批交响曲,其中包括降B大调第24号(K.182/173dA)、g小调第25号(K.183/173dB)、D大调第30号(K.202/186b)、A大调第29号(K.201/186a),此外创作日期不确定的C大调第28号(K.200/189k)通常也被归入这批作品中。
在这五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又以《g小调第25交响曲》最为耀眼,不但因为其诸多方面显现出的与众不同和超群品质,更因为它是作曲家的第一部小调交响曲。
莫扎特第三十二交响曲
《第32交响曲》篇幅非常短,而且只有一个连续乐章,不过内部结构分为快——慢——快三个段落,所以它更像是一部意大利歌剧序曲,无论在表现形式上还是音乐风格上都能反映出来。
与以前的“巴黎”相类似,《第32交响曲》的配器编制也非常大,除了弦乐之外还包括长笛、双簧管、小号、低音管以及多达四支的圆号,并且有定音鼓加入,所以整部作品依然是辉煌壮阔的格调。
作品的第一部分由一个华丽的乐句开始,独特的乐思形成了鲜明的强弱对比效果,而其第二主题则具有喜歌剧的特点;
第二部分是一个优美的行板,它出现的非常令人意外但却并不唐突,在第一部分嘎然而止后,它轻柔地进入,这个3/8拍的优美段落是一个微型的回旋奏鸣曲,弦乐与管乐始终进行着优雅地对答,令人感到一份恬淡的惬意;
最后的第三部分由一段充满紧张气息的弦乐与定音鼓合奏拉开序幕,四把圆号逐渐显现出它们的威力,整部作品以非常有冲击力的乐队齐奏收尾,大气磅礴。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紧凑而丰满,充分显现出莫扎特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技术更趋完善。
[ 本帖最后由 sunwz5057 于 2011-7-4 06:37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