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例如我们在网络上花钱买了一个192kHz/24bit的档案,以消费者角度,当然希望所有装置都能播放,无论是PC、NAS、手机、USB随身碟…等统统都可以播,爱怎么听就怎么听,有最大的利用率。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常常有困难,例如手机不支持192kHz,那么这个买来的档案就只能在家里使用了,无法跟着手机带出门。而MQA不同,无论你的设备条件如何,它统统都可以播放,可以归纳出以下四种播放状况。
No decode:就是你的播放环境(包含软件和硬件)完全没有译码MQA的能力,没关系,一样能播放MQA档案,不过只能辨识成最低规格。举例来说,使用一个不具备MQA译码能力的软件或播放器,播放一个192kHz/24bit的MQA编码档案,就会得到48kHz的声音效果。前面说过,虽然无法展现MQA的全部实力,不能算是Hi-Res,但最少也有「CD等级」,对许多人来说「CD等级」已经足够提供够水平的声音了。不过要留意一点,就是设备支持的档案「格式」要对应,例如某个MQA编码的档案,其格式为FLAC,那么你的播放设备自然要支持FLAC格式,如果连这点都办不到,自然就不能播放了。
MQA Core:简单说,当采用能对应MQA的「软件」播放时(软件译码),能让MQA音频展开(unfold)第一层折迭,例如在计算机端采用Tidal HiFi、Audirvana或Roon这些支持MQA的软件,就可以展开MQA的第一层折迭,其分辨率最高不超过96kHz/24bit或88.2kHz/24bit。例如,你用Tidal HiFi播放一个原始编码为192kHz/24bit的MQA档案,最终播放出来的效果会是96kHz/24bit,而这种展开MQA第一层折迭之后输出的音讯,也被称为MQA Core。
Full Decoder:如果是采用能对应MQA的「硬件」装置播放(硬件译码),除了能将音频做第一层展开(Origami unfold to Core),接着还进行更多层的展开,和各种相关处理,最终展现出最完整的MQA效果,展现音频的最佳分辨率。例如,你采用具备高级MQA译码能力的硬件装置,播放一个原始编码为352.8kHz/24bit的MQA档案,最终播放出来的效果就会是352.8kHz/24bit,不打折,而此时就是MQA最佳的播放状态,声音质感也是最佳的。
那如果PC端的「播放软件」和USB DAC这类的「硬件」两个环节都具备MQA译码能力呢?那么就会有两种译码方式,第一种,是由播放软件进行第一层展开,再交由USB DAC进行后续译码。第二种,是直接交由后端的USB DAC进行硬件译码。以TIDAL播放软件为例,其选单中就可以设定「Pass through MQA」,就是将音讯直接交由USB DAC来进行译码,如果搭配的USB DAC具备优秀的硬件译码能力时,这个选项将可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MQA Renderer:这个比较特别,可以算是比较轻济、轻量的MQA解决方案(low cost, lightweight solution)。简单说,就是运用于小型或行动型装置上,可以进行MQA译码,不过其最高分辨率会受限于装置的译码能力,而且不支持MQA串流。另外,就是它只能对应单一或少量的讯号格式输入,例如audioquest DragonFly就是典型,它能解码MQA,只有单一输入,而且不支持MQA串流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