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zmal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梁祝大家觉得哪个版本比较好,谈谈梁祝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09-5-19 10:18:06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马可波罗公司的吕思清版本
12#
发表于 2009-5-19 10:34:45 | 只看该作者
我最先购买和欣赏的是BMG出品的俞丽拿演奏小提琴版本,近两年下载了孔朝晖、西崎崇子、吕思清、薛伟、盛中国、刘云志几位演奏家的版本,其中我个人觉得演绎最到位的是俞丽拿、吕思清,其余各位都各有千秋。
13#
发表于 2009-5-19 10:38:13 | 只看该作者

转贴“【豆豆原创乐评】试听五个版本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俞丽拿、盛中国篇”

豆豆近来对《梁祝》十分着迷。这首家喻户晓的小提琴协奏曲由何占豪、陈纲先生根据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协奏曲完美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素材与乐器之美,深情婉转处,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所以,豆豆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先后找寻了俞丽拿、盛中国、薛伟、吕思清和日本演奏家西崎崇子的五个版本,从音乐性、录音效果、思想性和演奏风格等方面静心对比聆听,收获颇丰。虽然豆豆的器材仅是入门中的入门级别,上不得大雅之堂,但是对比之下,各位演奏家表达的音乐语言各有千秋,音乐气质历历在目,却也让豆豆心潮澎湃,赞叹不已!

一、俞丽拿


  


说起《梁祝》,就一定和俞丽拿这个名字有关。1959年,其时年仅18岁的俞丽拿担纲了《梁祝》首演时的小提琴独奏,从此名垂中国音乐史册。数十年来,俞丽拿作为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演奏了无数次《梁祝》,以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而著称。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度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而1996年由BMG所灌录的这个版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担任协奏的是英国BBC管弦乐团,指挥则是俞丽拿的爱子,优秀的钢琴家兼指挥家李坚。


俞丽拿BMG版的梁祝,录音效果出色,协奏与独奏的对话相得益彰,乐曲表达的故事性和画面感十足。在豆豆听来,这是五个版本中最靠近越剧式的悲剧风格的演奏。其协奏部分虽然由国外乐团演绎,但在李坚的指挥下充分表达了凝重深沉的东方式思维。不仅如此,俞丽拿在独奏部分的技巧并非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充满女性气质的”柔弱与敏感,正相反,她的技巧运用是所有五个版本中最质朴无华的。虽然没有太多的揉弦、跳弓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华彩,但这个版本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在豆豆听来,却是站在了历史的高度,去演绎礼教和爱情的严厉冲突,豆豆认为,俞丽拿是完美运用了女性的视角、以中性而大气的演奏技巧,准确表达出了追求永恒爱情的决心。

二、盛中国



“中国的梅纽因”盛中国,据称是演奏和录制《梁祝》次数最多的演奏家。毫无疑问,和他的名字一样,盛中国是当今最负盛名的中国小提琴演奏家。豆豆听的这个版本,是盛中国担任独奏、著名的指挥家李德伦先生指挥中央交响乐团共同完成,是一部纯粹的“中式作品”。

在豆豆听来,此版本并不够“发烧”,整个录音的音场偏后,略窄,给人一种舞台深处的感觉,协奏部分在“抗婚”一段的爆棚力度与其余几个版本对比明显稍弱,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收藏价值!甚至有很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始终认为这就是《梁祝》最具代表性的演奏。豆豆发现盛中国演奏的梁祝,在这次的对比中是时间最长的版本,达到了25分40秒,比薛伟的演奏要长了近两分钟。有趣的是,盛中国作为男性演奏家,与俞丽拿相比,却更多使用了滑音、琶音、揉弦等方式,在缠绵悱恻的“相会”和“化蝶”两个乐章中,用带有女性般敏感的音乐语言,从容不迫地表达出了爱情的美好和现实的无情。其思想性和悲剧性,细心揣摩之下,竟然带有电影蒙太奇的效果,在五个版本中确属出类拔萃,难怪有那么多资深爱家将之作为首选版本!在盛中国的儒雅动人演奏中,在国乐嚣板的紧密敲击中,在若隐若现的长笛声中,豆豆分明听到了源自原创者、演奏者和男女主角心中那一种深深的叹息……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薛伟、吕思清篇”)

14#
发表于 2009-5-19 10:39:53 | 只看该作者

转贴“【豆豆原创乐评】试听五个版本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薛伟、吕思清篇”

三、薛伟




薛伟有可能是目前国际乐坛上名声最响、也可能是与世界级乐团合作过的最多的中国当代小提琴演奏家。他曾举行过上千场音乐会,与如伦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爱乐乐团、BBC交响乐团以及英国室内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芬兰广播交响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莫斯科国家交响乐团等乐团合作,曾在欧美及远东地区巡回演出,好评如潮。

薛伟先后为ASV、RCA、HUGO、BMG、EMI等知名唱片品牌录制了大量专集。他获得过"美国唱片月奖"头奖;英国"古典唱片奖"头奖;香港"CD天地唱片月奖"头奖;他与世界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等四名艺术大师共获"大不列颠古典音乐家最佳唱片奖"。薛伟的多张唱片都曾被英国《企鹅唱片经典》、《唱片指南》评为"三星带花"。

