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8 11:28:57
|
只看该作者
一. 神化权威?
每个演奏家都有一个成长过程,有一个颠峰(全盛)时期,这个时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曾经就在演奏普罗科菲夫小协后被普罗科菲夫“教训”了一番:“你演奏得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后来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普罗科菲夫成了挚友,并成为了小提琴演奏的泰斗。
海菲兹一直是小提琴演奏的典范。我第一次接触海菲兹的演奏是他的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那是因为通过大卫和格吕米欧的演奏,觉得海菲兹演奏的太快了。很久以后看到一个资料说海菲兹也承认他的演奏是比较快,但他强调是完全按照原乐谱的提示演奏的。我也看过不少有关海飞子的介绍,几乎赞扬声一片。我承认海菲兹在技巧上无可挑剔,特别在音准把握上几乎无人能及,即使极快速的情况下,音准也把握得令人惊讶的精准。更有一个资料说:海菲兹从来没有拉错过一个音符。看来由对海菲兹的敬仰演变成神化了。
最近我分别听过一张1940年录音的海菲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托斯卡尼尼指挥BBC交响乐团。NAXOS公司的“历史档案录音”单声道。另一张RCA录制于1955年海菲兹贝多芬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查尔斯.明希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
1940年录音的版本引用了奥尔的华彩乐段和约阿希姆修订的末乐章回旋曲,但这个演绎着实叫人不解:整个演奏犹如军乐队在巡游,仿佛听到戴高乐将军正在检阅法国香榭丽舍大道雄赳赳的军队,乐句干脆利落,旋律节奏变得有点像罗西尼的《威廉.退而》。加上这个单声道的录音,说实话,这个录音只能作为历史资料,至于欣赏,就有点那个………了。
贝多芬给人的印象——铁汉柔情,除了敢于与帝王叫板,也有任何人都有的七情六欲。贝多芬的D大调小协完成于1806年,虽然该协奏曲有交响曲的特质,但据说当时贝多芬处于热恋之中,因此它的小协充满贝多芬少有的温和与惬意、喜悦和优雅,温文尔雅和端庄优美。处于热恋之中的贝多芬还创作了与D大调小协异曲同工的《第四钢琴协奏曲》(完成于1805-1806),这首第四钢协与他的第三、第五钢协的刚烈强劲不同,第四钢协也充满愉悦和温磬,歌唱性的旋律热情洋溢,风格清新充满柔和,音调委婉动人浪漫的气息。如果有演奏家把贝多芬的第四钢协也当作第五钢协演绎,那可就是有点难以接受了。但也有例外的;比如《电子贝多芬》,可我没听过。
为什么海菲兹的1940年版的贝多芬小协的演绎如此?大概是因为当时正在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海菲兹参加劳军联盟的活动,频繁奔波于欧洲的法国、英国、意大利、北非、中南美洲为参战的盟军将士演出。在这样的环境下,受战争环境的影响,演绎有所偏重就不足为怪了。之后我有听了海菲兹在1955年的贝多芬小协的录音,在这个版本中我又听到贝多芬这首小协中的温磬愉悦,乐团的协奏与海菲兹配合得天衣无缝,海菲兹在它的华彩乐段中的飞弓走弦,令人眼花缭乱,但非常精准,不得不使人感叹诚服。
我这是怎么了?海菲兹这样的大师也敢点评?不怕“人神共愤”?不!海菲兹永远是乐迷心中的伟人,他那宏亮而带有丝绒般的琴音几乎无人能及,“如果海菲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话,小提琴演奏艺术将永远不会达到今天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准”。但我们崇敬他而不应该神化他。
说这个事,想说资料上所说的每一件事都不一定完全正确,角度和观点不同,解读文句就不同。听音乐不应使人感到疲惫,各有各听法,随意听没有错,深究听更有品味。不必为如何听音乐大费周章,随遇而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