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查看: 3422|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音乐旅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5 09: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的音乐旅程-启蒙篇
    前几天的一首老歌,激起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使我对音乐产生的共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好的音乐不单旋律优美动听,而且感人肺腑,不觉间就会随着音乐融入其中。
    什么是音乐?老实说,我也讲不清楚,如果非要名词解释,那就麻烦各位去查查字典喽。但我的理解是:真正的音乐是将声音赋予了人的思想、甚至灵魂并将其艺术化,使人听起来感到愉悦、感人的一种旋律。
    说到喜欢音乐,就得追溯到儿时了。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时没有电灯、电话,更不用说音响、电视了。也许有人会问:在这种环境下,怎么可能有音乐的存在?呵呵,往往很多事情都是出乎意料,你无法想象的,我就是偏偏在这种状况下慢慢接触音乐和喜欢上音乐的。讲到这里,有位重量级人物对我的影响就不得不提了,正因为这位大牌我才爱上音乐的。刘德华?张惠妹?,NO、NO。。。。!你绝对搞错了,刘德华最多比我年长几岁,跟我差不多大;张惠妹就比我还小啦。那是何氏人也?当然就是我如假包换、至亲至爱、多才多艺的母亲大人。你没有大跌眼镜吧!呵呵。我这母亲不简单,六十年代老高中,参加过文工团,做过老师,热爱文艺,颇有女强人的风范。后来由于我的出生,就再也没有从事其他工作。现在想想觉得真有点对不起老妈,让她放弃了喜爱的事业。
     那时的山村生活特别简单,除了白天的田间劳作,晚饭后一家人就坐在屋前的院子里喝功夫茶拉拉家常,基本每天都是这样重复着,使我尽情的享受着温馨与亲情。每当此时母亲就会兴致盎然的高歌几曲,母亲的歌声很美,我觉得非常像奚秀兰的声音,这时我们姐弟几个也附合着小声吟唱,真是其乐融融,我想这应该是很多人羡慕的田园生活了;也是我最初接收的除了三餐以外的最佳精神粮食,我的音乐旅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我记得母亲教我的第一首歌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那时搞不清楚这首歌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天安门在哪,更不知道毛泽东是谁,就觉得挺好听的,一直到我上了学才明白其中意思,此是后话。所以至今我都非常喜欢这首歌。只是苦如无法找到好的录音版本,老的录音就更难买到,现在翻唱的版本感觉就是少了点什么,我想应该是歌者的心境。所以在我心中的最佳版本就是我母亲的现场演唱,在我记忆里没有比她更美妙的声音了。在此,将这首歌献给我亲爱的母亲。从此我也就走上了漫漫的音乐旅程。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指引我们向前进。
我爱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上太阳升,
伟大领袖毛主席,
指引我们向前进。

2#
发表于 2009-4-5 11:48:22 | 只看该作者
一大早看到了这样一篇好文章,使我心情滚动,思绪翻腾。一个如此幸福的家庭,一个如此伟大的母亲,多令人羡慕!您从小就听着母亲唱歌长大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您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尊敬,对音乐的追求。
我就没有您哪么幸福了。家里兄弟姐妹多,父亲过世时,我才七岁,最小的弟弟还末满周岁,是母亲千辛万苦把我们六姐妹扯大成人。她没文化,连姓名也不会写,更谈不上唱歌。正因为这样,我们非常感激母亲,母亲是伟大的!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很喜好音乐(肯定不是基因,因为父母兄弟都不喜欢音乐)。我记得还末上学时,我经常独自跑到市一宫舞池旁边听乐队演奏音乐(当时家住市一宫对面,市一宫有一个舞池,跳交谊舞的 ,没音响设备,乐队伴奏)。母亲晚上下班回家(她是在饭店工作的)不见我,便到舞池找。
上学了,班主任是教工文工团的乐手,他教我们吹牧童笛,吹口琴,我是班上学得最好的,是尖子,当然讨老师欢喜,重大节日,学校都搞文艺演出的,独奏就成了班里的一个必出的节目,一曲“小白船”不知赢得多少掌声。再过二年,学校推荐我到了市少年宫(当时在文化公园内)小海鸥歌舞团口琴队,没多久就升为一级,即有资格独奏。“采茶扑蝶”“牧羊姑娘”就是当时独奏的曲目,在中心台就独奏过几回。几十年过去了,乐曲仍牢牢地记在心中。如今,老友叙旧,兴奋之时,还吹上一曲,不过,今时不同往日了,不够气了,感到力不从心了。