豆豆选择薛伟演奏的《梁祝》来自《激琴之舞Vol.3》,由艾弗.波顿(Ivor Bolton)指挥,柏林交响乐团协奏。录音师是德国人Wolfgang Cottshlil,录音地点选在了柏林大教堂。在豆豆听来,这张录制于1990年的CD,薛伟的独奏技巧纯熟而华丽、协奏部分的音效惊人,爆棚而激情四射,录音效果在这五个版本中也属顶尖水平。尤其是协奏部分的长笛、竖琴和弦乐部分,音色通透而平衡,质感强烈,音场开阔,气势不凡。在五个版本中,这是最“发烧”的一张CD。不仅如此,薛伟演奏时用的小提琴,是一把制造于1722年价值200万美元的斯特拉迪瓦里,是安东尼奥.斯特拉迪瓦里黄金时期的作品,也是世界上仅存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中的精品之一。所以,这五个版本中,仅从小提琴的音色和音量来说,这个版本也是最优秀、最能体现提琴音色之美的。

但在豆豆听来这一版本的《梁祝》,却是这次对比中最“西洋化”的梁祝,除了乐曲固有的东方旋律,你很难听出这是一个中国人在演奏,按照俗气一点的说法就是:你很难在演奏中听到那种关于东方爱情的“忧伤的味道”。

豆豆的这个观点并不含贬义,但豆豆觉得,可能1990年的薛伟,还是风头正劲的青年,就像初涉江湖的武林高手,醉心于钻研剑招的华美和威力,专注于在江湖上扬名立万,急于获得主流评论界的认可,但当时还未达到“心中有剑”的东方式的高妙境界。

近年来豆豆曾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多次看到薛伟先生的演奏,包括他现场演奏的《梁祝》。客观地说,在这些演奏中,薛伟已经越来越专注于技巧和精神的和谐,越来越靠近“大师”的水准,其音乐性和思想性,也远远超过他1990年录制的这张CD。

开卷有益,“开声”岂非也是如此?豆豆虽然并不是非常欣赏薛伟1990版本的《梁祝》,第一乐章的个别音准甚至还有偏差,但这并不妨碍豆豆对这位中央音乐学院的专职音乐教授的喜爱和尊敬。


四、吕思清




吕思清是这次对比中最年轻的演奏家,1969年出生的他,曾是第一位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赛金奖的东方人。才华横溢的吕思清也曾和多个世界著名的乐团合作,在年轻一代演奏家中,吕思清的成熟和激情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豆豆听的这个版本是1997年吕思清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演奏的版本,在所有五个版本中,豆豆认为他的演奏是最富有激情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吕思清1997版的演奏中,能听出演奏家在演奏过程中刻意追求的一种“大场面”,这种大场面首先体现在独奏技术上,即“技巧看似平凡,但实际上非常困难,首先是音准,柔美的旋律线条容不得一丝偏差,屈就五声音阶的写法及和弦指法非常别扭,再加上仿人声唱腔的滑音,仿筝的琶音等,高超的技术是拉好“梁祝”的首要条件,当然五声音阶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在协奏部分的控制上,吕思清在唱片扉页中说:“乐队部份困难也是很大,作品本身(从西方音乐的角度来看,豆豆注)比较单薄,稍有失衡就会破坏乐曲的唯美,所以独奏与指挥最大限度的沟通及指挥对中式乐句的掌握力是至关重要。至于此曲的音乐表现,常有这么一种说法即女性演奏家的《梁祝》比较能表现出祝英台这个女性的细腻及思想感情。对此我很同意。”

吕思清同时又做了进一步分析,他认为表现女性的柔情并非这协奏曲的全部,若过份侧重这方面整体演出就流于轻音乐化。而应以宏观角度看“梁祝”,其音乐的高潮部分则更具壮烈感。

所以,用心体会吕思清演绎,我们不难听出其重点是“崇尚一种大气魄、大景观、大视野,以此大力揭示梁、祝这两位悲剧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悼歌,藉此反映万花筒似的现代生活,祝祷人们珍视在自由天地翱翔的爱情……。”豆豆听来,吕思清的演奏激情四射,尤其是在“抗婚”这一乐章,最为激烈。你能清晰地感受到礼教和自由的冲突充满了另类的杀伐之气,这种气氛对整个故事的悲剧性和主人公宿命的烘托,是五个版本中最为突出的!

