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管弦乐曲——序曲(第一辑结束篇)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4-6 10:13:44 | 只看该作者
格林卡与他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米哈伊尔·格林卡(Mikhail ivanovich Glinka 1804-1857)又译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俄罗斯作曲家,民族乐派。1804年生于斯摩棱斯克之诺沃巴斯科伊,出身于富裕地主家庭。在圣彼得堡受普通教育期间,于1817年师从约翰·菲尔德学钢琴,同时还学小提琴与和声。1833年赴维也纳与柏林,师从西格弗里德·德恩学作曲。返回圣彼得堡后,创作歌剧《为沙皇献身》,1836年首演获得成功。1837年被委派为帝国圣堂乐长。1842年第二部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首演。1844年访问巴黎时与柏辽兹相识,后继续旅行至西班牙,那里的民间舞蹈节奏使他心醉神驰。1847年回国,之后又多次出国旅行。1857年,格林卡在柏林去世,享年53岁。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是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的交响音乐顶峰之作,为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的序曲,因写作的极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整个剧情,建立在整部歌剧的基本对比因素上,用奏鸣曲写成。全曲充满了明朗的色彩、欢乐豪爽的喜庆情绪和乐现主义的精神品格。

    关于这部作品,格林卡曾这样说:我采用的是突飞猛进的速度,这急板是欢乐的,象莫扎特的《费加洛的婚礼序曲》一样,而且也是D大调。当然,是另一种性格,是俄罗斯的。开头和结尾部象拳头~姬,中间是忧患一一大提琴在高音区的咏唱。在发展部,看来敌意也还不少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个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钢琴协奏曲版本的帖子,但只见标题不见内容,如果真的有钢协版本,那可以想象一定不错。
       1820年,俄国诗人普希金采用俄罗斯古老的民间童话,写成了他生平第一首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1837年,作曲家格林卡决定用这个题材谱写歌剧,约请诗人编写歌剧剧词。遗憾的是普希金当年死于决斗中,未及动笔。后由五个作者先后分头编写,经作曲家本人修订完成。作曲家对剧词并不满意,但音乐创作是成功的,它是俄罗斯歌剧的典范品之一。该剧于18421210日在彼得堡帝国歌剧院首次上演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4-6 10:15 AM 编辑 ]
22#
发表于 2011-4-6 10:19:58 | 只看该作者
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可以说是录音最多的序曲之一。几乎所有小品类的集成都可以见到这首序曲的踪影,特别一些用来测试音响的“示范碟”都喜欢拿它来作为必备曲目,值得推荐的序曲。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20:02:10 | 只看该作者
罗西尼的序曲可能是录音最多的序曲,几乎每个唱片公司都可以觅到它的踪影,同一个唱片公司甚至不厌其烦出品几个版本的罗西尼序曲集。在此再晒几个版本的罗西尼序曲集:
DG 431 653-2   罗西尼序曲
阿巴多欧洲室内管弦乐团

   DECCA SXL 2266甘巴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简介:俗称"手指指"的这张LP,包含罗西尼五部序曲:贼鹊,软梯,塞维利亚理发师,赛米拉米德和威廉退尔.是迪卡公司于1960年在伦敦金士威大厅的录音,该录音是罗西尼所有这五部序曲录音的最佳版本,即使是妇孺皆知的老曲目听上去也让人感到灿烂辉煌,鲜活如新.这版本非常精彩迷人以至于一般人都不敢拿其它的版本与之作比较.指挥甘巴有着惊人的逼力,拥有皇者之风的他可惜在乐坛活跃的时间并不长,所以其录音都是DECCA公司的珍贵资料,其中以此碟最为经典,是所有古典乐迷入门的必备LP之一.
曲目:01.贼鹊序曲
02.
软梯序曲
03.
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
04.
赛米拉米德序曲
05.
威廉退尔序曲

罗西尼序曲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黑胶编号2530 144

(1) 贼鹊    2) 丝绸的梯子       3) 塞米拉米   4) 塞维利亚理发师 5) 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孩  6)威廉?退尔

