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听了足足2个小时,才找到昨晚'完美'的状态。看来,老烧们说的,机器起码预热半个小时才能听,有一定道理。刚问了,yavis兄弟,他给试听的居然是比终极版2号还高级的线材。张老师给的2条CC 线,也才开听不到20小时。看来,这些线材还需要一个稳定期。
现在在听童丽那张《渭城曲》专辑,用PMC听童丽,居然听到了质感和情感兼有的“胆味”,这还是PMC吗?我有点担心了。但这声音太迷人了。想起黑钻群里的网友说的话:别听童丽,听多了,下半身会BU举
刚才,用已经解体过的麦景图,直接插到美插上,替换西电电源线,只听了一曲《六月茉莉》,一开声,钢琴声就不对了,晶莹剔透,弹跳有力,顺阶滑落的声音有了变化,少了一点通透,少了一点灵气,弹力弱了几分,接着人声,童丽仿佛转了一个身,回到了后场,安静的站在了书柜中央,略带呆板的吟唱,那种从容,起伏的吐气,诱惑的声线,那种喉间的肉感,那种近距离的触摸感,没有了,中间童丽的对白感觉尤为明显,而最后极高音的滑音,也没原来那么清晰和灵动了。这首是听完麦景图,立马换上MS滤波上的西电线,对比试听了。感觉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类试听,需要机器和线材都有足够热身的时间,再去试听,就能听出比随意插拔对比试听,听出更多的细节。
想起前2天,曾经用CC的入门维特线,接在解码上,听童丽,人声到高音部分,居然觉得有2个声音。后来,从AV199查到,一些线材,高音会出现“分叉”,估计是线材还不稳定的情况。从这个细节可以看的出来,整套系统解析力上了一个很高的台阶。高解析是声音通透,听感愉悦的动力,但同是又一直是音乐感的杀手,过于HIFI感,让人会分散注意力。因此,三大件确定后,细微的调整,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从中体味细微的变化和提升。
前提,就是让器材在一个相对公平和好的状态去对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