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业音响主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HEGEL 金乐 黑胶
楼主: 音乐情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因为有序曲,音乐更显缤纷多彩—序曲介绍第二辑(9月18日最新更新。本帖完)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8-17 17:33: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nwz5057 于 2011-8-17 02:44 PM 发表
  来张通俗的管弦乐曲《威廉泰尔序曲及其他著名序曲》

  威廉泰尔序曲及其他著名序曲

  指挥:孔泽尔
  演奏:辛辛那提通俗管弦乐团
  出品:TELARC
  编号:CD-80116
  格式:DDD
  产地 ...

       这是一张十分有名而爆棚的序曲集,辛辛那提乐团出色的管乐部使这张序曲格外辉煌,张力十足的音效令发烧友对这张CD爱不惜手。可能是音响发烧友不容错过的试音碟。谢谢5057兄的顶帖。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8:52:30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的歌剧序曲:
莫扎特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序曲  莫扎特的这部《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安娜》是1幕歌唱剧,K50/46b,作于1768年。据J. J. 卢梭的《乡村占卜者》,由杰维尔夫妇自由改编成《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的恋爱》,由魏斯肯译为德文。受当时莫扎特家的医生梅斯玛(Messmer)委托而作。故事发生于17世纪科西嘉岛上巴斯狄亚村。序曲开头与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相似。
卢乔.西拉剧情描述写杀人如麻的独裁者西拉谋杀马略及其党羽,并贪得无厌强索马略儿子西瑟流士的妻子茱妮亚为己有,马略好友秦纳与西瑟流士密谋叛变,事败被捕。杀人魔王西拉突然宽大为怀,他放过马略儿子西瑟流士,并让西瑟流士与其妻子茱妮亚复合。西拉突然宣布放弃权力,并退於平民生活。搭配意大利风味浓厚的音响,莫氏初声试啼之作!
假扮园丁的姑娘莫扎特十九岁时写的《假扮园丁的姑娘》是一部喜歌剧,剧情复杂,多角恋爱,角色错乱:女伯爵薇奥兰特与情人贝尔菲奥列伯爵为情争吵,谣传她受伤而死,贝尔菲奥列闻讯逃亡。女伯爵化名乔装为女园丁桑德丽娜与仆人罗贝特(化名纳尔多)四处寻访,被拉戈涅罗市长安基塞雇用,原爱上女仆塞佩塔的市长弃旧图新,爱上桑德丽娜。市长的侄女阿尔明达原有情人拉米罗,现决定要和贝尔菲奥列结婚。桑德丽娜发觉后,拟予以惩罚。此时贝尔菲奥列因谋害女伯爵罪而被捕,薇奥兰特亮明真实身份,经过一系列的误会、争吵、和解,三对情侣言归于好,最后圆满解决。
莫扎特早期的几部歌剧作品比较稚嫩,这部《假扮园丁的姑娘》就有所突破,加强了戏剧因素及人物性格,剧中各人物的感情纠葛刻划得淋漓尽致,为他以后的歌剧创作奠定了基础。
牧人王《牧人王》是莫扎特十九岁之作品。剧情简况: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解放了由独裁者统治的西顿城之后,决定把王位还给合法的继承人,也就是牧人阿明塔。
克里斯特王伊多梅柳斯《伊多梅纽》是慕尼黑选侯卡尔泰奥德尔为宫廷狂欢节而委约莫扎特写的,意大利脚本由瓦雷斯科(G.B.Varesco)根据丹舍特(A.Danchet)的剧本、康普拉(A.Campra)的歌剧《伊多梅尼》(Idomènèe)改写。古希腊题材的剧情为:克雷特(希腊南部一岛屿)国王伊多梅纽出征特洛伊凯旋率水师回国,途中遇风暴,向海神许愿将以登岸见到的第一个人为牺牲。不料第一个遇见的竟是王子伊达曼特,国王反悔,海神兴风作浪,迫国王践约。王子与未婚妻伊丽亚(特洛伊公主)坚决除妖,海神感动,不忍加害,即令国王逊位于子,并立公主为后。