当时我们吹奏的其中一首曲目就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它激励着我们这一代人,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宝贵的青春。在此我将歌词的第一段抄录如下: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 爱祖国 爱人民 / 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 / 不怕困难 不怕敌人 / 顽强学习 坚决斗争 /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
我爱音乐,我的音乐旅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往事和回忆,有空再聊。
3#
 楼主| 发表于 2009-4-5 13:05:03 | 只看该作者
相比老梁我辈确实幸福许多,现在虽然有很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很多年轻人都不懂珍惜,不知是人的退化还是教育的误导,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反省和研究的问题。在这里向老梁致以崇高的敬意
4#
发表于 2009-4-5 14:06:47 | 只看该作者
音乐可以陶治性情,音乐可以提高修养,音乐可以改造思想,音乐可以使人高尚。朋友!热爱音乐吧。
5#
发表于 2009-4-6 10:58:30 | 只看该作者
见到楼主这个好帖,见到楼主和老梁都分别提到了自己的妈妈,我不禁有些感动,一些久违的记忆又再次涌现在眼前:在70年代初那段文革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住在中山一个叫坦背的地方。妈妈是60年代医学院的毕业生,在那人一句“医疗要下到农村去”的号召下,被迫离开广州,只身来到这个公社卫生院,也是卫生院里唯一科班出身的医生。那时候条件很艰苦,房子后面是一口大渔塘,那边在水面上搭着一个简易的茅房,人就在这边取水喝。更要命的是,当时我们的房子就在传染病房的隔壁,那里天天住着各种各样的传染病人,例如肝炎、乙型脑炎、百日咳等,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怕,妈妈说当时我没得病已是万幸,人的命在那个年代就那么贱..的....。记得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妈妈哄我睡觉,拍着我轻轻吟起了那首著名的摇篮曲——“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份落(睡下)床......”。歌声充满着慈祥的母爱,结合当时的境遇,又是那么的凄凉,听着听着,我不禁留下了眼泪,跟着哭了起来......。等我大了以后,我才知道歌声乃至音乐是可以打动一个人的心灵的,即使事隔三十多年,每每想起这一幕,眼睛总还是让忍不住有点湿润......。
6#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11:1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jp 于 2009-4-6 10:58 AM 发表
见到楼主这个好帖,见到楼主和老梁都分别提到了自己的妈妈,我不禁有些感动,一些久违的记忆又再次涌现在眼前:在70年代初那段文革的日子里,我和妈妈住在中山一个叫坦背的地方。妈妈是60年代医学院的毕业生,在那人 ...

JP那首“月光光。。。。。。。”我也很喜欢,不过是在广州求学时才第一次听到,呵呵
7#
发表于 2009-4-6 22:17:23 | 只看该作者
哈哈,这可是珠三角地区的传统民谣呀。
8#
发表于 2009-4-7 23:32:16 | 只看该作者
楼上几位对往事的回忆很生动,很感人。使我心潮起落,不能平静。自然而然地想起以前的那段时光。我兄姐众多,在我小时候对我兴趣影响较大的有三兄、四兄和五兄。三兄的字画写得较好,在海南下乡时是连队的宣传能手,每蓬回家探亲时总要显露几手,当然我喜出望外,静观学习。不知不觉中我字画有所长进,小学毕业参加市级书、画比赛得奖。以后不论在学校或单位,搞些宣传工作。四兄、五兄俩有空喜欢吹口琴,口琴是当时家里唯一的娱乐器材了。渡铬的“上海”牌口琴发出银白色的亮光,我时常偷偷从抽屉里拿出来欣赏,还有那本黑色的硬面手抄歌本,还有每首歌下面的很好看的手绘插图......。每当兄长吹起口琴的时候,动听委婉的旋律使我陶醉其中,特别是其中的绿岛小夜曲、最后一夜,至今印象极深。有了一定的乐感,在以后多次组织的青年联欢晚会中,每当舞曲响起的时候,随着旋律便翩翩起舞......。
回想起来,时间如流水,逝不复返,往事只是转眼间。珍惜时间,做该做的事情。
儿时的经历对人生影响深刻,有时影响一生。如作父辈的,有条件多做孩子的启蒙工作,有时会使孩子受益终生的。
9#
发表于 2009-4-8 09:35: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小时候的音乐熏陶给一生都会造成影响,所以对下一代的音乐素质培养要从他两、三岁时就要开始了。
10#
发表于 2009-4-8 10:08:25 | 只看该作者
王白石朋友,早上好。您三兄是到海南那个农场的?我也是当年的知青,是海北的农场,名叫金星农场,兵团时期是七师六团。农场的生活艰苦呀,艰苦的生活能煅炼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5-7-6 08:11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