  黑胶编号AE-34411 卡拉扬指挥爱乐乐团  罗西尼序曲


DG 415 377-2   苏佩序曲集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
1) 轻骑兵2) 维也纳的早、中、晚  3) 皮克圣母院  4) 美丽加西亚  5) 快活的强盗  6) 诗人和农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4-8 08:16 PM 编辑 ]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20:06:20 | 只看该作者
经整理来自网上关于罗西尼的资料:
    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Gioachino Antonio Rossini1792年-1868年),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罗西尼的父亲是城镇小号手,母亲是歌唱演员。幼年当过铁匠的学徒,曾在教堂唱歌,在剧院演奏羽管键琴。1806年入波洛尼亚学园学习。还在求学时期就曾写成歌剧《德梅特里奥与波利比奥》。1812年他的《试金石》一剧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上演。1813年又有正歌剧《坦克雷迪》和喜歌剧《意大利少女在阿尔及尔》在威尼斯公演,这两部歌剧上演使他名扬海外。1814年那不勒斯有两家歌剧院聘请他任音乐指导, 而为圣卡洛剧院他写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以弦乐伴奏的宣叙调来代替清宣叙调,装饰音写在谱上。为那不勒斯写的另两部歌剧是《奥瑟罗》和《塞维利亚理发师》,后者初演受挫,但不久便大受欢迎,从此被誉为意大利喜歌剧一大名作。在此之后有《灰姑娘》和《摩西在埃及》问世。
    1822年与女高音歌唱家伊莎贝拉·柯尔布朗结婚,伊莎贝拉曾为罗西尼几部歌剧塑造过女高音的角色,其中有《塞密拉米德》,这是1823年在意大利所作最后一部歌剧。1882年,罗西尼访问维也纳,在那里遇见贝多芬,随后去伦敦一行。1824年定居巴黎,就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剧院院长,并为巴黎又写了三部歌剧,其中有《威廉·退尔》曾倾注全力,此后长期因神经衰弱而身体欠佳,这可能是搁笔不再写歌剧的原因。他在波洛尼亚曾被推举为音乐学园名誉园长,对该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但在1848年又离开该地。1855年他偕第二个妻子定居巴黎,作为艺术界和知识界的中心人物在那里安度他最后的十三年。罗西尼身后被葬于巴黎乐队在葬礼上用阿道夫·萨克斯创制的乐器为他演奏贝多芬的《葬礼进行曲》,演唱者包括帕蒂和尼尔森在内的众多的当时最伟大的歌唱家。)其灵柩于1887年又移葬于佛罗伦萨。