后宫诱逃》《后宫诱逃》首演于1782年,是莫扎特继《伊多梅纽》之后第二部获得关注的歌剧作品,原名为《贝尔蒙特和康斯坦莎》。在此之前,歌剧的主要语言载体是意大利文,而莫扎特的这部《后宫诱逃》则采用德语歌词和对白,因此被称为德国民族歌剧,当时奥地利的听众们对其充满热望。结果在维也纳民族剧院举行的首演获得极大成功,评论家们甚至认为《后宫诱逃》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宽阔的道路。剧情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十六世纪土耳其的故事:西班牙青年贵族贝尔蒙特为营救被海盗劫持到土耳其巴夏的未婚妻康斯坦莎,与仆人一起潜入巴夏皇宫,但当他们策划着让康斯坦莎从后宫出逃时却被宫廷卫队发现并捉拿。巴夏王原本想将他们处死,但却被贝尔蒙特和康斯坦莎二人坚贞的爱情所感动,最后宽宏大量地将其一行人释放回国。
在当时的奥地利,带有异国情调的音乐非常受欢迎,莫扎特在创作时显然迎合了这种欣赏口味。因为《后宫诱逃》的故事发生在土耳其,所以作曲家在配器中特意加入了大鼓、三角铁、铜钹、短笛等乐器,并以独特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烈的东方色调和土耳其风情。这一特点在歌剧的序曲中得到了非常突出的体现,其篇幅短小却风格独特。莫扎特在给其父亲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在这部歌剧序曲演出时,谁也没有对它感到不耐烦。”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其所散发出的乐观情绪和奇妙魅力。

  这首序曲采用传统的快-慢-快三段体写成。第一段是快速度的主题,带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热情爽朗,在节奏和力度上均充满了尖锐的强弱对比。这段序奏似乎预示着整部作品的喜剧性质,旋律中蕴含漫无节制的欢快气质;而众多特殊打击乐器的加入也凸现了作品的异国情调和东方风味。序曲的中段转为抒情而缓慢的行板,莫扎特在此处选用了男主角贝尔蒙特在剧中演唱的一段咏叹调旋律,原本剧情中的这段咏叹调是大调,而莫扎特在序曲中对它作了变体,以小调奏出,使这段行板旋律充满了哀伤和忧郁的色彩。序曲的尾声部分重新回到第一段的素材,再次显现出炙热而欢快的气氛。然而与众不同的是,莫扎特并没有为这首序曲设计一个传统的喧闹结尾,而是配以一段轻盈、明快的旋律,不知不觉地过渡到歌剧的第一场。如今这部序曲在被单独演奏时,通常在结束部分加上德国作曲家安德烈特别为其补写的一个93小节的尾声,以期在结构上遵循传统。

莫扎特魔笛序曲.jpg (54.78 KB, 下载次数: 200)

莫扎特魔笛序曲.jpg

莫扎特序曲 001.jpg (45.66 KB, 下载次数: 183)

莫扎特序曲 001.jpg

莫扎特序曲 002.jpg (44.39 KB, 下载次数: 207)

莫扎特序曲 002.jpg
33#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8:57:22 | 只看该作者
  莫扎特歌剧序曲指挥:卡尔.伯姆、列奥波德.哈格;
维也纳爱乐、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等。
    专辑收录有13首序曲,出自莫扎特13部经典歌剧,常被单独拿出来在音乐会上演奏,甚至成了莫扎特歌剧的形象大使。究其原因是这些序曲自身紧凑的结构及优美的旋律,从而获得了比剧情更大的知名度。莫扎特的歌剧序曲早期的多以--三段体形式,如:《后宫诱逃》;也有以交响乐形式出现的,如:《费加罗的婚礼》;更有以奏鸣曲形式,如:《唐璜》。专辑中这13首序曲犹如一串璀璨的珍珠,将莫扎特的13部歌剧穿起,颗颗夺目。

