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5493|回复: 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的盲听评价是否比较公正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2 11:5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看过对音响“盲听”的相关报道,我觉得在价位相差几千元的器材范畴内,若干件器材用“盲听”的方式评价,应该是比较客观的。至少应当有“盲听和非盲听”的比较报道。否则器材的评论文章让爱好者感到可信度会打折扣。版主对此有何高见?
2#
发表于 2003-6-22 16:03:17 | 只看该作者
"听"就是主观的,盲听会比非盲听客观一些,但不同的人盲听同一件器材可能得到的结果不同,所以,其意义多大一直争论不休.
3#
发表于 2003-6-23 14:57:38 | 只看该作者
盲听也好,不盲听也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试听者要有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否则,即使“盲听”也没有什么意义。
“这个理论基础和依据”就是说,试听者首先要对什么是音质音色,动态解析力,音乐性与感染力,音场定位等等要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其次是试听者对音响器材及搭配要有比较宽阔的阅历和经验,对现场音乐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和能力,即使不用“盲听”,也能有一个比较公正和准确的试听结果。

反之,在大街上随便拉几个人,与另外几个所谓的音响音乐方面的专家混在一起去搞什么“盲听”,那样的结果也是公正准确不到哪里去的。因为这些人对什么是音质、音色,什么是透明度和解析力都说不清楚,去参加“盲听”,去做“裁判”,那不是瞎扯淡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03-6-23 18:52:03 | 只看该作者

!

音响系统是一个相对比较主观的DD,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见仁见智”,因此建立完全的统一理论基础,除了技术指标外,很难形成统一。但对音响系统的“先入为主”的认识,却很容易形成。在器材价格相差几千元的范畴内(但相差几千元对于消费者来讲,是笔不小的支出),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对若干器材进行非“盲听”和“盲听”的比较,再如实的公布出来,我认为是可行的。确实有“盲听”和非“盲听”比较后,结果大相径庭的报道。这也是解决个别“枪手”误导消费者的有效方法!其实:是金子总是会闪光的(好的器材是不怕比的)
5#
发表于 2003-6-24 09:15:05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盲听”有这么“公正”,全世界的音响媒体早就是“盲听”的天下了。可惜啊!可惜!至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问世,连一向标榜以“客观公正”评论著称的西方世界至今也没有一本“盲听”的杂志出世。

为什么???

“盲听”或“非盲听”并非是器材“客观公正”评论的基础和依据;主要的问题是:这些参与“盲听”或“非盲听”的“裁判”水平和修养如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唱片评论为例。全世界“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唱片评论媒体是:美国的《TAS》;英国的《企鹅唱片指南》;日本《唱片艺术》三本音乐杂志。而主持这些唱片评论的“裁判”就是那几位以“实名制”参加评选的人。
他们从来也没有搞过什么不同版本CD唱片的“盲听”测评;最重要的是,多少年了,老是这几个人的唱片评论,但他们竟能对全世界的唱片工业与演绎界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盲听”如果真有“客观公正”神效的话,我想,它早已成为全世界、至少也先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媒体了。可笑的是,现在连一本“盲听”的杂志都没有问世,这说明它至少在现在还不具备这种“神效”功能!

如果说“枪手”是妨碍“客观公正”的大敌的话,我想,上述那三大音乐媒体尤其是那几个评论人员早就被人们的口水给“淹死”了。但恰恰相反,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几个人不但名声大燥,而且还能影响着全世界的唱片工业及演绎圈的发展或走势之事。

“盲听”或“非盲听”只是一种形式,而不是目的。关键是看做这件事情的人其理论与修养如何?对自己、对读者、对事业的投入程度和负责态度如何?

司马迁是西汉王朝汉武帝时期的一名太史令,他编写的52万字的《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叙述了中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汉武帝时3000年左右的历史。一、二千年了,没有什么后人会质疑“司马迁一人”所编写的这部《史记》的“客观公正”性问题的。
相反,我们也有一些所谓是“集体创作和编辑出版”的东西,但过不了十年或二十年再来看时,就会觉得它是多么地空洞无味和时代形式化呢?
6#
发表于 2003-6-24 11:50: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盲听,好像曾经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个有趣的说法,说就这跟做爱差不多,本来只和对象的胖瘦、深浅、松紧之类有关,和对方的地位、身份、容貌没有什么关系。但没听说过一定要“盲干”来证实一下的,因为那些同样是包含在对方的性质里的。同样,当你听一对传奇的喇叭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把那些飘浮在它周围的色彩抹去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03-6-24 12:45:57 | 只看该作者

!