    罗西尼以创作喜歌剧而名垂千古。他的喜歌剧机智、明快、典雅,有层出不穷的逗趣和完全恰到好处的管弦乐配器,永远保留着艺术的青春。有几部歌剧只花了两周的时间就写成,却毫无粗糙草率之感,给人的印象始终是自然流畅,妙趣天成。然而他的正歌剧《威廉·退尔》、《坦克雷迪》和《赛密拉米德》的音乐却是宏伟而壮丽的。他的《奥瑟罗》虽略逊于威尔迪同名的杰作,但仍有欣赏的价值,晚年写的两首宗教乐曲都是光辉之作,而青年时代所写才华横溢的《弦尔奏鸣曲》(弦乐四重奏)是从海顿、莫扎特的经典之作一脉相承而来。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Siviglia)和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样,都是根据法国喜剧作家博马舍的三部曲写成的。罗西尼的《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1816年间为罗马狂欢节的演出而创作的,第一次演出由于有人故意捣乱而完全失败,但是第二次上演却受到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据说热情的听众还因此为罗西尼举行了火炬庆祝游行。
歌剧叙述了作为理发师的费加罗帮助一位美少女脱离贪财好色的监护人的控制,与其情投意合的心上人终成眷属的故事。据说这部歌剧是罗西尼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完成的,是最体现罗西尼音乐天才的作品。序曲很长的慢板引子过后,主题开始时的音乐有效地把听者引入了欢乐而诙谐的气氛中,后又从管弦乐队深处升起了一个温馨而亲切的旋律,宛如一首充满青春活力和散发着爱情芳香的歌曲。后面的旋律又描绘出一个节庆欢乐的舞蹈场面。作品的结尾部分非常宏伟、宽广而华美,在毫无节制的狂欢气氛中结束。
   《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作家席勒的最后一部重要剧作,这部作品以十三世纪瑞士农民团结起来反抗奥地利暴政的故事为题材,歌颂了瑞士人民反抗异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英勇斗争精神。
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即是根据这部作品而写,为罗西尼的代表作,体现了其艺术的最高峰。剧序曲比歌剧本身更为有名,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节目之一。
这首序曲共分四个乐章,连续演奏,是较罕见的分乐章歌剧序曲。
第一乐章富有诗意,出色地描绘了深居的宁静和大自然的美景;
第二乐章则是暴风雨场面的描写,天空乌云密布,雷鸣电闪,体现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  
第三乐章是描写暴风雨过后,一片清新田园景色,阿尔卑斯山在暴风雨后又恢复了原来的恬静,英国管奏出的是一个美妙非凡的牧歌风旋律。第四乐章,号角的合奏响起,这是一首充满光和热的进行曲,为听众所普遍钟爱。乐章开始时的军号声是进军的号召,随后的主题是瑞士军队的写照;音乐充满了罕有的热情和英勇刚毅的精神。
《软梯》(La scala di seta)是罗西尼创作的独幕歌剧。台本受弗朗索瓦的一部法国喜剧的启发,叙述一对秘密夫妻,软梯是丈夫爬进妻子闺房用的,因为妻子的父亲妒意甚浓,严加看管。这是罗西尼的第六部歌剧,1812年初演于威尼斯,在国外很少上演,但是序曲部份晶莹可爱,在音乐会上备受欢迎。
  《贼鹊》(偷东西的喜鹊)(La gazza ladra)是罗西尼创作的第二十部歌剧,于1817年在米兰首演。作品创作于欧洲连年战争岁月之后,迎合了民众渴求安宁的情绪。在这部歌剧中,罗西尼以其特有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皆大欢喜的喜剧气氛,从而使罗西尼成为当时的风云人物。这部歌剧的剧情围绕着一把银匙的下落和作为小偷的一只喜鹊而展开,描写了一个美貌的少女被误判绞刑而最后获释,以及她的父亲同时被赦免的故事。
    与罗西尼其他的许多序曲一样,歌剧《贼鹊》序曲也采用了奏鸣曲形式。乐曲开始时是一段庄重豪迈,扣人心弦的小鼓滚奏,为即将出现的进行曲风格的合奏音乐定下了基调。鼓乐尚末停息,合奏部分的主题便雄壮而豪放地出现了。序曲的第二主题首先出现在双簧管上,并经过多次反复,强度逐渐加大,最后达到了暴风雨般的高潮。这种"渐强"是罗西尼惯用的手法,几乎在他的每首歌剧序曲中都可以听到这种渐强乐句,这几乎成了他的一种癖好,罗西尼的同时代人甚至给他取了一个外号:"渐强先生。"但这是一种绝妙的癖好,在加强气氛、使人振奋、增强戏剧感染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这种方式被后人称为"罗西尼式的渐强”。
   《塞米拉米德序曲》罗西尼为两幕歌剧《塞米拉米德》所写的序曲,该剧于182323日在威尼斯首演。歌剧脚本取材于法国作家、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悲剧《塞米拉米德》。
   《布鲁斯基诺先生序曲》《布鲁斯诺先生》是五部独幕歌剧《可笑的闹剧》系列的最后一部,它让年轻的罗西尼歌剧首次展示了他的天才。在1813年首演时,它序曲中第二小提琴所奏出的新的音调效果使得该剧引起不小的轰动。这部歌剧是高雅、俏皮、机智、抒情的混合物。1752年的首演,使它与小宝石般的洛可可风格的施威琴根宫完美结合。
《灰姑娘序曲》《坦克雷迪》《奥赛罗》
   《意大利姑娘在阿尔及尔》序曲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是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早期创作的一部二幕喜歌剧,首演于1813年5月22日威尼斯圣本尼迪多剧院,并一举成功。该剧描写了一位意大利女郎伊莎贝拉在阿尔及尔的一段离奇遭遇,法国文学家司汤达曾对此歌剧大加赞赏:“人们在音乐中首先要的是悦耳的歌曲,要的是轻松而不是激动,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他们如愿以偿。”
序曲采用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 从整体来说,这首序曲以木管乐器为主,优美而生动。灵活而巧妙的音响强弱的力度对比,极富表现力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是这首序曲的主要特征。
    序曲开始于悠然自得的弦乐拨奏,忽然一记蛮横的和弦带出了舒展的双簧管独奏。随后的木管快速音型和乐队的轰然和弦之间不成比例的对话,标志着音乐进入了正题,在乐队闹哄哄的将这一交谈引申并发展后,一段无忧无虑的天真旋律由双簧管奏出并由长笛等乐器加以俏皮的应答。轻巧活泼的旋律重复一次以后,管乐器与弦乐器相呼应地愉快地向前发展着,通过漫长的渐强手法,再次把乐曲推向了高潮,当这个高潮发展到顶点时戛然而止。在弦乐器奏出几个动机式的音型之后,乐曲进入了再现部。在再现部里,把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稍加变化相继再现之后,序曲便在绚丽多彩、辉煌灿烂的尾声中结束。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4-8 08:35 PM 编辑 ]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8 21:26:48 | 只看该作者
1813年生于德国莱比锡的作曲家华格纳作有多部歌剧,一些歌剧的序曲一直经演不衰:《女武神》、《唐豪瑟》《莱恩的黄金》、《浮士德》、《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罗恩格林》、《众神的黄昏》、《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仙女》、《爱情的禁令》。这些歌剧的序曲经常出现在一些小品专辑中,有时混搭华格纳的前奏曲、间奏曲。
    其中《女武神》、《尼伯龙根的指环》序曲经常被音响发烧友作为“试机碟”。
《纽伦堡的名歌手》序曲 实际上是歌剧第一幕的前奏曲,它那宽广的复调发展和铜管乐器占优势的音响,辉煌灿烂的气势,给人留下了洋溢着生命力的欢跃、雄伟的印象,充满了"瓦格纳风格" 乐曲采用了奏鸣曲式,C大调,中速,4/4拍。首先由整个乐队奏出英武庄重的"名歌手主题动机",表现了以萨科斯等十二位名歌手为代表的、尊严自恃的德国的市民形象。随后,长笛和双簧管依次在高音区奏出流丽抒情的旋律,表现了瓦尔特与叶娃的纯洁而真挚的爱情。以铜管乐器为主奏的辉煌的进行曲随后而至,描绘了名歌手们精神焕发的行进队列。后面还引用了许多歌剧中的动机,音乐极为丰富。最后在充满乐观情绪的高潮中结束。
《唐豪塞》序曲 一直是音乐会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以音乐叙述出全部故事梗概,李斯特把它称为"根据歌剧剧情而写的交响诗"。这个序曲以巡礼者大合唱的曲调开始,由弱变强,具有赞美歌和进行曲的体裁特点,旋律悠缓庄重,充满了虔诚、崇高的情绪,描绘了缓缓而行的罗马朝圣者的行列。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这部歌剧是瓦格纳的早期歌剧作品。作曲家放弃了那种时髦的、庞大而华丽的歌剧创作特征,在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交融中,创造出一个充满德国情调的浪漫主义的传奇故事。这部歌剧是他转向乐剧创作的起步,用他的话讲,“奠定了一种新的体裁的基础”。歌剧的序曲,以无涯无际的大海与桑塔的抒情形象为基础,构成一幅美妙的音画。一个年仅二十八岁的年轻艺术家,从这里跨出因袭模仿的范围,开始踏上自己在歌剧创作,特别是在歌剧交响化方面的重要一步。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以“伊索尔德”动机开始,这个动机的核心是全曲的第一个和弦,即匪夷所思的“特里斯坦和弦”,紧接着一个变形,即“特里斯坦”动机。这两个动机给整部歌剧定下了基调,它们主导着整部歌剧,不断再现、衍生变化,有时放纵、有时拘谨、有时悲伤、有时热烈,几乎无处不在但又难以捉摸,这是“爱之水”对主人公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产生作用后,使他们彼此相爱,却又无法将爱情兑现,那无限的渴望,只有经历劫难,甚至生死的轮回,才能成为最后的救赎。“爱的渴望”与“爱的实现”之间只有唯一的通路——死亡,这从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开始相爱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

