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233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广东音乐《雀跃枝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6 16:15: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朋友介绍我聆听的新发行的广东音乐《雀跃枝头》CD,曲目编排不错,录音也比较“发烧”。那些耳熟能详的广东音乐确实能勾起我的童年回忆,童年的我住在西关,麻石街、樘拢、脚门、青砖大屋。我住的那条街很多“戏子佬”,吕玉郎、郎君玉、罗品超等等。还有不少“私火局”。耳闻目睹,受广东音乐和粤剧的熏陶,脑里留下不少印记。我对广东音乐和粤剧有不少的感情的。这款《雀跃枝头》听下来,就是感觉少了广东音乐的“本色”,录音有点像交响乐,但现在要想回味真正的广东音乐味道,可能要听LP或者录音带啦。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09-11-16 04:26 PM 编辑 ]

广东音乐 面.jpg (181.29 KB, 下载次数: 343)

广东音乐 面.jpg

广东音乐 背.jpg (90.43 KB, 下载次数: 151)

广东音乐 背.jpg

广东音乐 A.jpg (193.74 KB, 下载次数: 157)

广东音乐 A.jpg

广东音乐 C 1.jpg (166.62 KB, 下载次数: 183)

广东音乐 C 1.jpg

广东音乐 C.jpg (187.07 KB, 下载次数: 163)

广东音乐 C.jpg
2#
发表于 2009-11-17 11:01:51 | 只看该作者
由于民乐的五音特性和乐器的风格,要大阵容的演奏听起来会不够平衡。国乐大师彭修文一生都致力于民乐交响化,通过多种配器去平衡音色。让民乐走向世界,并且取得相对的成功。而民乐最对味的应该是4-5人的小合奏。多了就要求音响性,会多少有点味道不正。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0 17:1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的帖子

我小时侯经常去逢源路的“市三宫”看大戏,那时还是露天的剧场,但好多人在看戏。那时没有咩野娱乐,看大戏已经很不错的文化享受了。宝源路的那些私伙局,经常十来个人各自抄起家伙,相互合作无间,玩得津津有味,那时我才对“扬琴”、“二胡””高胡“息时风(萨克斯风)”“琵琶”“木鱼”有点认识。特别对《旱天雷》《雨打芭蕉》有印象。但我个人对广东音乐交响化还未能接受,听觉上还是希望听到以前的那种特有的音响效果。不过,时代在进步,追求更适合音响设备发挥特性的广东音乐可能已经是“大势所趋”了。(《雀跃枝头》的封面是“西关大屋”博物馆作为背景的,西关大屋博物馆在龙津西路逢源北街,值得去参观以下,怀念以下西关风情,在那里很能感受广东音乐的氛围)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09-11-20 05:24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11-27 05:33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