不得不承认,吕思清的1997上海版《梁祝》是豆豆非常欣赏的版本,不仅是因为这是另一个“纯中国”作品,独奏与协奏部分都有原汁原味的东方式音乐元素,而且因为年轻的音乐家绝不采取中庸之道,他把大悲大喜都推到了极点。在速度、力度、段落的处理上明显加强了对比,以增强其歌颂忠贞爱情,控诉封建残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使演奏能达到深情处细腻委婉,缠绵悱恻,激愤处掷地有声,坚决有力。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本文第三部分“西崎崇子与总结篇”)
15#
发表于 2009-5-19 10:45:04 | 只看该作者

【豆豆原创乐评】试听五个版本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之西崎崇子、总结篇

五、西崎崇子



日本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演奏的《梁祝》,是这次对比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版本。该版本录制于1978年,指挥家林克昌率领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担任协奏。数十年来,西崎崇子的演奏一直被誉为梁祝的优秀唱片录音版本之一。而对港、澳、台同胞等大陆以外地区的听众来说,这张《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唱片更是具里程碑意义的版本,因为在八十年代初期,大部份爱乐者都是透过此版录音认识《梁祝》的。这张唱片不但赢得了当时的香港金唱片奖,在两岸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的销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二十白金(200万张)!演奏家本人亦曾因在国际上推广中国音乐所作的贡献,而获得中国太平洋音响公司专门为她颁发的“金小提琴奖”。

西崎崇子成名于1967年,当年在黎文特利特国际比赛中,西崎崇子荣获亚军,冠军就是现今名满天下的以色列小提琴大师帕尔曼。不得不说《梁祝》这部作品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正是有赖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还有她的丈夫,精明的Naxos(拿索斯)公司的老板克劳斯•海曼先生不遗余力的成功商业推广。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没有西崎崇子,就没有令世界瞩目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今天。

从乐曲演奏的本身来说,西崎崇子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演奏家在技巧的运用方面更偏向于西方学院派的风格,准确、华丽、气度不凡,录音也相当“发烧”,但在思想性方面,西崎崇子1978年版本的演奏对于《梁祝》这样一个饱含中国古代人文与历史内涵的作品而言,略显单薄而生硬,尤其是在“抗婚”部分,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必须要指出的是,西崎崇子的演奏的“化蝶”部分深情婉转,相当精彩!可能因为爱情本身是不分国界种族的吧,女演奏家虽然没有汉文化的背景,但她正是用自己的敏感和浪漫,将这一桥段演绎得百转千回,丝丝入扣,令人嗟叹不已。


总结

回顾一个月以来对几个不同版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聆听与揣摩,一直对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有相当自信的豆豆,突然有一种力不从心、辞不达意的感觉,因为在音乐面前,任何评论或者描述的文字都不可避免地显得苍白无力。

试图用文字表达音乐的内涵和作曲家演奏家丰富的内心世界,似乎本身就是一件不理智的事情。我们可以用文字描述出为什么卫星可以上天,为什么原子可以裂变,甚至可以用文字和数字表述出基因的奥秘,但是始终无法用文字解释为什么在听到美妙的音乐旋律时,我们会突然热泪盈眶,百感交集。

但是,这些“苍白”的文字却能记录我们这些非专业的音乐爱好者在音乐欣赏方面的的心路历程,就像圣-桑的那句名言:“音乐,起始于语言的尽头”。

我们也经常会对古典音乐的演奏发表自己的评价,甚至会因为喜欢某一个版本而对其余版本或演奏家嗤之以鼻,一棍子打死。

这不是豆豆的风格!豆豆始终固执地认为,音乐欣赏首先需要欣赏者提高自身的修养,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求爱乐者具有宽容的胸怀。要知道,每一个职业演奏家都经历了长时间的艰苦磨练,他们对于作品音乐性和思想性的理解,都是我们这些普通爱乐者终其一生可能也无法达到的境界,对于那些我们暂时还不喜欢的某些音乐或演奏,其实完全有可能是因为我们尚未参悟到他们高妙之处而已。

所以,这才有了对比的乐趣。

如果说俞丽拿的演奏就像浓墨重彩的越剧,优美、隐忍、深情,却又不失大气磅礴,那么盛中国的演奏就像是一部让人牵挂的悲剧电影,儒雅的讲述催人泪下,在具有画面感的故事里,才子佳人自西子湖畔携手而来,却化为蝴蝶飘然而去。

如果说薛伟的演奏像声震云霄的歌剧,华美而气度不凡,而那么吕思清的演奏就像极了冲突激烈的音乐剧,激情四射,同时蕴含着深深的忧伤。西崎崇子呢?她的演奏是不是很像一本经过翻译的婉约爱情小说?

真是说不完的《梁祝》!必须感谢音乐家创作出如此令我们感动的不朽乐章,也要感谢那些演奏家们,正是他们用各有千秋的高超技艺,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一次又一次的荡涤。


(全文完)


[ 本帖最后由 中国爱乐人 于 2009-5-19 10:56 AM 编辑 ]
16#
发表于 2009-5-19 10:46: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产生和几个比较有名的版本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综合采用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彷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出版商:马可勃罗
演奏:吕思清




沈榕独奏、樊承武指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艺人:殷承忠、沈榕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
●专辑名:《黄河 梁祝》
●唱片公司:雨果
●唱片编号:HRP903-2
●录音年代:1971年、1960年
●发行日期:1991年
●录音制式:ADD STEREO MONO
●所含曲目:

1-4.《黄河》钢琴协奏曲

5-11.《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评论:

