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186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说点音乐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3-6-25 12: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买器材最终是为了听音乐。最近正在写一些音乐方面的文字,且贴几篇在此,抛个砖头吧。写这些,不是乐曲分析,不是版本评判,那些都是需要的,但是我不能胜任,我想做的,是通过这些文字,也许会有读到的朋友对这个曲子感起兴趣来,也去找来听听。意图是这样,目的有没有达成就难说了。

莎乐美
   
    莎乐美这个故事最初的来源是在圣经里。但如果没有王尔德的改编,多数人都不会知道,当然,紧接着的理查·斯特劳斯的歌剧更加重要。不过,当初理查·斯特劳斯在总谱上并没有称之为歌剧,而是简单地用了一个词:“剧”。
    在通常的歌剧里,音乐是一段一段的,高潮处是主角的咏叹调。这个剧只是一幕,音乐连贯地一直到底,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导动机,就跟瓦格纳之前做的一样。理查·斯特劳斯甚至连通常的序曲也忽略了。而这种形式和他特殊的风格结合在一起,简直像一场风暴。
    理查·斯特劳斯是音乐史上一个异类。在最初的音乐里,音乐大多数只有编号,没有标题,比如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或者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有时,作家或者别的什么人可能给作品加上一个简单的标题,比如贝九又称“合唱”。
    慢慢地,才开始有一些说明内容的标题和题注,像伯辽慈就给他的交响曲起名“幻想”,并给首演写了非常详细的解释,说明什么地方是主人公在乡间沉思,什么地方是被押上断头台。然后,交响曲的体例也不怎么被遵守了,李斯特没有写过交响曲,但写了许多交响诗。
    而理查·斯特劳斯把这一路发展到了极点,他可以把一个作品命名为《查拉图斯拉如是说》,另一个命名为《蒂尔的恶作剧》。即使是一个偶然的古典音乐听众也可以在他的音乐里真切地听见马在奔驰、雷在击打。作品的声部都异常复杂,好像要把所有的音符都缠绕在一起,然后再猛地甩出去。
    他曾经对批评者大声喊叫道:“见鬼,我不能把它表现得更简单了”。
    在《莎乐美》里,他在交响诗中得到锤炼的技术有了一个尽情发挥的地点。当然,歌剧本来就是有具体内容的,而且这个内容又是这么充满了感官上的刺激,情欲和死亡。
    只是,现在的女高音们都太胖了,让她们来跳其中著名的七纱舞,似乎太勉为其难了一些。
   
    广岛、广岛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编剧是杜拉丝。一个法国女子在广岛邂逅了一位漂亮的日本男子。女子即将离去,他们在街道、酒吧和旅馆里若即若离。法国女子曾经爱上过一个德国士兵,在广岛,她感到那个曾经刻骨铭心的事件正在快速离去。这使她对感情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
    这个故事好像和广岛没有什么特别关系,然而只是“好像”,在骨子里,杜拉丝和阿伦·雷乃需要这么一个极端的地点。广岛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符号。
    潘德雷斯基是波兰人,1933年出生,二战时期他还是一个孩子,他在家乡的小镇上目睹了纳粹的屠杀。这个记忆一直深深地种植在他的脑海深处。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广岛受难者的挽歌》。而这个广岛,在我的理解中,仍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符号。
    《广岛之恋》里的广岛有一种迷离的色彩,大多数场景是在夜晚,这和电影中偶然出现的轰炸时的惨状形成强烈的对照。而在《广岛受难者的挽歌》里,广岛更加暴露,像那枚扔下的炸弹,直接穿过了耳膜。
    潘德雷斯基抛弃了通常的音高和旋律,取而代之以“音块”。这是一个他自己的定义,很多乐器相隔一个全音、半音、4分之1音或8分之1音的间距同时演奏。这么说起来,肯定抽象了些,如果听一下他的唱片,马上会发觉“音块”这个词确实很形象。
    那么多的声音,不分彼此,一齐涌来。《广岛受难者的挽歌》的开始部分完全像一次呼啸。对于杜拉丝和阿伦·雷乃,时间是可以冲淡一切的,而对于潘德雷斯基,他试图用这次呼啸永远凝固轰炸的瞬间。
    关于当代音乐,常常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在许多时候,仿佛仅仅是一些形式上的探索。但至少对于我,潘德雷斯基是一个例外,他的作品往往充溢着非常真实的、激动的情绪。
    再听听《广岛受难者的挽歌》的结尾部分吧。“52件乐器形成52个声部,各自以4分之1音的间隔,以ff音量,奏出一个从c到升高4分之3音的C2的宽厚音块,再经过3次演奏法交换的处理,减弱至pppp”。
   
