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柴可夫斯基的协奏曲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3-3 20:43:03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79年间,作品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以感谢他在柴可夫斯基第一号协奏曲和G大调钢琴奏鸣曲上的优异演奏。先前鲁宾斯坦对第一号协奏曲的不满此时已烟消云散,一开始接到这首新作时他相当满意地说:“作品中已无需要修改之处”,可是在数个月后,当他与塔捏耶夫以双钢琴弹奏全曲后,他却又表示对钢琴独奏部分如此不突显感到惊讶。他认为钢琴老是在与管弦乐团对话而无法显现协奏曲的性格。柴可夫斯基却不同意他的看法:“鲁宾斯坦总是对他还未练好的新作品做出错误的评价。”也因此,原来计划由鲁宾斯坦担任首演的安排就一直未能实现,不久后他就因为耗弱症死于巴黎。
这部作品于1881年首演于纽约,次年的春季此曲才回到俄国首度与俄国民众见面,由塔捏耶夫担任钢琴独奏,尼古拉.鲁宾斯坦的哥哥安东负责指挥。塔捏耶夫在先前练习时就已经对此曲有异议,认为第一和第二乐章都太过冗长。不过也有人认为这首作品是史上最美的协奏曲创作,演奏起来相当华丽,甚至有人偏爱此曲甚于第一号协奏曲,但没有人对第二乐章中大、小提琴的独奏段表赞同,大家都认为钢琴在这里丝毫没有表现空间。柴可夫斯基对此相当不悦,不过他还是为此作了删减(在1888年首演于圣彼得堡)。
西洛第曾于1897年出版第二号协奏曲的个人修订版,几乎将全曲作了变形扭曲,此时柴可夫斯基已经去世。而柴可夫斯基在世时有五年的时间一直都在为这个曲子烦恼,先调整了钢琴独奏部分,再改变了第二段装饰奏,最后还修减了整体结构并将第二乐章中大部分钢琴三重奏的部分裁剪。他不满地说:“为了让乐曲简化已作得太过火了,乐曲简直要因此而残废”,本辑则依据现代演奏此曲的传统,将柴可夫斯基原始未删减的版本完整演出。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3-3 08:44 PM 编辑 ]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9:35:47 | 只看该作者
相比《第一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录音比较少。一般是三首协奏曲一起录音的,除了前面hypenon公司史蒂芬.霍夫版本外,还有CBS格拉夫曼、李赫特版以及EMI彼得.多诺霍版是录有柴可夫斯基的三首钢琴协奏曲的。

老柴钢协 格拉夫曼 (1).jpg (88.9 KB, 下载次数: 198)

老柴钢协 格拉夫曼   (1).jpg

老柴钢协 格拉夫曼 (2).jpg (64.94 KB, 下载次数: 201)