今天为大家奉上的这个《梁祝》版本也是非常特别且珍贵的——1960年由沈榕担任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协奏的单声道历史录音!小提琴演奏家沈榕一九三九年生于上海,他十二岁进音乐学院少年班,半年后与俞丽拿、丁芷诺等同班同学转学小提琴,在上音附中师从窦立勋。毕业后在大学随陈又新教授三年,谭抒真教授两年;其中一年与俞丽拿、沈西蒂同时跟苏联专家比利捷教授学习。1959年《梁祝》创作完成,沈榕和俞丽娜分别担任了主音小提琴手,并先后录制了唱片,但两人的演奏风格却又截然不同。俞丽娜的风格比较热情奔放,而沈榕则趋向柔和细腻。香港雨果唱片所发行的这张唱片,收录了《黄河》与《梁祝》两部作品,前者由殷承忠担任钢琴独奏,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协奏,录制于1971年;而沈榕的单声道《梁祝》则录制于1960年6月15日。虽然录音效果不敢恭维,但沈榕却把自己细腻丰富的情感融入到音乐当中,无论是演奏风格还是演奏技巧都广受好评。

●品评

演绎指数 ★★★★★
录音指数 ★★☆
收藏指数 ★★★★


俞丽拿独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BMG版)


●艺人:俞丽拿独奏、李坚指挥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
●专辑名:《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
●唱片公司:BMG
●唱片编号:BMG 74321416702
●录音制式:DDD STEREO
●发行时间:1996年
●所含曲目:

1.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The Butterfly Lovers Violin Conerto
2. 良宵 Beautiful Night
3. 夏夜 Summer Night
4. 新春乐 Spring Celebration
5. 二泉映月 Moonlight on The Pond
6. 旱天雷 Summer s Thunderstorm
7. 民风舞曲 Folk Dance Song
8. 渔舟唱晚 Fisherman s Song
9.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Why Are The Flowers So Red

●评论:

俞丽拿是《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最权威的演绎者之一。她不仅在《梁祝》创作期间多次向曲作者何占豪、陈纲先生提出宝贵意见,而且还顺理成章的在1959年作品首演时担纲独奏,其时年仅18。数十年来她演奏了无数次《梁祝》,技艺炉火纯青,感情细腻丰富。其间俞丽拿曾和不同的指挥家、乐团合作,数度将这部作品灌录成唱片,均是非常优秀的版本。而1996年由世界著名唱片公司BMG所灌录的这个版本,无疑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担任协奏的是英国广播音乐会管弦乐团,指挥则是俞丽拿的爱子李坚。在这个版本中,俞丽拿的琴音宏大、坚实有力,刻划了一个爱憎分明、落落大方、充满自信的“祝英台”形象,艺术风格较之从前更加成熟。其子李坚平日虽以钢琴家身份示人,但拿起指挥棒同样有板有眼,麾下乐队凝重、深沉和母亲的独奏声部你来我往,对答如流。唱片的录音效果也非常优秀,音色干净利落。

●品评:

演绎指数 ★★★★★
录音指数 ★★★★
收藏指数 ★★★★★



十大《梁祝》唱片群英会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两位作曲者陈钢及何占豪当时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为了响应当时国内倡议的“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方针,选择了这个家传户晓的题材,吸取了当时甚为流行的同名越剧曲调,将故事中“草桥结拜”、“十八相送”、“英台抗婚”、“楼台会”和“坟前化蝶”等重要,情节套进了西洋奏鸣曲式的呈示部,发展部及再现部。

这首作品的创作无疑是遵命于共产主义的集体创作精神,但观乎两位作曲者在这三十多年内的创作发展,“梁祝”的成功,谁也沾不了谁的光彩。由于出身于越剧二胡演奏家,何占豪对於中国的传统音乐极为熟悉,自“梁祝”以后,他的其他作品只能说是旋律流畅美丽,其他方面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突破,而且每一首乐曲几乎都脱离不了《粱祝》的框框,什么《莫愁女》、《孔雀东南飞》、《乱世情侣》等等,全部是以哀怨缠绵的爱情故事为题材。陈钢的作品也是乏善可陈,这三十年来,他的作品中,用民歌改编成的小提琴独奏曲占了大多数,而且几乎全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他的和声语言极其华丽流畅,很多作品本身的缺点也被这些掩盖过去了。

换句话说,《梁祝》的成功是因为有何占豪的旋律和陈钢的和声,缺一不可。两位作曲者在八十年代初起都将此曲改编改写了数遍。首先是陈钢将乐曲的配器整理,往后再改编了一个钢琴协奏曲的版本。何占豪因此而大为光火,还公开表示否定所有未经他许可的改编版本。然而他后来却为香港中乐团将此曲改为高胡协奏曲。除此以外,他还有将此曲编为琵琶协奏曲,由上海民族乐团制成录音,他曾携儿子去香港用小提琴与民族乐团合奏此曲。后来,又改编为古筝协奏曲,在国内也演出过。其它改编的版本或演奏形式就数不胜数了。

姑勿论怎样,说《粱祝》是这几十年来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实不为过,而它的受欢迎程度亦是毋容置疑的;很多艺术团体的演出时都被这个《梁祝》情意结牵着鼻子走。在很多地方的乐团和民族乐团上座率最高的音乐会,节目往往包括有《梁祝》协奏曲。

