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在溪头荠菜花
——我听肖邦的圆舞曲
赵建人
小屋里,竹子做的花瓶中散发着荠菜花的馨香,一派质朴的乡野气息。我打开音响,把鲁宾施坦演奏的一张唱片放进CD唱机。肖邦圆舞曲便悠扬地从音箱里飘出……波兰钢琴诗人肖邦一生一共写了21首圆舞曲,他写的圆舞曲和一般的圆舞曲有所不同,是在沙龙或者音乐会上用钢琴演奏的,所以不能用来伴舞。肖邦的圆舞曲多数具有节奏活跃、情绪热烈和技巧华丽的特点。有人说,圆舞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并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思想深度也逊色一些。我倒觉得,唯其如此,篇幅短小些,创作时心理束缚也就少些,才能够更为率真更为自然地体现自我。不信你听听这首《一分钟圆舞曲》:乐曲一开始,四小节的引子过后就是一个带有急速旋转感觉的主题,尽管它伴奏的节奏仍然是圆舞曲,速度却比圆舞曲快,它的旋律线围绕着属音(sol)回环旋转不断反复,充溢着一派纯真诙谐轻快活泼的情绪。到了乐曲的中段,一个甜美抒情的主题和前面形成对比,感情轻松而悠闲。最后,第一部分再现,在急速回转的轻快音型中,乐曲干净利落地结束。乐曲演奏时间大约一分钟多一点,于是它就有了这样一个俗称了。据说,肖邦晚年曾一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在她的庄园里。乔治·桑养着一只小狗,一天,这只顽皮可爱的小狗用爪子戏弄着自己的尾巴在地上团团转个不停,逗得他们哈哈大笑。乔治·桑当即请肖邦就此写一首乐曲,肖邦略一沉吟,便在钢琴上即兴弹奏出这首曲子来。不管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倒是十分贴切地道出了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德国作曲家舒曼曾把肖邦的圆舞曲称为“心灵的圆舞曲”。因此,我们很容易想到这首《C升小调圆舞曲》。肖邦写这首曲子,已经是在离他去世前不久的1847年了。当时,这位钢琴诗人因为久居异国身染重病,心情很忧郁。在这一片悲凉之中,他仍然在竭力挣脱悲惨的现实生活,用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音符为自己营造一个甜蜜甘醇的梦幻世界。整首乐曲笼罩在一个多么轻盈,多么缥缈,多么清逸的氛围之中啊!在这优美芳馨的旋律中,仍然有丝丝缕缕的惆怅飘忽而出。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么?似乎不是;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么?似乎也不是。唉,面对如此优美迷人的音乐,语言这东西真是苍白无力。袅袅的琴音终于微微颤动着,在静谧的春夜里缓缓地逝去了,可它留给我们的这份心醉神迷,将永远永远在我们心中萦回。
还有一首《告别圆舞曲》,它还和肖邦的一段爱情生活联系在一起呢!那是在1835年,肖邦在德国的德累斯顿邂逅童年时的好友玛利亚。他们在一起追忆童年往事,不禁相互倾慕,终于产生了真挚纯洁的爱情。后来由于玛利亚家庭的反对,出身相对来说贫寒一些的肖邦不得不与这位贵族小姐分手了。临别时,玛利亚从桌上的花束中取了一枝象征爱情的红玫瑰珍重地递给肖邦,恋恋不舍之中的肖邦激动万分,坐到钢琴前即兴为他即将永别的恋人弹奏了这首曲子。所以这首乐曲听来就特别委婉深沉,情真意切了。后来,为了保存这个美好的回忆,肖邦在乐谱的扉页上亲笔题上了“告别”字样,并把它珍藏在身边,一直到他黯然离别人世。乐曲是作家逝世以后才发表的。
听完了这三首短短的曲子,望着书桌上依然清芬宜人的野花野草,我忽然想起了一句词来:“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我国宋朝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写的,用来形容肖邦的圆舞曲,不知道还贴切不贴切呢?
刊于《深圳商报》1994年2月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