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kkman200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异步还是同步?--HEGEL HD2 对比M2T HIFACE(2页AP测试数据、听感3页)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1-5-11 09:31:14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科普加实战帖子,强力推荐!
22#
发表于 2011-5-11 09:40:37 | 只看该作者
请问HD10、HD20的测试有吗?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05: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pe60 于 2011-5-11 09:40 AM 发表
请问HD10、HD20的测试有吗?


HD10可以参考日本人的测试,那个是针对S/P输入的测试,请注意BENT在交流贴的回复,HD20在数字同轴输入方面,比HD10有50%的提高。看来S/P接口的数字输入,是作为HD高阶解码器的重点,我个人甚至期待能有一个BNC接口,这个接口能提供更稳定的阻抗特性。艺康斯有一款BNC接口的顶级数字同轴线,印象很深刻。: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8661&extra=page%3D1&page=7

HD20目前还没有看到相关测试数据,上个月月底,欧洲才开卖,需要等一下。估计昌业的HD20也会很快到货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1 10:18:36 | 只看该作者
就是这款 近9K的The Soundman digital SPDIF顶级数码同轴线,虽然由于是BNC接口,我不得不使用一对BNC转RCA转换头,但即使这样,这条线的功力也非同一般。我个人认为,这条线的加入,让HD10声音起码有10%的提高,如果用原装的RCA,那么肯定会更好一些(这点在另一个数码线材的帖子会有后续报道,这几天,弄来了欧亚德、德国威宝的几款数码线材,正在煲练中,稍后会有对比测试)。解码器不仅对电源要求很高(通过BENT的回复,在HD20专门针对电源供给进行了优化,以确保DAC-IC转换以及之后的DSP滤波、模拟输出,能实现更低的抖动,更好的音质),对线材的敏感也出乎我的意料。  http://www.changye.com.cn/web/product/show_catalog.php?gsmq=ECOSSE&pageID=30&fun=showproduct&xlmq=%CA%FD%C2%EB%CF%DF%CF%B5%C1%D0#

IMG_1352.jpg (64.88 KB, 下载次数: 513)

IMG_1352.jpg
25#
发表于 2011-5-11 11:03:37 | 只看该作者
前面BENT有说到他注意到使用RCA接头做数码线时的阻抗不匹配问题,并在HD20里使用了专门的设计来消除这个影响,如果这样的话,估计BNC接头就不是很必要的选择了,我 觉得这是个很实用、很好的改进。
26#
发表于 2011-5-12 09:28:18 | 只看该作者
确实如此,由于HD 20有COAX 1的阻抗修正,所以HEGEL的解码器不会有BNC端口,况且带有BNC输出的设备也极少。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01:19:38 | 只看该作者
测试器材:
音源 PC DELL T7400工作站
数字界面和解码:M2T HIFACE 或Hegel HD2 USB转同轴
接HD10

功放:力宝声2010S2
音箱:PMC TB2i
线材:信号线 艺康斯"大师"RCA;喇叭线 MS 2.3;电源线“大红”接功放;西电线接HD10;同轴线 The Cine digital SPDIF用于连接HD10与HD2或M2THIFACE.

虽然是同一套系统,但除了保留一条西电电源线外,其他线材全部进行更换,加上声美丽层板和挪威钉的加入。可以说,这些细节上的调整让整套系统的声音发生了变化,某些方面甚至是"质"的飞跃,我花了足足一周的时间来适应这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细节的解析、声音的密度和质感以及大编制下多乐器的还原重播能力大幅提升,更黑更宁静的背景,让很多细微的差距得以更加明晰的表露出来,这无疑更有利于器材之间的对比试听。




测试软件:wavelab
测试曲目:

1
、Cellist's Holiday (大提琴手的假日小品)-第4轨 16bit/44.1 WAV:William De Rosa演奏,美国唱片厂 Audiofon出品。这家特立独行的唱片公司,以完美捕捉现场演奏为目标,特别注重演奏者的临场情绪,其出产量并不多,但几乎张张都是精品。录制这张专辑现场仅以两支麦克风收音,后制过程中不使用任何降噪、压缩或等化处理等手法,务求还原最真实的乐器音色、最自然的空间残响,与最大动态范围。这里选择的是第4轨,帕格尼尼小提琴曲改编的《摩西之歌》,由于只用一条G弦演奏加上追求极致的现场录音,大提琴高、低把位的音色变化,弓毛与弦的摩擦质感,琴腔共鸣的氛围,甚至演奏者的呼吸和背景噪音都被清楚地捕捉下来。整首曲子伴随着这种演奏者轻微的、沉重的、起伏的呼吸声,逐渐展开,这些背景多余的声音没有产生怪异或破坏的感觉,只会让那种情绪的变化充满临场感。这里测试的是乐器的音色和对背景细节的还原。