而市面上,连带所有的改编版本,《粱祝》的录音起码有二十多款。但凡有一些名气的中国小提琴家,他们最早的录音的曲目,首选的往往是《梁祝》。这些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见经传的乐队或演奏家的录音。近来,中国音乐CD的市场竞争得如火如荼,很多唱片公司都争相灌录一些较为流行的曲目,《梁祝》和《黄河》几乎是必选的了。因此,现在如果想购买一只《梁祝》协奏曲的录音,真是花多眼乱。

以下我就拣选了这十多年来,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录音作一比较分析。我会先就各版本的演奏作一粗略简介,然後后再依据总谱的一些要求再作进一部的分析。

这几款录音是:(依据录音日期的先后)

1.余丽拿演奏,陈爕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中唱上海)

2.西崎崇子演奏,林克昌指挥、名古屋爱乐乐团协奏(HK Records 1978)

3.盛中国演奏,谭利华指挥,中央乐团协奏(中唱北京)

4.窦君怡演奏,韩中杰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PHILIPS 1985)

5.薜伟独奏,汤沐海指挥,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协奏(巨石1990年4月)

6.西崎崇子演奏,甄健豪指挥,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0年6月)

7.孔朝晖演奏,胡炳旭指挥,中央乐团交响乐队协奏(HUGO 1990年11月)

8.薛伟演奏,黄胤灵指挥,俄罗斯爱乐管弦乐团协奏(Hugo 1997年4月)

9.吕思清演奏,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Marco Polo 1997年)

10.陈军(二胡演奏),胡詠言指挥,广州乐团协奏(Marco Polo 2000年1月)
17#
发表于 2009-5-19 10:49:46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在所有的《梁祝》录音里面,余丽拿最早在中唱的录音始终占有最重要的位置。余丽拿是当年首演的A角。鲜为人知的是,当年《梁祝》的首演的B角是上音的另外一位青年女小提琴家沈榕,她也曾在六十年代在中唱留下录音。这个可能是她唯一的录音,后来雨果再版过一次,也很快没有了。现在也很少有人提起这位当年的B角。余丽拿的演奏委婉抒情,和B角沈榕的明快流畅比,她更适合演奏这首作品。在西崎崇子的录音出来之前,《梁祝》的录音只有这两个录音,没有其他的选择,而且在“文革”期间,这首作品遭到过封杀,余丽拿的这个录音实际上是很多人认识《梁祝》欣赏《梁祝》的唯一途径。因此,很多乐迷对余丽拿的这个录音是怀有很深的感情的。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余丽拿的演奏是非常认真投入。《梁祝》里面以女性为基调的情绪,表现得真挚感人。陈燮阳和上海乐团的协奏也是这样投入,虽然录音效果已经岁月留痕,当时乐器的音色不好,但那种气氛和感受,相信是以后的录音难以再有的。

提起《梁祝》当然不能不提西崎崇子。《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崎崇子的录音在国际上所带来的影响,还有她丈夫,当年“香港唱片”,今天Naxos的老板克劳斯·海曼的精明的生意头脑。是海曼首先察觉到《梁祝》作为中国音乐的商业价值,邀请西崎崇子做了当年那个首个国际发行的《梁祝》的录音,还当了西崎崇子的演出经理人,成就了他俩的一段姻缘。这是题外话了。除了以上所选的两款录音,西崎崇子还有其他的四个录音版本的,但以上所选的两个版本,一个是她最早期的录音,一个是她稍后期的录音,这样比较方便分析。没有选她和甄健豪及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另—个版本是因为那个版本所用的谱是陈钢作过修改的,而那份修订谱不但不见得高明,反而给人画蛇添足的感觉,再者,其他的演奏版本都是用五九年的原装谱的。

西崎崇子在七十年代末期的录音在当时曾引起一阵哄动,因为在那时,无论就演奏或是录音而言,《梁祝》都没有较好的版本,与现时花多眼乱的情况实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款录音可以说是《梁祝》录音史的一个里程碑。而这也是西崎崇子众多演奏版本中最好的一个(包括她无数次的音乐会演出)。很明显西崎崇子在这款录音中是花了很多功夫去琢磨乐句和捉摸乐曲中的民族风格,虽然奏来略兼过硬,但乜总算疏畅。而林克昌对乐队的控制也很好。可能当时的H.K.Record想兼走发烧录音的路线,因而这款录音的强弱对此很夸张,夸张到有点不大自然,尤其是一些铜管声部奏旋律的乐段,破坏了原曲的纯朴风格。

PHILIPS的版木是一个黄金搭配——监制是何占豪;乐团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中央交响乐团;窦君怡是八四年上海音乐学院《粱祝》小提琴比赛的冠军;指挥的是以理智严谨见称的老一辈指挥家韩中杰,加上PHILIPS一级的荷兰录音师,单是这个配搭,任何一个版本已无可比拟了。事实上这个版本确实奏得不错,音响效果也是我听过众多版本中最自然的。韩中杰的指挥对乐队控制得恰到好处,速度和强弱都很自然。可能是何占豪亲自督师这关系(何占豪是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窦君怡是上音的学生),因此窦君怡的演绎细腻动人,音色很女性化,句法亦很好。最美中不足的是她的音准不大好,这可能是她太着重于演奏中国作品,缺乏西方基本功训练的缘故。八六年她到香港演奏,在红磡体育馆听她拉《梁祝》,她走音的程度令人不忍卒听!