老柴钢协 格拉夫曼   (2).jpg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9:36:4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olumblaBroadcasting Company,参见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的商标,注册于1927年,名为 Masterworks(名著),主要用于古典音乐作品。1929年,随着哥伦比亚更名为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即 CBS),这一商标也被改为 CBS Masterworks(CBS 名著)。1989年 Sony 收购之后,仍使用“CBS Masterworks”商标。1994年索尼古典成立后,停止了 “CBS Masterworks”,改用“Sony Classical”的商标。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9:37:34 | 只看该作者
加里·格雷夫曼Gary Graffman,生于纽约俄罗斯美国人,3岁始学习钢琴。父亲是一位小提琴家,曾苦心教授其儿子学习小提琴,可是格雷夫曼却对钢琴表现出了极大的天赋和热情。加里·格雷夫曼7岁入读柯蒂斯音乐学院,在50年后成为了该校的校长。格雷夫曼86年成为继约瑟夫·霍夫曼,埃弗雷姆·津巴利斯特和鲁道夫·塞尔金之后柯蒂斯全额奖学金部主任。1995年他正式担任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兼任钢琴和室内乐教师至今。这位饮誉世界乐坛的钢琴家也是目前世上两位以左手演奏的著名钢琴家之一。
加里·格拉夫曼是国际古典音乐家。加里·格拉夫曼这个名字对于国际古典乐坛来说代表了很多概念:音乐世家、钢琴神童、大师高徒、左手传奇、名校院长……每个名称背后都有着传奇故事。
格拉夫曼这个姓氏原本属于成就彪炳的小提琴家族。1928年,加里·格拉夫曼出生于纽约的一个俄罗斯音乐世家,父亲弗拉基米尔·格拉夫曼是著名的犹太裔小提琴演奏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涌现出一大批犹太裔音乐家,其中不乏斯特恩帕尔曼这样的乐坛大师级人物,这些音乐家族举家搬迁至美洲大陆,掀起了又一轮古典音乐的新浪潮。“由于要躲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有大量犹太移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涌入美国。他们一无所有,所有的努力都是从零开始,我们也是一样。”加里·格拉夫曼说。
父亲希望儿子继承衣钵,但小加里却因为扛不动小提琴而改学钢琴,他的音乐天赋也在黑白琴键上一发而不可收:“我3岁就开始拉小提琴,但因为扛不动最小号的小提琴,所以便在一年后转学钢琴,没想到学了6个月便进步神速,父亲也就打消了再让我重学小提琴的念头”。7岁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加里·格拉夫曼很早拥有了“乐坛神童”的美誉。17岁时,他从柯蒂斯毕业后跟随霍洛维茨学习,但他在谈到这位跟随了七年的钢琴大师时也只是一语带过:“霍洛维茨给了我很多演奏方面的指导,但那时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音乐见解,他并未对我的人生轨迹产生任何影响。”1949年,在赢得著名的利文特里特音乐大奖之后,他就成为了古典音乐界的风云人物和精英钢琴家中的超级明星。在此后的30年里,他巡演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每年平均超过100场,在各类独奏或协奏音乐会上演奏钢琴史上最高难度的作品——至今他仍然是唯一与美国六大乐团(纽约费城波士顿克利夫兰芝加哥旧金山)一同录音的钢琴独奏家。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19:54:5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阿格里治的“柴一”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么格拉夫曼的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则是“汹涌澎拜,字字珠玑”。格拉夫曼触键敏锐,力度处理轻重得当,把柴可夫斯基的钢协的刚劲与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你意犹未尽。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3-4 20:03:29 | 只看该作者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c3MDEwMzc2.html:这是朗朗的“柴一”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5MjkyODQ=.html?from=y1.2-1-95.3.1-1.1-1-1-0:这是基臣的“柴一”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zNTMxODA=.html?from=y1.2-1-95.3.12-1.1-1-1-11:这是巴伦博伊姆的“柴一”视频。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09:45:52 | 只看该作者
另一款录有柴可夫斯基的三首钢琴的协奏曲,出自梅西安的学生彼得.多诺霍之手,如果要听全老柴的钢协,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09:46:12 | 只看该作者
彼得.多诺霍是梅西安的学生,在EMI所录制的柴可夫斯基三首钢琴协奏曲受到广泛的好评。多诺霍是自成一派的钢琴家,是对音乐分句有着不同寻常的敏锐感知力的演绎家,是钢琴演奏的'雕塑家'……他对主题冲突的不懈呈现将音乐中的戏剧性刻画得栩栩如生"。 Detief Brandenburg(Schleswig Holstein 1993)
彼得·多诺霍于1953年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师从Derek Wyndham就读于英国皇家北方大学,后于巴黎先后师从梅西安、Yvonne Loriod。自他于1982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钢琴大赛获并列亚军后便开创了日益成功的演奏生涯,演奏足迹遍布欧亚美大陆。
近年的演出中与多诺霍合作的有伦敦的五大乐团、英伦三岛的各主要乐团、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瑞典、法国广播爱乐、捷克等欧洲著名乐团。自1979年以来多诺霍每年应邀在BBC皇家"休闲"音乐会上演奏,并应邀在欧洲的各大音乐节,包括著名的La RoqueD'Antheron法国钢琴节、德国的Ruhr音乐节和SchleswigHolstein音乐节,并连续六年在爱丁堡音乐节上演奏。
多诺霍经常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远东、及北美演奏,并与洛杉矶、芝加哥、匹兹堡、辛辛那提、波士顿、达拉斯、底特律、克里夫兰等著名乐团合作演出。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5-3-7 09:47 AM 编辑 ]

Peter-Donohoe-彼得.多诺霍 .jpg (29.57 KB, 下载次数: 187)

Peter-Donohoe-彼得.多诺霍 .jpg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3-7 09:46:32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第三号钢琴协奏曲》与“悲怆”交响曲为同时期创作,是柴可夫斯基生平最后的作品,当时仅完成第一乐章,而原作所附的一段行板和中庸快板(相当于第二、三乐章)在柴氏死后由塔内耶夫于1893年完成,并整理成名为“行板与终曲”的曲子。此曲原是要写给法国钢琴家狄默,他正是卡萨狄修斯、柯尔托和丹第等人的老师,不过,后来还是由塔内耶夫1895年于圣彼得堡首演。此曲的创作素材来自柴可夫斯基1892年未完成的降E大调交响曲草稿,日后这首曲子也曾由他人续成为第七号交响曲。柴可夫斯基在独奏华彩乐段加入新的素材(第二主题发展而成),而且很不传统地将之置于发展部和再现部之间,就像柴可夫斯基一向擅长的,将乐曲经营成戏剧式的高潮。
由塔捏耶夫补写的“行板与终曲”也是同样取材自那首遭弃置的交响曲,但现代乐评对此曲的评价不佳,一般都认为是一首中庸而不平均、枯涩而死气沉沉、充满细节却很少创意的作品。这两段音乐首演于1896年,后来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于1898年演出后,他又再度将这两个乐章的钢琴独奏重新修改增加,好让独奏家能获得更好的表现机会。
30#
发表于 2015-3-7 21:21:44 | 只看该作者
阿格离奇和卡拉扬合作的柴一,从来没见过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1:57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