EMI ISRC CN-A09-99-2268-00    瓦格纳歌剧序曲和前奏曲
CD1
1.(女武神) 女武神骑行
2.(众神的黄昏)黎明与齐格弗里德的莱茵之旅
3.(众神的黄昏)齐格弗里德之死和葬礼进行曲
4.(莱茵的黄金)众神走向圣堂
5.(齐格弗里德)森林低语
6.(女武神)沃坦告别和魔火音乐
CD2
1.(汤豪塞)序曲
2.(黎恩济) 序曲
3.(罗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
4.(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5.(纽伦堡的名歌手) 第一幕前奏曲
滕斯泰特Klaus Tenstedt l926德国指挥家,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钢琴与小提琴,毕业后在哈莱歌剧院任首席小提琴其后又担任这个剧院的合唱指挥。1954年后任卡尔•马克思剧院的首席,1958--1962年在德累斯顿歌剧院任指挥,l962--1971年任斯韦林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l971年到瑞士定居,1972年起任基尔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79年起任汉堡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常任指挥,l983年起住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滕斯泰特是典型德奥风格的指挥家,富有哲理性,逻辑思维强,对作品整体把握有相当的深度,在指挥中多有即兴发挥。滕斯泰特擅长指挥德奥后期浪漫主义作品,有“近代马勒作品指挥专家”的美誉,而他指挥的瓦格纳管弦乐也是最精彩的诠释。(摘自“音乐圣经”)

CD1:
1《爱情的禁令》序曲
2.《E小调交响曲》
3.《浮士德序曲》
4-8.魏森东克夫人歌曲集
9.黎恩济序曲
CD2:
1.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序曲
2.仙女序曲
3.致敬进行曲
4.帝国进行曲
5.齐格弗里德牧歌
本专辑收录部分wagner早期及上演率不算很高的作品,如cd1上的歌剧《爱情禁令》序曲,E大调交响曲等。开场的《爱情禁令》及其爆棚!而单乐章的E大调交响曲的演录则实属罕见。
CD2
则收录《哥伦布》、《仙女》序曲、两首进行曲及为我们耳熟能详的《齐格弗里德的牧歌》。
  4775445     華格納:序曲與前奏曲輯(原音再生系列)      貝姆&庫貝利克&約夫姆&卡拉揚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汤豪瑟序曲》
这张专辑从华格纳作品中,挑出最经典的段落,让爱乐者能轻易的感受到华格纳音乐里的美感,包括:《漂泊的荷兰人》序曲、《罗安格林》第一幕与第三幕前奏曲、《唐怀瑟》序曲(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齐格菲的牧歌》、《纽伦堡的名歌手》第一幕前奏曲(库贝利克指挥柏林爱乐)、《女武神》中〈女武神的骑行〉(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崔斯坦与伊索德》中第一幕前奏曲与〈伊索德的爱之死〉(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帕西法尔》前奏曲与〈耶稣受难日音乐〉(约夫姆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浮士德序曲》(哥德斯指挥邦贝格交响乐团)、《黎恩济》序曲(贝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1. 黎恩济序曲
2. 漂泊的荷兰人序曲
3. 汤豪瑟序曲
4. 汤豪瑟/之饮酒歌
5. 齐格弗里德牧歌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EMI CDM-7 69019 2
柏林爱乐 卡拉扬  华格纳序曲


