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到上次那个朋友家再去听1/2,他最近用红灯推低音,用力无敌前后级推中高音。据说几位老鸟说相当不错。我们也去听了一下,这是我们在别的地方的讨论,懒得改了。转贴主要部分。
昨日中午,我们3人从烈日下,进入咕咙东阴凉的房间,已经心情很顺畅了。(对了,进大房间之前,弹弹琴还把小咕咙东给弄哭了)。咕咙东已经把电脑,唱片架都搬到了这个大房间。估计花费的功夫不少,但对家人的支持更是表示敬仰。现在音箱放在差不多房间的中部,有两个听音位置,一处是较近的沙发,另一处是较远的咕咙东工作台。我觉得还是后面声音开放一些,比较容易把握大局。
先听一张西贝柳斯第四,可能是卡拉杨的。这个曲子开始是大堆的弦乐。1/2放声出来,确实稳极了。以前我常常听到高价器材一个重要的改进就是声音密度加强,一直是似乎有些明白,一听现在的这个声音,马上想起这个词来。这个说法也得到咕咙东的赞同。声音仿佛平静的大海下的洋流,波澜不惊,而内涵很深。就这个曲子的演绎,我觉得音响系统的表达已经完全,甚至超过了我的理想了。
接下来,听了我带的几张唱片。因为上次我也带了这几张,我觉得当初以我的口味觉得过于闷的声音,现在放开了许多。比如听八只眼的达板城的姑娘,上次,觉得几个人的声音都差不多,现在则变得此起彼伏了,我相信现在是正确的。
然后,是我仍然有的疑问了。在放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时,我仍然觉得欠了一些什么。说不够暴力,好像也不准确。我仍然和当初在昌业2楼听eci3推2/3比较,开始的独奏,(单簧管吗?),咕咙东这里音色很美,昌业的音场更开阔,乐器在更远的地方,这当然和专门的听音室有关。关键是接下来,乐队开始展开,由低到高,弦乐队开始齐奏,咕咙东这里听上去,声音似乎有些空洞,在昌业,声音更紧张,为高潮作了很好的铺垫,听众知道山雨欲来了。
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是咕咙东和我的口味还不太一致。写文章,会越写越淡,听器材也会越听越淡吧。咕咙东听的比我多多了,这可能就是我们的差距。这是主要的。
其次,我仍然怀疑有唱机的原因。我们接着听了LP,我觉得感觉最好的张国荣的歌声,饱满,有感情。我听lp更少,但听别人说,好像这也该是lp的最主要优点。而在听小提琴时,声音质感比cd时强化许多,我就怀疑是马兰士cd机过于柔了。
我到家里,自己的1/2没法听了,估计要一个星期才能缓过来。以后咕咙东家不敢去了。
针对我的说法,一位朋友说:
我的系统一开始也是很紧张,这时候听得精神也很紧张,很过瘾,但现在回头看不对头。真的紧张是应该乐队营造的气氛,随着音乐的暗示,心中越来越慌,然后狂风骤雨突袭。而非声音的紧。昌业的环境我很不习惯,因为要摆设很多器材,硬调子,听什么器材包括大箱子都脱不了一种紧张感,脑子里的弦老绷着。宽松的听音感觉也是我要追求的,小箱子有其局限性,尽量去做吧。
那位双功放的朋友说:
确实是这样,CD机目前在我的系统里,是最弱的一环,不少人对我还在使用63SE表示不理解,但是在我经济能力以内,我一直没有为那一台CD机发出的声音所感动过,所以,就一直怠慢了下来.也因为这样,在前段时间买进了PROJECT的Perspective 来作为主要的听音享受,美丽的小提琴的声音毕竟还是LP来的更容易一些.
另一个,对西贝柳斯,刚听完卡拉扬的马上再听戴维斯的,我也有一种茫然的感觉,卡拉扬似乎是顶着北欧的寒风站在悬崖的顶尖,戴维斯给我躲在小木屋里看雪景的画面感,再加上乐队的表现力的区别和唱片本身的录音效果,空洞的感觉我并不认为是CD机的表现,或者是我的调整能引起的.
目前的线材的调整都是手到拿来用的,远远还没到经过仔细的选择,希望过段时间能有足够的精力和经济能力再进行整合,还想上一个合适的唱头,到时候你们也在多给我一些建议了
我后来又说:
首先,第一和第四是非常不同的两个曲子,且不比较。
其次,没有出来应该也有录音本身的问题,这可能是我们有些忽视的。因为今天我特意拿一个emi贝尔隆格的录音听,声音明显比柯林斯的直接多了,如果我当初是听这个录音,关注的就不会是这个方面了。
其三,那么,西贝柳斯的这个需不需要一个强烈的高潮呢。这涉及到音乐本身了。这可能是我们更忽视的。这段时间忙着调教spendor,光注意烤机,也没有关心音乐是不是需要这个了。但从音乐前面的铺垫来说,这个地方我的第一直觉需要一个比在咕隆东那里听到的更强的高潮。但今天觉得也不一定,西贝柳斯的情绪在这个地方可能还是有些压抑。比较贝尔隆格,他的声音,我一开始觉得太干,(这是典型的听音响的角度了),不好听,后来我想到,北欧的冬天,单线条的,指挥是同胞,应该体会更深吧。今天没来得及细听,或许是更正确的演绎。
其四,有两个方法可以补充证明一下。用耳机听一下,这个我回头做。和lp比较,咕隆东正好有柯林斯的lp版,这个有劳咕隆东了。
其五,说起来,拿这张西贝柳斯来试机,是那天去昌业听,古典音乐唱片选择余地不多,临时选了这张,回去马上又在自己的系统上试验,当时我还没有买spendor呢。所以对这张唱片特别熟悉了。成了我试机碟。那天听了回来,我和lp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气势,那种风雨欲来的味道,所以我后来一直在找这种味道。也许是一个类似童年记忆般的错误。有机会再去昌业听了。
双功放的朋友再说:
其实我听唱片并不是很互相比较性的,很多时候得来的只是一个纯粹的感受,建立的基础也比较苍白:少量的文学作品,绘画和电影,甚至,只是依赖于音响系统发出的声音.所以我无法做到去顾及西贝流斯他自己的情绪,只是听卡拉扬演绎的D4,在我的系统上表达出来的惶恐和神秘,相对克林戴维斯能更让我得到感动,也许是我的感觉很片面,仅仅得益于DG公司对交响乐录音的成就.对你提出的由音乐而至音响的问题,让我也反过来想到音响所要表达的高潮,到底要到社么程度?遗漏了,或者是夸张了多少?在这方面,今后希望能多得到你的指导.贝尔格伦德的西贝流斯我没听过,下次你能带来,或者去你那里感受一下么/
对了,我觉得一套QUAD 99 909的套装双前后级,可能会很合适你的性格和目前的听音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