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喜欢鲁特琴,很有品位哦。我很少听琉特琴的音乐,偶尔听一下。鲁特琴是欧洲音乐故乡之一的南欧古国意大利的传统乐器,是吉他的前身,长颈鲁特琴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而一般认为鲁特琴于15世纪末开始独立发展(因为之前鲁特琴和它的阿拉伯祖先乌德琴无论从外形还是演奏技巧上都很像)。与其他乐器相比,鲁特琴的地位极不一般,他是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乐器中的ozymandias(王者之王),不仅广泛用于宫廷演奏,也在民间占据一定的地位,Bach、Vivaldi等古典音乐大师都有鲁特琴独奏曲传世。16世纪的鲁特琴由6个弦组11条弦构成,而之后不断发展,弦和弦组的数目不断改变,慢慢向曼多拉、曼陀林、安杰列卡等乐器转变,而曼陀林和维奥尔琴正是当时的世俗音乐即游吟诗人的音乐中运用最广的乐器。
鲁特琴极为修长轻巧,一般称梨形,琴身厚度不到1/16英寸,面板中间是一个雕刻的音孔和装饰圈,背板呈圆弧形,琴头则与琴身有一定角度。古典鲁特琴的琴弦一般是用羊肠制成,是其音色格外轻柔,16世纪由于弹拨方式由拨片改用手指,故于鲁特琴的轻巧“脆弱”注重细微差异的特点相适应。由于背撑(背板由木条固定其上)只有1/32英寸的厚度,故无法承受高拉力,因而演奏者只用手指厚实的部位去“碰触”,并且控制2手的活动范围。
另外,鲁特琴极易走音,故需要高频率的调弦,致使有演奏者戏说,调弦的时间比演奏的时间还要多的多。
琉特琴是在13世纪晚期由阿拉伯人从亚洲带到欧洲的,当时的名称叫阿乌德。早期欧洲琉特琴是用拨子来弹奏的,只有4根弦,到14世纪中叶时变成双弦。15世纪,后才加入一根单弦,琉特琴演奏家开始用手指拨弦的方式来演奏;到了世纪末的时候,第六组双弦才被加上。16世纪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是琉特琴的黄金时期,它是演奏和声与对位风格音乐的主要独奏乐器之一。它的演奏技法、独特的装饰风格、新的分解和弦技巧以及连音等都对羽管键琴的音乐创作有一定影响。17世纪,琉特琴作为独奏和声乐伴奏地位开始被替代,吉他越来越盛行。18世纪末期,琉特琴被完全遗忘。不过,一种小琉特琴的派生体曼德拉在曼德林中保存下来,在18世纪后期的整个欧洲广泛为人们所知。像吉他一样,琉特琴在20世纪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开始尝试恢复其乐器本身及其音乐。 琉特琴最初的名称为苏美尔语Pamdle,希腊名称为Pamdlra,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希腊的琉特琴是由苏美尔地区传入的.琉特琴弦由一根直至加至六根,以便能演奏复调音乐.复调音乐相对单声音乐是严谨得多的,和声,对位因素不允许其中的声部随意即兴演奏,必须有正规固定的音符,这种要求便促成了琉特琴图式记谱法(Tablature)的诞生.它由带有文字的奏法铺记铺,被弹奏琴弦的品位由字母或数字标明而不是用音符标明.(资料来自网上)
另外,我在本论坛曾介绍过曼多林,其中就有不少是鲁特琴音乐的CD,
可链接:http://www.changye.com.cn/bbs/viewthread.php?tid=23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