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马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央音乐学院某副院长对欣赏音乐的一些观点(记忆节转)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4-16 00:18:40 | 只看该作者
必须重申一下:听音乐,首先是一个爱好。
    音乐确实有内涵,正如yudeanwu兄所说的。“音乐无需听懂”这种说法,其实就是一种鼓励和引导。
    为什么那个音乐教授提倡“音乐无需听懂”,而我和情迷版主也一直强调不要带着心里压力去听?主要还是普通听众一看到“内涵”这两个字就想得非常深奥,于是往往会走极端。他们总觉得听古典就是听“高深”,一段旋律必定有其要表达的确切意思或描述的事件,简而言之就是“把音乐当是文章去看待”。但音乐内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而情感不可量化且因人而异,哪里会有“这段旋律就是这个意思”这回事呢?音乐要传达的,无非就是喜、怒、哀、乐,以及听感上是清新还是厚重、温柔还是激烈、压抑还是辽远等等感性元素,除非是带有音画性质的标题作品(注意,这里有“音画性质”和“标题作品”两个限制语。这类作品都很晚,在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早期和中期几乎没有,连《蓝色多瑙河》严格来说也不能归于此类。而且这类作品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理解)。当这些感性元素让一个人接受了或者产生共鸣了,就可以说他对这首音乐作品产生了兴趣或者至少是好感。
12#
发表于 2010-4-16 00:20:42 | 只看该作者
好了,现在来谈谈所谓的“听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解释:当你接受了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观点,这就叫“听懂”。此外,这个总结并不是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说喜欢听歌的,听得多就不会仅仅是听个响,而是会有自己的评价说这个唱得好、那个唱得不好,或者这个曲子好、那个曲子不好。如果要他回答为什么如此评价,一个“因为更有味道”的回答就足够说明问题。可能有人会反驳说没回答出是什么样的味道,但请认真地想想:如果这个味道能用语言完全准确地表达,那么音乐为何经久不衰?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能用语言直接说出来的都不是精髓”。其实,冥冥中,“听懂”存在于很多人的心底,普通听众都妄自菲薄了。所以,我在初哥面前一直是说一半不说一半地强调“一支旋律,从不喜欢听到喜欢,就是听懂了”。
13#
发表于 2010-4-16 00:21:58 | 只看该作者
再来说说音乐结构问题。节奏,还有什么什么板、什么什么调这些,其实是音乐的表现手法。就像写文章中的类比、排比、隐豫、双关等等。读文章可以看故事、可以看作者不知不觉中渗入其里的感悟、也可以看文章中如何技巧高超地使用各种手法去正确表达要说的内容,这是三种不同的欣赏。同样,听音乐也有类似的、分别对应着的三种欣赏角度。不管是文章还是音乐,创作手法始终要为内容服务。没有内容,手法和技巧毫无意义。我们听音乐结构,在惊叹作曲家的想象力、控制力之外,是不能够脱离旋律和情感的。以我自己来说,当我了解了音乐结构之后,就是对欣赏旋律美的回归。只不过,在了解织体结构的条件下,旋律还有另一种美。这些都和读文章是道理相通的。

[ 本帖最后由 flightjinn 于 2010-4-16 12:23 AM 编辑 ]
14#
发表于 2010-4-16 08:26:38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学习了
15#
发表于 2010-4-16 09:31:12 | 只看该作者
FIGHTJIN对古典音乐欣赏的讲解很深入、很到位呀,赞一个!
16#
发表于 2010-4-16 09:49: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lightjinn 于 2010-4-16 12:20 AM 发表
好了,现在来谈谈所谓的“听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解释:当你接受了的作品积累到一定数量,并从中总结出一套系统的观点,这就叫“听懂”。此外,这个总结并不是一定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说喜欢听歌的,听得多 ...

好一个“因为更有味道”!这道出了对音乐的理解因人而异,即使是音乐家、指挥家,对同一部作品就有不同的理解,许多指挥家对音乐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就是因应指挥家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伟大的指挥家哈农库特选择不得不离开维也纳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不喜欢吐字先于小节开始,那听上去就像弱拍”的演绎方法,并说:“在维也纳。人们自以为是莫扎特的代言人,可不管是它的哪部作品,都演得一板一眼,乐句被蒙上了浓郁的悲剧氛围”。音乐界对海菲兹演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直存在分歧,“反对派”认为海菲兹的速度太快了,失去了美感。但资料反映:海菲兹当时是完全按照贝多芬乐谱的提示演奏的。因此,不要拘泥于谁对作品的理解才“正确”,随便聆听是个人喜好,深究作品本身是聆听音乐的更高层次。就像有人喜欢漫步田野幽径,有人喜欢登高望远,这仅仅是不同的喜好和层次。“因为更有味道”是提倡爱乐者进入了古典音乐“殿堂”后有兴趣就深究一下古典音乐的历史、乐理,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聆听音乐还有一个“尽在不言中”、“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现象,这仅仅是个人的内心感悟。个人的当时情感、人生经历不同,感悟就不同。
17#
发表于 2010-4-16 09:52:10 | 只看该作者
听F兄一席话,倍感F兄的理性、理智、严谨,我等真的要好好学习。
18#
发表于 2010-4-16 12:11:09 | 只看该作者
引用我在昌业音响论坛的观点:“技法和理论更多是对创作的一种辅助手段,掌握着在表述音乐手段或者描述方面会有所帮助。但根本还是要你的音乐能够打动别人的心灵。对于赏乐者来说未必需要懂得这么多理论和技法。要的只是感觉。所以我以为那个教授说的基本在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前两年新出的《刘三姐》小提琴协奏曲,我个人以为,尽管这个协奏曲用了很多技巧和手法去表现音乐的内容。但因为抛弃了最容易感动观众的主旋律和音乐情感,而过于注重音乐作曲技巧及小提琴的演绎技术手法。使得该协奏曲让一般人听不懂是啥,想表现啥。相比只是以简单,通俗易懂的基于越剧曲调为主创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来说。很容易弄清啥是真正的听懂。什么是真正的美。

所谓的理论和技巧基本上是辅助手段。是为了强化表现力和表达力。如果一件事物的基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不美的话,无论后面技巧,理论水平多好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如果基本属性和本质属性的美做好了。那技巧和理论的美则是锦上添花。
19#
发表于 2010-4-16 13:04:56 | 只看该作者
F兄讲的非常到位,学习了
20#
发表于 2010-4-16 14:15:35 | 只看该作者
首先还是从听感上去熟悉,知道自己喜欢的类型,从而走入音乐欣赏的大门,基础知识的了解,自然会加深你对作品的理解,增加欣赏的趣味,实际上这位教授所说的意思应该是,音乐是广阔无边的,我开始听音乐的时候是不看乐评的,是因为怕自己失去了对音乐的主观印象,但是后来开始看了,这是因为我感觉自己已经不那么容易受到干扰了,那么听听别人的评论,对自己是一个提高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9:4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