   
    纺纱姑娘卡门
   
    时间会改变某些作品的阅读基点。比如《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是在写一部历史小说,而在托尔斯泰也成为一种历史的此刻,读者可能觉得托尔斯泰就在写他当下的生活。这种看似微小的区别,却会造成解读的误差。而另一种更容易发生的情况则是,价值标准的改变。
    卡门姑娘如果活在今天,注定仍然是个另类,但肯定不如在比才的时候那么另类了。至少,我们已经习惯在舞台或者银幕上看到比这另类得多的男女主角。但在比才之前,在歌剧舞台上,那真是被才子佳人充斥着,哪儿看见过纺纱女工啊,而且还是一个和小偷们混在一起的纺纱女工。再说,最后的充满血腥气的悲剧结局也让观众们太不知所措了。
    首演后不过3个月,比才因为咽喉病和心脏病去世。可以想象,在病榻上,他一直以为他的最后的作品是个失败之作。怎么也预料不到,《卡门》如今是世界上上演频率最高的歌剧。前几天,听韩国正在走红的歌手朴志胤的唱片,其中有一首用的就是“爱情像一只小鸟”的曲调。
    《卡门》现在的流行,首先得归结于这些优美的旋律。从开场曲开始就有一股子冲劲。不少《卡门》的唱片都上了发烧排行榜。“爱情像一只小鸟”当然是最著名的。卡门一露面就唱了这一曲。之前,众人已经在纷纷议论她了。这个亮相显得极为重要。我起先听的仅仅是唱片。只是觉得热情洋溢。后来看了一个录像带。表演卡门的是一位黑人女歌手,不是很胖的那种,也不很美,但出场时的神态完全出乎我意外,竟然是那么的矜持。
    卡门在舞台上走着,始终保持着她的微微扬起的姿态,动作不大,一直维持着一种静态的美。这种形象和她的歌声形成了绝妙的对比。这可实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纺纱女工。
    后来看过别的版本的录像,觉得在动作的处理上,那个我已经忘了名字的黑人女歌手是最有意思的。但所有的歌手,都要比我当初随便一想中的要矜持得多,倒证明了艺术家们的一些共识。
    纯粹从唱片版本来说,迪卡公司有一个小双张,非常火爆,是一个合适的入门选择。不过我更钟爱卡拉斯,EMI公司的录音室版本。卡拉斯保持着她一贯的张力。伯恩斯坦和霍恩在DG有一个合作,比较缓慢,也吻合霍恩宽厚的嗓音。这一张的录音同样出色。市面上更常见是一个卡雷拉斯唱男主角的版本,当然也很不错。
2#
 楼主| 发表于 2003-6-25 12:04:48 | 只看该作者
嗯,这里的版式一行的字数太长了,我自己看着觉得怪怪的。
3#
发表于 2003-6-25 15:13:35 | 只看该作者
写得不错,欢迎再接再厉!你大可以不受什么所谓“定论”的束缚,只管谈谈自己最感性的认识。每次不妨只谈一个话题,谈得深入些,必能引起共鸣,龙版在这方面可是有深厚功力的,可迸出不少思想的火花。你如果能把唱片封套贴出来更好。内容除古典外,还可以涉及爵士、电子、甚至流行。就古典而言,不仅可谈作品本身,还可以谈谈演绎方面的话题,例如柴氏的小协,我就认为在那个EMI的版本中,KOGAN(柯岗)拉得要比海菲兹好,但后者可是众人膜拜的对象哦。
4#
 楼主| 发表于 2003-6-26 09:57:40 | 只看该作者
深入不敢当,因为开始是给报纸写的,篇幅有限制,而我也觉得这样的字数差不多,多就露馅了。