西崎崇子与甄健豪及捷克电台交响乐队合作的录音配合一个名为《浪漫中华》的音乐会推出的。在未听录音之前,我先听了西崎崇子与这队东欧乐团的顼场演奏,我只能慨叹西畸崇子的演奏版本—个比一个差,音色越来越硬,乐曲的处理没有了七十年代末期的精雕细啄,这可能是因为那时的指挥林克昌引作品的理解和要求较深刻,任后,她与其他人合作的《梁祝》或是其他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没有一个能与林克昌合作的版木相比。捷克电台交响乐团的表现也着实令人失望,音色不好,而且亦欠整齐。录音固然较顼场的来得好,但也没有什么动人之处。

虽然同样是中央交响乐团,但雨果的版本与PHILIPS的却是两个模样,独奏者孔朝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年青教师,对于乐曲的处理颇为冷静,慢板自然流丽,快板从容不迫;而他也没有窦君怡的音准问题。至于指挥胡炳旭对于乐队的控制则大致上可以,只是一些连接部份与原谱的要求有出入(这个往后再谈)。整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乐器的音色不好,这与中国的乐器质秦有关,其实PHILIPS的版木亦有这个问题,不过是给录音的“演奏厅效果”掩盖了一些罢了,而雨果的录音则没有这种大HALL效果,但却较真实乐曲的细致要求自然。

薛伟、汤沐海及柏林电台交响乐团合作的版本是台湾唱片公司的制作,论组合实不应差於以上任何一款录音。薜伟是柴可夫斯基小提琴此赛的亚军,汤沐海是卡拉扬的门生,而德国乐团是出名的严谨整齐的。但不知怎的,整个录音给人一种很粗糙的感觉,乐队的表现虽然较捷克电台交响乐团来得好,但乐曲奏来顿松散,音色亦很模糊。最令人费解的是这款录音竟将乐曲中第十九至二十小段的几十个小节删除了,使熟悉此曲的人听来觉得很突兀。薛伟的音色很飘,弓子常常触弦不紧,音色总是一震一震的。而他对乐句的处理也欠细致。后来薛伟在雨果公司的录音,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变。薛伟演奏时候的处理还是那么“洋气”,使人马上想起他演奏的西洋协奏曲作品,细节的也是不够精致。这个录音最大的问题是在指挥身上。来自印尼的指挥家黄胤灵在录音里面,听起来水平之差,使人瞠目结舌。乐句的处理马虎了事,作品结构的呈现含糊不清,乐队声部的平衡明显失调,最明显的是,他为了突出音乐的主声部,内声部的处理一带而过,或者根本没有照顾到。当中那种地道的,细腻敏感的中国风味荡然无存。如果从录音上听,他简直不像一个职业指挥。协奏的俄罗斯爱乐乐团是一支乐队技巧和作品适应性很强的乐团,他们本来可以做到外国乐团演奏《梁祝》最好的效果,可惜指挥把乐队给搅了。

作曲家陈钢本人曾说过,在众多《梁祝》的演奏家里面,他最喜欢的三位之一,是吕思清。吕思清这位来自青岛的“小提琴神童”,自小同时接受西洋作品和中国作品的训练。这个要求现在几乎成为中国音乐学院里面小提琴专业的标准之一,但现在往往是“重外轻里”。吕思清他的优点是拥有很好的技巧作为基础,对中国的作品有自己一套的理解,所以在乐曲结构的处理、技巧处理、演绎处理,形成自己一套的风格。在他四次的录音里面,每一次都有比较好的发挥和效果。在Marco Polo的1997年的录音,可谓是他四次录音里面最好的一次。他演奏的时候很着重作品旋律的表现。《梁祝》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优美的旋律,而这个旋律是来源于地方戏曲的精华,吕思清很明白,旋律的表现是这首作品的演奏成败的关键,不能按照西洋作品的那种感觉来对待。他自己曾经说过,这首作品的旋律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音准的处理比较特别,不能像对待西方的作品那样对待这部中国的作品。而作品里面的戏曲化的处理,如模仿人声的效果、小提琴与竖琴的对答的效果,吕思清都处理得为妙为俏。和他本人其他三个录音比,就是涂惠民、谭利华、郑小瑛指挥的版本比,吕思清这次的演奏成功的地方还有乐队协奏的部分,陈爕阳对这首作品的处理是非常熟悉,他还相当细致地处理每一个细节,如果不是这样,戏曲中那种特有的味道就会打折扣的。另外,Marco Polo的录音效果是在那么多《梁祝》录音里面几乎最好的,录音不会夸张,独奏乐器和乐团、还有乐团里面的特色乐器之间的关系交待得很清楚。

盛中国是现场演奏《梁祝》最多的演奏家之一。他演的《梁祝》是名声在外的。可他的唱片就比较逊色一些。他的音色比较硬,揉音趋于单调,乐句的交待比较平铺直叙,音准在个别位置有闪失。