专辑前八首由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柏林爱乐、德累斯顿国立歌剧院乐队、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管弦乐团、布拉格国家剧院乐团演奏。后五首由哈格指挥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演奏。
34#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19:07:48 | 只看该作者
剧院经理》故事内容是描写18世纪萨尔兹堡一家皇家歌剧院经理的作风,和围绕着他身边的一群小人物的丑态。这种采取现实题材的作风,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因为那时代的歌剧内容不是神鬼仙灵,就是才子佳人,没有谁敢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在这出独幕剧里,莫扎特对剧院经理弗兰克这个人物,赋予极大的同情。因为弗兰克重视艺术,作风正派。但当时朝野的风气一味要演意大利式的歌剧,而剧院的经费又少。于是就有表面上是爱好音乐,骨子里是捧女伶、做生意,像艾勒那样的人物出现。他是银行家,有的是钱,他愿意贴钱给弗兰克波,以换取弗兰克对一位不走红的女歌手赫尔茨夫人和一位从未上过台的漂亮小姐西尔伯克·朗格小姐的录用。而且还要挂头牌当首席。在这其中还夹着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布夫,他天天迷着要上台唱歌剧。其庸俗、无视艺术的恶劣态度,拜金与逢迎,正反映出了一个真正有心于艺术人物的苦恼所在。弗兰克在心灰意懒之余,决心辞职不干。赫尔茨夫人虽然是不走红的明星,毕竟还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她惋惜地说:“弗兰克,歌剧界需要你,我真是想像不出你这样的人走了以后,音乐和艺术界会变成什么样的局面?” 弗兰克的回答耐人寻味,也是全剧神髓所在,弗兰克的台词是:“小姐,你不必替音乐担心,多少年它都挨过来了,它与个人无关,至于歌剧则会继续演下去的,经理嘛!和过去一样,仍然有好有坏,你要知道,庸医是不能够催毁真正的医学的,而假的先知也不会影响宗教信仰,至于歌剧,虽然它缺少奋斗,但毫无疑问它也会获得生存。”
剧情描述剧院经理在组织剧团时甄选歌手,发生两个女歌手争作首席女高音的风波,两位女高音在争夺主角之位,互相竞飙歌技,男歌手们并加入调解纷争。阐述「每个艺术家都追求荣耀,但若欲压过他人以突出自己,即使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也显得渺小」的寓意。序曲开头莫氏就营造出如交响曲般的若大音响,听起来真的非常大块朵宜。
费加洛婚礼剧情延续着罗西尼《赛维里亚的理发师》,叙述已婚的阿玛维瓦伯爵觊觎仆人费加洛的未婚妻苏珊娜,伯爵夫人亦为阿玛维瓦伯爵的风流烦恼,於是一连串逗趣的故事展开,最後费加洛以机智妙计解决所难题,喜剧收场。此剧搭配轻快的序曲,适合此剧剧情,莫氏成功的欢愉序曲。   
唐璜莫扎特的《唐璜》是一部喜歌剧作于1787年,由蓬特撰写脚本。蓬特根据贝尔塔迪的脚本《石客记》改编。首次把唐璜这个人物写成戏剧的是莫利纳的《塞维利亚的淫棍和食客》和莫里哀的《石宴》。14世纪西班牙传奇人物唐璜用意大利语称为唐.乔万尼。蓬特在撰写此剧时,强调了唐璜追逐女性的失败。莫扎特的两幕歌剧《唐·璜》初演于1787年。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专爱寻花问柳的胆大妄为的典型人物,他既厚颜无耻,但又勇敢、机智、不信鬼神;他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了许多村女和小姐们,但他终于被鬼魂拉进了地狱;他本质上是反面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 歌剧 《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歌剧的中心思想,在它的序曲中已经有了具体的反映。这首序曲用奏鸣曲的形式写成,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唐·璜 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莫扎特把序曲同歌剧直接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本剧的一大特色。
女人心
剧情描述叙述着老光棍阿丰索认为女人是靠不住的, 9q)Kfz两名军官里耶摩与费南多为了争一口气,和阿丰索打赌,两人故意以驻防为由离开家乡,然後再偷偷假扮成外国人互相追求对方的未婚妻,测试她们的忠诚。最後当然被阿丰索所猜中,但在他的劝说下,两对恋人重修旧好。序曲开头利用双簧管与乐团定音鼓呼应的方式,有《魔笛》序曲的味道
魔笛剧情描述夜之后请求王子塔密诺帮她找回被祭司带走的女儿潘密娜,塔密诺带着夜之後送给他的魔笛与捕鸟人巴巴吉诺前去救帕蜜娜,塔密诺与潘密娜相遇後彼此一见钟情,并历经爱情的考验後,俩人终成眷属。此剧充满着圣洁性与紧凑性,序曲开头用定音鼓展开示显神圣庄严,接续後为第一小提琴丶第二小提琴追逐出现了紧张性,再经过一阵定因鼓後,又开始移调追逐音符,然後开始如万花筒般所有乐器声音开始融合,此首序曲非常有创意。