今天早上起来,啃面包的时候,特意听了一下科岗和海菲兹,时间关系,都只听了开始部分。随便说说,对大师不敬了。
科岗的弓比较猛,录音尖硬,较亮。海菲兹的速度更快,RCA的录音好多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亢奋和忧郁是一对矛盾,或者是一种结构上的明与暗的矛盾,小协也不例外,是比较难处理的。海菲兹的速度快,但不乱,听主题出来后的展开部,你会很强烈的感觉到这是在途中,是奔某个目标去的。当乐队全奏起来时候,仿佛闷头登山的人,上了平缓的峰顶,风光正好,前面的铺垫得到了落实。科岗或许是边爬山边看景的人,每个时刻都让你重视,但从结构上,或许海菲兹更完整些。EMI也有海菲兹的录音,单声道,早上也简单听了一下,速度比RCA的稍慢,小提琴声更坚实,也许是更值得回味的版本。两个录音都比科岗的好。

别的一些,早上来不及听了,凭印象说说,米尔斯坦以前是我最喜欢的,第二乐章味道十足;郑京和的,声音质感特别滑顺,滑顺极了,很好听;格里米奥,主题出来前的那个小转门,拉得特别足,特别嗲,非常好听;大卫,是一个音乐会现场版,气韵深长;莉拉.约瑟夫维茨,记不清了。

一下子又扔了块大砖头。
我都不是“盲听”的,可能先入为主了,呵呵。
5#
发表于 2003-6-26 16:51:16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dw56 发布
[B]


科岗的弓比较猛,录音尖硬,较亮。海菲兹的速度更快,RCA的录音好多了。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中亢奋和忧郁是一对矛盾,或者是一种结构上的明与暗的矛盾,小协也不例外,是比较难处理的。海菲兹的速度快,但不乱,听主题出来后的展开部,你会很强烈的感觉到这是在途中,是奔某个目标去的。当乐队全奏起来时候,仿佛闷头登山的人,上了平缓的峰顶,风光正好,前面的铺垫得到了落实。科岗或许是边爬山边看景的人,每个时刻都让你重视,但从结构上,或许海菲兹更完整些。

别的一些,早上来不及听了,凭印象说说,米尔斯坦以前是我最喜欢的,第二乐章味道十足;郑京和的,声音质感特别滑顺,滑顺极了,很好听;格里米奥,主题出来前的那个小转门,拉得特别足,特别嗲,非常好听;大卫,是一个音乐会现场版,气韵深长;莉拉.约瑟夫维茨,记不清了。

[/B]

果然是高手,能说出自己的独特感受!特别对柴氏作品中“亢奋和忧郁”是一对矛盾的认识更是到位,我从他的第四、第六交响乐中也强烈地感到了这点。欢迎在本坛发表更多大作!是了,能不能把你那张科岗的EMI唱片的封套贴一下?
6#
 楼主| 发表于 2003-6-26 21:54:48 | 只看该作者
贴图比较麻烦,改天了。扫描仪好几年没用了。

EMI本来有一个柯岗照片做封面的双张。年前有许多所谓原盘,有大量廉价的小狗系列,我就是买了一张其中的柴可夫斯基协奏曲,收有柯岗的小协和齐夫拉的钢协。如果不是便宜,我可能就错过他了,毕竟原来这个曲子已经太多了。

说到交响曲,我是去年才注意到马克维奇的演绎,好极了,非常推荐听一下,飞利浦的两个小双张,也便宜。近来印象深的另一个演绎是切利比达奇,但那么标新立异的速度,不适合做一般的推荐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03-6-26 21:56:34 | 只看该作者
又及,jp为什么只提4、6?我最喜欢是5啊。
8#
发表于 2003-6-27 09:36:57 | 只看该作者
对,我说的就是EMI有一个柯岗照片做封面的双张,市面上不多见,你对这个版本意见如何?关于切利比达奇,我的感觉和你一样,有点标新立异,暂时接受不了。
9#
 楼主| 发表于 2003-6-27 12:07:37 | 只看该作者
哦,这和小狗系列就是同一次录音,当然可能制作上略有差异。柯岗的录音好像不多,这个双张就是他最主要的录音了。
切利接受我觉得还是能够接受的,不过听过了他那么浓墨重彩的演绎后,别的都归于平淡了,而再仔细想一下,仿佛老柴的原意不应该是这样的。谁知道呢。切利说,音乐在大厅里回荡,观众要有一个吸收的过程,所以层次要清楚,速度也慢了下来。这当然是针对现场的,我们无福消受了。当转换成唱片罐头后,情况肯定不一样。
10#
 楼主| 发表于 2003-6-27 12:14:14 | 只看该作者
穆洛娃是他的学生,有兴趣可以一听,不过,我也没有听过了。看照片,还是比较酷的,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1 09:24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