《梁祝》曾经被改编为不同的乐器和形式演奏,其中,最值得改编的相信是二胡的版本。这部作品的旋律、处理的手法、甚至演奏的技巧就是大量移植了地方戏曲的二胡的东西。不过,改编为二胡演奏的版本,不是还愿其戏曲的面目,而是用二胡来充当挑大梁的角色。这就需要在二胡的两根弦上演奏小提琴四条弦所表现的效果,大量小提琴的技巧的要求就转移到二胡上,音准、揉音、快速的运弓等,还有,二胡的音量和穿透力比小提琴要差,能否撑得起大型的乐团,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演奏者,还有改编者的问题。所以,用二胡演奏《梁祝》是一个新的题目,不能随便应付。在日本发展的二胡家许可就有录过一版二胡版的《梁祝》,不成功。本来他的技巧不成问题,在日本他被誉为“胡琴的帕格尼尼”。他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刚才说的问题,这个具有性质探索的录音,也为后来的演奏家提供了借鉴。陈军的这个新录音就比较好的处理了上述的难题。他本身的技巧也是非常了得,而且他在五声音阶和纯律之间的音准概念很好,所以音准几乎没有出现问题。据他本人说,他在录音时,经过特别的处理,所以使二胡声音的穿透力大大加强。在那么多的改编版本的《梁祝》里面,这个录音是在改编、演奏上比较成功的一个。这个录音是广州的星海音乐厅落成后,第一个大型管弦乐的录音,效果不差。

《粱祝》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那浪漫迷人的旋律,要将这旋律奏得好,音准和甜美的音色固然重要,但对一些中国化的演奏法的掌握亦不容忽视。这些包括:①特别的装饰音、抹音和滑音(如呈示部的爱情主题);②模拟传统乐器二胡、琵琶、和古华的演奏法(如英台抗婚中的切分节奏);③唱腔化的板式及散板,(如展开部中英台抗婚的前段及哭灵投墓前的快板)。

一九六O年出版及一九七九年再版的《梁祝》总谱就用了很长的篇幅去介绍这些技巧及其演奏方法,可见这些技巧对捉摸乐曲神髓的重要性。
18#
发表于 2009-5-19 10:51:03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在录音里面,特别是在CD里面,余丽拿的音色很薄,偏尖和硬,相信和当年的录音效果和乐器的素质有很大关心。余丽拿的音准也够令人担心的,她不是不准,而是给人很有负担的感觉。论音色甜美,西崎崇子本是可以做得此其他人更好的,就乐器而言,她的琴已较其他三位中国演奏家优胜不知多少信。然而,她的几个录音版本,音色都略嫌过硬,快弓更是嘈音频生,“颗粒性”不够。最大的问题还是她的滑音和抹音奏得大造作和刻意了,因而形成旋律不够优美流畅;与林克昌合作的版本,在七九至八零年问已为人所诟病。但她的演奏却没有因时问的过去而有所改进,反而变本加厉:与捷克电台交响乐团合奏的版本乐句的起承不够沉着,对乐句的细心经营不复可寻。再者,两个版本中,模拟二胡,琵琶和古筝的乐段都奏得很生硬乏味,不够灵巧圆润。撇开音色和以上这些不谈,七八年的那个录音,在紧拉慢唱及唱腔化的散板段落,西崎崇子的处理还是不错的,而最新的一个录音则有一种凌乱的感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乐曲第25小段中(即化蝶一段中的中间段落)乐谱的要求是要去掉弱音器的,七八年的版本中,西崎崇子有去掉弱音器,但揉弦太重了,使人觉得她走音;而最新的一个录音和在《浪漫中华》音乐会上,她都没有将弱音器去掉,不知是她故意,还是忘掉了。但这实有违作曲者的原意,亦不能迎合乐曲充满希望的明亮气氛。

孔朝晖和窦君怡很明显是由于乐器质秦的问题而影响音色,而以孔朝晖在这方面较为严重。很多时一些二音或四音和弦,都因为琴音大乾而给人一种奏破了的感觉。然而,两人对滑音的掌握都很好,只是孔朝晖由於技巧较为扎实,奏来较冷静而理智,窦君怡则深情有余而理性不足,一些激情的段落也就流于表面化了。模拟琵琶和古筝的段落,两人郡较西崎崇子奏得别致,只是窦君怡在高把位时时有音准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文化及生活背景所使然,两人对高潮处唱腔化的散板都处理得很好。但孔朝晖与乐队的默契就较窦君怡逊色了,这个是与胡炳旭的指挥有关,在下面将会再提到。孔朝晖的另一个毛病是他散板的弓法常与乐曲的要求不符,如第一段慢板以後的敢板就是因为他分弓过多而使乐句欠缺连贯感。

