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乐章交响音乐
1. 交响诗(simphonic poem)
又称音诗,是一种标题性的管弦乐曲,由李斯特首创。常以文学作品、历史故事为题材,用奏鸣曲式为基础自由发展而成。
较著名的作品有李斯特的《前奏曲》、《塔索》、《马捷帕》、圣-桑的《骷髅之舞》、德彪西的《牧神午后》等。我国有辛沪光的《嘎达梅林》。
2. 交响音画
与交响诗类似,也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交响音乐,只不过是偏重于描绘大自然景色和生活情景。著名作品有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德彪西的交响素描《大海》、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等。
3. 序曲(overture)
原指歌剧、舞剧、戏剧开幕前的器乐曲。十七世纪法国歌剧序曲由慢、快、慢三段组成,复调风格。十八世纪意大利歌剧序曲由快、慢、快三段组成,是主调音乐。如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等。十九世纪又出现一种独立的音乐会序曲,如柴可夫斯基的《一八一二》序曲、门德尔松的《芬格尔的山洞》序曲等。
4. 随想曲(capriccio)
一种曲式结构较自由,带有随意性并富于生气的乐曲。十六世纪指牧歌风格的多声部声乐曲和运用模仿对位等复调音乐表现手法的器乐曲,常带有标题音乐性质。十八世纪中叶起常指技巧性的器乐曲,带有诙谐曲与练习曲的特点,如帕格尼尼《随想曲二十四首》。十九世纪常指带有诙谐性、即兴性的钢琴曲与管弦乐曲,如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的钢琴随想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曲《意大利随想曲》等。
5. 狂想曲(rhapsody)
是一种热烈奔放并带有即兴风格的器乐曲。常带有叙事性质。 十九世纪以后,狂想曲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进行发挥、结构较自由、具有史诗风格和民族色彩的器乐独奏曲或管弦乐曲。多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叙事性段落,如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埃内斯库的《罗马尼亚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德沃夏克的《斯拉夫狂想曲》、格什文的《蓝色狂想曲》等。
6.幻想曲(fantasia)
幻想曲是一种即兴的器乐作品。作曲者可以随自己的幻想自由创作。乐曲具有幻想的自由奔放的特点,并富浪漫色彩。其结构完全取决于题材的发展。幻想曲有时和随想曲难以截然分清。
著名作品有格林卡的俄罗斯民歌主题幻想曲《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李斯特的钢琴与乐队《匈牙利幻想曲》等。
[ 本帖最后由 wudy0114 于 2009-5-18 07:59 A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