狄托的仁慈剧情描述罗马皇帝狄多特立维特丽亚为皇后。不过,维特丽亚却为狄多废除的前皇帝女儿,为了替父报仇,她唆使爱她的塞斯托刺杀狄多皇帝,事情败露後,狄多王却仁慈地宽恕所有参与谋杀的人。搭配如此短的序曲,且序幕内容新意较少,可惜!

莫扎特序曲.jpg (10.47 KB, 下载次数: 196)

莫扎特序曲.jpg

莫扎特序曲 戴维斯.jpg (46.59 KB, 下载次数: 198)

莫扎特序曲 戴维斯.jpg

莫扎特序曲 马连纳.jpg (25.92 KB, 下载次数: 186)

莫扎特序曲 马连纳.jpg
35#
发表于 2011-8-18 19:30:25 | 只看该作者
看着音版介绍的这些资料,可想而知,得花多少精力啊。
36#
 楼主| 发表于 2011-8-18 20:53: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unwz5057 于 2011-8-18 07:30 PM 发表
看着音版介绍的这些资料,可想而知,得花多少精力啊。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为大家服务,应该的。大家高兴,我就更高兴!
37#
 楼主| 发表于 2011-8-20 10:24:52 | 只看该作者
平时我们接触到的序曲不外乎是带标题的序曲和音乐会序曲,由于其可听性极高,因此广受爱乐者的欢迎,但有一些序曲是在偶然的机会才知道它的存在,这些并不经常上演的序曲,可能不是热门曲目,但仍然值得关注聆听。这个帖子是企图尽量发掘所有的序曲与大家分享,但在下无才,有些序曲仍无法了解齐资料,有望网友帮忙发掘:
戈尔德马克《沙恭达罗》序曲
德沃夏克:《胡斯教徒》序曲
欧利庇德斯:?歌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序曲
柏辽兹:歌剧《本维努托·切利尼》序曲
维尔赫斯特:《阿拉贡霍塔》序曲
格林卡:?《马德里告别之夜》序曲
门德尔松:《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序曲
门德尔松:《路易·布拉斯》序曲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0:48:25 | 只看该作者
交响音乐至今上溯的三百余年前,与歌剧一起,开始走向了定型与规范。为了能够使剧场安静下来,在十七世纪的歌剧演出之前,乐队先演出开场音乐或间奏音乐,而由此产生了交响音乐的最早的一种形式,那就是歌剧序曲。作曲家在歌剧序曲中加进了自己的构思,使其具有独立的表现意义。于是歌剧序曲便成为今日交响音乐的一个重要的渊源。