前面已经说过薜伟的音色很“飘”,这也是他在整首乐曲中其中一个最大的毛病。除此以外,他是五个版本中奏得最“国际化”的。西崎崇子虽然是日本籍,但奏来倒也有点生硬的“中国味”,薜伟的版本如果不告诉我他是中国人,我还以为是外国人奏中国音乐。他的进入总好像是毫无准备似的,引子过后,一进来的第一个旋律就与乐队脱了节,而且很多装饰音和滑昔都“偷鸡”没有奏;乐句与乐句之间亦没有呼应,反而频抢拍子:紧拉慢唱和唱腔化的散板总是处理得怪声怪气的,一些段落还乱加八度的双音,破坏了作曲者的原意。吕思清的音色就做到甜而不腻,一个是他使用的乐器比起窦君怡、孔朝晖十几年前的乐器要好不知多少,另一方面,是他对作品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有自己的认识,他做到了中西合璧、融会贯通。因此在那么多录音里面,他的这方面的处理是最好的。

除了独奏的小提琴,《梁祝》还有几件乐器是十分重要速度与拍子的。一、是塑造这江南春色的长笛;二、是常与小提琴对答的大提琴;三、是在展开部中喧染气氛的板鼓。

十个版本中,余丽拿中唱的版本、PHILIPS的长笛奏出了那种中国笛子的味道,但余丽拿的录音效果不好,令音乐的效果打了折扣。虽然Hugo的版本用的也是中央交响乐团,但可能是不同人奏,长笛的分句个但不好而且还时有断气的感觉,另外的几个版本奏来较急促,不够悠场沉着。

论音色、技巧、准确性,几个乐团的大提琴独奏都没有问题,但如果要选与小提琴合作得最好,最有中国味的,那仍是Marco Polo、Hugo和PHILIps的两个版本。名古屋的版本不是不好,只是太木了。柏林电台交响乐团的大提琴奏来完全是西乐的感觉。捷克电台交响乐园亦然,这个录音是标榜这些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对答以作宣传的,但因为太强调单个大提琴了,有时还弄巧反拙,弄得不大自然,第—段,慢板草桥结拜的段落,乐谱的要不是用整个大提琴声部的,但这个录音却因为太强调一个大提琴而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潇洒厚实音色。

板鼓在展开部的作用很大,那些模拟戏曲唱腔的板式如果没有了板鼓,效果就大大失色了。林克昌、谭利华指挥的版本的另一大败笔就是用了两个木鱼主代替板鼓,使唱腔的味道荡然无存。捷克电台乐团用的板鼓音色不好,也打得不准确,这里所指的准确不是指节奏的准确,而是指是否打中鼓的正确发音部份,因为板鼓的正确发音部份面积很少,很容易打得不准,打不准音色便乾哑缺乏亮度。薛伟的旧版本原本板鼓是奏得好好的,但删去了第十九和二十小段以後,原本板鼓应有的部份也不见了,真是莫名其妙。两个中央乐团的版本,PHILIPS的除了板鼓略嫌高音外,节奏和气氛的营造都做得很好;Hugo的版木就较差了,除了板鼓本身音色不好外,一些紧拉慢唱的段落还有节奏欠稳的问题。

《粱祝》的原谱中对于速度的要木记得很细致。林克昌指挥的版本,快的段落基本上与谱上的要求相一致,但他所指挥的慢版段落都较原来的慢,虽然这样,乐曲不乏佳句,而他处理这些,慢的段落也频用“散板”(Rubato),用得亦很自然。对乐曲高潮的准备和营造都很好,戏剧性很强。

汤沐海对速度的处理还是可以的,只是薛伟频频抢拍子,因此有很多的快板段落就稍嫌过快了,而慢板则显得时快时慢,很不自然。

甄健豪则可能受乐队质奏所限而处处受制,快的段落总是快不起来;乐段的转换又太突然;由抗婚而转至楼台会的一段定音鼓滚奏很是实兀,缺乏应有的震撼力。乐队激情的全奏总是奏得像进行曲似的,小提琴部的音色和运弓也常常不受控制。

胡炳旭的指挥和处理基本上是不错的,拍子亦很稳健,可惜的是展开部的一连串小提琴散板与乐队的紧密应奏富有错失,原本是连成一气的音,他却指成分开两截,虽然如果没有乐谱在手这个是不易察觉的,也不知这是否他的特别处理,但这实是有违作曲者的原意和破坏了乐曲的紧张度。

陈爕阳和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次数是最多,时间跨度也最长。陈爕阳比较注重乐曲的戏曲效果,乐团的独奏乐器与独奏乐器的配合对答的效果做得很好,而戏曲化的节奏的处理,不会做的很碎,听起来挺有江南的味道。而在他的录音里面,要数和余丽拿早年的合作,做得最彻底。

论拍子的忠于原著,则要数韩中杰了,整首乐曲由始至终每一小段落的拍子与乐谱上所标的速度几乎完全一样,就算有差别也只是一两拍之差,连”草桥结拜“—段没有人留意的微微加快的段落佃都做得很细致,这种准确度实令人惊讶。再加上他严谨的控引,渐快、渐慢,高潮的达至与离开等都做得流畅舒服又不夸张,是几个版本中,我最喜欢的。
19#
发表于 2009-5-19 10:51:48 | 只看该作者

接上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简介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欣赏提示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20#
发表于 2009-5-19 11:27:39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分析非常专业、到位,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3 09:06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