2
、马勒第4交响曲 第2乐章 24bit/96khz WAV-克利夫兰交响乐团版(Raskin演唱)的24bitHD版本,音质很不错。这是马勒编制较小的一首交响曲,没有惊人的动态和庞大的气势。柔美的木管、空灵的长笛、充满光泽的金属号、泛音袅袅的三角铁、灵气十足的铃声,如迷雾森林里的精灵,时隐时现,环绕和衬托主旋律下的提琴,让整首曲子充满魔幻色彩。这首曲子主要测试器材高频的表现、层次的铺展、乐器独特音色的重播。



3
、《爵士女伶》第1轨“Jane Monheit- over the rainbow,飞跃彩虹”,主要测试人声、低频表现、乐器定位和还原。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8 08:58 PM 编辑 ]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1:00:56 | 只看该作者
听感:
1Hegel HD 2:相比HIFACE,HD2的声底清澈,有更好的线条感和更多的细节,音色柔美而细腻。



         Cellist's Holida(
大提琴):整体空间宽阔,堂音丰富,乐器的声音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而是带有光晕,伴随着宁静庄重的氛围,在空气中震荡和流转。大提琴的声音从右下角出来,感觉提琴形体真实,琴座稳稳的矗立在地面。琴声整体结实而凝聚,没有浮在空中的感觉,低音沉的下去,高音延伸充足,极高音也能保持充分的顺滑和质感。大提琴拉弦连奏的时候,能感觉到琴弦的震荡,弓弦之间的摩擦质感仿佛能感觉到那种不同力度下的弓与弦紧密接触后的阻力;钢琴的伴奏,自然舒缓,强奏部分出来干脆,键盘弹片弹力十足,泛音丰富,最后高潮部分的连奏清晰而明快。整首曲子背景很干净,从开场到结束,演奏者William De Rosa的呼吸声清晰可闻,可以想象出演奏的专注和情绪。


         飞跃彩虹:Jane 开场的清唱,能明显听出HD2和HIFACE的不同,HD2的人声除了肉感之外,还加了点水份,歌声更加润泽些,开扬起伏的唱腔婉转和自然一些;伴奏起来后,明显感觉跟以前听的不同,这里应该跟线材的更换有关,音场要宽一些,钢琴形体也比以前更大,钢琴声充满整个空间,敲击低音键的重量感更加真实,那种重量感就像重物抛出自由落体砸在琴键上的感觉;人声和钢琴有一定距离感,感觉人是站在钢琴前面并且声情并茂,虚拟的三维空间,让人想象空间更大一些,感觉人声因为虚拟的动作而更加鲜活;背景钹声,从右上角传出,余音更加深远和绵延;中场SOLO的小号,金属光泽不减,空气感更足,听到了以前没有听到的乐手换气声,仿佛能看到乐手的小号从低角度到上仰的过程。整首曲子因为低频部分明显的增强,听感上氛围感更加浓郁些。

       马勒第4交响曲-第2乐章:又名《死神之舞》的这个乐章,从木管开场后,就充满了戏剧性,各类乐器的音色很准并且细腻、柔美,木笛的声音清脆悠远,双簧管带着特有的管腔共鸣,三角铁清晰灵动,余音很长,钟玲声则是清脆悦耳,余音短促,都很好区分,乐器合奏的层次轮廓分明,即使三角铁隐藏在木管乐里,也听的清清楚楚;46秒和8分14秒左右,有两次小提琴手拨弦弹奏,声音凝聚和结实,很有弹性;曲目中的定音鼓,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整首曲子,管乐增加了开阔感,而打击类乐器则充满灵性,和小提琴相互交映,整体有种趋向少年莫扎特式的活跃气氛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1:03:45 | 只看该作者
M2T HIFACE
        这个神奇的象U盘一样的USB数字界面,一直给我留有很好的印象,虽然不少人觉得它的定价相对它的外型来说有点“坑爹”,但它和艺雅QB9相类似的异步USB技术还是吸引了我。买回来之后,这个小东西也没让我失望,无论接朝露D3.5还是欧博 D6解码器相比原来的数字进行曲声卡的同轴输出,都有明显的改善。
        与HD2相比,HIFACE的声底明显厚实一些,音量似乎要大一些,有更好的纵深感和气势,声音精致程度上则稍弱,略显粗一些。


       Cellist's Holida(大提琴):感觉大提琴结像稍靠后,更远一些,加厚的声底,声音明显浑厚,那种大提琴琴腔共鸣的“鼻音”更加浓郁,但缺乏HD2的那种凝聚和弹性,声音有些飘,极高音延伸也有些不足,形体觉得朦胧些,同样,由于解析稍弱,缺乏透明度,背景的呼吸声,就不如HD2听的清楚了;但不否认,除了大提琴和钢琴齐奏时有些毛糙外,这种更加浓郁的大提琴,声音同样很吸引人。