  1607年蒙特威尔弟的歌剧《奥菲欧》问世。作曲家创作了由管弦乐队独立演奏的“序曲”。据说,这是世界上第一首歌剧序曲。尽管歌剧是以演唱的声乐形式表达人物与剧情,但蒙特威尔弟探索运用管弦乐去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心理,并烘托戏剧气氛。当时这些代表了一定形象的音乐,已开了交响发展技巧的先河。

  莫扎特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序曲中表现了坚毅、机敏、乐观、明快的音乐风格。序曲的第一主题朝气蓬勃、生动有力;而第二主题则充满不折不挠的坚毅动力;第三主题又仿佛是对女主人苏珊娜美丽形象的生动描绘。整部作品以丰富的交响性体现歌剧嘲讽贵族社会的内涵,是18世纪喜歌剧序曲的代表之作。

  管弦乐队担任着整部歌剧的伴奏,为不同的场景奠定情绪、创造气氛。在序曲、幕前曲、间奏曲和结束曲中,乐队是独立发挥作用的。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他根据著名作家小仲马的戏剧而创作的同名歌剧《茶花女》,是一部经久不衰的杰作。在这部歌剧的序曲中,先是由弦乐奏出了一个柔和的引子,之后便是一个极为宽广迷人的旋律。这是一个象征着爱情的主题。在歌剧中我们还能多次听到并辨认出这个主题。正像作曲家通常所做的那样,在歌剧序曲中,往往包含了全剧最重要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和最富于戏剧冲突的因素。

  勃拉姆斯的《学院庆典序曲》是作曲家为答谢德国布累斯劳大学授予其学位而于1880年创作的一首作品。这是一种独立的、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序曲,又称“音乐会序曲”;其中不少都有文字标题,因而又称“标题性序曲”。

  序曲的一个“序”字,带有初始之意。真正意义上的交响音乐就是从序曲开始的。17世纪的欧洲随着歌剧所产生的序曲,使交响音乐大河注入了开阔而规范的河床。此后,在意大利,作曲家萨马丁尼创作了被人们称作“初期交响乐”的作品,那时已有了后来交响曲中四个乐章的雏型。在德国,柏林乐派和曼海姆乐派的作曲家也致力于交响音乐的创作,那时的管弦乐队已被人们称作是一批从事交响音乐创作的艺术家。从三百多年前的17世纪开始,交响音乐在欧洲走过了他的童年,走向了成长与成熟……。

  把器乐的序曲从歌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体裁,这对交响乐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萨马丁尼在这方面最先做出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但是实际上当时欧洲各国的作曲家都做出了同样的探索,例如捷克的作曲家米恰等等。

  我们现在听到的是海顿《告别交响曲》第四乐章,在海顿的全部创作中,交响乐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正是在这个领域里他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实现了自己的改革,奠定了古典主义器乐创作的基本原则,确立了近代管弦乐的编制和配器原则。

  管弦乐队演奏的音乐会上的音乐,其历史始于十七世纪。在中世纪既没有音乐会,也没有我们今天所说的管弦乐队。在十七世纪末以来逐渐形成的音乐会活动从前都是闻所未闻的。那时人们不知道什么叫做音乐厅,也不知道我们今天所说的乐队指挥,就连今天音乐会上常用的管弦乐器也大部分在十七、十八世纪才产生,特别是音乐本身的精神实质,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伟大的作曲家们的杰出的艺术创造,在当时还不为人们所知。(转帖)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8-27 20:50:24 | 只看该作者
萨马丁尼序曲 Roberto Gini   乐团:Orchestra da Camera Milano Classica

    著名指挥家芝尼(Roberto Gini)带领的米兰古典剧艺乐团(The Orchestra Da Camera Milano Classica)则最擅长演绎萨马丁尼的作品而名闻于世,这个绝配组合,携手录制了萨马尼丁大部份最重要的管弦乐作品及序曲,一些更是首次录制成CD发行,是欣赏欧洲优雅古典文化及意大利米兰交响乐传统的最理想之选。

