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巍然壮丽《红旗颂》
赵建人
大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演奏现场亲身体验交响音乐的无穷魅力吧。那是在我十三岁的时候,母亲带我去听《上海之春》音乐会,舞台灯亮起,大幕启处,台上竟排列着一个近两百人的交响乐队,乐声响起,我听到金色的铜管乐器吹出一片嘹亮的辉煌;大提琴的声音深沉雄浑,充满着阳刚之气;木管乐器音色变化瑰丽多彩,它们的轻柔抒情会久久地萦绕在你的心怀;而舞台左侧的那几十把小提琴,仿佛是一群纯洁天真的白衣少女,她们在用童稚无瑕的歌喉,唱出你心灵深处最真挚的歌;音乐进入高潮,鼓声阵阵催人奋进,乐队全奏,全场听众这时已经完全沉浸在音乐之中,这时我只感到心跳加速,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演出结束了,我和母亲还伫立在空空荡荡的上海文化广场,久久地回味着刚才这激动人心的音乐。光阴荏苒,三十多年的岁月风尘却怎么也没能把一首气吞山河,恢宏壮丽的乐曲从我的记忆中抹去,这就是吕其明同志作曲的《红旗颂》。
作曲家吕其明同志是一位革命先烈的后代。他的父亲吕惠生参加革命后,担任新四军领导下的皖江行政公署主任,1945年11月13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然而就在同一年,当时正在新四军二师“抗敌剧团”工作的吕其明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自觉地投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历史洪流。全国解放以后,吕其明来到了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作曲和指挥。经过几年刻苦勤奋的学习,他终于成为一位出色的专业作曲家。他擅长于电影音乐创作,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至今仍然脍炙人口,被人们到处传唱,它就是吕其明早期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位经历过革命战争考验的新四军战士,作为烈士的后代,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新中国第一代作曲家,吕其明同志对红旗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他深深地知道,革命的红旗是由包括自己父亲在内的千千万万的烈士们用鲜血染红的。所以很久以来,他一直想用管弦乐曲的形式为红旗写一曲颂歌。到了1965年的春天,他的这种愿望越发强烈了,终于有一天,他的灵感火花爆发了,他仿佛又一次来到了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枪林弹雨之中,他仿佛又一次挥舞起那面猎猎飘扬的红旗。红旗下,他和战友们前赴后继,冲锋陷阵,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天安门广场上礼炮齐鸣的那一天……就这样,经过了连续七天七夜的艰苦创作,一部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管弦乐曲终于诞生了。这时,著名指挥家黄贻钧正好来他家拜访,黄先生听他讲了创作意图,两人又仔细阅读吟唱了总谱,黄先生郑重提议将此曲题名为《红旗颂》。吕其明听罢拍案叫绝。于是,就在这一年举行的第六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上,黄贻钧先生指挥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和上海管弦乐团联合首演了这部气势磅礴的作品。
在结构上,《红旗颂》由三个部分组成。乐曲开始,嘹亮的小号奏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为素材的引子,接着,弦乐奏出一个舒展优美的颂歌主题,让人联想起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毛泽东主席亲手按动电钮,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人们仰望红旗,心潮澎湃。乐曲的中间部分在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圆号奏出简短的曲调,号角声声催人奋进,颂歌主题变成了一首气势豪迈的进行曲,表现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在革命红旗的指引下,迈开巨人的步伐,意气风发,奋勇前进。最后,乐曲进入高潮,《红旗颂》主题再现,亿万人民仰望北京,纵情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神州大地前程似锦,革命红旗千秋万代永远飘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