UCCD-7083  华格纳:前奏曲与序曲集、苏提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4-18 09:30 PM 编辑 ]
2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5 18:38:17 | 只看该作者
门德尔松的《松下夜之梦》序曲
门德尔松 (1809-1847),德国作曲家,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18261829年在巴赫逝世后首次指挥《马太受难曲》,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尔的指挥家。他创作了《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几部重要的作品。1843年在莱比锡创办新音乐学院任院长。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飘渺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十七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门德尔松的代表作,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人们很容易混淆戏剧配曲《仲夏夜之梦》OP.61与《仲夏夜之梦序曲》 OP.21之区别。《仲夏夜之梦》 OP.61管弦乐曲,作于1812年,为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同名喜剧的配乐,同年10月在波茨坦首演。
而《仲夏夜之梦序曲》OP.21作于1826年,原为四手联弹钢琴曲。音乐构思源自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后改编为管弦乐曲,18296月圣约翰节在伦敦演出。该曲虽为独立的序曲,但1840年伦敦柯文特花园皇家剧院上演《仲夏夜之梦》时,曾以本曲作为开场音乐。十六年后,门德尔松写出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OP.61)共十二曲。其中引用了本曲的一些主题素材。柴可夫斯基曾称赞该曲是“一首令人惊奇的,充满灵感和诗意的新颖之作。”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由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在后来门德尔松所作的十二首《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中,也有一些非常著名的篇章,常被编为组曲演奏。这里选用了其中最为著名的两首:《夜曲(E大调)》和《婚礼进行曲》。
2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9:41:53 | 只看该作者
《芬格尔山洞序曲》(又名:赫布里底群岛序曲) OP.236管弦乐曲,作于1830年,1832年在伦敦做过修改。同年在伦敦柯文特花园皇家剧院举行的乐友协会音乐会上首演。门德尔松对首演的情况很满意,不过,在乐谱出版之前,他又三易其稿,直到1833年才出
版发行。出版时总谱上的标题是《芬格尔岩洞》,而乐队分谱则印着《赫布里底群岛》,现在这两个名称同时通行,不产生歧义。

        门德尔松在二十岁时离开柏林,游历欧洲,足迹远至那不勒斯、维也纳、巴黎、伦敦,沿途各国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滋养了他,归来之后便写出了很多作品,也正由于此,他的不多的几部交响作品里最优秀的几部都与这次旅行有关,其中包括第三交响曲《苏格兰》、第四交响曲《意大利》和序曲《芬格尔岩洞》。  

    《芬格尔岩洞》这首序曲又称作《赫布里底群岛》,是门德尔松1829年夏季在苏格兰远游至赫布里底群岛时开始构思的。这次游历,门德尔松没有急于把他在赫布里底获得的灵感写成完整的作品,他带着粗犷浪漫的心情继续旅行,直到一年多以后,才在罗马完成了序曲的第一稿。门德尔松对完成的手稿很不满意,他认为传统规范的音乐手法的运用妨害了音乐粗犷质朴的原始本性,他要求在音乐里保留鲸鱼油、海鸥和鱼肝油的腥味

    位于大不列颠岛北大西洋的赫布里底群岛地处苏格兰北部北高地外的西北沿海,分内赫布里底和外赫布里底两个群岛,包括五百多个岛屿。由四十多个主要岛屿和无数荒岛组成,分布着数万居民。这里地处高纬度地区,受北海寒流侵袭,气候寒冷。赫布里底群岛分布面积大,地形和航线复杂,早期海盗以这里为藏身的乐园,西欧和北欧航海民族早就对这片群岛有所认识,除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人以外,挪威
人、荷兰人、高卢人都在这里有早期活动。赫布里底地貌奇特,有许多奇绝的景观,门德尔松的序曲《芬格尔岩洞》描写的芬格尔岩洞就是突出的一处。其中斯塔法岛上以苏格兰民间传说中的英雄芬格尔的名字命名的岩洞,以其管状岩柱和悦耳的回声而闻名于世。洞高三十米,宽七十米。海浪冲击洞中岩石,会发出旋律般的音响,芬格尔洞是斯塔法岛上一大排洞穴奇景之一。斯塔法是古挪威语,意思是石柱。斯塔法岛上的洞穴中有天然形成的巨型石柱,石柱规则整齐,有如鬼斧神工。芬格尔洞在这些洞穴里最为著名。芬格尔洞纵深69米,宽12米,海水直通洞内,洞口高出海平面20米,洞内水深7.6米。洞里的石柱由红色、紫色、棕色的玄武岩构成,上面披挂着绿色和黄色的海生植物和苔藓,岩溶产生的白色石灰质点缀其上,洞顶上垂下黄色、红色、白色的钟乳石,海涛冲击下,洞内产生一阵阵轰鸣,阳光映入,色彩斑驳陆离。

      18297月,与门德尔松同游的旅伴卡尔·克林格曼用文字记录过进洞的经历:我们乘船驶去,紧贴着呼啸的大海攀登一个个石柱桩子进入芬格尔洞,其绿色无比的海水咆哮着涌入山洞,从没有见过比它更稀奇古怪的景象了。一根根石柱可以比做一架巨型管风琴,在黑暗中轰鸣,毫无意义地陈列在那里,孤零零地,里里外外都是灰蒙蒙汪洋一片。来自欧洲内陆的诗人克林格曼看来并不欣赏这荒凉的北方海洋,他写道:巍峨的高地和无际的大海除了产生威士忌、雾和糟糕的天气外,别无他物。而门德尔松却被苏格兰风光和芬格尔洞迷住了,他在这里盘桓很久,伫立在岩石上凝望大海,头脑中很快产生了一个音乐主题,这就是《芬格尔岩洞》序曲的前八个小节。
    有人问门德尔松的赫布里底群岛之行的感想,他说:“很难说清楚,不过用声音来表现的话,大体上是这样”说着就在钢琴上弹起来,就出现了该首序曲开头的主题,该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描绘了赫布里底群岛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在他给姐姐芳妮的信里写道:为了让你理解赫布里底群岛给我的印象之不凡,我脑子里出现了这个音乐……”接着他写了21 个小节的乐谱,这就成了序曲《芬格尔岩洞》的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的音型模仿涌浪起伏、潮进潮退,不加修饰,完全是对海的崇敬和仰慕。从此,一首出色的音乐会序曲诞生了。瓦格纳听过这首序曲后,称赞门德尔松是一个“第一流的风景画家”。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4-28 07:45 PM 编辑 ]

