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S 5D Mark III的61个自动对焦点中有20个包含对应f/4光束自动对焦感应器,5个包含对应f/2.8光束自动对焦感应器。也就是受如果用最大光圈为f/4或者f/2.8的镜头,这些对焦点的对焦精度会提高。
简单的理解,这些对焦传感器相当于光学测距仪,稍稍了解测距仪的人都知道,测距仪尺寸越大,测距越准。因为测距仪是通过三角几何,已知等边三角形的底边底角来测算三角形高度的,底边越长,角度就越小,高度算的也越准。对于单反相机来说,镜头的最大光圈就决定了这个“底边”最大的长度。
问题EOS 5D Mark III的这些高精度对焦点调镜头。最典型的,也是大家最失望的例子,就是5个f/2.8对焦传感器中,只有一个支持当前的主力标变镜头EF 24-70mm f/2.8L USM。这种“镜头兼容性”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当然不会是好的那种。
如果大家早先像关注EOS 5D Mark III一样关注旗舰机型就会发现EOS-1D X也是如此。但在EOS-1D X发布时,大家对对焦系统的不满仅限于不再支持f/8镜头对焦,并认为这是Canon的退步。这一点显然限制了EOS-1D X和EOS 5D Mark III使用增距镜连接长焦镜头时的对焦能力。
(具体EF镜头与EOS 5D Mark III的61点高密度网状阵列自动对焦感应器对应关系参见http://www.canon.com.cn/products/camera/eos/data/)
标称达到f/2.8的镜头无法使用的f/2.8对焦传感器有两种解释,一是镜头无法达到标称的光圈,无法提供足够宽度的光线。百微就是如此,无限远对焦时是f/2.8,但在微距状态下,实际焦距变化,光圈大幅减小,任何f/2.8对焦传感器都无法使用。二是某些镜头,特别是旧镜头,设计上没有对新的对焦系统进行优化,因而离轴光线分光后,两部分光线由于角度差和光圈差,无法满足相位测量的要求。
我们从未发现、听说被EOS-1D X和EOS 5D Mark III挑剔掉的镜头有光圈不足的问题,所以极有可能是第二种原因为主。例如广角f/2.8镜头边缘入射光线显然不如长焦的光路顺畅。被挑剔的镜头普遍是f/2.8广角,没有f/2.8长焦也佐证这个因素。最中央的f/2.8对焦传感器不太挑镜头,其他四个挑镜头也佐证了这个因素。
当然,也可以理解是以前机型的f/2.8对焦传感器实际可以接受更窄的分光光束,因此边缘特别不好,依然可以用f/2.8对焦传感器完成对焦。
我不想为Canon做任何辩护,只是提出另一个方面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EOS-1D X和EOS 5D Mark III挑剔这些镜头是因为这些镜头大光圈成像的对焦检测条件不佳,这样做当然牺牲了兼容性,但显然是为了保证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兼容性和精度哪一个更重要?
EF 24-70mm f/2.8L USM不能使用4个f/2.8级别的,但依然可以使用f/4和f/5.6级别的对焦点。f/2.8对焦传感器和f/5.6对焦点的精度到底差多少?用f/2.8对焦传感器检测边缘不佳的光束,会不会对焦精度还不如用f/5.6对焦点?
或者我们再瞎想一下,如果Canon坚持这种高精度对焦点挑镜头的做法,那么将来Canon新的大光圈镜头是不是有可能光路设计更好,边缘成像也更好呢。