其实,讨论到问题的深层次,就涉及到商业运作上来了。因为绝对的公正是没有的,即便是记转史和编年史,它也是在特定的情况和特定的人授意下写成的(否则就不会有“野史”的流传),我提倡的盲听和非盲听的比较结论。可以说是倡导公正评价器材的有效途径,喜欢音响的朋友大概都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多数的配置推荐都是一个公司代理下的音源,功放,音箱,犹以功放配音箱最多(经常看到“绝配”的冠名),但是事实是否会这样呢?我想既然很多音响界的前辈经常说音响受环境,个人听音喜好,摆位等等因素影响,所以冠绝配名称的人纯粹是利令智昏了,呵呵。对消费者负责任的商家应该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多个器材的配置下,对价格相差几千元(对消费者来讲,几千元是不小的支出)采取盲听和非盲听并将结果公布,这是完全可行的。但不容否认的是用自己代理的音箱经上述测试却是用别家代理的功放配置效果较佳的结论,公之与众是一个痛苦的选择。但既然谈“公正”就应当有面对痛苦的勇气。所以对盲听与非盲听的比较结论认可与否,其实质是商业运作过程中追求利益。。。。。。
8#
发表于 2003-6-24 16:41:58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向全世界到处推销他的民主政治之态,说句心里话,有时连我们中国人都觉得有点脸红不好意思了,但我们却丝毫看不出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一丁点的收敛之势。
比如,攻打伊拉克问题。在我们中国人看来,那攻打伊拉克的“理由”简直是太不成“理由”了。但你看美国人的那个认真态度劲,老美是真把它当成一回非常庄重的事情来做的。
最后的结果呢?美国人是对的!这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了!联合国都举手“赞成”通过了,那我们中国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大家都知道,法国人是“看不起”英国人的,所以,假如你在法国巴黎用英语问话时,通常情况下都会遭到冷遇的。并不是说法国人不懂规矩和礼貌,也不是讲法国人自持清高,反正,法国人就是这个样子,或者说,这就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现实情况。

人们并没有因为法国人说:法语是全世界最好的语言文字而都“弃英文学法语”去了;也并没有因为美国人奉行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都“离美亲法”去了。
相反,全世界的通用语言依然是“英语”;全世界人民尤其是那些二、三流的富强发达国家依就是围着老美转。

最后的选择权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主导自己命运前途的不是别人还是自己。
所以,不要指望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式人物出现,那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愚弄简单纯朴老百姓的把戏,也只有在独裁统治者的社会才会有这种事情出现。
回到现实中看看,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今天我们的所见所闻更真实、更丰富、更全面、更理性呢?还是改革开放以前、文革以前、解放以前、封建社会以前呢?

只有在“言论自由和市场竞争”的机制下,高低好坏才能大白于天下,最终的受益者才会是真正的老百姓。
如果说厂家或商家连宣传自己产品好优的权利都没有了,那岂不是又回到了封建专治的社会里。
中国的老百姓是最善良和勤劳的;但也有其“惰性”的一面,就是喜欢“吃现成的”——你说好我就买,不好了那就是你的问题。总是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的。
也从不愿意在此问题上多花出一丁点逻辑思维的时间。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作为经营者不说自己的产品好,反倒去讲别人的东西好,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当然也是行不通的。
中国有句俗话:老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去自由市场买东西,那个商贩会在那里吆喝:唉!我的东西不好啊!大家可别买我的东西呀!那这个商贩不是个大傻瓜其码也要是个二傻子。
其实,每个商贩都在拚命的吆喝着自己的东西好;而每一个买家也都在精心专注的对这些“好”东西进行挑选和购买。而对所选购东西“好坏”的主宰权则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经过长时间的相处和磨练,你自会在这众多商贩之中找到你认为“可信”的商贩,并对他产生恒定的购销依赖性。在这个“可信”的商贩那里,你所购买的东西也自会有一定“质量”保证的。
9#
发表于 2003-6-24 17:15:46 | 只看该作者
龙版总是居高临下,让我无话可说了。
10#
发表于 2003-6-25 11:28:11 | 只看该作者
呦!“色”有点太“艳”了!
要知道,CD机的格式上限为44.1KHz,要注意高频不要过“亮”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5-2-22 01:30 A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