芬格尔山洞序曲.jpg (32.21 KB, 下载次数: 174)

芬格尔山洞序曲.jpg

芬格尔山洞序曲 B.jpg (32.14 KB, 下载次数: 166)

芬格尔山洞序曲 B.jpg

芬格尔山洞序曲 C.jpg (38.13 KB, 下载次数: 174)

芬格尔山洞序曲 C.jpg

芬格尔山洞序曲 D.JPG (31.32 KB, 下载次数: 156)

芬格尔山洞序曲 D.JPG

芬格尔山洞序曲 E.jpg (33.34 KB, 下载次数: 159)

芬格尔山洞序曲 E.jpg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9:46:47 | 只看该作者
转网文:门德尔松的《芬格尔岩洞》序曲是一种单乐章交响作品,又称做音乐会序曲。序曲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用作歌剧、清唱剧、舞剧的开始曲,起初只起到预示演出即将
开始,请观众注意的作用。到斯卡拉蒂的时代,序曲定型为快、慢、快的固定组成形式,称做意大利序曲,也叫做交响曲。事实上交响曲在维也纳乐派的音乐实践下
形成了完整的四个乐章形式后,还有人把这种交响曲称为:序曲。海顿的12伦敦交响曲在伦敦上演时就被称做序曲。18世纪中叶以后的古典序曲大多
采用奏鸣曲式的戏剧性结构,歌剧序曲起着预示剧情和引导听众进入戏剧的作用。到了19世纪,序曲开始脱离歌剧,形成单独演奏的音乐会序曲,浪漫派音乐家后
来把它发展成交响诗。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芬格尔岩洞》是这类体裁中第一个出现的,算是开了风气之先。

《芬格尔岩洞》序曲采用奏鸣曲式,全曲演奏下来约10分钟。音乐的第一主题就是前面提到过海浪拍击岩洞的固定音型,由大管、中提琴、大提琴奏出,反复出
;第二主题要平和自由得多,出现在大管和大提琴上;奏鸣曲的展开部是门德尔松反复修改的部分,大海在这里骚动不安,然后发展成汹涌的浪涛,经过激烈的冲
突,最后又回到安宁的潮声中去。音乐自始至终在描摹北方的大海,所以有人形容这首乐曲是一幅浪漫主义风景画。

近年来有一些介绍《芬格尔岩洞》序曲的文章,把这首序曲与爱尔兰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芬格尔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门德尔松的这段音乐有英雄史诗的意味,这
是缺乏根据,至少是牵强的。这种说法的逻辑过程如下:芬格尔是民间史诗中的英雄,他的儿子莪相(又译做奥西安)是吟唱诗人,他的诗歌记叙芬格尔的英雄事
迹,莪相诗歌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版,歌德读过莪相诗集,他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是莪相的崇拜者(歌德的小说中只写出维特读莪相,并未见得是崇拜
者),门德尔松是歌德家座上客,可能也受过歌德的启发,所以当他游览芬格尔洞时,联想到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业迹,于是推导出这首序曲中有英雄崇
拜的内容,也就有了现实意义。这个过程迂回的太遥远了,而且以主观测度做为导向,很难令人接受。门德尔松就是门德尔松,他无须用任何音乐以外的东西来装
饰。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762年前后出版的由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发现莪相的史诗,原来却是伪作,那里面把爱尔兰英雄都说成是苏格
兰人,曾激怒了爱尔兰学者。
    19世纪是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欧洲的文学、艺术、音乐全面进入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迷恋。在浪漫主义音
乐里,大自然景物不再是简单朴实地被描绘,而是音乐家获取灵感和力量的源泉,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亲缘关系,产生出无拘无束的艺术个性。
门德尔松的交响序曲《芬格尔岩洞》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音乐不仅描绘自然景物,更寄托着作曲家的主观抒情,而感情的抒发,又主要是个人化的,把握
住这一特点,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容。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5-1 22:18:06 | 只看该作者

英国指挥家、英国乐团、英国作曲家的得意演绎联姻之作——英国序曲


    这是极少出现在录音出版物的奇缺制作——《维多利亚音乐会序曲》,不过这个录音并不“发烧”。据闻这个公司的制作秉承平顺(庸)风格,在录制巴洛克音乐是还使用古乐器,因此听起来有点单薄。对于音响发烧友来说可能有点“不够过瘾”。

1.乔治.麦克法伦《追逐》序曲

2.皮尔逊《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

3. 萨利文《麦克白》序曲

4.科德《普洛斯佩罗》序曲

5.埃尔加《傅华萨》音乐会序曲

6.休伯特.帕里《传说的悲剧》序曲

7.亚历山大.麦肯齐《不列颠-航海》序曲

当代英国著名指挥家劳埃德.琼斯指挥英格兰北部爱乐乐团

作曲家简介:

乔治.麦克法伦  英国作曲家、教师。曾在皇家音乐学院、剑桥大学音乐系任教,1883年受封,最后几年双目失明后通过向秘书口授继续创作,作有12部歌剧、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8部交响曲等,1877年卒于伦敦。
皮尔逊.亨利.雨果1816年生于牛津,英国作曲家、教育家,任教于爱丁堡大学音乐系,作有数目不详的歌剧。
阿瑟.萨利文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管风琴家。1856年成为皇家音乐学院第一个获得门德尔松奖学金的学生。曾为话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配乐,作有多部轻歌剧,值得关注他的大提琴协奏曲、爱尔兰交响曲。
弗雷德里克.科德 英国作曲家、教师,就学与皇家音乐学园,创立了英国作曲家协会,1932年卒于伦敦。
爱德华.埃尔加 英国作曲家、指挥家,埃尔加是英国比较出名的音乐家,他也是多产作曲家,他的作品数量庞大,它的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协奏曲成为演奏家争相演绎的作品之一。《威仪堂堂进行曲》、《爱的致敬》、《夜之歌 晨之歌》更是耳熟能详的“金曲”。埃尔加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高雅脱俗的陈述与流行风格相结合。
休伯特.帕里 英国作曲家、教师、作家。1900-08年任牛津大学音乐教授,1898年受封爵士,1903年受封男爵。1918年卒于苏塞克斯的拉斯廷顿。
历山大.麦肯齐 苏格兰作曲家、小提琴家、指挥家、教师。就学于皇家音乐学园、宗德斯豪森音乐院,1888-1924年任皇家音乐学园园长,值得关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1935年卒于伦敦。
赫利俄斯(HELIOS)唱片公司英国唱片公司Hyperion Records Limited亥伯龙唱片公司的子公司Hyperion Records Limited亥伯龙唱片公司,成立1980年。Hyperion 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巨人的名字,是太阳神、月亮神和缪斯女神之父,中文又译作“许珀里翁”、“亥帕瑞恩”等。
    Hyperion 是一家追求全面的唱片公司,出版的曲目从12世纪一直到20世纪,并特别注意早期音乐,其中《维多利亚圣乐集》、蒙泰韦尔迪的圣歌、费奥里罗的小提琴协奏曲、谢泼德的宗教合唱曲、普赛尔的赞美诗与礼拜歌曲、亨德尔的神剧《约书亚》等,都有很高的品味。在古典和浪漫曲同方面,Hyperion 也筹划了很多大制作。如《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海顿交响曲全集》、《浪漫钢琴协奏曲集》、《李斯特钢琴曲全集》、《拉赫曼尼诺夫钢琴作品全集》、《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及交响乐的钢琴版全集》等,都令人瞩目,此外录制的福莱等人的室内乐作品也广受好评,尤其是31张CD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张张被评为“企鹅三星”。
    Hyperion 每年出版约 80 个品种CD,迄今已出版了约1000种唱片,其中20多张唱片被《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此外一些唱片还多次获得包括留声机唱片奖在内的多种国际唱片奖。
    Hyperion 作为一个唱片品牌,曾获得1996年度在法国嗄纳举办的 MIDEM 古典音乐比赛“最佳品牌”大奖。它还曾被誉为“不列颠最响亮的唱片品牌”。除 Hyperion 外,公司还有一个 Helios 商标(Helios,中译“赫利俄斯”,即太阳神,Hyperion 的儿子)。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5-1 10:30 PM 编辑 ]
30#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21:45:20 | 只看该作者
1786年生于奥尔登堡的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玛利亚.冯.韦伯在德国音乐史上是一个开拓者,他在格局方面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使歌剧完全摆脱意大利影响的束博,表明本国民间曲调形式怎样可供歌剧及其他体裁所用。韦伯作曲技术精湛在运用形式和技法对肖邦、李斯特、柏辽兹和马勒都有所启迪,德彪西说:韦伯管弦乐的音响,是从“对每件乐器有深入骨髓的了解而获得的”。韦伯的歌剧序曲经常被作为单独的管弦乐曲演奏和录音,他的序曲气势磅礴,特别《自由射手》(又名:魔弹射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是许多发烧友的“试机宝典”。
   《魔弹射手》(Der Freischütz, J. 277)
开始创作于1819年,1821年在柏林首演成功,直至今日,它仍是在歌剧舞台上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歌剧脚本是韦伯的朋友金特根据德国作家阿佩尔的故事集里关于恶毒猎人的古代民间传说改写而成。作者认为这部作品是他唯一完整的歌剧作品。
