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首歌,首先考验的是:声场、定位。一开场,追求同期声的现场录音,人声从小到大,非常的自然和真实,一串串的笑声如在耳畔。大叔大婶们,男男女女,站位清晰,环绕在歌者前后,远近的空间感和距离,需要非常好的声场表现,如果环境摆位得当,可以听到脑后和后侧上方的声音,还原了:乡民们环绕围着歌者,而歌者坐着唱,乡民站着听的真实场景。
其次考验:声音的传真度。阿淘的声音,中气非常足,台湾土语,又稍带南方特征的尖细发声,需要一定的声音平衡度和控制力,才能表现这种既中气十足又具穿透力的声音特征,控制不住,则要么声音发飙,有压迫感,要么没有力度,缺乏引吭高歌、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独特听感。
最后,考验的是:声音的质感、细节,阿淘的声音没有科班出身那种修饰、技巧,属于直白、感性、放纵、散漫的声线,情绪化的吉他敲击,也充满放荡不羁的砂砾感、弹跳感,如果声音没有质感,就会缺乏力度,缺乏一气呵成的酣畅;如果声音表现细节不足,则对于歌者运劲回气的起伏变化、吉他伴奏的强弱转换缺乏描述,让那种本色声音的特征表现弱化和淡化。
上面的这些特征,组合在一起,音场定位、层次,还原了视觉的现场感和氛围,声音质地,器乐特征和细节表现,还原了声音的现场感和传真度,视觉和听觉上的丰满、联想,加上对歌词和歌者情绪的共鸣,自然而然获得了通透、清晰的听视觉,获得了质感、力量的体感触觉,获得了声音化和情绪化的沉甸甸的双重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