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器乐表现。前面说过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是照妖镜,这个无伴奏鼎鼎大名,只要是玩小提琴的或听古典的都绕不过这个槛,海菲茨、帕尔曼、格鲁米欧、谢林等等众多大师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版本之争其实也是演奏风格、技巧和音乐理解的差异,单乐器更容易让人分别这种差异性,因此,无论是7把名琴还是15把,要分辨每把琴的不同音色,选择无伴奏无疑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印象中还有一些发烧线材的测试谍,选择的也是无伴奏。这里选择的是亚伦.洛桑,得益于更佳的录音技术和独特的现场处理,录音实在太棒了,小提琴的质感和形体一流,1741年瓜奈里的音色带着一丝丝甜味,不至于让人听起来牙后根紧张,同时,能轻易辨别器材更换后的差异。加入魔方后,最大的变化是细节,还是细节,音色还是一致的,声音也不会变的更甜或者添加什么味道,增加的是擦弦的摩擦感,高把位高频转换的柔顺度、弱音转换的微动态,还有整体清澈透明、行云流水的流畅性;而更换AP2界面,最大的变化是解析度,小提琴变的更加幼细,高把位提琴的亮度会稍稍弱化,同样是顺滑并且更加柔和(这个真的有点出乎意外),同时泛音会变的更加悠长,增加了甜美感和更多的水份;换上GT2 USB线,最大的变化是能量感,小提琴琴弦加粗了,拨弦弹跳的更为有力,揉弦的动作幅度更大,乐感灵动稍稍减弱,但更加严肃和工整。
大提琴独特的音色、低沉的基调,往往会比小提琴更具情绪化。年轻的威廉和老辣的斯达克,演绎的摩西变奏曲,风格迥异,录音上前者音色甜美、堂音丰富,后者朴素真实、质感逼人。威廉的大提琴更像中提琴,形体不大,深远的背景,会拉开与听者的距离,突出音色的细腻表现和氛围的营造;斯塔克的大提琴,中高段的表现比琴腔形体更为突出,强烈对比的情绪表达的更为浓郁,更加贴近原作品的意境。加入魔方后,威廉的大提琴,甜美的音色会稍为减弱,增加了一些波动和起伏,优雅、恬静的气质更加突出,清晰的呼吸声是夜晚沉思中的一支箭牌香烟;斯塔克的大提琴,粗颗粒的质感会转变成泛音弥散的痒痒挠,声音呈现更为逼真的空气感,中高段的擦弦,能清晰的听到到弓毛摩擦的物理声响,呼吸声更为沉重,是一支散发浓浓烟草味的古巴雪茄。再去听听穆特和费雷德曼的《流浪者之歌》,会听到相类似的风格差异,穿着体面优雅的穆特呈现的是甜美的音色和细腻的情感,相比较下的费雷德曼更像街头的流浪乐手,驻足的听者,听到的不仅仅是音乐还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如果觉得斯塔克的大提琴缺少木头味,缺少大提琴庞大的琴腔共鸣,可以切换到《皇帝位》后面的几段乐器录音,其中,大提琴手没有大师级的演绎,但大提琴的形体表现绝对是大师级的,大提琴稳稳的扎在地板,琴腔共鸣带来的浓郁味道弥散整个空间,低频的能量感感觉让舞台地板也产生了共鸣。再去听听萨克斯,会感觉到金属乐器特有的光泽度,声音不会特别亮,但穿透力十足,乐手换气、运气的细节能感受到喉头的动作,会让人感觉声音结像相当的结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