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塞美 Ernest Ansermet 1883--1969
瑞士指挥家,先在巴黎大学攻读数学,毕业后任洛桑大学数学教授,同时钻研音乐,当时的音乐教师是布鲁赫。1912年在蒙特勒的库萨尔任指挥,1915年任日内瓦市立交响乐团指挥,兼任贾吉列夫的俄罗斯芭蕾舞团指挥,1918年组建了罗曼德管弦乐团,自任首席,这以后一直致力于对这支乐团的培养。安塞美擅长于表现管弦乐的色彩感与明暗对比,他与他的罗曼德乐团以诠释舞剧作品而闻名,他被称之为“管弦乐魔法师”和“芭蕾音乐之神”。安塞美最优秀的作品是他指挥的俄罗斯和法国舞剧的作品。
15、鲍尔特 Adrian Boult 1889--1983
英国指挥家,就学于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音乐进修班。1912—1913年进莱比锡音乐学院,随尼基什学指挥。1919年回国任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并开始广泛的演奏活动。1924—1930年任伯明翰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0年起在BBC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50年起任伦敦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并担任许多著名乐团的客座。60年代后,重回皇家音乐学院任教授。鲍尔特与埃尔加、霍尔斯特、沃恩•威廉斯是密友,诠释他们的作品与英国现代作品具有当然的权威性。
16、E.克莱伯 Erich Kleiber 1890--1956
奥地利指挥家,C.克莱伯的父亲,出生于维也纳,幼年移居到布拉格,早年曾在布拉格音乐学院学钢琴、管风琴和指挥,毕业后,1912年任施姆塔特宫廷剧院指挥,1922—1923年在曼海姆歌剧院担任指挥,1923—1935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1935年因兴德米特遭纳粹迫害而愤然辞职,移居南美,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哥隆剧院首席,1943—1947年又担任古巴哈瓦那爱乐乐团指挥。二战结束后回欧洲,1950年任科文特花园剧院定期指挥,1954年回柏林国家歌剧院,再担任音乐指导。E.克莱伯被认为是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和贝尔格歌剧作品的杰出诠释者,他领导的柏林德国歌剧院在30年代达到了极高的世界声誉。同时,他指挥贝多芬、舒伯特等人的管弦乐也有极高的声誉,被称为“精巧细致的管弦乐指挥专家”。
18、伯姆 Karl Bohm 1894—1981
奥地利指挥家,其父是德国血统的律师,母亲是一位法国籍妇女,父母都是瓦格纳的崇拜者。他先在家乡格拉茨大学学法律,后入维也纳音乐学院随门迪切夫斯基学习。1916年起在格拉茨市立歌剧院任见习指挥,1917年正式首次登台,1920年仅26岁就指挥了《罗恿格林》。1921年布鲁诺•瓦尔特推荐他任慕尼黑歌剧院指挥,他受布鲁诺•瓦尔特指点,在达姆斯塔特、汉堡、德累斯顿歌剧院的演出中积累了大量处理歌剧的经验。1932年,他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巨大成功,从此而成为权威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1942年被聘为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指导、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44年因故离开,1954年又成为重建后的维也纳歌剧院音乐指导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常任指挥。1964年,奥地利政府授予他“奥地利音乐总指导”称号;197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授予他“终身名誉指挥”。他也是萨尔茨堡和拜罗伊特音乐节的主要音乐指导之一。伯姆的指挥风格追求严谨、端庄、自然、质朴和深邃,追求细腻、高雅的意境与气质的结合,在结构上追求理性,在意境上追求温文尔雅,而又有一种精致的净化。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的气质能达到完美的结合,他的最突出的作品全是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结晶。伯姆的细腻风格适合于对类似莫扎特、舒伯特作品的表达。他的指挥范围主要是德奥作品,而其中最精华者是莫扎特与舒伯特的作品,他处理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在其神秘性的揭示上很具功力,但对瓦格纳的解读,从气质上就显孱弱。
19、菲德勒 Arthur Fiedler 1894—1979
美国指挥家,初随父亲学小提琴,其父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小提琴演奏家,后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拜赫斯为师学小提琴。1914回美国后入波士顿交响乐团,任小提琴演奏员。1925年筹建一个25人组成的菲德勒小交响乐队,自任指挥并首次登台。1930年,从波士顿交响乐团选择部分团员,组成波士顿通俗乐团,专门演奏通俗的管弦乐小品,该乐团1930年5月7日首演后,每年夏季都要演出10个星期,菲德勒一生都在致力于这种严肃音乐的推广与普及。他指挥的管弦乐小品强调节奏感,其录制的《华抄协奏曲》和格什文的《董色狂想曲》、《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有权威性,《大峡谷》受到佳评,而他指挥的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抒情性虽不能与卡拉扬统帅的柏林爱乐乐团媲美,倒也在节奏处理上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