歌剧的故事情节是:青年猎人马克斯在一次射击初赛中失败了,他正为第二天的决赛发愁,因为如果继续失利,按照猎人的风俗习惯,他就不可能同自己的恋人阿迦特成婚。这时,一个已经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声名败落的猎人卡斯帕尔乘虚而入,他因为自己的死期将至而急于找个替身,便诱骗马克斯到鬼魂出没的狼谷炼制百发百中的弹。决赛开始了,马克斯的目标是从花丛中飞起的一只小白鸽,殊不知这是阿迦特的化身。一声枪响白鸽落地,奇迹出现了,智慧与公正的隐士用法术将马克斯的枪口移向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存心害人的卡斯帕尔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马克斯和阿迦特终于得救。剧本反映了善良与爱情战胜邪恶,光明战胜黑暗的主题。
在《魔弹射手》管弦乐序曲中,韦伯充分发挥了器乐的表现能力,把人们带入了神话般的境界。作品引子中的第一主题非常著名,由圆号吹出主旋律,呈现出大自然的幽静和谐的气氛,也体现了神话的色彩。后来又出现了阴森的主题、马克斯的咏叹调和阿迦特形象的主题,最后在强有力而辉煌的音乐中结束。
   《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 op.65, J. 260)
又称降D大调“华丽回旋曲”,作于1819年,原来是为他本人演奏而写的,后来由柏辽兹编配成管弦乐曲,使之名声大作。这首著名的标题钢琴舞曲,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最早的一例,韦伯用通俗易懂的音乐,描绘了绅士邀请女伴共舞和舞会中欢腾热烈的气氛,以及舞蹈结束时男女落座的情景。由于它本身就具有一种华丽的技巧和管弦乐效果,所以曾两次被改编为管弦乐曲(1841年由H.柏辽兹,1896年由F.魏恩加特纳)。这种把生活风俗性内容和舞蹈音乐结合起来的写法,为后来浪漫派作家写作标题性的钢琴舞曲提供了范例。
乐曲开始先由大提琴奏出彬彬有礼、温和热情的旋律,仿佛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士向女舞伴发出邀请,随后由单簧管奏出典雅轻松的旋律,表示女舞伴羞答答地表示了拒绝,这样的对话经过几次之后,女方终于点头同意。随后是欢乐的舞蹈场面,先是全乐队奏出情绪轩昂的圆舞曲,极快板,音乐粗犷而雄壮,紧接着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典雅和谐的旋律。经过一段飘逸的独奏舞曲之后,音乐描绘了急速的而又令人眼花缭乱的舞蹈场面,舞会达到了高潮。随后,一切全都安静下来,舞蹈结束了,接着就是尾声,这是开头一段的简略重复,表明在兴尽舞歇之际,这对青年男女殷切地相互致意。
   《三个平托斯》(Die Drei Pintos, J. Anh.5)
是在韦伯过世60多年后,他的孙子向马勒(Gustav Mahler)呈示一份他祖父留下来的完全残缺不全的喜歌剧手稿,希望马勒能据以将之续完,马勒接下了这个挑战,经过反复研究这些手稿之后,感到兴趣与日倍增,再经过半年对这部歌剧进行修订、编写,于1888年在莱比锡成功地指挥了这出歌剧的首演,自此以后这部作品演遍了德国。
后来马勒在维也纳也再将之搬演,同样受欢迎。由于这出歌剧的首演异常成功,带携了马勒也声名大噪,并使他获得了一个固定收入的职位——他被贝尼兹基男爵(Baron Fanz Von Banicoky)聘为布达佩斯歌剧院的音乐总指挥,任期十年。贝尼兹看重马勒,希望通过马勒之能来挽救日益枯萎的布达佩斯歌剧院。
   《奥伯龙》(Oberon, J. 306)
是韦伯最后一部歌剧。创作于1826年,同年韦伯过世,从此这部作品石沉大海。该剧的脚本是当时一位无足轻重的小诗人J.P.普兰切创作的英语剧本。剧中描写众仙之王奥伯龙和仙后蒂塔尼娅争吵后,找到一个获罪的骑士到东方经历了种种荒诞的冒险和爱情纠葛,最后骑士和他的情人在魔法号角下脱险,奥伯龙和仙后和好如初,骑士也被赦免,双双爱情大团圆。这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传奇,在伦敦上演时受到欢迎。歌剧的结构松散,音乐缺乏内在的统一和连贯性,更像一部戏剧配乐。但是序曲写得概括、生动,继承了《魔弹射手》和《欧丽安特》(Euryanthe J. 291)的传统,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
韦伯选用德国民间故事,且采用新鲜的音乐语言,建立了与内容相适应的表现手法,集民族特征与浪漫主义色彩于歌剧之中,把德国的歌剧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艺术风格直接影响之后的欧洲歌剧。可以说,韦伯的天才所获得的充分的收获并不只在他自己的歌剧作品里,而在瓦格纳的歌剧和乐剧里。作为德国歌剧的开山鼻祖,此前他继承的是莫扎特和贝多芬歌剧创作的传统,韦伯是浪漫派的建立者,在他之后瓦格纳把这一派发展到了最高峰。

    DG 453 486-2
1-4《音乐会曲》(为钢琴与管弦乐团)
5.
《魔弹射手》序曲
6.《阿布·哈珊》序曲
7.《奥伯龙》序曲
8.《幽灵主宰》序曲
9.《邀舞》华丽回旋曲
10《三个平托斯》序曲
11.《欧丽安特》序曲
俄罗斯国家管弦乐团∕钢琴∕普涅特涅夫

DG 469 693-2
韦伯《自由射手》序曲、《奥伯龙》序曲、《第一单簧管协奏曲》、《欧利安特》序曲、《阿布.哈森》序曲、《宝仕.奥莎》序曲、《欢乐序曲》、库贝利克指挥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柏林爱乐乐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3:36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