       飞跃彩虹:开头的清唱,声线变肥,明显柔和了,起伏不大,JANE的声音少了一些灵秀多了一些慵懒;钢琴形体更加大,伴奏同样变的柔和,低音键没有那种鲜明的厚重感,但多了些许宽松,增加的低频量感,让人声和伴奏多了一丝温暖同时也少了一些鲜活的感觉;中场的小号SOLO,声音黯淡的同时也变的柔和,少了那一层金属光泽和穿透力,但不失韵味;背景钹声,轻柔,余音觉得给钢琴声淹没了,不够清晰;整体上,与HD2相比, HIFACE的声音象蒙了一层纱,钢琴伴奏弥漫在空旷的舞台,灯光相对灰暗,JANE好像站在钢琴背后演唱,有一种朦胧慵懒的感觉。

       马勒交响曲-第2乐章:加厚的声底,稍弱的解析和层次感,HIFACE表现这首多乐器交响曲,因缺乏足够的精致、细腻而显得粗犷的风格就比较明显了。木管的声音不够柔美,双簧管少了一些光泽,打击乐器余音不足,少了一份轻灵;乐器齐奏的时候,大音量下,还是显得毛糙,乐器轮廓不够分明,层次略显凌乱,提琴的声音同样缺乏那种凝聚感,声音有些沉闷,拉弦连奏的时候,不够干脆,有些拖沓,两次手拨弦,明显觉得没有了那种弹性和张力;整体管乐齐奏的气势稍大,音场纵深要好一些,但背景觉得不够干净,尤其多乐器齐奏的时候,各类乐器的音色不够美,细腻层度稍弱;氛围上,少了一份少年的活泼清灵,多了一些沉思婉转的稳重。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1:05:35 | 只看该作者
       小结:同步技术的HD2与异步技术的HIFACE,作为USB数字界面,连接后端解码器,均表现出一定的素质,接着我又听了更多的音乐专辑,在整体上均比HD10的USB端表现要好:HD2 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清澈的声底,有更好的线条感和更多的细节,对于各类音乐题材,表现的比较均衡,音色柔美而细腻,听感顺滑悦耳;而HIFACE则具备厚实的声底,更大的动态和气势,在表现大动态音乐上,有一定优势,听感上增加的温暖和柔顺,同样大幅减弱了PC音源的数码味。在高频表现上,虽然没有国外烧友那种突出的毛刺感觉,但在音色上还是稍显粗狂,细腻层度和细节表现上稍弱。因此,整体上,HD2与HD10这对同厂小西装,更占优势,音质上我个人更倾向HD2。(我曾经将HD2和HIFACE都接在音乐之旅的PD1解码器上,声底清澈,细腻程度和解析细节表现更好的HD2,对于追求韵味的后端器材来说,具备更少的音染,更佳的透明度,听感上会觉得更好一些。)而在使用上,HIFACE,带有两颗分别对应44.1和48khz以及其倍数采样率的晶振,因此,对24bit音乐的适用性上,HIFACE会比HD2要更灵活些;而带模拟RCA输出的HD2,则在扩展性就由于仅仅作为数字转换界面的HIFACE;可根据自身需求和使用方式进行选择。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HIFACE不需要USB连接线,投入上成本会更节约些;而HD2对USB线材是具备一定要求的,应该跟对发烧信号线、电源线一样来看待。因此,建议使用HD2的朋友,线材上保证一定素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短一些的USB线材,即能保证最好的效果,又能降低使用成本。

        此外,对于异步技术,特别采用FIFO缓存技术、FPGA可编程模块和多时钟,进行异地时钟重建的USB数字界面,为确保缓存、FPGA模块的工作稳定,时钟脉冲信号的精确性,本机电源的稳定供给会比同步技术的要求更高,因此,HIFACE的后续版本EVO,是可以使用独立电源供应的。但厂家却不提供,只提供电源电压参数,而让烧友自己去解决,这点,恰恰说明外置电源的重要性,从成本上考虑,厂家无法用低成本来解决电源问题,只能靠烧友自力更生去取得更好效果了。

         同步好,还是异步好?这个小帖子,对比测试了两个颇具代表性的产品,听感上的差距或许没有测量参数上的差距大。这两个产品的对比测试,或许也说明不了同步和异步哪个更好?但起码可以进一步证实挪威杂志对11款USB解码器的测试结论:采用低抖动技术处理的同步USB解码器在听感上并不会比采用异步技术的差,或许好的听感并不只是建立在采用什么技术,而在于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而更深入的对比测试,就期待更多的烧友参与了。 (OVER)

[ 本帖最后由 kkman2002 于 2011-5-18 09:44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7 06:04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