    乔万尼·巴蒂斯塔·萨马丁尼意大利语Giovanni Battista Sammartini17001701年-1775115日),法国血统的意大利作曲家。早年从父学习音乐,1720年在宫廷乐队任双簧管手,1728年起终身担任乐长。萨马丁尼是古典主义早期重要的作曲家,创作了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交响曲,对奏鸣曲式的形成有重大贡献。海顿的交响曲与萨马丁尼的作品很有相似之处,但是海顿本人否认受到了他的影响。 乔万尼·萨马丁尼之兄朱塞佩·萨马丁尼也是作曲家。

[ 本帖最后由 音乐情迷 于 2011-8-27 08:54 PM 编辑 ]

照片 2493 萨马丁尼序曲、奏鸣曲 B.jpg (79.89 KB, 下载次数: 176)

照片 2493 萨马丁尼序曲、奏鸣曲 B.jpg

照片 2493 萨马丁尼序曲、奏鸣曲 A.jpg (68.18 KB, 下载次数: 180)

照片 2493 萨马丁尼序曲、奏鸣曲 A.jpg

照片 2492 萨马丁尼 序曲 A.jpg (86.59 KB, 下载次数: 176)

照片 2492 萨马丁尼 序曲 A.jpg

照片 2492 萨马丁尼 序曲 B.jpg (115.94 KB, 下载次数: 188)

照片 2492 萨马丁尼 序曲 B.jpg
40#
 楼主| 发表于 2011-8-31 21:13:44 | 只看该作者
柴可夫斯基:《哈姆雷特》幻想序曲——1887年底,柴科夫斯基开始了他的第一次旅行指挥,此行不仅奠定了他的国际声誉,还结交了同时代的大音乐家布拉姆斯、德沃夏克等人。18884 月他载誉回国后,《第五交响曲》的构思渐渐在他每天喜爱的散步中逐渐成熟,8月底已全部完成了不比别的作品差的全部配器。紧接着他又以极快的速度在 1019曰完成了这部《哈姆雷特》幻想序曲,题献给格里格。1个月后,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保亲自指挥了它。评论家普遍认为莎士比亚这个极具哲理的悲剧不适合用音乐形式来表现。柴科夫斯基之所以选用这个题材,与他这个创作时期有关。在《第四交响曲》开始时,悲剧的成份己替代了过去作品中巨大的抒情性。《第四交响曲》使我们听到一种迟钝而又险恶的力量在干预心灵生活。而在《第五交响曲》中可以感觉到这种力量在整部作品中增长着的使人寒冷的气息,在悲剧第三幕的《第六交响曲》中,一种前所未闻的阴暗力量在吞噬着,将人拖向死亡和毁灭。《哈姆雷特》在他的这个创作时期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幻想序曲《哈姆雷特》是柴科夫斯基的第三部受莎士比亚戏剧启发的管弦乐作品。第一部是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部是写于1873年的幻想曲《暴风雨》。这三部作品尽管命名不同,但作曲家在其中所运用的手法却基本相同:用音乐的形象去现表从戏剧中选出的一些富有感情或画面的成分,然后以纯音乐线条编织成曲——门德尔松写《仲夏夜之梦》序曲的手法。即使在《暴风雨》中,其结构与奏鸣曲式毫不相干,且各段之间也缺乏有机的连接,但从纯音乐的角度上看,形式上仍是平衡与完满的。

哈姆雷特 苏堤.jpg (94.75 KB, 下载次数: 194)

哈姆雷特 苏堤.jpg

哈姆雷特 苏堤 001.jpg (48.26 KB, 下载次数: 176)

哈姆雷特 苏堤 00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昌业音响

GMT+8, 2024-6-5 02:47 PM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