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 1908--1989
奥地利指挥家,从1912年起学习钢琴,因魏因加特纳的建议而改学指挥。1928年首次登台,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指挥学校学生管弦乐队。大学毕业后,回萨尔茨堡,成为乌姆市歌剧院的常任指挥,1929年在该剧院指挥了《费加罗的婚礼》,在这里工作5年后,他成为亚琛歌剧院指挥,并在这里指挥了《尼伯龙根指环》。1937年,是卡拉扬指挥生涯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卡拉扬在这一年应布鲁诺•瓦尔特的邀请赴维也纳歌剧院指挥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演出获成功后,歌剧院邀卡拉扬担任永久性指挥,被卡拉扬认为“时机还不成热”,于是又回到亚琛。第二年,柏林德国歌剧院由于富特文格勒受“兴德米特”事件影响被解职而空出了常任指挥位置,卡拉扬接替了这个位置,并很快获得成功。卡拉扬到柏林之后,与富特文格勒形成了挑战的态势,富特文格勒当时一心扶植切利比达奇接任他。但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后,卡拉扬在与切利比达奇的竞争中轻松战胜了对方,不仅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常任指挥,而且成为终身艺术指导。1956年,他成为维也纳歌剧院常任指挥,又相继被欧洲各大乐团和歌剧院聘为音乐指导和指挥,其中包括斯卡拉歌剧院、维也纳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巴黎管弦乐团等,他还是萨尔茨堡、拜罗伊特等音乐节的艺术指导,由此而成为音乐王国的“帝王”,有“欧洲音乐总指导”的称号。
卡拉扬是一位力图把富特文格勒与托斯卡尼尼的指挥风格融为一体的指挥家,他的指挥极富激情,追求磅礴的气势,追求对音响力度的变化及音乐线条的勾划,在乐队的音色处理上,偏爱于流畅、圆润、透明的效果。他常常通过极端的渐强、渐弱对比来突出作品的戏剧化效果,所以是结构上最精致的一位演绎者。
卡拉扬最擅长演奏的是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作曲家的作品,比如对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马勒、布鲁克纳,他基本都是权威的演绎者,而对现代作曲家,比如德彪西、西贝柳斯、尼尔森等人色彩感强烈的作品,他也有独到的诠释。
37、马克维奇 Igor Markevitch 1912--
俄国指挥家,1926年在巴黎师从布朗热,后成为许多欧洲第一流乐团的客座。1955—1960年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指导,1955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在美国的首演,1957—1961年任拉穆勒乐团、1965—1968年任西班牙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8年起任蒙特卡罗歌剧院院长。作为老一辈,又在巴黎受教育,毕业后长期在法国活动,马克维奇糅和了俄罗斯民族与法兰西民族对管弦乐色彩感的不同感觉,他诠释的作品有,种独特的韵味。他是优秀的斯特拉文斯基作品的诠释者,只有他能精细地感觉与把握斯特拉文斯基管弦乐中的色彩感。
38、桑德林 Kurt Sanderling 1912—
德国指挥家,生于前东德的阿里斯,1931年担任柏林市立歌剧院助理指挥。1935年到苏联,被聘为莫斯科广播交响乐团副指挥,1941年起任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指挥10年,与穆拉文斯基一起活跃于乐坛。1960年起为新创立的柏林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64年后任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指挥。1977年起辞去柏林交响乐团之职,成为自由之身,在世界各地乐团任客座。桑德林的指挥,融合了德国风格的严谨与俄罗斯风格的浪漫,他指挥德累斯顿乐团演绎的德奥从古典到浪漫的作品,有一种既厚重又充满激情的韵味。他对布拉姆斯、西贝柳斯及一些俄国作曲家的演绎,都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